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啃老,舍不得孩子吃苦,父母就苦一辈子
写在前面
为什么长大之后,却有了天差别地?
有的孩子出类拔萃,有的普普通通,而有的甚至不能独立生存,在家啃老......
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做的如何,也许已经决定了孩子一生的走向......
儿子已经44岁了,却一直没工作过,每天就宅在家里玩游戏,并且还有暴力倾向,不能给周围人添麻烦。
此案引起了广大日本网友的关注,有人找到了这位儿子的推特,发现他仅5月份信用卡开销就超过了32万日元(人民币2万元),还称这个数额“比你们父母拼命赚的钱还多哦!”。
“你们生了我,就应该负责到我死的最后一秒。”
以及
“真是自己种下的因,果自己吃。”
01
其实,一个孩子没有教育好,啃老,甚至啃的是三代人:
上个月,四川一个24岁的小伙子赵某,向奶奶王大娘索要2千元,奶奶没有给,赵某一怒之下砸烂了一屋子的家具。
据民警介绍,王大娘是村里的贫困户,赵某是家里的独孙子,从小被当成一家之宝,尽管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依然在物质上尽力满足赵某。
成年之后的赵某,无法养活自己,成了“啃老族”,一旦没钱,就找在外务工的父母或者家中年老体弱的奶奶要。
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所谓“啃老”,不可能是孩子长大了,突然某一天变成了“啃老族”,一定是小时候就有各种预兆。
在家里从来不劳动,哪怕帮忙收个饭碗,拖个地,更别提洗衣服,收拾房间;
不懂得感恩,得到的再多,也从不感谢,只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人的习惯,大多都是从小养成,在孩子小时候,就鼓励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不是苛刻的要求,而是培养他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果小时候,习惯没有养成,等孩子大了,行为习惯都固定了,父母再想去纠正,就特别难。
02
他的表弟已经快40岁了,从大学毕业后就没有工作过,一直窝在家里,什么事儿也不干。除了打游戏,就是吃饭,没钱了就找妈妈要。
大家听了这个情况,非常热心,都希望能拉他表弟一把,于是很快就提供了两个职位,一个仓库保管员,一个是超市理货员,工资还行。
结果,他的表弟犹犹豫豫,找了诸多借口,还是不愿意工作,回家继续啃老了。
父母都爱孩子,但如果这种爱缺乏的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可能让孩子迷失自我,走向一条错误的道路。
尤其是很多父母,特别喜欢跟孩子说:“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要你做。”
结果呢,最后孩子真的什么也不会做,都依赖父母,而学习呢,也不见得好。
03
做事情,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学习并不冲突。一个勤劳的,能把自己的事情料理好的孩子,在学习上也会更具备主动性。
父母要有种舍得让孩子吃“苦”的思维,孩子如果不吃“苦”,父母可就要吃一辈子的苦了。
01
最晚在孩子6岁开始,就要让他分担家里的劳动
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除非家里有矿,孩子什么都不会也能养他一辈子。
实际上,父母没办法照顾孩子一辈子,所以从小就必须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擦桌子、洗碗、拖地、洗刷马桶等家务活,选择至少一样让孩子长期负责;
......
这些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事,不但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不易,也会培养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02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
歌德曾说:
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孩子自己的事情,务必让孩子自己做:
孩子的房间,让他自己收拾和打扫,清理自己的物品,学会条理性;
人的一生,只有自己能对自己负责。任何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依赖他人生存的,即使暂时得到了幸福,也不长久。03
很多父母从不和孩子谈钱,更别提让孩子去赚钱,等到孩子长大以后,又会责怪孩子不会赚钱,只会花钱。
教育孩子如何节约钱,如何去赚钱,如何推销自己,让孩子接触社会,早日树立经济独立的意识十分重要。
孩子稍大一点时,在课业之余,偶尔去摆摊、去卖东西、去打打工,让孩子明白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父母赚钱不易,要更加的努力生活和学习,换取美好的明天。
让孩子从小吃点“苦”,是为了将来几十年里,孩子能适应社会,承担责任,实现自身价值,哪怕某天只剩自己一个人,依然也能生活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