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七月流火》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七月流火》经典影评1000字

2020-10-31 23:49: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七月流火》经典影评1000字

  《七月流火》是一部由闭善益执导,陈禹彤 / 陈祖健 / 刘康达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月流火》精选点评:

  ●感觉放映厅里一半都是该导演的托儿

  ●他说,这是在用电影的语言表达。哈哈~我点头。

  ●是现实,是年少轻狂。所有人的初中生活都有这样的角色。片末的配乐,既温柔又“江湖”

  ●类型显示为“儿童片”……真是一部相对重口的儿童片诶

  ●三星半。

  ●作为一个学生作业来讲还算不错的 很有港台黑帮味道

  ●连续看的第二部,前面看了部《夏至未至》,都很不错的短片,能沉下心来细细地品味。《明天会更好》这首大合唱的寓意很丰富,唯一感觉不足的就是警车不是90年代的警车。

  ●你的背影你的眼神。

  ●每次听到《明天会更好》就会起鸡皮疙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然这不是给三星的原因,我只是想起了自己那个时候一些更隐晦的事情。。。。。

  ●广西白话听不大懂

  《七月流火》影评(一):成长之路

  -- 浅评《七月流火》构图与拍摄角度 一部影片的优秀之处不是在于它有多么华丽酷炫的特效,而是在于它的试听语言内容运用的是否巧妙。《七月流火》这部电影讲述了小志跟随父亲出海转学而结识不良学生雷管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主题七月流火的含义:事情达到顶峰后慢慢衰败,以及他的隐身寓意:现在的孩子一天不如一天。 首先,本部影片的构图很精彩。在雷管和小志在办公室审问的一段中,雷管和小志被安排一角,老师和警察占据大部分画幅。这种构图上的安排使主体空间变小,从而使观众受到一种压抑、喘不过气的感觉,这也是雷管和小志面对警察询问时内心的外化,导演想借助这个场景向我们展示了七月流火的含义:事情达到顶峰后慢慢衰败的含义。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精彩的拍摄角度是如何运用的惟妙惟肖。在雷管被警察抓住的一段中,采用了背面仰拍的手法,这种拍摄手法侧面讽刺了雷管,从而使观众感受到了警察的庄严与威严,这也是主人公小志看到这一幕时的内心感触。导演借助这个场景向我们展示了主题七月流火的内在含义:事情达到一定顶峰后慢慢衰败。在小志在水边扔石头不小心砸中雷管而被踢下水的一幕中,导演仍旧采用了仰拍的手法,但是正面仰拍,这种拍摄手法使主体更庄重,更受人仰视,从而使观众感受到了雷管的“高大伟岸”,同样这也是小志面对雷管时的雷管时的内心的外化,导演借助这个场景向我们展示了七月流火在本部影片中的隐身含义:孩子一天不如一天。 我们了解到影片名字的含义:事情达到顶峰后慢慢衰败,通过导演对于视听语言的精湛运用,继而我们又从构图与拍摄角度的了解到本部影片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孩子一天不如一天。使观众内心波澜起伏,引起了观众的反思,反应了现在存在的社会现状:很多孩子不学无术从而一发不可收拾。这便是导演想要表达给我们的真正内容。

  《七月流火》影评(二):不解少年

  2003年,李思江退学了,他找到还在高二的我,说他不想上学了,他说他要闯荡江湖,他说他有个心爱的姑娘。我说好的。我们面对宿舍外的大马路站了一个中午。那年,我在广西贺州,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城市。

  后来,再也找不见他。

  首先,我想作为一个电影学院学生的毕业作品,能有这样的情怀去解释一个少年和另一个少年之间的细微感情,已经十分难得。甚至这样的情怀已经超出了很多著名的成熟导演的作品。因此,我会给5分。

  其次,如果要找另外具有可比性的电影,我想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应该算,范桑特《大象》和《迷幻公园》也基本算,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就题材本身,青少年犯罪和校园暴力就是一个尴尬而不好取舍的话题,向右偏会变成GCD宣传教育片,向左偏会变成导演的自我阐述,只能孤芳自赏,如何能既把事情说明白又能用镜头和画面交代小志和雷管之间的相遇和微妙感情,我想很多导演都无法令人满意,而这位闭善益至少做到了。而我有一点担心,或者猜疑,作品无论是镜头取景和情节铺垫,甚至是旁白,和校园学生间的互动,背景音乐,哪怕是学生在上楼梯的那个场景,我都觉得有台湾校园电影的味道,是模仿还是只是巧合?

  第三,作品本身并不晦涩,并不难懂。主要说一个渔船上的少年小志经常跟着父母在不同地方捕鱼。来到广西的一个小县城之后,在河边遇到了霸道的雷管。两人相遇的情景是十分重要的,直接铺成了以后剧情,小志要还雷管校服,就去河里捞,结果捞到了雷管的枪。一开始,两人的地位仍然是平等的,至少在人物性格设置上,雷管几次欺负小志,小志最后把他的校服沉到河底,两人是那么一样又那么不同。小志后来卷入雷管和家聪和恩怨中,一直是一个小棋子,在两方强势的对抗下,小志无论如何都显得那么无能为力。

  第四,小志和雷管之间的情愫。我在看第二遍的时候,特别注意了两人相处的细节。在开场,小志把雷管拉进河里,两人在水里纠缠和争斗的画面,我仿佛只看一个人,一样的年纪一同出现在河边,身体的接触,双方互不相让。难道只是陌生人?

  小志对雷管有什么感情?后来两人被叫到办公室,小志一直偎在一边,看着唯唯诺诺;雷管手插裤带,一脸不屑。问小志是否见过雷管,小志没有回答。小志应该是在保护雷管。雷管看起来强势,凶悍无比,其实一直接受小志的照顾。而不是照顾小志,在这点上,和一般的攻强受弱不一样。可是,只是见过几次面的同学就能让小志一直照顾,哪怕是被打,包庇枪支?不能吧。我想小志在某一时刻应该已经爱上了雷管,才会这么死心塌地的帮他 。最后,小志仍然为雷管买了一套校服,或许是为了补偿原来的那件,或许是对与雷管之间感情的告别,就像我们纪念我们的初恋一样。

  第五,我一直觉得其实两个是一样的。一样的孤独。小志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朋友,经常转校,而且因为渔佬的味道经常被同学嫌弃。

  导演没有交代雷管的家庭,但从雷管的人物性格上说,雷管应该很小就和当地黑社会混,不然怎么可能拿到枪?而雷管的向往是像男人一样闯荡珠三角。这样的两个人一旦熟悉又怎么能不心心相惜?一样的不被所处世界接受,雷管杀了家聪这是迟早的事。小志迟早也要离开这个小县城。

  其实,很普通的故事。我的故事。你的故事。

  《七月流火》影评(三):青涩的青春,青涩的电影

  首先作为一部电影学院毕业联合作品,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微电影,我想说,这才是中国电影的未来。但正因为是希望,所以还有着一些可以提高和完善之处。

  看完25分钟的短片,给我印象较深的一个就是电影的叙述手法,本片采用打乱顺序的表现手法,倒叙与插叙相结合。这种方式可以让电解结构更精致(显然这是导演编剧的精心设计)且具有逻辑性,但这样做也容易导致故事的不连贯和情节的突兀。显然《七月流火》在这一点上是有欠缺的,导致了观影者是随着导演编剧的设定路线前行而非故事的流动(不管是顺流、逆流还是横流),而各种无前兆的岔路口和拐弯让人感到迷茫。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完全可以用旁白担当起来(尤其是有旁白的电影),只要点明一下时间,甚至一个表达转折的连接副词就可以把故事串联起来,所以这一点可以怪罪于旁边的羸弱,并没有完成对一个故事的提携作用。当然旁白对本电影所要探索的青春记忆与追问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看完两遍电影再看故事简介才知道原来短短25分钟的电影承载了这许多的内容,怪自己看的不够用心,遂又看了一遍。但对于电影想要表达的许多青春、校园、叛逆、成长等非典型性事件还是让人难以深刻理解出一二。回想影片,导演对于这些非典型性事件是都有表现的,可每件事情上都差着那么一点火候,让人感到不够痛快。不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各个镜头:

  1,“少年雷管与当地犯罪组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不是看介绍还真难以看出这样一个“孤胆英雄”的黑暗背景。其实导演真的想要给雷管的背景做个交待:在夜市上雷管给一个中年人点烟。但就是这样一个点烟的镜头,且是在海边小镇的夜市上,是如何能够表现出这“千丝万缕关系”呢?然后不得不提之后警察的出现众人四散而逃,正因为前面交待的不够清楚,此处导演又是长镜头的带过(还是晚上),所以不是第二天被叫到办公室,还真不知道抓的就是雷管。

  2,小志因没有供出雷管“得罪了雷管的死对头家聪,被家聪暴打”。电影并没有说雷管是被家聪举报的,因此小志被家聪暴打也就莫名其妙了,所以作为一名孱弱的男生卷进两个痞子学生间的恩怨就更加牵强。此事件是小志与雷管之间联系的重要事件,如若交待不清不楚,故事就无法让人信服。

  3,“小志意外发现雷管藏在水里的手枪”。我想作为两个并无交集的重要人物小志与雷管之间发生联系,这把充满各种象征意味的手枪就担当起重要的使命。但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镜头:小志在水里发现雷管藏的手枪,导演却只用了不到2秒的中长镜头来表现(我得吐槽有些本该拉近的镜头导演却偏偏意味深长的使用了中长镜头,真让人急得跺脚),仅仅2秒啊,而对于一把象征暴力和死亡的手枪,作为一个文静羸弱的男孩该是有怎样的心理反应啊,导演我是多希望你当时把镜头拉近,给小志脸部一个特写,外加一双充满恐惧与迷惑的双眼。

  4,作为借读生小志是如何慢慢被同学接受并参加合唱演出。作为一名经常转学的学生从被新环境排斥到被接受的过程,导演通过开始小志被同学嫌弃书包上的味道,到借同桌考卷抄这两个孤立事件表现的,当然由于开始提到的导演的叙述手法,将事件各种隔离,让人无法找到这些事件的因果关系,只有当你观影最后结束时,才能从脑海里努力搜寻出这些事件的联系,就像日语将动词放在句尾,你不把话说完,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5,雷管遇到家聪一伙发生冲突的导火索干脆就没有,简直是自燃,看见就打起来了,就这样打起来了,至于这次惨烈的群殴与单挑(对于这场暴力冲突场面后面还会有专门分析)的结果也没有任何交待,孤身迎战的雷管甚至连个淤青都没有。所以表现雷管与家聪的恩怨极速升级并导致最后悲剧发生的原因也就十分缺席。

  好吧,这只是25分钟的短片,可是导演编剧同志已经将这些内容都有提到,所以就不该是仅仅是蜻蜓点水,而需要将这些事件仔细推敲,缜密安排,充分的表现,才能将他们色彩斑斓的一下子涌入许多新事物的青春淋漓的表现。所以25分钟表现这么多丰富的内容(导演编剧同志也的确要这样做)就要考验导演编剧的功底和对全局的把握能力了。

  现在我想分析一下电影的暴力场面。其实我认为不该强求的,虽然这是一部关乎青春暴力的电影,但毕竟是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而且演员都是一些非科班的孩子,这样的高要求似乎有些残忍。但青春暴力电影的暴力场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仅是一场斗殴,它是一次荷尔蒙的释放,是对成长、变化、心里追寻的一次挣扎。我们得肯定导演编剧与演员们的努力,他们真的认真的打了两场架。如果说技术与演技不够娴熟与成熟,无法将暴力的血腥与冷酷表现到位完全可以独辟蹊径,艺术性的表现出来(其实许多校园暴力片就是这样做的),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文艺十足的电影,艺术性的处理暴力场面(比如慢镜头)只会给影片加分。但遗憾的是导演在这件重要的场面处理上没有多动脑筋,还是中长镜头,还是模糊的交待,点到为止。

  然后我想说一下对于影片人物的表现。对于小志这样一个羸弱的男生的代表并作为故事的见证者,导演给予的心理处理还是丰富的,对于雷管这一主要人物的处理就欠缺了很多,自始至终都是一副吊儿郎当样,当然与小志在一起时还是一个普通快乐的男孩。但就是对这样一个矛盾集合的悲剧人物的表现就再无其他了,我不得不说雷管这一人物远不够小志鲜活和丰满。雷管是一个悲剧但对小志却有一定的英雄色彩,导演编剧同志,雷管这一人物需要深入的挖掘一下啊,他的情感,他的思想的矛盾性,他对自己人生未来的探索,对当时困惑的抉择……..

  对于人物说一点自己不成熟的完全个人主义的观点。扮演雷管与家聪的演员互换一下会有什么效果呢?就如上面对人物角色分析,雷管不简单的是一个痞子,他不成帮结派,有孤胆英雄的气质,又可与弱小交好,又有着善良正直的一面,不仅有痞子味,还有一股英气,似乎长发方脸的饰演家聪的演员更适合演雷管。

  作为一名导演编剧,讲故事的能力应该是最基础的,不管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事都具有历史性,而历史如何被演绎也就是讲故事的能力,正是许多中国导演所欠缺的。

  电影的画面光线与色彩偏于灰暗,只有在快乐的阳光下的日子才有些明快,契合了这部电影关于残酷青春回忆的整体基调。

  电影的配乐方面重点分析一下结束曲,在简单的钢琴旋律中逐渐加入电子合成乐,随后急促的进入旋律,到占据旋律的主体,正暗示了从简单的学生时代到成长再到大千世界汹涌而来的繁华与复杂。正如小志走时在“飘着腥味的水里,嗅到一丝江湖的味道”。话虽有些老套,但却是一个男孩向一个男人转变的谶语,这或许也是小志的一次真正的内心成长的开始。虽然现在的小志是羸弱的,但我们相信未来他必将内心强大起来。

  《七月流火》是一部味道青涩而整体电影技巧亦泛着青涩的作品,但在那饱满的青翠的果实中,我们可以预见他的成熟,并在未来让我们尝到一丝甘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