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大亨》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最后大亨》经典观后感集

2022-04-11 03:33: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大亨》经典观后感集

  《最后大亨》是一部由伊利亚·卡赞执导,罗伯特·德尼罗 / 托尼·柯蒂斯 / 罗伯特·米彻姆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大亨》精选点评:

  ●凤凰男与绿茶妹的套路什么的菲茨杰拉德屡试不爽,摸的最清了。另,杰拉德是不是有厌女症?!

  ●

  ●私以為費滋佛羅與品特這劇本,是為歷經過好萊塢黑名單後的卡山量身打造,獻給自己與電影的告白信,裡內多番自嘲共產主義,最後卻以多麼地淒涼走向黑暗。 而對電影場景想像的段落,多麼地迷人⋯⋯此後壓韻再現又是多麼地傷人⋯⋯

  ●追逐品特改编剧本的电影,总是称心满意(只除了使女故事一片)。品特小心的对待了菲茨杰拉德的触感。海边小屋那场,是品特的空寂和菲茨杰拉德的失落合流的杰作。只是卡赞的风格和品特不大相合。卡赞这次出奇的收敛、克制,为品特让路。这片让人最直接的联想是:当了不起的盖茨比落入蝗灾之日的场景。

  ●德尼罗好!帅!对preppy guys没有抵抗力!这个结尾好酷啊!Jack Nicholson打了好大一个酱油。

  ●在今天看来,这部电影台前幕后豪华得令人难以置信!片子有格调却沉郁,斯塔尔为编剧的演绎及片尾的应对堪称绝妙。在某几个镜头,突然发觉年轻时代的罗伯特·德尼罗也是很迷人的。

  ●对菲茨杰拉德始终喜欢不来,何况卡赞与品特根本无心工作,全靠德尼罗的演技搭救,这也是方法派的魅力所在,年轻真好,今日已再难维持这水平。

  ●沒看過原著,看電影時較沒包袱。影壇的最後大亨比大亨小傳更惆悵落寞,因為電影王國日不落,斯人亦遠颺,莫可蹤跡。低調而靜靜流淌的nostalgia。對共產黨和劇作家的調侃,伊力卡山和品特兩人身分的妙喻。「常人不這麼說話的,有哪個劇作家了解常人的談吐嗎?」打乒乓,真打架。

  ●比起纠结的感情,倒是Jeanne Moreau的几次亮相更值得期待

  ●Ce mariage à 3(Kazan-Pinter -Fitzgerald)ne semble point 1 gagede la réussite.Privilégiant 1histoired'amour ratée que la mise en abyme du dessous du studio pr surligner la profonde solitude de l'homme,Kazan signe sa propre décrépitude ds1 œuvre testamentaire crépusculair

  《最后大亨》观后感(一):看完难受了好久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原著是谁导演是谁编剧是谁,只是为了看RDN的颜。不过看完之后超级超级难受,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在难受个什么东西。一位犹太电影制作人情场失意也导致了商场失意,这样悲剧性的人物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了《豹》中的贵族公爵。同样都是自负的人,公爵身为贵族认为所谓的革命不过是小打小闹,而本片中的制作人无疑认为这儿没了他便无法继续运作。然而事实却总与愿违,公爵在人民眼中只是个会被推翻的旧贵族,斯坦也无法抵抗董事会对他的冷藏。对于这种走下神坛的人物,我总有莫名的感伤,或许就是英雄末路的感觉吧。

  影片结尾RDN扮演的斯坦步入黑暗,我仿佛就是看着《豹》中的公爵孤身一人在深夜走出舞会半跪在地上祈祷一般。同样一部华丽的影片,同样以悲剧收场。

  《最后大亨》观后感(二):好莱坞旧梦:黯然陨落的大亨

  本片故事情节可能看起来颇为平淡,可是这部影片大牌云集,除了男主角Robert De Niro 难得一见的清秀忧郁范儿,连配角都是响当当的名字:Jeanne Moreau, Tony Curtis, Robert Mitchum, Jack Nicholson …因为影片背后的故事比影片本身更精彩。

  这是导演伊利亚·卡赞的最后一部作品,他是严肃戏剧大师。卡赞最著名的作品应该是《欲望号街车》,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但”黑名单”事件也让他成为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

  影片改编自The love of the last tycoon —著名作家FS Fitzgerald 留下的最后一部小说,他去世前并没有写完。菲茨杰拉德最著名的小说当然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但在1937年他的小说无人问津,他在纽约感觉走投无路,被迫前往好莱坞当编剧来谋生计。好莱坞当时从剧本到拍摄都是流水线作业,制片人把编剧当成机器,导演把演员当成“牲口”(希区柯克名言)。这些都让菲茨杰拉德非常不适应,三年半的时间里没有写出一部卖座的影片。唯一的收获是找到了一个新女友Sheila。他后来与米高梅解约,住在女友家里,准备全力创作可以超越“盖茨比”的一部新小说:The love of the last tycoon 。然而,因为心脏病突发,他在1940年去世,年仅44岁。

  而菲茨杰拉德心目中的原型则是著名制片人 Irving Thalberg, 他是好莱坞的神话级人物,被叫做wonder boy. 他确立了制片人统领影片的制度,精准的眼光带领米高梅公司在30年代走向辉煌。那个年代,好莱坞正从默片向有声电影时代转型,一批默片巨星黯然失色,新一代的明星又应时诞生。Thalberg本人则是明星们的救世主。

  Irving Grant Thalberg was an American film producer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motion pictures. He was called "The Boy Wonder" for his youth and ability to select scripts, choose actors, gather production staff, and make profitable films, including Grand Hotel, China Seas, Camille, Mutiny on the Bounty and The Good Earth. His films carved out an international market, "projecting a seductive image of American life brimming with vitality and rooted in democracy and personal freedom," states biographer Roland Flamini.

  然而1935年之后,经济大萧条阴云笼罩好莱坞,米高梅与Thalberg出现嫌隙,他强烈反对提高编剧地位,双方最终分道扬镳。1936年,Thalberg 因病突然去世,年仅37岁。此后米高梅公司影片的风格也开始逐步转变,进入了歌舞片时代。

  Fitzgerald与Thalberg 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美国梦的执行者和代言人,都是从无名小卒一度跃入行业巅峰。然鹅,他们最终没有逃脱命运的残酷,黯然而终。

  《最后大亨》观后感(三):《最后大亨》

  这是德尼罗1976年主演的一部电影。看了之后,首先对影片的名字困惑不解,照故事的情节,里面虽然有“大亨”,大亨却非主角,也不是“最后”。应该叫《好莱坞制片人》才恰当。然后感觉整部影片情节平淡枯燥,幸而有德尼罗、罗伯特·米彻姆等一众大牌出演,才让影片增色不少,完全是角托戏的姿势。

  这个主角制片人门罗·斯坦由德尼罗扮演,米彻姆饰演他的老板。据说剧中人物都暗有所指。好莱坞的同志们描述好莱坞的故事,各种运作,各种八卦,各种纷扰,各种潜规则,一定是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让一般观众这类局外人看来仍不免有些生涩。

  影片讲的是年轻的电影制片人门罗·斯坦是好莱坞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勉,运筹帷幄,指挥着一部影片从剧本到上演的全过程。他指派导演和编剧,倾听明星的诉求,安抚年老珠黄的女演员,修理地震后漏水的水塔,周旋于好莱坞的社交名流之间,享受成功后的满足,他也热爱这种生活。如他自己所说:“电影是人的需要,电影给予人们所需,这就是我的生活。”

  电影是一种精神产品。一是为了满足观众们的精神需求,具有消遣娱乐和社会教化功能;二是它同时也具有商品属性。观众喜欢,票房就好,利润也高。只是这种商品没有售后,不能退换。马未都曾经调侃说:“将来可以创造这样的机制,刷卡进影院,看到半截不满意了,刷卡出去,自动退回余款。”他的这个想法要是真的实现了,对于那些低智商的烂片将是巨大的打击。

  门罗所说“电影是人的需要”,那么了解观众的需求,则是所有电影人首先要考虑的。唯有这样,才能使电影这个商品赢得最多的客户,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

  观众的需求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一方面观众的精神需求是分层次的。有的观众喜欢远离众生显示高雅,那么就需要生产故弄玄虚大家都看不明白连导演也闹不清楚的电影;有的观众喜欢诗和远方,那么就出现了《海上钢琴师》之类的电影;有的观众就喜欢烂片,那么就有了《八枪拍案惊奇》。再进一步说,观众需求也有现实的和长远的。那么对于观众的潜在长远需求也要照顾到,于是电影也有了引领观众的导向性功能。不过做到敏锐的遇见到未来,雅俗共赏,票房和精神进步高度统一,实在是很难的。实际上,包括我在内的芸芸众生们,还是喜欢那种浅显易懂不费琢磨的电影,所以现在这些影片公司包括好莱坞,每年出的电影大部分都是烂片。别说引领观众了,直接拉着观众的智商倒退。对于电影公司来说,无所谓社会责任,无所谓意识形态,赚钱是第一位的。在《最后大亨》中,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情景。老板为了赚钱,剧作家远离观众,而门罗却要坚守自己的信念,难免最后落到个被炒的结果。

  到了门罗这样的制片人的位置,名也好,利也好,性也好,都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却并不快乐。这也是许多成功人士所面临的困境。虽然他们的生活条件远优于一般人,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所以当门罗遇到凯瑟琳,就投入了所有的情感,穷追不舍。其实他们所追求的,并非是***和简单的性爱,而是彼此的真情,一个眼神,一个轻微的动作,一个深情的接吻,就连接了彼此的心灵。他们要享受这短暂珍贵的“平静的生活”。幸福的时刻过得那样快,门罗一回到办公室,首先看到的就是那张接见各色人等的日程表。而当门罗正在审查新片时,收到了凯瑟琳的信,信中就一句话:“我已经在今天结婚了。再见!”这时,我们从门罗呆滞的目光中,可以感觉到他的内心是多么痛苦!

  仍然是那个老问题,在人生的选择上,你到底要什么?

  影片中德尼罗的表演更加成熟了。尤其是那段在剧作家面前表演的小品,模仿一个女性回家,倒出钱包,一个指头一个指头的摘下手套,真是惟妙惟肖。

  本人评分:6.0。

  《最后大亨》观后感(四):《德尼罗传》中对《最后的大亨》记述

  转摘自《德尼罗传》/John Baxter/ 东方出版社 2007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