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格德尔 舞会》读后感100字
《大卫·格德尔 舞会》是一本由[法]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根本不知道她是谁。在图书馆林立的书柜里我借的书大部分时间是靠碰的。 作家写的书大部分都能分清性别,女人写的书,男人写的书,看几页就看出来了。当然有些男的写的不太容易看出来是男的写的,奇妙古怪的男性。但女人写的书几乎很少跳得出她们的调调。《大卫.格德尔》是一个中篇,不长的小说,传统的写故事刻画人物的小说。但这个女人写得非常好!一种男性的挥舞大刀的写法。没有任何脂粉气,没有任何小心思。 讲故事,描绘人物,是小说家的基本功,但其实是最难的部分。如何把一个故事讲出新意,吸引读者。如何把一个人物赋予灵魂,栩栩如生。这些都是很硬的实打实的部分,这需要的不仅是文字的功力、课堂的学习,这需要生活!伟大的生活! 大卫.格德尔是这种可以进入教科书的经典的人物塑造。由内而外的,厌恶又同情的,如同我们对于自我一样
●《舞会》的主人公做的事情是我一直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挑战我妈的权威。
●精彩!
●又补完一本内米,大气,有成大器的端倪,但是依然很青涩很青涩,写作果然还是要靠磨。另,内米的mommy issue之强烈简直令人哭笑不得……几乎没有一本例外。
●《大卫·格德尔》其实很一般,篇幅短小的《舞会》倒是挺出色。前者就像是用清一色的直线条勾勒出那样,缺乏那种能让人细细品味的东西,那个刻意营造出来的结尾——一个从金钱的顶峰坠落的老犹太人跟一个刚踏上金钱征途的年轻人的相遇——有点做作;相比而言,《舞会》写得收放自如,细致而不乏力量。
《大卫·格德尔 舞会》读后感(一):关于舞会
我想,舞会的结局应该是那个小女孩儿扔掉了所有的请柬。所以她会微笑着说,我可怜的妈妈…… 或许这是个好事情,她一巴掌把她的妈妈拉回了无情的现实。着是我读的伊莱娜的第二本书,舞会比大卫德格尔更吸引人,我喜欢她简短又尖锐的故事。
袁老师的文字总是让人觉得愉悦。当然是阅读的愉悦,而不是说她的文字只描摹喜悦。所以读这本小说的最主要的动力是译者。在《文字·传奇》之后更是感觉如此。
《大卫·格德尔》的确不像一本所谓典型的女作家的作品,脱离了男女关系这一惯常的话题,故事落幕后只剩下一个打着犹太烙印的孤魂。有意思,但也并没有精彩到绝伦。
值得一读。
《大卫·格德尔 舞会》读后感(三):优雅的……
1,一种语言同另一种语言竟有如此本质的区别,即便在翻译损失了的过程中也显现无遗;
2,看来语言的不同也会影响思维的不同;
3,犹太或反犹太问题在《大卫·格德尔》中是一个伪问题,内米洛夫斯基是否是犹太人这并不重要,这只不过是命运的一个偶然因素,就像她生于俄国却选择了法语,就像人本身在确定性中兼具的不确定性,而在《大卫·格德尔》中触及的犹太问题也不过是一个身份证明上需要的标签,它更多地指向人性而非某一族群或种族,这里并不存在一个背叛的问题;
4,《大卫·格德尔》是优雅而成熟的,这种优雅是法语式的优雅,它几乎剔去了俄语中那种无法根除的沉重,而这种成熟是相对于写作者的年龄而言的;
5,《大卫·格德尔》中依然有着程序化和脸谱化的描写,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它曾经是一本畅销书籍;
6,联系到内米洛夫斯基的经历也就不难理解《大卫·格德尔》以及《舞会》中那种仇视而一触即发的母女关系了。
《大卫·格德尔 舞会》读后感(四):这五星只是给大卫·格德尔
我根本不知道她是谁。在图书馆林立的书柜里我借的书大部分时间是靠碰的。
作家写的书大部分都能分清性别,女人写的书,男人写的书,看几页就看出来了。当然有些男的写的不太容易看出来是男的写的,奇妙古怪的男性。但女人写的书几乎很少跳得出她们的调调。《大卫.格德尔》是一个中篇,不长的小说,传统的写故事刻画人物的小说。但这个女人写得非常好!一种男性的挥舞大刀的写法。没有任何脂粉气,没有任何小心思。
讲故事,描绘人物,是小说家的基本功,但其实是最难的部分。如何把一个故事讲出新意,吸引读者。如何把一个人物赋予灵魂,栩栩如生。这些都是很硬的实打实的部分,这需要的不仅是文字的功力、课堂的学习,这需要生活!伟大的生活!
大卫.格德尔是这种可以进入教科书的经典的人物塑造。由内而外的,厌恶又同情的,如同我们对于自我一样难以把握而又无比熟悉的复杂却模糊的感觉,被这个女人寥寥几笔的素描活活地从白纸上面抓了出来。而且还是她26岁的作品!
可悲的是她的现实生活也远比这书里的虚构更悲惨离奇,39岁由于犹太身份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如果她预见了自己的结局,会回想到第一本书里的犹太大亨孤独死去前的那些凄惨场面是不是太过于残酷了些?
《大卫·格德尔 舞会》读后感(五):不至太沉重的大卫
如今在新出版的小说里要找一本让人读过之后心情愉快舒畅的书似乎越来越难。大多数值得一读的小说往往不乏沉重和寂寞,就如同大多数热点新闻都是以灾难主题夺人眼球一样。最近因为要出一次长差,想找一本轻松的小说可以打发打发时间,结果无论是自己的书架还是书店的书架上的小说,似乎都暗藏险情,几乎是到无书敢读的境地。
于是退而求其次,既然都躲不过,那就尝试找一本不至于太深重苦闷的,然后就想到了伊莱娜的书。我更喜欢看她用一种诙谐讽刺的,乃至有点温情的口吻开看待“灾难”。
《大卫》应该说是部简单轻巧的古典小说,有热闹的场面和情节,但只是冷眼旁观,不必过于揪心。即便会有同情,也不会有切肤的痛痒。伊莱娜善于刻画犹太人奇特的命运,富有,令人讨厌,但对珍视的东西很执着,甚至很简单,比如财富、家族,为此可以让自己吃足苦头,或者变成别人眼中的笑柄。
而我觉得伊莱娜对于大卫是深具同情心的,以至于我都怀疑那会否是对她的父亲某种写照。但小说中这种同情隐藏得很小心,即便是那些最戏剧性的场面,比如破产,比如临死前的一搏都保持了相当的理性与平静,但因此也反而更加戏剧性,也正是我所喜欢的地方。而只有在描写一些细微的温情的场景时,才会突然被她打动。
其中有一个场景印象很深,是描写大卫破产后独自一人生活在人去楼空的大屋子里,整日穿着已经破了洞的高档睡袍,精心地照顾自己,用秤斤两的小秤给自己搭配简陋的营养伙食,甚至精确地安排散布的时间,调理心脏。偶尔和唯一的乐意和他搭讪的老头打打扑克,吃顿饭,似乎对于远去的财富和亲情已欣然接受,只是执著得想活下去。这是大卫最感动我的特质,无需触动他人的怜腼,也不必伤感地给自己总结,如果没有女儿的出现,他依旧可以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
其实那些犹太人大可不必憎恨伊莱娜,能有一位作家把某一类群体的人物刻画得那么细致入微,那是种福气。伦勃朗有一幅《犹太新娘》,画中的人物有些僵硬、节制且过于盛装,但通过那古怪的手势和平凡局促的表情,大师让人们看到的,其实是凡人对生活的执著,而这终究是件让人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