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咪蒙有选择
温言,公众号。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供职于系列500强企业。
各新媒体平台陆续就此发出公告,连她走红前最早耕耘的阵地——豆瓣的账号,都被注销了。
从操作来看,此次封停注销行动从20号开始,21日全网铺开。处理的同时发公告。其中,凤凰网的通知意味深长,特别提到“停止其在本平台上的一切活动,全部关闭,不得转世。”
比关停更严重的,是最后这四个字:不得转世。
16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讨论咪蒙现象,叫《咪蒙时代的红与黑,自媒体圈的罪与罚》。
1 是由于越界被封停;
文章一出,招惹来不少谩骂,但今天回看当时的分析,仍然是客观中肯的。
受过媒体训练的咪蒙,所能驾驭的写作题材和文风,其实非常多样化。在微信那篇贱人文章出名前,她也早已在豆瓣小有名气,还出版过三本书。在豆瓣的书影音阵地上,她以角度古灵精怪、读来酣畅淋漓,令人忍俊不禁的剧评和影评驰名。
成名之前的咪蒙写过段子,写过剧评影评,写过情感八卦,写过育儿,写过鸡汤励志,写过文化风俗,写过她奇葩的原生家庭,还写过不少关于读书写作的干货。
除了社交媒体上的创作经验,她曾在老牌媒体从业多年,也接受过专业新闻写作训练。
当初的“一战成名”其实是场意外,后续通过复制套路,咪蒙迅速积累至千万粉丝。
此后的咪蒙也经历了许多重要节点事件:与前媒体同事决裂、被微信大V集体声讨、第一次被警告、相继开矩阵号和备份号避险...
在每一次重要节点上,以咪蒙的能力,她本有很多其他选择,而并非只有博人眼球、负情绪宣泄这一条路可走。但一次又一次,她始终坚持着所有道路中最无营养价值、但最博眼球的道路。
明明可以有别的选择,却为何仍坚持最受诟病的道路?
尽管曾有过在头条开知识付费、教人“月薪五万 ”的变现尝试,但从参差不齐的口碑到可讲“知识”的可持续性,都只是短期的尝试,很难走出一条可持续的路。
To C卖货的模式咪蒙也试水过,却始终未成为过主流,可能是因为流量变现的效率没有广告售卖高。
广告售卖,从毛利和纯利上看都最高、链条短,可持续性强。但这种方式也有先天性的不足:有天花板。
因为微信对频次和可展示条数的限制,除非号主能不断吸纳粉丝,从而提高广告单价,否则到达天花板后很难有利润的进一步增长。
从17年开始,微信公号对流量的争夺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粉丝增长变得越来越有挑战。对于咪蒙的主号,仅靠大体量粉丝带来的自然增长无法满足需求,而她又非常依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
于是,不断制造全网爆点,从而拉来大批次用户就成为了压倒一切的诉求。——而在互联网世界里,金字塔的底层才拥有最巨大的流量。
在这种需求前,甚至粉丝质量都没那么重要:因为商品售卖和知识付费更考验粉丝质量,而广告售卖只需有点击即可。
因为要替人发泄那些现实中无法发泄的情绪,所以方式就是越简单粗暴,越原始粗俗越好,这样才能有发泄的快感。
走红之后,她的团队也迅速摸索出一套可复制这种成功的方法论,开了系列矩阵号。
这些陆续成功孵化出十万加的矩阵号里,提供价值的方式并未改变太多:代人出气。
其实,咪蒙完全有能力提供其它价值。
红起来之前,她出过一本书叫《五岁熊孩子教给我的事》,不但三观正,写得也有意思。
有这样的底子,又恰逢这些年育儿号亲子号大爆发,其实可以孵化这类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主张和建议,摆脱靠离经叛道的话题吸引流量。
大胆揣测一下:不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这种号纯利不够高;且原创团队成员又太过年轻。
还有更深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已经习惯于短线突击,快速变现的模式。因为不断复制已验证成功的老路肯定是最容易的。
3 蒙眼狂奔的团队少一个踩刹车的人。
与许多其他新媒体创业的媒体人不同,在咪蒙建立的新媒体王国里,她是唯一的决策者兼顶梁柱。她的团队或许是创意和炮制故事的高手,社会经验却十分单薄。
以前理所当然的吸粉文章,其实已经是“富贵险中求”了。当需要从肆意的野蛮生长状态,转向主动挥刀断掉那些看似强壮、实则蕴含危险的枝桠时,却没人能为她踩下刹车。
如今不仅仅是各大平台的营销号被注销,连同咪蒙最早的豆瓣账号,和那些曾洋溢着真性情的早期文章均已消失。当取关许久的豆瓣友邻们,纷纷说着不希望她以这种方式结束时,其实大家想表达的是:
咪蒙曾有过很多选择的机会。
END
相关阅读
春节我弟宣布丁克,家庭群一下子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