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毕希纳全集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毕希纳全集读后感锦集

2020-10-12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毕希纳全集读后感锦集

  《毕希纳全集》是一本由[德] 格奥尔格·毕希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3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希纳全集》精选点评:

  ●很有天才的戏剧家!如果不是因为短命,必然成为德国的莎士比亚!

  ●感受力很好,但太政治了

  ●天才中的天才,还有什么好说的。只是校订上还有一些问题。

  ●把和平给茅屋!把战争给宫殿!

  ●1

  ●好的作品是能让人浮想联翩的…… 看出了莎士比亚的一些味道,也有萨德的感觉。对于一个领悟了虚无之义的人来说,二十二岁这个年龄还太早了一点。于是在二十四岁死去,可能也不算太过分。因为倘若还活着,他接下来的思想道路可能会很辛苦很辛苦。——也许会像尼采和荷尔德林一样疯掉? 弥尔顿在《失乐园》里说,有些知识是超越界限的。毕希纳所触及到的,大概就是知识的边界,那些溢出其外,难以言喻的东西。勃兰兑斯曾说,19世纪的德国作家,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也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这得益于德国灿烂辉煌的古典哲学,毕希纳可能是第一个触碰到这种混融完整的世界观的裂痕的人,他走在了他的时代的前面。

  ●毕公、王辅嗣早早写完书,就登极乐。吾柴呢

  ●毕希纳以《论鲃鱼的神经系统》获得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o⊙

  ●如果能像他一样 23岁4个月死就死吧

  ●难不成只因为“每个人都是一道深渊,探视之则头晕目眩”这一句《沃伊采克》就如此知名吗?或许还有其中夹杂圣经引喻的缘故?整体文本一般。

  《毕希纳全集》读后感(一):土阶段中

  我关注他很久,基本上总结了此书之江湖行走3个阶段.

  完:洛阳纸贵!书贩暴抄.[过去]

  土:终于再版!折扣太少.[现在]

  四雷:大折大扣!销声匿迹.[未来]

  老子有云:一生22生33生万物~接下来就是:3春过后诸芳尽

  此书之完土四雷另我感怀

  《毕希纳全集》读后感(二):译者前言第二页就有错误

  书刚到手还没看,整体感觉还不错。想不到刚看到前言的第二页就发现错误。

  最下面的注;魏狄希(1791-1835),布茨巴赫中学校长、牧师。1837年2月23日在狱中自杀。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到了正文稿第一页注是(1791-1837),看来是印错了。

  人文社怎么搞的,好不容易出了个全集,校订时认真点行吗?

  《毕希纳全集》读后感(三):毕希纳的话剧《莱昂瑟和莱娜》在5月21日已登陆沈阳(德中同行)辽宁大剧院

  剧本已经著名翻译家李健鸣翻译成中文,有辽宁人艺排演,李先生亲自作为顾问协助排演,在收掩饰邀请各地戏剧人和评论家欣赏(如林兆华、李六乙、刘小枫等),并组织有关毕希纳的研讨^.^

  李海鹰主演莱昂瑟,王延松导演。

  欢迎大家到时候观看,有李先生首次翻译成中文的在德国上演次数最多的《地铁一号线》也在“德中同行”广东站的时候隆重上演,加纳戏剧工作室的朋友们也鼎力协助完成这次在国内的首演。

  《毕希纳全集》读后感(四):毕希纳全集

  作者仅在23岁便离世,真是上天对天才过于残酷的命运,作者才创造了一部历史剧《丹东之死》,一部讽刺喜剧《雷昂采与蕾娜》,一部命运悲剧《沃伊采克》和一部中篇小说《棱茨》。而本书 除了上述四部作品外,还收录了革命传单《黒森快报》以及部分书信集便是作者的文学全部了。不过竞然依旧有一部《沃伊采克》被选入《理想藏书》,可见其文学水平。   毕希纳应该算是进步作家,从《黑森林报》的内容上便可想而之,而《沃伊采克》也颇具现代感觉,内容非常有前卫的思考价值,还不错的作品。

  《毕希纳全集》读后感(五):毕希纳,毕希纳

  30万字,插图精装本,定价40元……今年5月份的时候,人文社悄悄出了市面上久违的《毕希纳全集》,之前人文社曾经推出过《毕希纳文集》,不过那已经是遥远的1986年.....囧.... 

  应该说,虽然现在德国文学最高奖是以这个24岁就去世的青年作家的名字命名,但在国内读者中,知道毕希纳的人却并不多。我是在2000年看刘小枫的那本《沉重的肉身》时,从中看到了毕希纳写在《沃伊采克》中的那句名言,“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从此才知道他的存在。《毕希纳文集》的初版只有2200册,在今天的旧书流通市场上已经洛阳纸贵。而专业文学书籍今天的市场并未比二十年前有什么好转,因此,这次的《毕希纳全集》也只有5000册的印数。和同事谈起这本书,大家都摇头,说书是好书,不过在今天,重印的可能性也不大了。

  人文社的很多图书,在各种报刊上时有露面,一本也有20年历史的《平凡的世界》(初版不是人文社的版本),经常会有平媒来联系,索取封面和资料,作专题,但作为新书的《毕希纳全集》,在公众视线里却杳无踪影。

  但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深蓝色的护封,乳白色飘絮纸的硬壳封面,摸上去软软的,封面上,没有第二种色彩,只有一个淡淡凹进去的名字,书脊上,银色书名在溜进办公室的一缕阳光下微微闪亮。 印量这么小的图书,细心地加一个深蓝的护封,保护白色易脏的硬皮,在极力压缩装帧成本的今天,非常少见了。

  谈到这种学术类文学书的发行,感觉总是很遗憾,品质高、成本高、印量少,却往往只能面对滞销打折的命运,希望《毕希纳全集》不会这样,最终每本装帧精美的书,都能荣耀地进入爱书者的书房。

  随便写了点什么,是因为今天看到2008年6月28日的《广州日报》,文化版“博阅”三分之一的版面给了毕希纳,发了涂涂的《毕希纳为何“盖过”歌德希勒?》,有点欣喜,也有点意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