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100字
《叔本华的治疗》是一本由欧文·亚龙著作,希望出版社出版的平裝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416頁,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忍不住一天内读完,由于绝版了,读的是影印的版本。欧文亚龙不愧是最会讲故事的心理咨询师。
●那是人生吗?好,再来一次吧。
●亚隆还真是擅长哲学与心理治疗的碰撞,一路高歌猛进的思辨,竟然引出一个戳泪点的结局。行文结构有创意,叔本华进进出出毫不违和,并且,又见闪亮的尼采……
●非常棒的书。
●超好看
●当飞利浦大声地哭出来……不怕孤独和喜欢孤独是两码事……罗素论幸福第一种的攻击对象就是这种脱离世界的厌世主义,他们先把世界局限到自己的想法中——一个不可能找到意义的地方——然后批判“世界”,进而不快乐……
●真是一本精彩的书,讲到了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是一本团队治疗的指导书。也介绍了部分哲学、佛学等
“人生就像摆钟,一边是痛苦,一边是欲望;人们总是在其中挣扎,难以自拔。”这是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我觉得人的生命应当是精彩的,积极的,富有活力的。欲望与痛苦不可避免,但人的思想不能只沉浮于此,每个人都有理由让自己快乐起来。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二):刚读完了,电子版的
都说这个书比较难到手,我是代理在老外网上下的pdf,只不过太少了,只有简介和前三章(不过也是有闪光的)。要的朋友可以Q,330842973
由于都是英文的,看的相对松点,不用担心,大学英语及过格就可以顺畅的读完了,这书的确不错,Julius knew the life-and-death homilies as well as anyone,描写的颇有水准,而全文正是在这种感觉读来轻松,但并不如此的描写中行文,只有仔细的看完这章才能更好的理解 Julius 知道Philip Slate后的无奈和一线希望般的激动。
文章并不是教我怎么学会坚强,而是让我们发现死不去的是一个人的思想。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三):我爱叔本华 我爱菲利浦 但最后太happy的ending(一起做领导者)让我觉得菲利普变得没那么有吸引力了
欧文亚龙藉菲利普之口述说作者希望讲述的叔本华的思想,是他们由枯燥变为有趣,节奏把握的很好。
叔本华的理论是,追求内观,和印度佛教思想是相似的,或者说是受到佛教的影响,追求自己的内在,但是又融合了作者的想法,不放弃真实的生活。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我买的是台版的《叔本华的眼泪》,大陆的名字是《叔本华的治疗》。台湾的译名总是过于煽情,它的本名也只不过是The Schopenhauer Cure.但还是喜欢眼泪得翻译。在倒数第二章,菲利普流下了眼泪,我想这也是译者的灵感来源之一。把菲利普比喻成为叔本华,而菲利普在书中确实是叔本华的完美化身。
书中的菲利普如果是现实中的人,应该是一个非常迷人的,神秘的,博学的英俊男人。在看到他和潘蜜互动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猜想他们之间定会有火花出现。(不好意思,我总是乐于看到任何东西之中的爱情部分)确实后面说到,菲利普确实对潘蜜有不一样的情愫,如果这是一本爱情小说,这一步很很有发挥空间的可惜了哈哈哈。比如剧情这样走,难住害怕放弃自由而放弃了真爱,然后又在因缘际会或者女主的努力或者有第三者(汤尼)的插足而醒悟其实对女主的爱可以令他放弃自由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真的可以去编剧了!!!多perfect的剧本。但这只是一本心理治疗小说,并且是美国的。和美国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美国人对性对两性关系过于开放的看待以至于爱情变得没有那么神圣。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四):一部写在死亡踢脚线上的小说
很久没有这么认真地看一篇小说,甚至到了吃力的程度。从翻开第一页到合拢最后一页,一共花了12天的时间。虽然看到最后两天突然加快了进度,一气看完了全书,可是之前的整整10天只看40页的情况并非幻觉。事实就是,经常一天横扫几十万字小说的我,硬生生被梗了那么10天。得出这么一个真相:看通俗小说像逛游乐场,无论哪个,都是刺激、安全、多姿多彩;看专业理论书像走高速公路,紧张、平稳、单调、目的明确;看这本小说却像掉进异时空迷宫,充满了迷茫、困顿、焦虑、疲倦,眼花缭乱,一路过来,偶有奇宝,若有所失……
这是一部写在死亡踢脚线上的小说,它不曾详细地描述死亡的过程,可是翻开第一页,你就能感受到笼罩全文无所不在的死亡色彩。
《论语》说“未知生,焉知死”,人不能无视现世的责任而一味谄敬鬼神。进一步去想,未知死,焉知生,恰恰是那条严峻不苟的deadline划出了整个人生的疆域,生过不去,死过不来。
死亡像一块三棱镜,照出了万生众相,人的一生无非是在和死神玩一场必输的游戏。然而“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人人都自以为得计,或得意或失意地在世间各自粉墨登场。有些人用神经症来包裹自己,留在自创的童年中,摒弃了成长的烦恼;有些人用理性来劝说自己,隔离了衰老的无助;还有一些人用宗教来麻醉自己,逃避了死亡的恐惧。“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若无千岁忧,何以继生年。人是这样矛盾的动物,惧怕死亡又依赖着死亡,逃避着现实又追逐着真相,追求结果又害怕真正结局的到来。也许只有当一个人到了真正被下“死亡判决书”的那一刻,才能够知道人生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直面死亡那刻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因为凡是了然真相的生灵都已化尘入土,所谓天机,不可泄露。
然而人却可是通过猜想,共情,创作,排练当那一刻的到来之时,人的所思所感。
这正是这本《叔本华的治疗》所传达的信息,当我们不再矫饰,隔离,回避死亡时,正是我们无限接近人生的时候。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五):给你一双温柔的手
对于叔本华来说,孤独是通向智慧的唯一道路。
菲利浦是叔本华在现代的投射。
叔本华的冷漠悲观的人生哲学将菲得浦从性瘾的泥淖中拽出,却止于此。
叔本华究其一生在哲学之路上孤独求索,他没有朋友,没有爱人。在他死后,出席他葬礼的人中没有一个是他的血亲或友人。
这样的叔本华自然无法帮菲利浦在一个团体中找到与他人的密切关系。
菲利浦在一次次的团体聚会中盯着天花板讲述叔本华的思想,这些论述让其他人觉得晦涩难懂。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评论别人遭遇的艰难处境,却不愿与人双目对视。
他不曾低下头来看看自己的内心,也不曾向他人袒露他的痛苦。
可是团体治疗慢慢地改变了菲利浦。
潘蜜的回归是他的转折点。虽然他仍然冷酷自负没有向潘蜜道歉,却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团体。直到他突然发现自己嫉妒与潘蜜亲密的汤尼。直到朱利斯问他,什么是真正的你?
“真正的你的什么人的?”朱利斯坚持问下去。
菲利浦直直地注视着朱利斯的眼睛说:“怪物,掠食者,孤独的昆虫杀手。”他的眼睛充满泪水:“内心充满盲目的愤怒,我是一个别人无法接触的人。了解我的,没有一个人会爱我。从来没有,没有人可能爱我。”
直到这个时候,他低头看到了内心中真正的自己。
如叔本华一般骄傲冷酷,这时的菲利浦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也是渴望爱的。
他们都曾在众多女人的身体上进行着没有爱的性,并在精神的世界里物化女性,强调自己不需要别人,不需要爱。
潘蜜握着菲利浦的手,看着他的泪水不断流出,她重复说:“我本来可能爱你的,菲利浦,你是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男人。”
菲利浦掩面而泣。
可是有谁帮助叔本华呢?谁会握着叔本华的手说这样的话呢?有谁会打动他的心,谁会让他流泪不已?
我没有读过叔本华的作品,只是从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叔本华的生平中可以看出,年少时的他有很强烈恋母情结。可是母亲的刻意疏离让他变得更加孤立,难以与人相处。
叔本华也需要治疗。
那时还没有心理治疗,即便有,也只会被他鄙夷。
即便有人爱他,傲然孑立的他也必然不屑于被来自一个两足生物的爱所打动。他用自己的哲学作成了壳,安慰一生的孤独。
可是谁能说,他不是渴望爱的呢。
曾经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我的深渊之中,唯有的救赎是自己。
不是这样的。
要有双眼睛,触动你的灵魂,有句话语,打动你的心,有双温柔的手,牵着你,找到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