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影评摘抄
《桥》是一部由伯恩哈德·维基执导,Folker Bohnet / 弗里茨·维伯 / Michael Hinz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桥》影评(一):桥
以德国人视角拍摄的二战电影,时间是二战末期,德军撤退经一小镇,本来是让一小撮刚入伍的孩子殿后等大部队撤出后炸毁桥梁,但孩子兵却“英勇”而悲壮地阻止了美军的进攻。影片很冷静地看待了孩子们对战争的热情,在大人们已经理性看待德军即将战败的同时,孩子们对战争的狂热丝毫不减,只有在最后惨烈的战争及死亡面前才能让其领悟到残酷及无意义,这种对二战德军的讽刺及强烈的反战情绪,以一种独特的反战思维从大人们截然不同的认知及行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桥》影评(二):此“桥”不是彼“桥”
这个片子是1959年德国人拍的二战题材,讲的是1945年4月几个16岁的中学生被征去“保家卫国”的故事。他们被长官照顾,留下守卫家乡小镇的一座小桥。
一个小个子是镇上洗衣女工的孩子,一向懦弱,为了表现自己的勇敢,没必要地迎向盟军俯冲的飞机,第一个丧命。
纳粹党地区长官的公子,放荡不羁飞扬跋扈,但是还好过他临阵脱逃的老爸。
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他们店里的女店员,却偶然发现她和父亲有染。本来一个乖巧的孩子一下子变得神经质,首先去征兵站报到。
来自军人家庭的男孩,一脸孩子气却心怀大志,冷静有领导能力。他无条件地服从安排,对好心来劝他们撤离的老乡铁面相对。
带他们的军士长,还没开战就被自己人的宪兵开枪打死,说他是企图逃跑。不过他对孩子们还真不错。
最后幸存的两个孩子又和前来炸桥的的德军老兵油子发生争执,又死掉一个,只剩下另一个孤零零地离开这座桥。
看过《兄弟连》和《拯救大兵瑞恩》的对这个片子的场景应该很熟悉,影片只是换了个角度。
《桥》影评(三):《桥》:08版不如59版
以前看过拍摄于1959年的黑白电影《最后的桥》,深感震撼,听说这部片子翻拍彩色版了,结果观完整部片子后,未免有些失望,影片除了画面质量以外,其他地方皆不如59版的。
我并不认为得出如此结论是“先入为主”导致的,08版确实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08版很严肃,而59版则很戏谑,这股戏谑感始终贯穿着整部片子,尤其片尾处字幕打上“由于这场战役无关紧要,所以没有载入史册”,更是将主角们的守桥“壮举”调侃为一场彻底的闹剧。
事实上无数的例子证明了,德国人很善于思考,但不擅长煽情。08版极力想在某些地方表现出人情味的作法,显然很吃力不讨好。
两个版本除了细节上的不同,结局也有很大的差异。08版突显悲壮,而59版则将调侃进行到底。
08版的结局是阿尔伯特回到了女友的身边,尽管很不幸,但他好歹也有个相对较好的归宿,59版则完全撇开了这一点,让阿尔伯特拖着同伴的尸体,无目的地朝某个方向走去,过程简直就和无头苍蝇一样,疯疯癫癫。
08版太拖泥带水了,前边对众主角命运的铺垫也远不如59版。而它最大的错误,就是扳起脸孔,企图去讲一个正经的故事,结果多少造成了假大空,相比之下59版则打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去严谨地考证历史,导演就只是想直截了当地讲一个反战故事而已,至于在细节上是否符合现实并不重要,镜头下的孩子们一个个地成了毫无价值的炮灰,这种处理方式显然要比试图证明孩子们生命价值的08版要高明得多。
当然,08版并非完全没有优点。比如片中强调了迫害犹太人的概念,59版则缺少这一点(毕竟这是一部纯粹的军事片),还有就是加强了反战情绪,影片将那个美国人被烧死的镜头反复渲染,同时配合着一段阴森的音乐,表现了战争的非理性。
59版堪称经典,它最终能够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不是没有理由的,而08版也许称得上一部比较好看的片子,但距离经典还有一段距离。
总之,59版我还想一看再看,而08版观完一次后,我就想跟它说拜拜了。
《桥》影评(四):FIFF4丨DAY2《桥》孩子们眼中的希望没有形状
第4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桥》,下面为大家带来场刊团的评价了! Lin819:
以德国人的视角来阐述二战,英勇而无知的孩子,真相过于残酷。
斯诺-纳什维尔:
聚焦于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事件,导演Bernhard Wicki通过将这一事件中的疯狂与冲突具体化,告诉观众们战争的无用性。作为即将战败的德国阵营,男孩们对自己家乡桥梁的守卫毫无意义,迎接他们的终将是失败与死亡,他们为此无缘无故地失去生命。
汤达人:
看到开头就猜到结尾的片,在战争类题材中,本片没有太大亮点,硬要找个亮点那就是给如今“好战”人士的教育片。
曾母慧毯:
以德国的视角阐述战争,少年面对战争性格的反差无不令人反思战争发生的原因。
你从未在此:
在二战末期德国疲于应战的大背景下,影片用男孩无知者无畏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立,这种思想上的分裂终究会被现实打破,而导演用极其冷静克制的的镜头描绘出这个故事,让人心酸。
折戟沉沙:
第二天依然是人物群像类电影,真的很让人生生厌,不过质量明显比昨天的开幕片好了许多。
从战败国的角度来描写战争,这倒是很新奇,不过影片前半部分实在太减价了,真是有事没事就喜欢把家里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全都拉出来说一番,然而一点都没意思罢了。
然后影片后半部分描写战争的部分还是很出彩的。一群被洗脑的小孩,尚不知事就倒在了战场上,老套的故事还是让人唏嘘,尤其这还是战败国的故事。
以前经常听说,德国人的忏悔感,全世界人民都比不上,现在算是认识到了。电影的目的显而易见:你喜爱战争的原因,是你根本就不了解战争。
甜茶♂我:
找不到亮点。
安安安and:
描绘被时代里无情的大手吞灭的悲壮感固然可贵,但更不容易的是举重若轻的姿态、荒诞戏谑地呈现,莫名想到《止战之殇》里那句歌词“孩子们眼中的希望是什么形状”,其实少年们眼中的战争一样没有形状,只有流血和死亡能真正教会他们什么是裹挟、什么是绝望、什么是看得到的桥但永远走不到的方向。
#FIFF4#无人知晓场刊评分详见——本链接
《桥》影评(五):无序
去年某个时候吧,网络上扫到一条香港人在台湾旅游期间,杀害怀孕女友,藏尸旅行箱内,弃置于草丛,骇人听闻,然而网络上的标题党太多,读者早已麻木了,震惊过后又有其他更骇人听闻的消息源源不断而来,把这一条便淹没了。香港杀人犯陈同佳虽然在香港受审期间对杀人行径供认不讳,却只因盗窃罪洗黑钱罪被关押不到两年。其杀人罪,因案发地点不在香港,香港控方无法就杀人案提出起诉。杀人犯可以在得以在另外的国度逍遥自在。没想到这条新闻并非昙花一现,香港特区政府计划修订《逃犯条例》,将陈同佳引渡至台湾受审,最后以失败告终。2019年3月31日起,香港爆发反引渡法案抗议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原本非常困惑,这一仅仅影响少部分逃犯的条例如何会引起那么大规模的抗议,到如今衍生成恐怖暴力活动,香港整个城市被打砸抢放火,黑衣“蒙面”人设置路障、瘫痪地铁机场公共交通、攻击警察,“颜色革命”的旗帜已经很鲜明了,更有文章挖出幕后支持财团,原来暴徒都是为钱而来,据说一天有万把港币收入,重金之下必有“勇士”啊!“勇士”中年幼至13岁,很多一部分年轻的学生,他们可以为钱卖国,青年人的无知和残暴,细思恐极。
回想往年,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前,一群无知的中学生晚上把耳朵贴在收音机上,等待着那战争打响的第一枪,怀揣着无比的兴奋,根本不知道那一枪打响后,多少家庭要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此片中,被征召入伍时,那群德国孩子既不知道战争局势也不理解战争的残酷,一味兴奋着要去成为国家的英雄,争得战争的荣耀,只有老师为这些孩子的命运惶惶不安。那组镜头,老师面对着观众,后面中景是一群兴奋的孩子,走在相反的情绪线上,很有表现张力。
本片描述了一个班级的男生丛生到死的命运,他们其中有洗衣女工的儿子西吉、理发师的儿子、纳粹军官的儿子、结伴住在一起的一对好朋友阿尔伯特和汉斯等。他们第一天被征兵入伍就遇到大撤退,还在擦枪来不及培训打枪就在战场上实战了。带队的海尔曼被委托照顾好他们,却在对敌之前被误认为逃兵轻易地去见上帝了。小个子西吉拒绝妈妈安排的逃避方案,他听到远处传来的的轰隆隆的炸药声害怕地趴在地上久久不起,被同伴嘲笑了,他便以非常“镇定勇敢”的态度面对敌机近距离的轰炸,成为第一个不明不白丢了性命的孩子,他的死震动了其他的孩子,原来他们距离死亡已经那么近了!军官的儿子抱有最坚定的信念,他冷静地指挥着一群菜鸟,他躲在树后射击,却在不久后被狙击枪瞄准,打了个窟窿。一个被此吓坏了的孩子,端着一个类似“火箭炮”(原谅我对军事武器的无知),冲进了一幢房子,一个市民对他喊“不要射击”,射击了不就暴露了吗?可是他早已昏了头,执拗地夹起火箭炮,结果比“暴露了”惨多了,他居然搞反了,一发动,火箭炮直接轰了身后劝阻的市民,自己也完全蒙圈了。汉斯和阿尔伯特是最后幸存的两个小伙伴,阿尔伯特是个天真不谙世事的优等生,汉斯被阿尔伯特的母亲收留,临行前他允诺她要好好照顾阿尔伯特,可是他没有做到。阿尔伯特嘶哑着嗓子哭喊着拖着汉斯,直到汉斯倒下……
战争是完全无序的,能活下来靠运气,谁也不知道谁会活下来,甚至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而战,为谁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