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拿什么滋养我的婚姻?
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总是到结婚就告结束,“他们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仿佛从此就能一帆风顺,美满到白头。
然而,婚姻的真相是:结婚只是一个开始。王子和公主的婚后生活里,也会有鸡飞狗走、孩子哭大人烦、吵嘴打架婚外情……
它可以生长、茁壮,自然也可以枯萎、死亡。让一株植物生机盎然的唯一办法是勤于照拂、勤于滋养:早晨浇水,白天晒太阳,晚上修叶剪枝,有虫子时喷药,有台风时避风,酷暑时遮阴,落雪时避冻……让婚姻生机盎然的办法也一样。
交谈
寂静无声的婚姻约等于死去。那种一到晚上就埋着头拿个手机各玩各的生活该结束了。不要担心没有话题。既然平时吵起架来都可以滔滔不绝,把吵架的话题变成聊天交谈不就可以了吗?心里的积怨也是话题,你掏心掏肺地讲给另一半听,不信TA 仍旧无动于衷。
有交谈的婚姻才有将来。
共同进步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单独一方的进步代表不了整个婚姻的进步。如果你的另一半比你进步更快,甩开你越来越远,恐慌是没有用的,你能做的唯有奋力追赶。
如果你比另一半进步更快,也没有必要为了与TA 同步而停止你的步伐。等一等TA 是可以的,但等一等是为了拉上TA,一起继续往前走。
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你并不知道哪一个细节会伤害你的婚姻。
每天让自己衣着整洁得体,另一半会感觉到你对TA 的尊重;把家收拾得清爽舒适,桌布清洁、抱枕松软,另一半自然每天会惦记着回家;挤牙膏的时候替另一半也挤好,TA 一定能收到你慢慢的爱;待人接物有礼貌、有教养,另一半会为你自豪,而不是因你的无礼行为而感觉羞耻丢脸、无地自容。
更重要的,是相信另一半能够做到某件事情的能力。比如,另一半的工作很不如意,想跳槽,你这时就需要拿出对他的信任,鼓励他勇敢去闯新的路子,而不是灰暗地预测说“你怎么知道跳槽后就一定比现在更好”。
再比如,夫妻关系有点紧张,有人告诉你要多跟另一半沟通,你这时同样需要拿出对他的信任,相信彼此能够沟通好,而不是预判他没有沟通能力,“肯定谈不了两句就崩”。
信任对方,就是信任你们的婚姻必将拥有更幸福的前景。
另一半跟你说话,及时回应;你承诺另一半要做的事,一定要做到。所有的不回应、不践诺、不守信,都是对婚姻的伤害和消耗。
及时回应,意味着你对另一半的重视。如果另一半发给你的任何一丝信息你都不会遗漏和怠慢,TA 自然会知道,你在心里是如何重视TA 这个人。
至于婚姻中的守信,比在其他场合的守信更为重要。
工作中不守信,带来的损害可能是某个客户永远不跟你做生意;婚姻中不守信,尤其是不信守婚姻的承诺,你永远失去的是一个老公或者老婆。
吵嘴
小吵怡情。与其像某些夫妻那样,平日里相敬如宾,从不脸红吵架,突然因为一件小事就闹得婚姻破裂,决绝分开再不回头,不如像另一些夫妻那样,平日里吵得热火朝天,关键时刻却紧紧地粘在一起,誓死不分离。
但是,吵架也是讲究技术含量的。首先,要就事论事,今日事今日吵完算数,不拖泥带水,更不把八百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也倒腾出来。
其次,吵架应是有建设性的,而不是为了激情泄愤不惜摧毁整个婚姻。要记住,吵架是为了更相爱,这个道理可以慢慢想。
最后,吵完之后,记得互相道歉。不要得理不饶人,要懂得退一步,“这事我也有错,对不起”。夫妻没有隔夜仇。主动伸出手去,是你的大度,更是三个字:我爱你。
睡好觉
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睡眠习惯不好”与“夫妻感情差”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联系。研究发现,不好的睡眠习惯会导致缺乏睡眠,缺乏睡眠会导致夫妻间缺少感激之情,从而导致夫妻感情变差,“睡眠不好会让我们更加自私,往往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另一半之前。”
简言之,夫妻之间消耗感情的路线是这样的:缺少睡眠、缺少感激之情、疲于说谢谢、夫妻感情差;而滋养婚姻和感情的路线是这样的:睡得好、夫妻互相感激、常说谢谢、感情更好。
多说好,少说不
另一半让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算你在忙别的事,也别一口回绝,让对方失望。一个比较好的做法是说:“好的,但是我正在忙,要稍等一会儿哈。”
如果对方提议今晚吃火锅,但你完全对火锅没有胃口,也别一口否决,最好是说:“太好了,亲爱的,我太想陪你去吃火锅了,可是我今天口腔溃疡了,想吃白粥,我们今晚要不就煲点粥,再配两样小菜?”你都这样说了,对方若还执意要吃火锅那就不是人了。
让彼此并肩旅行
曾经有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认为彼此是“灵魂伴侣”的夫妻其实更容易分手,反倒是那些把婚姻当成一段旅程的夫妻,更能携手走完婚姻的漫漫长途。
原因在于,“灵魂伴侣”通常觉得彼此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亚里士多德就说过“爱情是两个不同的身体里住着同一个灵魂”。但试验表明,这种认识对于婚姻关系是有害的,因为他们眼里只有彼此,而不是更为广阔的世界。
“旅程派”夫妻则认为“婚姻就是一段旅程”,他们更愿意表达类似于“看看我们一起携手走过多久了”以及“我们一起度过了这些难关”之类的想法,并相信未来会更好。
想要滋养你的婚姻,请和另一半做并肩旅行的同路人。
更多内容请关注《女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