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尼亚读后感摘抄
《乌拉尼亚》是一本由[法] 勒克莱齐奥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拉尼亚》精选点评:
●与诉讼笔录差别太大了,又回归传统的写作模式,还是更喜欢诉讼笔录!
●挺好的幻想小说,但还觉得不够厚重
●对书中描写的南美缺乏想象力。。。
●读到最后会有丝悲哀.生命之旅.
●笔法值得借鉴
●乌托邦式的社会永远只是个梦,它犹如玻璃一样易碎
●被杜撰的乌托邦
●浪漫与失败。
●“我一直在找你,仿佛我的生命由你决定。”——这就是“乌拉尼亚”的乐观。
●补记
《乌拉尼亚》读后感(一):天上最辽阔的是虚空
你观察天空的时候,总是在寻找星星,确没有看见黑暗。我不懂,他解释说:就算你用望远镜看扫成千上万的星星,天上最辽阔,最真实的,确实黑暗,是虚空。
这是贾迪一个对拉法埃尔的教诲。我想他是在教诲整个人类,我们太像孩子了。太多时候,我们被一时的,一点的闪亮吸引,甚至是迷恋,以至于忘掉了其他的一切...在这个躁动的时代和社会,只有把自己放到静谧的深处里,才能看得那光亮以外浩渺
《乌拉尼亚》读后感(二):欧陆风情
桌上有一本新书《乌拉尼亚》,我有几次将它看成了《乌发碧眼》。作者:勒克拉齐奥,Le Clezio,e字头上还有一个向右上方行进的斜杠,看起来像一个纯正、优质的法国餐厅的名字。随手翻开第14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她说爱是人每天都要经历的,它会改变,会转移,会回归。”
“她说一个人可以同时爱着几个人,爱着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只动物或一株植物。”
“……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秘密。”
嗯……好纯正的欧陆风情,如一杯加了上好肉桂粉的卡布奇诺,味道好极了!再向前后翻一翻,原来这一节讲的是一个少年的性启蒙。看起来他是遇到了仙女,不是狐狸精也不是鬼,是真真切切的天堂里的仙女,并且这仙女也不打算给他留下一双儿女,让他担着担子去银河系寻找。她只是来启蒙的,她给他看嫉妒草。
“十六岁那年,我离开了坎波斯,出去闯世界。我终于把嫉妒草给吐了出来,心里只剩下对奥蒂的爱。”
遥想我苦闷彷徨,无处可去的十六岁,自卑感从两个膝盖处直升上来,那种站在希腊像、罗马柱、高尚社区铁门外面流口水的特殊自卑感。乌乌乌拉尼亚,我怎么没想到,还曾经以为泸沽湖就是乌托邦。我还是缺乏想象力。
《乌拉尼亚》读后感(三):ОКНО 天镜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本书后就想起新近学的俄语单词“窗户”,但是我更愿意将其翻译成“天镜”,就像拉法埃尔在信中提及到“mirar el cielo ”,仰望天空的节日。俄语中的这个词颇为奇特,不仅仅是窗户,还是冰面上突然下沉现出水影的冰窟窿,还是云层中微微透出光亮的晴天。这本书,给我就是这么一个单纯如单纯词的印象。
原本坎波斯就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切都是幻象。可是只有达利娅和达尼埃尔还在坚信。彩虹村一直从未消失,即使它们什么也没有留下。事情如此明显,只要你相信的,就一定存在着。
相比于书中的男性主人公,书中的女性角色更让书页熠熠生辉。
奥蒂,迎风飘扬着头发的奥蒂,美得如洛神的奥蒂。一直坚强地领导着整个团队,一直给所有人以支持和希望,大概就是那个永恒之女性。无论是作为母亲、爱人还是女儿,她都是那个给人温暖的爱人。
莉莉,泻湖的莉莉,小小的柔软的女孩。一直顺从一直颠沛流离。后来,那个男孩带你走了吗?
书页里的故事,间断的跳跃,琢磨不透。
忽而想起苏东坡自我安慰时的那句“云破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谁还在抬头看天空呢?不,天空已经开始了它的逃遁,所以我们是找不到彩虹村的。只能在“天镜”里看见内心的希望。
《乌拉尼亚》读后感(四):寻梦者
这是个彩虹民族,没有根基,没有未来,只有各种各样的色彩,只有当下,只有梦想。他们的生活,因梦想而真实。
无所谓知识,无所谓时间,“我们不知何日,也不知何时。”忘却时间是一种美丽。
仰望星空,一样重视大地,离开坎波斯前,每个人都带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小片星空。建立与自然的联系是一种美丽。
像是遥不可及的一个世界,玄如庄周梦蝶,美如梁祝化蝶,悲如长不大的…….追梦如墨子的自力更生,憧憬着多劳者多得的公平世界。
他们,都是寻梦者。
无论是参事贾德,乌拉尼亚的创建者,还是唐.托马斯,实施着理想计划的人,还是“我”,达尼埃尔,为环境保护而急切至极,还是达莉亚,努力想要保护所有儿童的伟大母亲,还有更多彩虹民族的人们,莉莉,甚至所有想偷渡,逃离的人们,他们都希望世界,希望自己的未来更美好。他们都在寻梦,而无论实现与否,想起来都是种温暖。怀揣着梦想旅行,一路上都不会冷。
就让梦想的温度吹开我们眼前飘过的灰暗,而不是在疲倦时任由迷茫和空虚占领我们的心灵,在失望时任由颓废和消极来诠释生活的方式。
哪怕现实再严寒,让我们先选择远行。
世界有太多的不如意,不公平的,危险的,现实与梦想间的距离。
当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当我们看见经受一场场战争和灾难的人们,当我们为一些愚蠢而冷血的人们而痛心时,地球无时无刻在改变着它的面貌,有人死去,有人出生。
但是梦想永存,因为我们想改变,我们不安于现状。
寻梦是因为我们存着希望,希望使我们的生活充盈。
如果你忘了梦是什么,那么且让我们去看一场烟花,去等待一次彩虹,去西藏朝圣最近的蓝天。
如果你忘记了梦的方向,你可以去感受一个个内心柔软的人的心灵,以他们的文字、音乐、话语。
比如说《乌拉尼亚》,一个存着无数梦想的作者编织出的无数个孩子一样的人们,浪迹天涯,却因为梦想而把他们连接起来。
今晚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个好梦,用微笑迎接明天第一抹晨曦。当然还有梦想。
《乌拉尼亚》读后感(五):姑此一猜
我得承认,勒克莱齐奥是我读过的诺贝尔奖得主中最让人失望的,从《战争》到《乌拉尼亚》。在中译本里,他不过是个三流,好吧,算二流的作家,离一流大师那种大气弥天,或想象丰富,或深切关怀,或开拓文学疆域的气度太远。但也许是我误解了他,也许是因为中文译本无法准确地译出原著的精髓?无法表现出法语的优美?我手头这个《乌拉尼亚》的译本的确是不知名的译者译的,读起来味如嚼蜡。
但中国书评人所推出的文章中,一再认为作者写得如何如何好,是不是他们都能阅读原文而不是中译本?在我所知道常常发表书评的写作者中,几乎都是靠书评挣银子的,甚至没有像我这样只是写作读书笔记而不向媒本投稿的书评人,这些书评人手头所拿的版本,几乎都是中文版,他们中没有几个精通外语,如果精通法语,基本上也就不会做书评人了,有更好的活可以干。
一般而言,中国的书评是不可以相信的,许多大报与几乎所有内地小报,书评版都是要收费用,出版社想要在版面上推广自己的出版物,就得交版面费,出版社也会找到书评人,请他们写作书评,一般而言给的报酬是千字二百块,与报纸的稿费差不多。书评人也就不用自己去挑书,出版社寄样书来,叫写啥他们就写啥。在这种交易之下,报刊上的书评几乎无公信力可言。如果书评人认真啃了书籍再去评说,那也值得人尊敬,但就我所知,许多书评人最多是花几分钟看看内容提要,翻翻内文,再百度一下资料,OK,一篇振振有词的书评就出炉了,“新鲜书评,实为居家旅行,蒙人骗钱,必备文字。”
很惭愧,我也是读了些关于此书的书评,才去读此书,受到书评吹捧文字的影响,读完后我非常失望,如果没有书评影响,也许失望感不会这样强。在此书中,“我”的旅程实在是罗七八索的叙述,毫无出彩之出,对革命的反思也是老生常谈,对乌托邦的想象力远逊于美洲作家,写乌托邦的破灭又过于潦草,人物形象也不鲜明,掩卷而思,居然没有停留在记忆中的亮点。
但我想作者成为法国“在世最伟大的法语作家”,肯定有它的道理,原文肯定不如译文这样糟,但是,别忘记了法国在这半个世纪以来,并没有多少重量级的小说家,法国小说远远比不上法国思想,“在世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也许并不代表就是最伟大的小说家。
姑此一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