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丈夫、太太与情人》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丈夫、太太与情人》影评10篇

2018-10-09 01:1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丈夫、太太与情人》影评10篇

  《丈夫太太情人》是一部由伍迪·艾伦执导,Nick Metropolis / 伍迪·艾伦 / 米亚·法罗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丈夫、太太与情人》影评(一):一点感悟

  想离婚夫妇因为怕孤独,又复合了!另一对夫妇吵着吵着,却离婚了!

  老男人年轻姑娘奉承的得意自满幻想,年轻姑娘的轻浮自以为是

  老女人被动强迫人格,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米亚法罗在伍迪艾伦心中就是这个形象啊!

  连姆尼森简直移动荷尔蒙!太有魅力了!

  伍迪艾伦把分居或离婚状态下,原来夫妻对于自己找到伴侣的得意自以为是,但看到对方找到伴侣的嫉妒后悔,妄图复合的心态描写淋漓尽致

  《丈夫、太太与情人》影评(二):“没完没了”的爱与骂

  本片的镜头语言几乎完全遵照了纪录片拍摄方式,整部影片看下来就好像完整地观看了这些不同家庭不同人的对于爱情的态度变化

  影片通过丰富而立体的人物关系全面展示存在社会中的各种婚恋问题婚外恋师生恋,老夫少妻,还有中年危机等等许多十分普遍而又敏感的问题都得以一一展现。另外导演也通过大量的即兴似的台词“絮絮叨叨”的陈述了丰富的爱情观与人生观,从而也使得影片对于爱情的讨论有了更深层次意义

  导演在片中对于婚外恋师生恋等许多敏感的婚恋问题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他只是充当了一个讲述者的身份,将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详尽而又巧妙记录下来,而个中滋味还要靠观众自己自己去体会。而在品味这个故事过程当中观众也一定会感受到来自“伍迪艾伦”的对于爱情与人生的揶揄与嘲讽

  《丈夫、太太与情人》影评(三):诡异!!!

  伪纪录 晃镜手摇镜头 大量长镜头 字字珠玑 还是一样喋喋不休老头说话就开心233 各个方面描绘淋漓尽致 不安全感互相猜疑 judy davis真的好会演!! mia farrow一站在那儿就是满脸的不安全感还有被保护对象 从passion逐渐变成companionship 探讨性关系我只服伍老头 或许看的最透的也做的最神奇吧 直到结尾的暴雨之夜三对情侣同时上演 或聚或散 或分或离 或长久结束 似乎都是如此平静 相信或许最讽刺的一个情节就是一对结婚25年仍恩爱的夫妻 生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女儿 幸亏没有继续发展这条线要不就讲个没完噫

  回到现实生活中的伍老头 二十多年后仍被同样的事情继续缠绕着 n久没看伍老头了 想他

  不敢重看 不要活成这样 4.9

  《丈夫、太太与情人》影评(四):《husbands and wives》观后

  可能是伍迪艾伦讨论爱情里的最好的一部话痨片。

  “这本书没有原谅外遇,为了增强喜剧效果,我夸大了它,扭曲了它。”伍迪艾伦饰演的盖伯在解释自己的书的时候说的这番话可能就是他想对观众表达的他的态度。

  整部片子里人物形象很饱满。疏离型的莎莉,狐狸般的杰克,年轻有活力但少脑筋的有氧舞蹈教练珊,豪猪一样的麦克,心里向往浪漫又以弱者姿态获得自己想要的茱莉,伍迪艾伦本人附身的盖伯,永远都在吸引老男人注意的年轻女学生。剧情中穿插伍迪艾伦写的机智笑话。弗洛伊德、叶慈、马勒,伍迪艾伦试图在高雅祥和生活中找出混乱的本原,接着他发现生活可能就是一团混乱,服从热力学第二法则

  “整件事都是错的,但我没法阻止自己。”“你有自我毁灭倾向。”

  结尾的讽刺和喜剧效果很强。

  《丈夫、太太与情人》影评(五):第七部伍迪艾伦

  第七部伍迪艾伦。短短时间内看了好几部他的电影,看的有点快,应该慢慢来才是,可确实又控制不住想看的欲望。就像精神鸦片,只要吸上一口就会上瘾。

  已经七部了,我想还是可以简单总结一下他以及他的电影的特点的。

  1:伍迪艾伦对巴黎是真爱

  2:他对焦糖色是有偏爱的。无论是演员服饰,配饰,焦糖色随处可见。这个色调其实很好,有质感,又有家庭气息。很适合他电影里营造的氛围

  3:与其说伍迪艾伦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不如说他是深谙人生哲学的人。因为我喜欢哲学,所以喜欢他的电影。这是我刚刚才领悟到的。

  4:如果说你喜欢伍迪艾伦的任何一部电影,那么他的其他的电影你应该也会喜欢。起码从这七部来看,差异不大,讲的不过都是同样的故事罢了。

  他的电影我还会继续看下去。[握手]

  《丈夫、太太与情人》影评(六):不想说死于是说爱

  这戏差点杀不了清,woody偷养女东窗事发,mia罢演,好不容易制片把她劝回来,演了那场夫妻两谈分手的戏,woody的角色回忆从前夜游中央公园,让mia说出回忆不过是回忆, it's isolated, 于今无关。

  Woody就有这样的能耐,写这出和现实同步的剧本表示自己专业,懂得艺术取材生活,但创作情绪不受影响,能随时跳脱,compartmentation能力佳(很多熟人谈到他都用到这个词,包括Diane Keaton)。

  尽管剧本其实是个最完美的双出轨,丈夫妻子分开后各取所需补偿性地给足mia面子,但戏不过是戏,戏完两人还是对簿公堂,给十年关系画上一个疤。

  因为这戏重点明显关于爱和婚姻,终于没听见"怕死"这句台词。真难得。

  有人认为艺术都要处理对死的恐惧,如果想回避,就尽管说爱,说信仰。这句话用在woody的电影最合适

  《丈夫、太太与情人》影评(七):为什么他能在个人生活面临灾难时拍出这么好的电影

  真的是伍迪艾伦最好的电影之一,形式内容一样精彩。和伯格曼的scenes from a marriage像是姐妹篇。它是伍迪艾伦写给伯格曼的公开情书。我接连两天看了这double bill,不要太开心。

  叙事时的手摇镜头全是混乱的纪实感,和人物采访时的端正镜头构成对比有张有弛剪辑上他经常在对话中间切断,然后快进到下一段对话,非常跳跃,丰富,有快感。这一招noah baumbach后来也学着用,在squid and the whale里。

  judy davis演得太好了。mia farrow相比之下并不那么精彩,然而她那时和伍迪艾伦的关系正在土崩瓦解,生活的困惑也许渗透进表演里。

  剧本一流,那个暴风骤雨闪电下的一吻是多么震撼

  台词精彩爆棚,那个说托尔斯泰是正餐,屠格涅夫是甜点,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正餐加水果加麦胚芽什么的笑死我了。

  ydney pollack说他并不喜欢他演的角色,想到他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觉得好可惜

  《丈夫、太太与情人》影评(八):比不上《曼哈顿》的爱情片

  两对夫妻,四个情人,他们都有不满,从婚外情人找到安慰,但是要离婚,却无法找到更适合的伴侣。

  被动攻击型:judy michael 从来都是自责,然后让对方怜惜,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也是理性稳健的,最终找了一个浪漫的人做伴侣。

  自我毁灭型:gabe 负罪感,受虐中,寻找危险刺激缓解自己的罪恶感,找一个狂野的,疯狂的伴侣。

  理智型,稳健型:sally和 jack 只是因为性生活不合,猜忌和愤怒,最终分手,但在Jack经历一个傻白人甜,一个素食,健身,迷恋星座和喜剧的健身教练之后,开始发现,越来那个机智敏感而且稳重的妻子才是自己的最爱,而sally发现性并不是全部,她内心渴望的还是那个她。

  婚姻总是分分合合,感情总是忽好忽坏,生活就是这样过来的。

  在正常的叙事之外,有很多回忆性的描述和局外的访谈,整体结构,非常漫画化,分手,新欢,最后回归,都是靠对话来推动的。相比之下,《曼哈顿》更加触动内心,尤其是那个18岁的少女,她是伍迪艾伦电影里少有痴情者。

  《丈夫、太太与情人》影评(九):。。相斥。。相吸

  不说太多电影之外的话,虽然看完电影后,上网搜了一圈,叹“老头子真敢啊”。

  那位喜爱谈论星座,喜爱养生的,喜爱吃素的有氧课女教练,被黑得好惨。但是Jack不就想要这口儿么?轻松的,不费脑子的,没有负罪感的。难道需要另一半又能讲哲学,又能看肥皂剧?一方面有很挑剔的品味,一方面有很宽容的态度?

  电影里的伍迪老头子,面对心理医师的镜头时,是无辜无害的。最后落得一个人的下场却也令人惋惜。不再写敞开自己的confessional的小说,而是更political的东西了(?找点话题,你们来吵?),也许失去了对confessional小说的信心了,无法拯救改变什么。

  看这电影,得抛去道德观,从人类学,社会学动物学(?)的角度来看。可是看完后,会觉得,你把问题,难点摆的很清楚了。可这些我们也早就知道啊?修修补补的态度也是在用的。并没有标准答案,当然不可能有答案。

  不过仍然是一个有意思作品,是我看电影中按暂停次数最多,跟LD讨论次数最多的一个。

  说这么多话的电影,快成一本书了。还带内心独白的。

  《丈夫、太太与情人》影评(十):失败婚姻指南

  我在挑选我的结婚对象,条件如下

  1.身高165cm以上,体重50kg以下。年龄上限25,不设下限

  2.貌美。长黑直发。

  3.大学以上学历,最好是中文、设计新闻或相关专业文科。有正当稳定工作

  4.无不良嗜好,不吸烟不酗酒,性伙伴累计不超过2个,处女最佳。

  5.孝顺温柔,会做家务

  我在挑选我的结婚对象,条件如下:

  1.身高180cm以上,年龄25-30。

  2.大学以上学历,理科生为佳。有稳定工作,年薪50W以上。

  3.有车有房,性伙伴累计不超过5个。

  4.体贴温和,最好是水象星座。

  5.不吸烟。

  这两则征婚广告被登在某日报的中缝,打电话询问的人多,见面的人少。就像日报的时效性一样,它们很快被淡忘了。

  后来,这两则广告的主人忽然就在风平浪静的某一天,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半,他们恍然大悟,所有的条件都是给自己不想结婚所设的借口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悲伤的结尾。因为,在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两个人会像凹和凸一样完全合适,但是其实没什么大不了日子还是一样的过。只是往往人们都在分开之后才会意识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