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重量》读后感精选
《道德的重量》是一本由[美] 阿瑟·克莱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德的重量》精选点评:
●人类学 //20170622:长书评
●还是道德哲学类的书对胃口些……
●我把它看成励志书了……
●这些的故事讲述了他们各自生命历程中所遭遇的道德困境与经验冲突,Arthur Kleinman认为这些独特的道德经验成为理解他们个人及其所处环境的关键——不再局囿于精神病理学上对疾病的解释路径,而是将个人的道德体验置于更加广泛的社会结构之下,承认世事的危机与无常。但即使面对危机与无常,仍然有一群人通过宗教、审美与伦理手段实践着对一种“有道德的生活”的探求。
●有些医学难题也许更多的是道德难题。
●非常值得一读。在我看来,七个案例的论述略有点隔靴搔痒,还似乎差点深究,但是作者的前言写的尤其漂亮,在危机无常面前道德有时太不堪一击,他指出的其实这个社会常常将道德的压力与沦陷归结到医学上的精神问题,让人深思。
●过誉了…?读完才发现阿瑟克莱曼和凯博文是同一个人
●比卡伦•霍尼更进一步的精神病分析。根本上不要从医患角度来理解精神疾病,而是从人的道德、价值、社会关系出发,把病人的绝望感视作价值和道德危机,而不是一种器质上的病。然后进行一种民族志式的治疗方式。有启发,但方法论上仍然不理解。
●“我们要睁大一只眼睛,看清这世界的危机性和我们人类环境的无常性,却必须闭上另一只眼睛,这样我们就看不到这些负面性质,可以继续乐观地过我们的日子。”
●看此书要摆正心态,我们当然不是上帝,却也不是一棵菜。。。
《道德的重量》读后感(一):不错的书
把《道德的重量》翻阅完了,熬夜看了最精彩的前三章。后面的说理太多,有些乏味,但看到他说与人道主义援助人员交谈时有所感,这人说,不确定自己如果不去非洲援助,那里的情况是否会不同,大概很多从事此行的人都多少会有这样的疑虑。可以说为了打败这种挫败感,作者写下了很生动的第二章。
《道德的重量》读后感(二):如何面对这个世界怎么样?
书里面的概念很多呢,道德还有狭义和广义的,乱七八糟的概念看得我晕晕的,不过,忽略就好了,直接看故事,怎么面对这个世界?是妥协还是遵循自己的理想,寻找平衡点?还是后者好一点,活在世上不容易,没必要为了某个人的意志儿委屈自己吧,追求人生崇高的理想,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把自己的生活管理的井井有条,应该就能成为最快乐的人了
《道德的重量》读后感(三):直面危机和无常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会一直如我们的意愿改变。举个恶俗一点的例子,我天天都想着中500万,但是奇迹并没有发生,很可能,我在某天醒来发现自己维持生活的信心都没有了。新闻里报道的不幸事件,比如车祸、绝症,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即使没有这些不幸的事件,我们也面临着信仰缺失带来的诸多问题,比如,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他人的利益。
作者说,承认危机和无常,并不代表妥协。相反,意识到危机和无常,能够使我们在面临着危机和无常的时刻,更好的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
作者是一名心理学教授,他通过在日本战场上杀了敌军医生的美国士兵,去非洲的自愿者,在文革中被迫害而仍然保持自己高姿态的医生等等真实故事,描写了不同的人在面对危机和无常的时候所做的事。选择有道德的生活很困难,甚至挑战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纵观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之所以影响我们,很多都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有道德的生活。而这些伟大的人物,他们撑起了整个民族的脊梁。
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我觉得,该读一下这本书。
《道德的重量》读后感(四):直面真实的现实
问问自己是否可以看清所处的现实?看得真实吗?好象没那么简单。
再问自己是否可以直面真实的现实?也不容易。
刚看过阿瑟·克莱曼博士的一本著作《道德的重量》。该书的目的,就是要我们面对真实的现实,无论是好的和不好的方面。道理太简单,难做到吗?他研究的案例告诉我们:很多的人做不到。因为在高度发展的社会里,“真实的现实图景越来越多地被各种专业人员所遮蔽”。
既是医学专家又是人类学家的阿瑟·克莱曼博士曾在他另一本著作《苦难和疾病的社会根源》中提出了他研究人类心理问题的理论基础:人生活在社会和家庭编织而成的网络里。这张网络的波动和影响是人们心理产生问题的原因。所以他从不认同心理问题可以单靠医学来解决。
恰好又从电视里看了一遍《乱世佳人》。戏中跌荡起伏和最吸引人的主线,自然是郝思嘉和白瑞德的爱恨情仇。他们矛盾的根源,在于郝思嘉念念不忘自己的初恋情人 - 艾希理。他们后来都各自成了家,有了孩子,但郝思嘉多年来一直沉浸在自己想象、还有艾希理暧昧暗示、周围人认为的“现实”里。在这个“现实里”,艾希理爱她,她也爱他。戏里戏外的人都会认为她和白瑞德才是最般配的一对,但郝思嘉宁愿固守她的“现实”。直到有一天,艾希理为死去的妻子痛不欲生时,郝思嘉才茅塞顿开:艾希理所爱的人并不是她!爱她的人应该是白瑞德。可此时的现实是:他们的一个孩子胎死腹中、可爱的女儿堕马而死、心灰意冷的白瑞德去意已决......通定思痛,郝思嘉这才决定直面真实的现实,调整她的人生坐标,回到生她养她的土地,从新开始......
好莱坞的影片大都喜欢用皆大欢喜的结尾来粉饰真实的现实(当然不能否认也给我们带来过欢乐),《乱世佳人》独特经久的艺术魅力,也许就是它不落俗套、比较“现实”的结局安排。
当然,郝思嘉还是被塑造成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因为她最后还是敢于直面真实的现实。但是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两个孩子的生命、一段感情的毁灭、一个家庭的消亡)之后,才肯走出自己所营造的“现时”,从心理学上来说,她是否“很有病”,而且严重地祸及秧鱼啊?
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不知还有多少人愿意沉浸在“美好现实”的鸦片里?有曾想过这种心理的对己对人的祸害吗?看看阿瑟·克莱曼博士的《道德的重量》,也许会有些启发。
《道德的重量》读后感(五):直面真实的现实
问问自己是否可以看清所处的现实?看得真实吗?好象没那么简单。
再问自己是否可以直面真实的现实?也不容易。
刚看过阿瑟·克莱曼博士的一本著作《道德的重量》。该书的目的,就是要我们面对真实的现实,无论是好的和不好的方面。道理太简单,难做到吗?他研究的案例告诉我们:很多的人做不到。因为在高度发展的社会里,“真实的现实图景越来越多地被各种专业人员所遮蔽”。
既是医学专家又是人类学家的阿瑟·克莱曼博士曾在他另一本著作《苦难和疾病的社会根源》中提出了他研究人类心理问题的理论基础:人生活在社会和家庭编织而成的网络里。这张网络的波动和影响是人们心理产生问题的原因。所以他从不认同心理问题可以单靠医学来解决。
恰好又从电视里看了一遍《乱世佳人》。戏中跌荡起伏和最吸引人的主线,自然是郝思嘉和白瑞德的爱恨情仇。他们矛盾的根源,在于郝思嘉念念不忘自己的初恋情人 - 艾希理。他们后来都各自成了家,有了孩子,但郝思嘉多年来一直沉浸在自己想象、还有艾希理暧昧暗示、周围人认为的“现实”里。在这个“现实里”,艾希理爱她,她也爱他。戏里戏外的人都会认为她和白瑞德才是最般配的一对,但郝思嘉宁愿固守她的“现实”。直到有一天,艾希理为死去的妻子痛不欲生时,郝思嘉才茅塞顿开:艾希理所爱的人并不是她!爱她的人应该是白瑞德。可此时的现实是:他们的一个孩子胎死腹中、可爱的女儿堕马而死、心灰意冷的白瑞德去意已决......通定思痛,郝思嘉这才决定直面真实的现实,调整她的人生坐标,回到生她养她的土地,从新开始......
好莱坞的影片大都喜欢用皆大欢喜的结尾来粉饰真实的现实(当然不能否认也给我们带来过欢乐),《乱世佳人》独特经久的艺术魅力,也许就是它不落俗套、比较“现实”的结局安排。
当然,郝思嘉还是被塑造成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因为她最后还是敢于直面真实的现实。但是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两个孩子的生命、一段感情的毁灭、一个家庭的消亡)之后,才肯走出自己所营造的“现时”,从心理学上来说,她是否“很有病”,而且严重地祸及秧鱼啊?
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不知还有多少人愿意沉浸在“美好现实”的鸦片里?有曾想过这种心理的对己对人的祸害吗?看看阿瑟·克莱曼博士的《道德的重量》,也许会有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