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悲者读后感100字
《噬悲者》是一本由[英] 汤米·唐巴万德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噬悲者》读后感(一):不止噬悲
这是一本很“神秘博士”的小说,故事开头渲染的恐怖氛围和悬疑曲折的情节、从头到尾持续无厘头的博士式话唠和与绝佳拍档Clara的嘴炮、最终毅然用智勇拯救世界的解决方法,还有不少梗和联系正剧的情节,仿佛让我回到看剧时期。
一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对这本书的情节有过大致的猜测,实际看到的情节不仅没有让人失望,还带来了更多的惊喜和……眼泪。
神秘博士剧中探讨过多次关于情感、关于悲伤的话题,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里还在反反复复回荡着(同样是第十一任博士的台词):“生活是由一堆好事与坏事组成的,好事不一定会抚慰坏事,坏事也不一定会糟蹋好事,或者让它们一文不值。”
当我们想起逝去的朋友、亲人时,心情总是悲伤而沉重的,总是会有太多无法弥补的遗憾。完全被悲伤占据会让人受到很大的伤害,这次的反派正是以此为食。
前前后后,为了应对以悲伤为食的反派,博士试过忘记悲伤,试过创造快乐,但都没有达到效果。毕竟逃避也许并不是应对遗憾的最好方法。
最后博士通过回忆过去的同伴们,将逝者引入了自己的脑袋,然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他们赶了出去。
然而随着时间的沉淀,这些记忆一点都没有减少,眼泪中也并不仅仅是悲伤,伴随着这些悲伤一起保存下来的,是所有曾经共同的经历,是一位位鲜活的人物,时刻温暖着博士的心……
“万物皆有终,无终何来始。”
我合上书,书下桌上一小块木纹形成的脸仿佛正在盯着我。
“我可不怕你。”
《噬悲者》读后感(二):它想吃掉你的悲伤
因为之前没有太多涉猎神秘博士系列,所以新书最吸引我的部分反而是这个由头,似乎从斯蒂芬金的11/22/63开始,我就对肯尼迪遇刺案开始产生可以称得上是异常的兴趣。
斯蒂芬金笔下主人公救下肯尼迪,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天翻地覆,而在《噬悲者》中,肯尼迪遇刺引起了人们大规模的悲伤行为从而给名为逝者的外星生物以可乘之机。逝者以悲伤为食,并侵入人们的记忆,化为逝去之人对沉浸在悲伤中的人以无由来的谴责。
虽然中间时常穿插有一些博士与克拉拉的对话,似乎与几部前作的剧情有关,但大体上并不影响阅读。博士与克拉拉的性格在对话中也可见一斑。各种奇怪星球与生物一下子在我脑海中展开了一幅灿烂画卷。
剧情后期也是常理之中的跌宕起伏,先是博士想出忘记悲伤以此抵抗逝者的战略,没想到居然加快了逝者进攻地球吞噬人类的速度。最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博士靠着回忆自己的亲人朋友来攻击逝者,取得最后胜利。
对于逝者的名字其实很有感触,总会或多或少在生活中的某个瞬间回忆起离开的人。也因为他们已经远去所以有些事情永远无法证实,这是逝者抓住人类的弱点,同时也是一件无可辩驳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永远都只会越来越模糊,那一天究竟是晴天还是阴天,穿的是T恤还是衬衫,我们究竟是因为吵架才摔了一跤还是因为先摔了一跤才开始吵了起来,谁也不知道,谁也无法知道。
总是害怕与身边的人谈起死亡,总觉得是一件黑暗且无力改变的事情。之后会想到,既然是一件人人都必须面对的事情,那就没有什么好黑暗的了
过去的时间抓不住也改不了,总会有无力感,感觉已成定局无力回天伤春悲秋,仿佛所有难过的,绝望的四字词语都能套用在自己头上
可是寻梦环游记里又说,当别人都忘记他的时候,这个人才算真正死掉
那就别忘记吧
别忘记
《噬悲者》读后感(三):悲伤与欢笑
说来惭愧,尽管受到各路大神的安利,久仰神秘博士的大名,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观看过哪怕一集电视剧。所以这本书一拿到手就立即放下了手边所有的事情专心阅读了起来。看完合上书,抹掉眼角的泪水,不禁大呼一声,太过瘾了。
这泪水饱含着感动。成长是残酷的,成长就意味着要经历生命中生老病死、爱恨离合。正如书中所描述的,当至亲之人离世时我们却要为了种种私人原因无法陪伴在身旁;明明可以阻止挚友的意外,却因为疏忽大意错失机会;身为孩童无法阻止大人残酷的决定,我们的心中是不是一直埋藏着悲伤,暗含着悔恨?当直面这份悲伤时,我们又如何排遣?面对亲人的不理解,我们又该如何反应?最终博士给出了答案,面对悲伤要牢记欢乐,牢记感动,不被悲伤所吞噬。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如果故事只是这样无疑算不上神作。被我抹去的泪水更多的是笑出来的。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看来,英国的作家是幽默的。前有《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以及《碟形世界》系列,均是用生花妙笔将看似无聊的世界描写的妙趣横生,引人捧腹大笑。其峰回路转以无厘头的方式让人合不拢嘴。本书无疑也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戴上听诊器就是医生,宇宙飞船也悲伤流泪,为重新打入医院内部重复着同样的路数等等等等,无一不闪现着幽默的光芒,闪瞎了我的氪金狗眼,直令我欢笑不止。这一阅读体验真的是无与伦比。
此外,在我看来其实作者还从侧面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星人物对于普通大众的影响力可以大至什么程度。其实本书的主线的导火索就是美国总统肯尼迪之死,引发了美国公众集体而广泛的悲伤难过之情,这也直接吸引了噬悲怪的注意,给了其侵略地球的可趁之机。一个人的影响力居然可以扩大至斯。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受到各种聊天工具、平台的深远影响,公众往往会受到不实或片面信息的引导,极易出现跟风的现象,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更加加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明星人物的影响程度。我们也应引以为戒,强化自己的精神抵抗力,做一名更加坚强的人。
总而言之,不管你是神秘博士的疯狂粉丝,还是初次接触的人,这本书都会给你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我反正是被圈粉了,正在疯狂补剧中。。。。
书还没到手,一则“用什么东西可以把TARDIS填满”的段子就给包括我在内的不知多少人造成了浓厚的、湿漉漉的心理阴影。这是什么捅刀小说又是什么鬼才编辑!怕了怕了……不过见过多少大风大浪咽过多少糖刀混合物的胡粉怎能被轻易吓倒,大不了再多被捅几刀就是了。吃刀子使我快乐(微笑.jpg
翻开书:嗯?咱们的性感女神塔迪斯突然哭了?怕不是预见到了后面的催泪情节?害怕
读两页:莫名出现的脸很有悬念很带感!十一和克拉拉俩三岁小孩互相斗嘴好有爱!好看!(已然忘了刀的存在
读到第十四章:……该来的总会来的
合上书,回顾一遍情节,最大的感受是虽然故事末尾的连环发刀让人津津乐道(?),但整部书的目的绝非有意制造悲伤、煽动情绪,而是仍在延续剧集的观感,用心描绘着博士与同伴的一段冒险旅程:自己逝去之爱的面孔频频浮现,刺耳的诛心言论令生者不堪忍受、在悲伤中自甘沉沦;博士走近一段段故事,寻找真相、形成计划,联合伙伴们的力量用智慧与永恒的世间之爱化解危机,又一次拯救了地球。得说这是一本非常“博士”的小说,从怪物的设定到情节的展开,把握得恰到好处的节奏将脑洞大开又洋溢温情的故事娓娓道来。
开篇即是从主角团以外人物的视角拉开序幕,阴郁诡异的短小事件作为书里怪物的初登场,故事背景、怪物特性已经交代得明明白白。
随着情节的推进关于怪物的真相被一层层揭开,悬念的张开与收束过程中故事一波三折。博士一行先是试图用纱布、被罩等物理隔绝怪脸的影响,后进入被逝者控制的人的思维中引导他抵御悲伤,一再失败后前往异星球寻找答案,带回欢乐的种子四面播撒。我们对怪物形态的认知也从诡异的脸变成蓝衣女子再到最后谜底揭晓即一只以悲伤为食体长几英里能连通空间和时间的活的虫洞,作者的奇思妙想令人啧啧称奇。
试图大开饕餮的怪物最后被小丑与孩子们的欢乐击退,被逝者影响的人们也在积极的关怀后恢复正常,这又是一个彰显着博士内核的故事——负面的阴霾总会被人性中美好积极的一面所治愈,被人类秉承的信心、希望与爱填补。热爱神秘博士的我们,若是哪一天遭遇了管他逝者悲者郁者,一定都有一份精神力量支撑我们不被打倒吧。
《噬悲者》读后感(五):噬悲者书评
如果世界上再无悲伤,那会变成什么模样?在噬悲者这部小说里,吞噬悲伤的怪物——逝者的出现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悲伤是一种很强烈的情绪,因为亲戚、朋友或爱人逝去的悲伤恰恰代表着对他们感情的深厚。逝者这种生物化作离去亲友的脸诘问人们,说出那些诛心之论时,曾经压抑在心底的遗憾与懊悔轻易就能引得他们痛哭不已,悲伤得溃不成军。人们轻易被其俘获,有人精神崩溃而决绝跳楼,更多的人放任悲伤而与逝者纠缠,逐步经历悲伤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最后接受。逝者以他们的悲伤为食,整个星球都是它的猎物。
但同时,悲伤也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也许有人觉得悲伤是种负面情绪,将其消除岂不正好?然而博士和同伴来到被逝者洗劫过的世界后,发现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都变成了被嫉妒、畏惧或者愤怒中某种情绪控制的人。仅存的正常人因为经历过太多的悲伤而不会被逝者击溃,这其实是在说悲伤带来的正面力量——因为经历过失去亲友之痛而懂得珍惜现有的一切,从而不会嫉妒;因为要不被悲伤打倒,依然坚强面对生活,从而不会畏惧;因为学会世界中汲取希望和光明来战胜悲伤,从而不会愤怒。小丑们能够唤醒被逝者纠缠的受害者们,是因为滑稽逗乐的表演确实好笑,但更是因为他们愿意为了陌生人带来欢笑这种不图回报的单纯善意足以战胜悲伤。博士打败逝者也证明了这一点——回忆他的朋友们让他悲伤,但这些朋友们的存在也给了他对抗悲伤的力量。
当然,这本书也有巧妙的前后呼应和致敬。比如玫当初因为机场的雷达坏了而没能赶去见祖母最后一面,事后证明正是博士为了让后来的玫回到过去弥补缺憾,又不让时间线冲突而故意破坏了雷达的。不过,相信经历过遗憾与逝者的问责,能陪祖母走最后一程对玫而言只会更加珍贵。还有14章博士的回忆杀,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悲伤的力量——对博士的同伴们有多深的感情,看回忆杀就会哭得有多大声……
科幻的精髓即在于从新的角度去发掘世界的更多可能性,以之为载体思索世界。这本书以吞噬悲伤的怪物为引,既有神秘博士式的可怕怪物和离奇曲折的情节,也暗含作者的主旨——不要沉湎于悲伤中,而应化悲痛为力量,使其将自己塑造为更好的人。
《噬悲者》读后感(六):如果没有了悲伤,人类将会怎样?
这是一部神秘博士的小说。故事的主角是第十一任博士和克拉拉。
1963年11月23日,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的后一天,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悲伤之中。而来自外星的生物逝者正好以悲伤为食,它来到了地球上,而只有博士才能阻止逝者。
好吧,很多经典的博士故事都是这个套路,没什么好说的,关键还是在故事的展开上面。整本书的前半部分情节展开得非常棒——发现逝者过程,对逝者本身的描写,其中插入的帮助博士对抗逝者的几位朋友的故事,还有解释虫洞的时候使用的精妙比喻……接下来故事急转直下,解决逝者的方案是……小丑?当然我并不是觉得这样安排不好,只不过神秘的冰雪世界、巨熊什么的后面突然跑出来的小丑似乎有点儿突兀,我觉得这里应该更多得进行一些铺垫,或者再反转一次,比如小丑其实是逝者的手下什么的呢。而且对逝者是如何创造虫洞的这一点,作者的解释似乎也不够完备。
然而就是在这片冰雪世界里,作者建立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实验——如果没有了悲伤,人类将会怎样?一开始,博士阻止逝者攻击人类的行为反而杀死了受到捕食的人类。但是如果放任逝者不管呢?难道被吸走了悲伤的人类不会将地球变成一个充满了欢乐的星球吗?但这个故事借博士之口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解释:“如果一种情感被完全从人脑中抹除,另一种情感就会蔓延开来填补空缺。这种情感会超过那人其他所有情感,成为主宰。”真是非常棒的一种设想,我觉得单单这一个点子就足够撑起另一个发生在塞姆提斯的新故事了。
整本书中非常成功的一点就是对博士这个人物的把控。作者肯定是《神秘博士》系列的铁杆粉丝,对博士这个人物的理解非常深刻。虽然并不是剧集的编剧,他却将书中的博士刻画出了和剧集里面的博士一样的神韵,在某些情节里,仿佛能听到扮演博士的马特·史密斯在说话一样。
书里面还有很多对胡粉来说非常有意思的情节,比如Tardis哭了、克拉拉换衣服让博士脸红了、克拉拉是个制服控之类之类之类的。
相信译者和编辑在制作这本书的时候花了相当多的精力,书中的很多梗都有用脚注标出来(当然也有一些没标的看过新版剧集就能看出来)。
总之如果你是一名胡粉,这是一部必读的作品。而如果你想找一本书消遣时间,这也是一部不错的选择。
《噬悲者》读后感(七):面对悲伤
面对悲伤 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而本书用吞噬人内心悲伤的怪物来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悲伤。
这个故事发生在1963年11月23日,无论是对于现实世界还是《神秘博士》的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的一天。肯尼迪的遇刺让世界陷入悲伤。书中并没有对肯尼迪进行大量的描写,而是通过这件事引入了一个个普通的悲伤故事,巡逻警察雷吉看到了自己过世的父亲,报社记者玫看到了最爱自己的祖母,探员沃伦看到了自己过世的搭档……
通过这些普通人可以看到普通人面对悲伤时是什么样的情景。通过故事的发展可以看到他们是如何克服悲伤对其的影响。 书中提到了两种人可以面对悲伤:一种是经历过很多悲伤体验的人,还有一种是没有经历过任何悲伤的孩子。书中通过一个老奶奶和小男孩之间的互动体现出了这一点。 我们经常认为负面情绪是坏的,这些情绪会让我们感到痛苦。而书中通过被逝者侵袭过的世界告诉了我们消除悲伤的后果。似乎是因为悲伤的消失使得人身体中多出了一些空余的位置,为了平衡其他情绪开始占领空地,这让一些人变得贪婪、愤怒和忧郁… 而那些没有被逝者所侵袭的人并不是他们心中没有悲伤,而是他们有方法面对这些悲伤。而博士应该是这个世界上面对悲伤最多的人,千百年来自己总是孤身一人,只是偶尔会有一个陪伴自己的人最终也会离自己远去。也许在某个失眠的晚上他也会去一个个回忆自己所失去的人。这些失去让他更加在意现在,让他无比珍惜遇见的每一个人。逝者的触角连接到博士的意识时,那些所有悲伤的经历都一幕幕地出现到他的面前,而他只是默默地面对它,接受它。
情绪,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组成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纳这一切,虽然有时会让我们痛苦,但是那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悲伤会让我们铭记过去,让我们我们能够更加珍惜现在。
其他: 查了一下原版的出版时间是13年4月份左右,那时候刚刚播出克拉拉部分的剧集,可能作者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还是在12年圣诞节特辑之前,所以可能对人物背景有些不了解。 克拉拉在看到的逝者模样是某个叔叔,而不是去世的母亲让我感到很奇怪。还有博士看到的逝者是第十任时期圣诞特辑《诅咒之旅》里的服务员阿斯特丽德,如果把阿斯特丽德还成12年圣诞特辑里clara的碎片分身也许会更好呢。
《噬悲者》读后感(八):两个星球的互相治愈
在《神秘博士》剧情中中,我们见过太多脑洞大开、天马行空的monster了,像物理攻击超高的dalek、Cyber人;亦或魔法攻击高的雪人、天使。他们的出现往往带着自己目的、阴谋侵略我们熟悉的小破球儿,而这次《噬悲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怪物:逝者。
说是全新的概念,其实在之前的剧情和其他系列电影作品中还是能依稀看到逝者的影子的。如在《神秘博士》之前以记忆为食的怪物(这里实在记不清名字了),最终博士自愿向他展示自己各任记忆,最后把自己活活撑死。而逝者的侵略方式又像极了漫威系列的吞叔“行星吞噬着”,只不过这次他把食物换成了人的记忆罢了。
在作品科幻性方面,这部《噬悲者》无疑是《神秘博士》系列衍生番外中最成功的一部了。在对于虫洞的解释方面,作者通过博士clever and cool的解说方式向读者解释:“把菱形袜子的一端连在油桃上,另一端连在蜜橘上”就成了穿越时空的捷径。和现在科学界以及主流科幻作品认为的虫洞或者时空穿越方法大同小异,但更加通俗易懂。其次,作品给出为何逝者从“悲伤”这情绪入手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人最脆弱的感情,这也是几个配角(警官、医生、记者)因为见过太多生离死别因此能抵挡逝者攻击的原因。而作品也明确给出失去悲伤情感的人会变成“怒者和望者”的解释,这也使得这个定义更圆满,更有科考性。
在情节方面,这次拯救地球的方案可谓是一波三折。从地球自助到寻求小丑帮忙再到最后博士众人协作解决问题,剧情跌宕起伏中又掺杂着博士和Clara熟悉的顶嘴,让人仿佛联想到剧中二人,让人颇有感触。而本书最大的亮点也就是虫洞竟然是活的,是逝者的真身,是一个长达几英里、能扭曲宇宙来达成自己目的的外星人。逝者只不过是他百万计量的触角,而博士一行人居然从他的肠胃里开车经过,还是两次!看到这里的时候,真的瞠目结舌,对作者的脑洞拍案叫绝。
和所有《神秘博士》系列作品一样,本书也时刻做到了“人文关怀”。无论是在外星球,小丑们对感染过后的望者和怒者积极地进行的治疗,还是回到地球上小丑与孩子一起播撒快乐的情绪,书中一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正是孩子、快乐、人性三者交织才能完成老套却又新颖的又一次拯救地球。
最后,相信作者也是和我一样的博士粉,才能写出博士回忆中那么多扎心的片段,看得想向作者寄刀片。苏珊、莎拉简、宋江、艾米那么多之前和博士旅行的女伴在博士和逝者的记忆斗争中一一浮现,每个人最后离开博士的场景都成为博士最难忘的悲伤记忆。
《噬悲者》读后感(九):欢迎来到插刀教
这是我第5本关于DW的书!!开心!对,本来我是怀着欢快激动的心情拿快递,拆开包装,翻开第一页。。。看着看着我的心情就不那么美好了。本来以为以小11和克拉拉两个人欢脱,咋呼的性子这本书的主旋律就算不是那么的轻松欢快也就稍微沉重那么一点点,结果,我还是低估了我们作者的插刀技术。。。
一开始就写了迷雾中的脸吞噬人类,然后这个脸是被吞噬者的亲人。接着画面一转,Tardis内,11和克拉拉正在进行着日常互怼,嗯,这熟悉的配方,这原来的味道,咳咳,就是讲了t娘罢工把他们拽到了1963年11月23日,对就是《Doctor Who》第一集播出的日子!!然后其中11一句“我的性感女神”啊啊啊啊我的心里放起了烟花,当然说这话的时候克拉拉在旁边,她回了句“谢谢,你才知道”这种类似的话,11也回了一句,具体说了什么大家要买书去看哦~
通过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63年11月23日不只是DW播出的日子,还是肯尼迪总统遇刺的日子,对不起历史老师。中间一段就是讲了本书的的Boss。嘿嘿想知道Boss叫什么吗?我就不告诉你,快去买书看吧。当然了,这一大段出现了不少老朋友包括:小土豆、准将和River等等等等,话说我终于看到River的正经译名了,以前字幕组一直管她叫宋江来着。
胡博士课堂开课啦!!!在书中11用十分浅显的话语和比方解释了什么叫虫洞,多谢博士体谅我们这些脑子里装着果冻的金鱼们。对,接下来博士就开始研究起了Boss,他们的起源,他们是什么,还去到了以前被Boss侵略过的星球。诶,其实就因为一句他们“一会不管看到什么都冲过去”我差点以为这个星球的人是坏的,想通过虫洞来占领地球,找一个新的家园,后来才发现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再后面一段就是大型插刀现场了,这刀来的是猝不及防。博士找到了对付Boss的方法,但这也使得Boss加快了吞噬人类的进程。然后博士灵光一闪,开始插刀,伤害自己,伤害Boss,伤害我们【微笑】他使出了当时打败那个就是克拉拉枫叶那集的方法(忘记怪物叫什么了)但比剧集要具体的多,下面开始还原插刀现场,心脏不好者请速速离开(不过这么多集DW看下来了大家的心脏应该已经被锻炼的很强壮了吧)从一爷爷和苏珊分别开始,到三爷爷和乔,到莎拉简,到上校、露丝,到阿斯特丽德(小10连插两刀)最后到岳母和上校,对中间还省略了一些,但你们应该了解看到这里是有多难过了吧,这刀是一把接着一把都不带停的,你以为这就完了?不,后面还藏着一把更大的。我就不剧透了。总之这几章看到崩溃。
当然啦最后博士打败了Boss拯救了地球,克拉拉最后问“你是怎么把他们赶出你的脑袋的?”“和引他们进来一样,靠回忆我的朋友们。”看到着总算开心了。这本书的结尾和《梦蟹》的结尾很像,你们懂了吧。最奇妙的是看到结尾,脑海里突然响起了片尾曲,啧已经养成了条件反射了。
嗯,以上就是我瞎写的的书评。
《噬悲者》读后感(十):《噬悲者》,是科幻还是生活?
《噬悲者》,第十一任博士和克拉拉的历史时空之旅。书的腰封写着“十一任博士的无尽欢欣与深深遗憾”,封皮上写着“令人痛彻心扉的伤悲,正是逝者垂涎已久的美味”,封底上又有一句“你该如何面对,一个没有悲伤却痛苦万分的世界”。在没有开始阅读内容的时候,我以为这大概是很单纯的一次博士与同伴拯救某个星球或者某个时期的生物的行动。但是读完了这本书,却让我陷入深沉的思考,久久没办法动笔去写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文字非常具有画面感和代入感,一些博士曾经经历过的事件和口头禅,一些描述出来的小动作和语气,总让人脑海里形成如同看电影般的一帧帧画面。而且注释的也很到位,适时让人回忆起曾经看过的剧集。而且让人想要再次重温一遍,同博士再一起“历险”和“感动”。如同绝大部分经历,这次的“大反派”叫做逝者,书中它以肯尼迪遇刺为契机,大举入侵地球,哦,不,是入侵地球人的精神。他们入侵的方式,很独特,连博士一开始都以为是其他星球的生物通过虫洞来到地球,到后来才发觉,原来,这个逝者是如此庞大的存在,它在宇宙里流浪,寻找自己的食粮。赛姆提斯就是这样被它破坏的几近末世,把正常的有思想的生物变成了望者、怒者和颤者。有没有勾起你的好奇心?那就来读一下这本书吧。
我只想说说我的感受,看到书中提到的库伯勒罗斯模型,我去百度了一下关于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下一站,天堂》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心理学研究著作之一。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以死亡为主题,首次提出应对死亡的五大阶段观:否定与隔离、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我引用了一个关于这位作家和她理论的一段话。《噬悲者》里写的是“悲伤有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我又搜了一下抑郁症阶段,果然,的确有人写了《抑郁症的五个阶段》这样的文章。为什么我要说抑郁症?因为,逝者让我感到和抑郁症非常非常相似,逝者伸出精神触角,触碰心灵,它以悲伤为食,而且还培育悲伤,洒下悲伤的种子,为自己提供养分。贪婪的逝者,榨干了悲伤失去了感情,只剩下恐惧、贪婪和愤怒。查阅了一些资料,大部分都是这样描写的,“抑郁症患者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有的词条则描写为“抑郁症患者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还有更严重的躁郁症,我就不过多描述。这和被逝者控制的人是多么的相像啊。他们共同的有个特点,那就是——不快乐。不快乐,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说,真的太可怕了。我们没有博士的两颗心脏,没有像博士一样见证过宇宙的开始和终结。据估计,目前全球有3亿多人罹患抑郁症。小说里,有一位爱着人类的博士来拯救,而现实里我们没有一个这样的人。
但是,小说里有小丑,有翻筋斗和摇摆摆一样的人尽力去帮助那些望者、怒者和颤者,他们用欢乐驱散逝者带来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有爱。而现实里,我也希望我们能更多的关注抑郁症患者群体,多一些些关怀,一点点温暖,驱散抑郁带给他们的痛苦。
语无伦次的说了一些我想表达的感受,但更多的,希望你能读完这本书,看一下是否有我这般的感受。
最后作者致谢中有个小细节,他在文中使用了他感谢的人的名字来表达谢意。这让我有一种直觉,作者本人或者熟悉的人是否也是受着抑郁的折磨?
多一点爱,多一点快乐,我们虽然没有博士,但我们可以试着做小丑,让这个世界不会有逝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