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晚清的士人与世相》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08 19: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经典读后感有感

  《晚清的士人世相》是一本由杨国强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16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1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精选点评

  ●不喜欢长篇引用的文章,找不到作者思路

  ●文笔史识俱佳,论晚清清流名士一文尤其好。

  ●杨老师的文笔了得啊。

  ●一般

  ●翻过。很多文章涉及问题熟悉老杨文笔不错,但多了考据文章,不习惯这种夹叙夹议风格

  ●极好。可重复阅读

  ●新旧相长,人心丕变,这是我迄今为止所读史家中文笔史识最好,最具才情,最具洞见力的夹议带序的近代史论之作。

  ●楊氏左袒宋學,蓋其學本以國朝宋學——思政学為基也。

  ●新旧相长,人丕变……我于是开始自觉的联想到现在。

  ●除了前两篇有新意外,其他文章感觉就是用新材料填充的cliches。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读后感(一):那些历史上的统治精英

  从小学习革命史宣扬劳动阶级大众力量,认为历史的决定力量是“人民”。我们的历史里面,又虚构了“革命精英”和人民大众的同一性,让我们很难想起那些历史运动中真正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居于时代潮头的力量。

  而对于被划归“反革命”和“反动阶级”的精英力量,我们就更少关注好评。他们永远自私自利、反动透顶的革命对象。今天,我们的确需要冷静中肯审视他们在历史上的角色和作用。

  不过,之所以大现在开始重新认识他们,似乎也因为今天身居高位的“统治精英们”要为自己寻找一种具有历史正当性的身份认同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读后感(二):历史相似得无须比较

  里面引用刘师培的话:“清代之学,迥与明殊。明儒之学,用以应世,清儒之学,用以保身。明儒直而愚,清儒智而谲。明儒尊而乔,清儒弃而湿。”

  明朝的士人,做学问天下,学问和价值观捆绑在一起;清朝的士人,经过文字狱之后,已经噤若寒蝉,所以往考证方面越走越远,越走越细,为了学问而学问,为了考证而考证。我估计有估计一些是一头扎了进去之后,食髓知味,就再也出不来了。学问有点像自娱自乐了。

  文人无德的也不少见。里面说道戴震学问很好,但是他的一些作品却被后人考证为很可能是剽窃自他人,所以杨国强说“他们只能做经师,不能为人师”。

  所以现在的情况也就不用说了,历史相似得不用比较。清朝的士人在考证上留些了一堆学问,现在的学者将来就不知道会留给后人什么了。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读后感(三):寻求变革知识分子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记述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跌宕起伏。维新、改良、革命、共和、无政府、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纷繁的思想流派背后是一群群传播时代先声的知识分子。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不论是传统士人,还是新生的知识分子,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对社会变革异常敏锐,他们始终深刻地参与着政治,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社会的变革也影响着他们的经济状况与个人命运,他们与时代一同浮沉。

  在那个思想多变,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分子除了改变时代,还不得不改变自己。那些没有成功跟随时代的人,从舞台中央悄悄退隐后方。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既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悲剧之源。当复杂的设想与现实猛然碰撞时,他们常常受到残酷的打击。社会迅速的新陈代谢,超过了他们的预想。这种不得不作出的抉择,或许也能解释新中国建立后知识分子的集体转向与自我改造,直至思想完全与主流统一的行为。

  其实,时间或许不能轻易界定思想的错误与正确。建国时那些当初追随革命,被历史证明为“正确”的知识分子,在时过境迁后,如何看待这个自己所支持的政权呢?结果与几十年前的他们所构建的伟大蓝图相符吗?他们的命运,折射出的是知识分子永恒的困境。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读后感(四):历史总是相似又略有不同

  清朝的公务员原来收入如此之低,以致最后贪污成了常态。

  不同的是大贪者甚少,官员大多一辈子贫困,有些甚至是被迫而贪——上一任留下一屁股债。官员也大多也还有所敬畏。

  有祖遗甚丰的,当官当到破产;最搞笑的莫过于,对于外派的官员,朝廷居然不给差旅费,官员赴任要借高利贷当路费。

  极低的公务员收入造成的结果就是制度被彻底破坏。

  另外一点值得一说的是,清朝的文字狱和现在的真理部还真十分相似。雍正、乾隆的言论的口气姿态也极像今天我Dang伟光正的官员。从18世纪到现在,中国人一直还在因言获罪。清朝的世人,还知皇权之上还有圣权,天子也只是天的儿子而已,上面还有他的老爹“天”。被洗脑到现在,我们却经常忘记我Dang之上还有什么东西能比它大。

  这本书基本上就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书,大量引用,但是都没有注释。作为业余人士,只好边看边猜了。

  作者的语言,又是那种忽文忽白的语言,读起来不是很爽,但也有人喜欢这种语言。我觉得适度的话,显得简洁,但是太多甚至故意卖弄,就有点不可取了。

  貌似读历史的无论老小都喜欢这种行文方式,唐德刚如是,只是不太严重;杨国强当然是很严重的;罗志田也入是,很少有让人觉得读起来流畅的;哪天不记得在19岁的小盆友萧湘的那篇帖子里,发现他也用了这种忽文忽白的文风,这小盆友也是读历史的。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读后感(五):咋还弄的欲说还休

  只看了有关两次鸦片战争的三篇和1900年的那一篇,作者文字功底不错,比当下时兴的那些史论之作,明显高了几个档次,只是论述之时,有些欲说还休的羞答答之气,不知是否受冰点的影响。另外,把散见的文章汇成文集,观点不必修订,文字还是应该修订一下,引文重复和立论重复的地方,适当应该删减一下。

  两次鸦片战争,让中国人做奴才的美梦破灭,久已不敢再提的夷夏大防,竟被一向以夷人为骂自己的满州贵族,与一向非己族类都是夷人的汉族,同时当作救命稻草,夷夏大防又公然成为舆论风尚,汉人做了200年的奴才,已经做稳了,却又不得不再次面对外族,自是更别有一番滋味。

  鸦片战争第一次打碎了大清的自大外壳,第二次则更是刺痛自大的内心,从武力上的不敌转而为心理上的自慰之后,竟还是躲不过园明圆被烧、狼犬夷人竟摆队入京的死局,心理自慰能力也遭到彻底的击碎,这才拱出洋务派的崛起。杨国强先生眼光还是有的,一眼看穿洋务派人士,虽然不断要师夷长技,但并没有一改视夷人为禽兽的心理。直到八国联军进北京,彻底打碎洪钧老祖、关公、观音等所有传统的迷梦,才算是让国人认清差距,才知道不仅仅是枪炮船舰不敌,而文化、教育、政治制度这些根本之处,我们也是小学生的水平。

  不过好景不长,百年之后,又轮回到当初,洋人再度成为犬狼之性,夷夏大防再度成为舆论风尚。文字的内里滋味,却是难以咀嚼。想起冰点被封被改版,夷夏之辩,早就再度梦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