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校注红楼梦(全4册)》的读后感大全
《新批校注红楼梦(全4册)》是一本由[清] 曹雪芹 原著 / [清] 程伟元 / 高鹗 整理 / 张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0元,页数:21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批校注红楼梦(全4册)》精选点评:
●引证挺丰富的。但用后四十回解释前八十回,略感诡异。某些批语不文不白,亦令人费解。比如贾母说“我也有重孙子媳妇了”,注说贾兰十一岁没有媳妇- -手民误植也影响阅读体验。
●总起来说,瑕不掩瑜,《新批校注红楼梦》胜过《蔡义江新评红楼梦》,亦胜过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应为红楼评点史上最佳之著作,可无疑矣。
●脂批不是很全,注释很丰富。
●读1现2
●除了个别地方有印刷错误,基本上算是比较完整的红楼读本了。
●蒋勋随便一看还行,细节太多,把曹公对全局的把握看轻了。若真要评,还是这本为上品。
●批注不错的,值得一阅。
●版设很棒,阅读快感很足。
●哭死。永远的精神食粮。批注相当考究,值得初读入手。(有的批准有剧透……)
●前年备考时准备读完一套,结果到第三册就被打断惹。
《新批校注红楼梦(全4册)》读后感(一):纠错
12页“都云作者痴”,13页“谁解其中味”,正文成了批注;18页“菱花空对雪澌澌”应是正文,成了批注;26页“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应是仿宋体,而不是宋体;76页批注“列藏本作含露泪”应是“列藏本作含露目";584页批注“假份”应是“假扮”;1656页批注“七十八下”应是“七上八下”。其他正在阅读中。
《新批校注红楼梦(全4册)》读后感(二):林黛玉是倾向左脉的典型代表
霎哈嘉是自然而然之意,瑜伽意指联合,霎哈嘉瑜伽意思是自然的联合。通过霎哈嘉瑜伽冥想,你会认识人体精微能量系统 (Subtle Energy System),它对应医学上的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系统。人体精微能量系统主要由三条经脉、七个能量中心和灵量所构成。
灵量(昆达里尼,古称拙火)是人体潜伏的巨大潜能,卷曲在位于脊椎末端的三角骨中,梵文称作Kundalini。透过霎哈嘉瑜伽,可以唤醒我们沉睡的灵量,从而拓展我们的知觉意识。
三条经脉反映在神经系统的三个方面:
左交感神经:左脉(阴脉)对应过去。左脉阻塞会引起人懒散,情绪化,忧郁。
右交感神经:右脉(阳脉)对应未来。右脉阻塞会引起人亢奋,发脾气,失眠。
副交感神经:中脉对应当下。
先了解自己的生理和人格特质,看看自己是偏左脉(过度使用左交感神经系统)还是偏右脉(过度使用右交感神经系统):
一、倾向左边的人性格特征:
●比较内向,他们感情丰富,却怯于表达出来
●多愁善感,比较情绪化容易顾影自怜。
●较有艺术气质
●比较容易相处
●不喜欢去主宰别人,无事生非
●性格怠惰,做事优柔寡断
●容易受别人的支配
二、倾向左边的人身体特征:
●寒气比较重,比较容易怕冷
●身体一般显得不够强壮
●得到“自觉”后左手不容易感受到能量
偏左脉的人在现今竞争剧烈的社会,成就往往有限,严重者会有抑郁症、强迫症、心脏病,更严重的会有癌症或自我毁灭的倾向。
三、倾向左边的人典型代表人物:林黛玉
四、调节方法
偏左脉的人要调节到左右脉平衡,可以利用土元素和火元素来清理左脉。
《新批校注红楼梦(全4册)》读后感(三):张俊、沈治钧《新批校注红楼梦》简评
张俊、沈治钧《新批校注红楼梦》简评
文/荞麦花开
张俊、沈治钧《新批校注红楼梦》(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可谓集红学评点派之大成。张俊为师,沈氏为弟,师弟著书,一般惯例,师父牵总,弟子操役。故此书恐主要成于沈治钧手。
此前之批点本,如蔡义江《增评校注红楼梦》,主要征引之前人批点,为各本脂批,并间下己见。而张俊、沈治钧《新批校注红楼梦》之所征引,除脂批外,尚有王希廉、姚燮、张新之、陈其泰、洪秋蕃、蔡家琬、黄小田、王伯沆等自清至民各大评家,可谓一书在手,数百年评点尽数我有。
但此书并非各家评点之简单汇集,每条批注,沈氏取舍之际,自见目力心力。其自所评批,往往为对前人评批之“再批”,取对话前人之态,成沈氏一家之说。
沈氏专业为明清小说研究,故其批注,能大量征引明清说部、笔记、史乘等材料,与红楼互相参证,颇证红楼可补有清一代社会风俗(尤其八旗世家礼俗)之史,杜诗称“诗史”,《红楼》足称“稗史”,而无愧也。
此书批注,颇能溯源。譬如注“风月宝鉴”,一般注家,注完字面意思,完事儿。沈治钧则勾探出“风月宝鉴”之意象在明清小说、晋唐俗说、佛门常谈中之渊源,明其“原来有本而来”,颇有钱锺书学术之神髓风味(沈氏批注,多处征引钱锺书著作《管锥编》、《谈艺录》等,是沈君于“钱学”,造诣亦匪浅。以“钱学”入“红学”,红学家中恐不易见),如此批注,方可谓之“学者批注”,非博览饱学之士,不克办也。此方是批注《红楼梦》;而周汝昌《红楼梦新证》,虽亦引征繁富,但多为曹雪芹及其家人甚或祖宗十八辈儿无关之事——如此只好名曰《曹雪芹新证》,甚或《曹氏家世新证》,叫得什么《红楼梦新证》!
沈氏为明清文学研究专家,故其评批红楼,多引明清说部互参,是其长处。然清史似非专业。譬如第九十九回阅邸报老舅自担惊,沈氏批曰,“凡进呈题本,须经内阁票拟谕旨,得旨后批红,即交付各相关衙门执行。”——按票拟、批红,此为明朝制度;清代制度,乃为军机处承旨,转内阁谕各部执行。
沈氏评点,亦偶一及于民初以来红学各家,如引征鲁迅、胡适,称道俞平伯、张爱玲,暗刺周汝昌、刘心武,推赞嘲讽,庄谐杂出。
沈氏此书,多引吴宓、钱锺书师徒之论,吴宓《雨僧日记》、钱锺书《谈艺录》、《管锥编》多处征引,是为他种评本所未及者。
沈氏批红,不泥守古代文学疆域,凡资发明,胥皆征引,如竟引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七剑下天山》中词作“更休问绛珠移后,泪难浇,何处托孤茎”,以状黛玉仙界形象。颇有不拘一格之妙。
此书评点笔锋,且不止于文学文字,乃及于电视剧集。则批者之“不拘一格”,乃更在打通文学与影视两种不同艺术门类之骑驿。如第一百十八回,狠舅奸兄拟卖巧姐于“外藩”,沈氏批曰:“众人见外藩宫人,不疑其相貌服饰,下文且有‘不像本支王府’云云,可知此处所谓‘外藩’,乃指分封外地之藩王,而非边疆及外邦之藩属。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表现此场景,外藩宫人皆奇装异服,相貌古怪,意指边外藩属,误也。”涉笔成趣,旁逸皆春,洵可赞也。
尤为难得者,沈氏于程乙本后四十回之佳处,颇多抉发表彰,较之《蔡义江新评红楼梦》,于后四十回一笔抹尽,中肯平允,多矣。
此书有一好处,对宝钗、黛玉,皆能持平作论,对二人瑕瑜,皆能直书无隐。胜如欧丽娟扬钗抑黛,曾扬华、刘梦溪、蒋勋等人扬黛抑钗(看来黛粉更多),多矣。
然沈氏无视贾母对黛玉态度之不可能逆转如后书所写,苦心为后书圆此逻辑,此则笔者万难认同者也。
此书引征,亦间或错讹。如第三十八回,“说着一齐进入亭子,献过茶,凤姐忙着搭桌子,要杯箸。上面一桌,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东边一桌:史湘云、王夫人、迎、探、惜。西边靠门一小桌:李纨和凤姐的,虚设坐位,二人皆不敢坐,只在贾母、王夫人两桌上伺候。”此句后评批:“三桌十二人,座次铺排,礼法井然。《清稗类钞》‘教育类’云:‘旗俗,家庭之间,礼法最繁重;而未字之小姑,其尊亚于姑,宴居会食,翁姑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进盘匜,奉巾栉,惟谨如仆媪焉。’”按此处两错:1.引文应为《清稗类钞》之“风俗类”,而非“教育类”;2.“媳妇则侍立于旁,进盘匜,奉巾栉,惟谨如仆媪焉”断句标点错,应为“媳妇则侍立于旁,进盘匜,奉巾栉惟谨,如仆媪焉。” 又如第三十六回,注宝玉所批“文死谏”,引李贽《焚书》语。按李贽斯语出其《焚书》卷一。而批注误为卷二。
总起来说,瑕不掩瑜,张俊、沈治钧《新批校注红楼梦》胜过《蔡义江新评红楼梦》,亦胜过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应为红楼评点史上最佳之著作,可无疑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题记》结语:“校讫黯然,诚望杰构于来哲也。”——“诚望杰构于来哲”,我们期待,未来有更胜于《新批校注红楼梦》的红楼评批著作。
《新批校注红楼梦(全4册)》读后感(四):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八卦红楼后四十回
高中,我借着电视剧,囫囵吞下了《红楼梦》。除了知晓十二钗,略微能默写下那些判词,留给我的并不多。恰于此时,我读到朱自清的《儿女》:“《红楼梦》的味儿,一个10岁的孩子,那里能领略呢?”哦,正值生如夏花的年纪,怎能知道真正的冰雪呢。
近一个月再刷《红楼梦》,居然能够做到手不释卷;尤其是最后一天,从晚七点一直读到转钟2点,终于完成全部的120回阅读。不错,我读得最亢奋的部分竟然就是那段续貂的狗尾。
品尝到《红楼梦》的味道,我不知道是人生的幸运抑或悲哀。
能让我感到阅读饥渴的居然是后四十回,不知道是本人审美志趣的歧异抑或拙劣。
然后网上搜求同好后四十回者,寥寥;对后四十回鞭挞者,多多。
还有被引用得滥俗的张爱玲话语:所谓“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然而,我分明觉得作者已经写完了他的梦,未完的不过是我们的梦。
其实迄今《红楼梦》作者并没有确实的答案*。可惜的是,大约是大家把一般对作者的认识当作定论。而且后四十回的大梦结局,大概又不符合现代好多读者心愿,吐槽不绝。不过,后四十回真的那么不堪入目吗?特别是不带成见阅读之时。
至少在我而言,后四十回可观之处仍然颇多。
比如,对我辈俗人,万事均盼望一个结果,但又是庸人,写不出一个结果。后面四十回好歹满足了我等愿望。美梦噩梦,能够醒的梦才是好梦。读完百二十回,合卷之时,就是梦醒时分。其实,为《红楼梦》作续的不独通行的后四十回,《红楼梦影》、《红楼梦补》、《绮楼重梦》、《补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圆梦》、《红楼真梦》、《红楼复梦》、《红楼幻梦》等等,大约几十种,而且还在不断写成。近期最通行的应该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大作家刘心武的续作。不过这些续作读起来,才是让读者彻底的体会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由此而观,程高本真正是鹤立鸡群了。
再者,程高本中后四十回中可观章节颇多。“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不提,“锦衣军查抄宁国府”也有精妙。读到“守官箴恶奴同破例”时,“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门子这类胥吏形影又在眼前。抄家所列财物,触目不下乌进孝敬献的年货。而且,读书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虽然一帮学究在那扬颂前八十回,贬抑后四十回,好像不如此不能证明他们高妙。但也有大人物对后四十回研究颇为精深的。比如那句著名的“东风压倒西风”,典出八十二回。就是这位倡导“东风压倒西风”的伟人,劝他的追随者要读《红楼梦》。我私自认为这位一贯作精神导师的老人家,要他的学生不独研习前八十回——大家以为是学习阿凤探春管理治家,其实他的高足都是高级职业经理人,管理才能远胜于这两位,阿凤探春小儿科罢了;更需要的是,从骨髓中领会后四十回的要旨:朕可抄了汝,也可保了汝(比如政老爹),还可放了汝,但首先汝要熬得住(比如赦大爷)——插一句题外话,那些专家总说贾政之名应是曹公讽其假正经,但如是解,贾赦又当何解?由后四十回观之,不过又是曹公虚实狡猾笔墨,此时当用贾不假解之,政言其志在政,赦言其运在赦,后四十回或真是曹公遗篇——导师心传:尔等需要明白,天威难测,皇恩浩荡,尽心竭忠,败可复荣。所以,流放到江西的那位优等生,被抄过,也被保过,当然最后终于从冬天里熬过,所以便有了春天的故事。因此,真不要小看了后四十回。其实,读书真不要抱成见才是。比如金圣叹有才情,砍了后三十回,才让《水浒传》在文学上完美;伟人有眼力,聚焦于后三十回,才让《水浒传》在政治上特别——这自然又是题外话。
另外,没有后四十回,有些人物真不能达到饱满的境界。比如宝钗,读前八十回,以今人眼光审察,道德上确有瑕疵;但阅后四十回,宝钗在四大家族败落后,言语行为持重如前,怎不让人对其且敬且怜?如此,自然能理解为什么民国以前,宝钗居然有那么多的拥趸——这固然有旧道德的因素,但也有前人不疑后四十回的宝二奶奶和前八十回宝丫头为同一笔墨的缘故。再者是贾政。一般看来,荣宁败落的祸尤在贾赦贾珍之流。读毕后四十回,自然明白贾政庸碌也难辞咎责。他处处以道学要求自己,而且也算不上假道学,不过俗道学罢了。但如何呢?家族溃烂,全然不知;吏治糜败,束手无策。特别是面对胥吏时,一心避祸,企望保住清誉。但最后被恶吏玩弄于股掌,小吏自肥,自己背责,终遭弹劾。他一心望儿孙登入朝堂,但道德上又不允人贪腐以富家,行为上又无法授其法以避祸于官场,失利败名,为官何益?贾政真正是末世豪族中一类家长的典型,虽未朽烂,但已无力支撑危局。还有紫娟,人物鲜明当过于前八十回,其与黛玉情深,主仆为表,姐妹为里,其志可歌,其义可泣,她洞明于荣华背后朽烂,正可继黛玉聪慧中的冰清。而所叙述,又无判词依傍,作者心力怎可妄批?其他如鸳鸯,如平儿,如贾环,延前八十回余脉,读后毫无殊异。
还有,后四十回文笔也见笔头功力也有令人激赏之处。随手举例,比如第八十五回,贾芸写信给宝玉。于是有了下文:
……袭人见他看那帖儿,皱一回眉,又笑一笑儿,又摇摇头儿,后来光景竟大不耐烦起来。袭人等他看完了,问道:“是什么事情?”宝玉也不答言,把那帖子已经撕作几段,袭人见这般光景,也不便再问,便问宝玉吃了饭还看书不看。宝玉道:“可笑芸儿这孩子竟这样的混帐。”袭人见他所答非所问,便微微的笑着问道:“到底是什么事?”宝玉道:“问他作什么,咱们吃饭罢。吃了饭歇着罢,心里闹的怪烦的。”说着叫小丫头子点了一个火儿来,把那撕的帖儿烧了。一时小丫头们摆上饭来。宝玉只是怔怔的坐着。袭人连哄带怄催着吃了一口儿饭,便搁下了,仍是闷闷的歪在床上。一时间,忽然掉下泪来。此时袭人麝月都摸不着头脑。麝月道:“好好儿的,这又是为什么?都是什么芸儿雨儿的,不知什么事弄了这么个浪帖子来,惹的这么傻了的似的,哭一会子,笑一会子。要天长日久闹起这闷葫芦来。可叫人怎么受呢。”说着,竟伤起心来。袭人旁边由不得要笑,便劝道:“好妹妹,你也别怄人了,他一个人就够受了,你又这么着。他那帖子上的事难道与你相干?”麝月道:“你混说起来了。知道他帖儿上写的是什么混帐话,你混往人身上扯。要那么说,他帖儿上只怕倒与你相干呢。”袭人还未答言,只听宝玉在床上噗哧的一声笑了,爬起来抖了抖衣裳,说:“咱们睡觉罢,别闹了。明日我还起早念书呢。”说着便躺下睡了。一宿无话。……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宝玉看信的过程中的神情转换,反映了他心境丰富变化。后面一长段争论,又始终不揭示信中所写为何,只叫读者疑惑挠心。然而,疑惑直到一百一十七回才完全解开。原来,贾芸写信首先道贺贾政升迁,后面又为税官的俏女儿保媒。所以宝玉大概看其书法鄙陋而皱眉,知晓贾政升迁遂一笑而过,看到保媒当然不耐烦。草蛇灰线的结构结合生动活泼的描写,难道不是上乘文章?平心而论,后四十回或许不若前八十回都是锦簇文字,但也是上等文墨。其水准仍在《三国演义》《西游记》之上,也不让《水浒传》前七十回。听妄言而弃之岂不可惜。
还有就是《红楼梦》中特有的诗作,在后四十回中仍旧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曹雪芹当然算不上顶尖的诗人,但他不仅是空前,也必定是绝后;不独中国,也将是全球,将诗作天衣无缝的融合在小说创作中者。对《红楼梦》中诗词歌赋颇有研究的蔡义江先生对后四十回的诗作很是看不惯,每遇其中作品,不斥责数声就不甘心。但我不以为然。需要提醒的是,《红楼梦》中的诗作始终为曹公代为人物拟诗,而非曹公自作诗文。还有就是抄检大观园后,宝钗外迁,诗社实际已经解散;迎春外嫁却遇人不淑,薛文龙娶妻又阖家不宁,早已让作诗的闲情抛走;兼之八十二回后黛玉基本处于病恙之中;其后家族陷入崩溃,湘云、宝琴纷纷离去,怎么还能有诗作?还有一点背景容易被忽视,就是八十二回黛玉梦中,宝玉割心,九十四回通灵宝玉丢失,割心之后宝玉已经失去灵秀,所以他居然对黛玉弦断不能查所以,九十四回失玉后更加明显。所以才在海棠异时而开时,诗作平平,贾母认为不如贾兰——这不是贾母妄评,事实如此,因为作者刻意为之,化诗灵为文意。不过,四十回中也有诗作尚可一观者,如八十七回宝钗寄诗于黛玉,黛玉操琴相和。两人所用都是楚声。其实,《红楼梦》作者最喜的的诗歌体裁不是近体诗,最推崇的就是《离骚》。如果不抱成见看待,二者悲戚之声皆在耳旁,很有感染力。虽然比不得《葬花吟》、《芙蓉女儿诔》、《姽婳词》,但也远超《红楼梦》中绝大多数诗作。足可给宝黛悲悯增色,也能感受到她们此刻命运的衰颓。
当然,后四十回阅读起来确实不如前八十回那样笔法剔透,无论明写暗写、实写虚写、直笔曲笔、村语雅言,前八十回全部都道尽情趣,隽永无穷。后四十回常感而且,一些人物也失彩。比如八十二回中黛玉居然对宝玉说到:
“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如此腌臜话语不独宝玉不解,读者也要觉得腐臭。又黛玉临死对紫娟说:
“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黛玉身子干净,不独紫娟明白,大观园也无人疑心,读者只怕想都没想过黛玉身子不净。晴雯说自己干净,那是有人起疑,言可释疑。而且黛玉可贵在精神的高洁,自己说自己身子干净反是作践了自己。我真觉得后四十回中的黛玉精神上矮化不少,即使有焚稿一段也不能弥补这些缺陷。再就是袭人,前文她是如此机警慎微的人。宝玉挨打也不向王夫人检举贾环。怎么到八十二回袭人居然到黛玉那探风,了解日后作姨娘运道如何。而且居然袭人对黛玉说道:
“你还提香菱呢,这才苦呢,撞着这位太岁奶奶,难为他怎么过。”把手伸着两个指头道:“说起来,比他还利害,连外头的脸面都不顾了。”这个情节有些不合理。袭人明知道黛玉多心,而且她也知道黛玉明白她日后的姨娘身份,居然去探日后奶奶口风,还在奶奶跟前嚼凤歌舌头,袭人前面深藏的心机全无,白费了前面的精雕细刻。
至于后四十回中为人诟病最大者,莫如人物命运交代和判词颇多不合。不过我觉得这还在可以谅解范围。不说后四十回,前八十回中也有不合之处——比如人物年龄,就颇多硬伤。明清长篇小说,一般都是把某人物在某个场景叙述完毕后就不再于另外场景提及,可以说是各片段连缀而成。《金瓶梅》和《红楼梦》是其中的例外。《红楼梦》更是人物纷繁,各具特点,结构恢弘,细部不遗。莫说当时,就是现在,在借鉴西方创作方法后,中国也没有作品能够驾驭这种场景。给前八十回收尾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比如刘心武吧,借鉴了周汝昌这些专家的思路,创作的续书,不说文字,但就情节,毫无灵气,只剩附会。张爱玲说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蛆。不过她是写中短篇小说的,不能体会长篇创作的繁难。倒是林语堂,其《京华烟云》借鉴《红楼梦》,所以深知后四十回写作的不易,他甚至认为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就是一人所写。这一点我们还是宽恕后四十回作者为好。
其实,后四十回的未尽善,也应证了《终身误》曲“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毕竟,无论前八十回,或者后四十回,作者均生长于人间。能给我们留下这样的艺术品我们仍应感激。人生不同阶段阅读都会有不同感触。
掩卷《红楼》,终于明白自己不过俗尘中浊物之一,已知人间不少苦辛事,却又舍不下世间万千繁华景。眼下童心已失,将来魂归何处?突然想到八十回宝玉不解王一贴和茗烟所谈为何,虽然他厮混脂粉丛中久矣,可喜童真犹存;不久,终于明心出世,复还青埂峰。虽在人间抱憾,但终究干净着来,干净着走,不亦幸哉!不亦幸哉!
注解:
*《红楼梦》通常认作曹雪芹。后四十回的作者争议更大,最主流的说法是高鹗;当然也有猜测其大部分还是前八十回的作者(曹雪芹),高鹗可能真如其序中所言,不过有补缀之功罢了;或者还有他者。因此,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红楼梦》均将作者列作无名氏。《红楼梦》分为两个版本系统。程高本和脂评本。程高本通常认为是程高二人整理后的版本,一百二十回。脂评本是附有脂砚斋评点文字的抄本系统,完整者应当是前八十回,通常可以确认为曹雪芹所作——如果曹雪芹确为《红楼梦》作者的话。脂评本的发现是在程高本以后,更准确的说,是在胡适质疑程高本中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为同一作者以后——在此之前,世间并无人质疑这两个部分为同一作者,当然也没有人觉得后四十回有很大的违和感。我将常识于此处啰嗦一遍,其实就是强调《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并没有定论,甚至不能除外它和前八十回均系同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