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翻转世界》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翻转世界》读后感1000字

2020-10-31 02:35: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翻转世界》读后感1000字

  《翻转世界》是一本由[美]尼克·比尔顿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4-2-1图书,本书定价:49.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翻转世界》精选点评:

  ●民族:想象的政治体

  ●这种书,最多两个小时看就可以了。多了就是浪费时间了。

  ●一个数码geek对数字化媒体和娱乐的展望和分析。颇有些观点是颠覆现在的观念,例如多任务并行工作,数字化时代的变化。不要从一个定势的思维去看待变化的世界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短短两年多而已(14年的书),现在(16年底)很多内容就已经可以得到部分印证或者看到了新的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未来会如何,继续用奇思妙想去反转世界。

  ●新时代下,每个人的思路都要调整

  ●新闻文化自由的意义在于使每位记者作家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美国的畅销书,看看目录就差不多了。

  ●观点很新,但是感觉太过于技术理想化了,有偏激的嫌疑

  ●翻转世界 1、互联网先进趋势代笔=色情行业 他们是最先自主开发社区概念的,也是最先运用一对多、一对一预约聊天(所谓直播)的,更是各种形式互联网免费、收费模式的最先尝试群体。 至于网络杂志、内容更新速度、积极掌握用户心态趋势,都是走在前列的! 所以,观察这个行业的各类工具更新,模式变化,可以延伸到更多社会商业活动中去!

  ●翻翻就好,参考价值不大

  ●原本想通过这本书学到一点互联网思维 给我的自由职业计划一点灵感 看完之后才发现自己早就是其中的一员 也早已习惯网络的存在 如果没有网络 我不可能学会韩语 也不可能开始极简生活 我希望我未来的家中 能有作者提到的那种柔性屏幕墙纸 可以根据主人的需求更换背景 或许还可以变成电视机和投影仪的替代品 人们可以盘坐地上看视频 甚至还能将客厅变身健身房

  《翻转世界》读后感(一):数字内容消费的四个因素

  价格、质量、及时性和体验,将影响消费者购买数字内容——文字、音乐、视频、互动游戏等的行为:

  (1)人们将为与信息内容有关的某些体验付费,但不会只为了信息内容付费。但人们会付费。

  (2)人们将为品质付费,无论是高级的图案、美观的设计还是优美的语言。

  (3)人们将为及时性付费,如果它们是值得率先体验的东西——而且它们可以立刻买得到。

  (4)人们将支付与体验感受相称的价钱。当价格上涨到某个价位时,销售额会下降。人们对付出多少是有限制的,虽然这个数目可能低于卖家的预期。不过,愿意支付的价格底线确实存在。

  《翻转世界》读后感(二):从《花花公子》到新媒体未来

  尼克•比尔顿变成大家眼里的红人,应该是狮门影业宣布要将他的《孵化Twitter》拍成电影,由他担任编剧的时候。但其实,3年前他就出了这本How to live in the future,而且当时的台版书也大受欢迎。

  在那个微博、微信还不知道在哪里的时候,比尔顿已经在思考短片形式是否会取代长篇形式这样充满未来感的问题了。而且,即时放在今天,这本书中介绍的很多科技探索,仍然会让我们感觉是未来的生活,比如,手机应用能够在午饭时间自动搜索你周围餐馆信息,并在你走向那里的时候就帮你定位下单;你离开家里时,电视里播放的视频会自动转到手机上继续播放,是不是科幻片里常见的场景?

  此外,比尔顿在这本书力保持了他一贯的幽默的写作方法,他一开始就从人们经常不好意思提及的成人行业入手,探讨新媒体的未来在哪里,而且,他真的亲自深入这个行业并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哦。

  总之,非常有趣的一本书,推荐一看。

  《翻转世界》读后感(三):这个世界已经翻转

  翻转世界

  1、互联网先进趋势代笔=色情行业

  他们是最先自主开发社区概念的,也是最先运用一对多、一对一预约聊天(所谓直播)的,更是各种形式互联网免费、收费模式的最先尝试群体。

  至于网络杂志、内容更新速度、积极掌握用户心态趋势,都是走在前列的!

  所以,观察这个行业的各类工具更新,模式变化,可以延伸到更多社会商业活动中去!

  2、原来OK,可以追溯为ol korrect

  还有许多我们现在认为正确的日常用词,过去都 是冗长的单词。通用字“pub”(酒馆)源 自“publichouse”;“bus”(公车)曾经 是“omnibus”;“scubadiving”(潜水)来自一 长串专有名词“self- containedunderwaterapparatus”,

  同时,每天有被新发明出来的缩略语,gr8(好棒)、LOL(大声笑 )和IMHO(依敝人拙见)

  有时你聊到一半必须暂时离开电脑,但另一端的 人不会明白你为何陷入沉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某 个人会在对话窗敲下“BRB”,告知对方自己“马上 回来”(berightback)。少了这种礼貌的解释,屏 幕会莫名其妙地安静下来,对方也会觉得自己被忽略 。

  美国读者文摘,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杂志之一。

  1922年,在纽约格林威治村一家地下酒吧的房间里,从一战走过来的华莱士找到其事业合伙人(后来成为妻子)创立了资本浓缩杂志。

  他们开创了,将长篇文章浓缩或者再编译的杂志形式。

  当时,美国还出现了 将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浓缩为“砰!” 这一个词的 所谓精华 杂志!大小只有大拇指那般!

  但即便如此,阅读者们要想赶上出版速度,依然不可能。

  再看现在 网络碎片化140字编辑等手法,也没有可能将所有讯息浓缩化,以便大家每天可以读完。

  事实是,人人都可以编发140字内容,反而使得 需要阅读的东西呈现无限增长的趋势

  你根本就不可能读完,毫无希望。

  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的出版商《读者文摘》有限公司于2009年8月24日根据《破产法》第11条,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而那种一部长篇浓缩为一个词的,早就消亡了。

  现在140字形式也会退出舞台,所以碎片化不能成为人类思考的主导,具有逻辑化和观点自证的叙述,还是占据人类主流。

  但,不能约束不断出现的缩写与新词汇,因为那是趋势,想压制也毫无可能,它是文明步伐。

  3、从众性与不计代价跟随领导者的习性,在从鱼类、羊到人类的社会性动物中,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

  群体反应之5%定律

  悉尼大学鱼类生物学家阿什利·沃德博士用机器鱼引导小鱼,往不安全线路游动,获得印证。

  利兹大学的詹斯 克劳斯在德国科隆,用200名志愿者,让他们在封闭大厅内随意走动,慢慢就会形成二个同心圆。

  而如果蓄意让其中5%的人按照地板上的X标记走,那剩余95%都会跟随。

  当只让其中2.5%的人按标记走,则没有人跟随。

  5%规则还能应用到网络上,真是一个有趣又有用的规则。

  4、低头族,人类进化历程的开路先锋

  电子游戏(尤其是第一人称射击、电子竞技类)、碎片化阅读、各类网站内容的无限制浏览(尤其是搜索引擎类,比如淘宝),

  美国多位科学家采取不同观察方法及志愿者群体,发现

  a、脑容量增加

  、大脑活跃度增加

  c、网络搜索比阅读,更能刺激大脑

  上述三点毫无疑问会促使人类大脑产生新的神经传导路径。

  基于我对脑科学的一无所知,做出一些假象和推测(请注意,这些都是很经不起科学推敲的胡言乱语),得出结论是:

  一些人对某些事物与观点,常表示“想不通”,那就是其神经传导路径堵塞,即“不通”。

  而思路开阔、思如泉涌,其实就是脑中新的神经传导路径,不断搭建和贯通。

  也许现代常人闹中拥有1万亿个神经传导路径,但每日沉浸在新刺激状态下的人类,可能每天新增1000万个。这些新增路径,不仅能使人“聪明”,更使人“迅速”。

  美研究人员发现,以前喜欢打电子游戏的外科医生的腹腔镜技能远高于那些从未玩过的。平均而言,经常玩的玩家和他们从未玩过的同事相比,手术速度快33%,误差低37%。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大脑将在技术环境的训练中不断学习和进化,最终适应一个碎片化、数字化的世界”!

  5、一心能几用?我自己在少年时期,一心多用是没问题的,现在很多人更是可以多用。比如开车打电话?至少开车听导航+聊天,肯定就是多用了。

  正如操作系统可以实现多任务一样。

  6、鸡尾酒会效应(英语:cocktail party effect)

  是指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对话或噪音。该效应揭示了人类听觉系统中令人惊奇的能力,使我们可以在噪声中谈话。

  人类可以做到这一点,需要人工智能也做到这一点。

  所谓自适应性,则比较容易理解,谭铁牛说,人类的眼睛会随着灯光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这说明自适应性非常强。这一点可以应用到人工智能上,比如人脸识别,有一位朋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见,再见面是否还能认出来?他说,现有的模式识别在这方面还不是很理想。

  可泛化性,说白了就是“举一反三”。谭铁牛说,当小孩认识苹果后,即便只记住了一次,也可以识别其他类型的苹果,这说明人类看到一个东西后,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而知其所以然,就是人工智能领域所说的“深度学习”。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必须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之上,这一点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谭铁牛说,要解决这3个问题,关键还是看人类本身,在微观层面上,人工智能的模式识别可借鉴人类的神经元,神经元有兴奋性、抑制性、功能可塑性和传播性。科学家受到这个启发,增强了模式识别动态系统的稳定性。

  《翻转世界》读后感(四):《翻转世界》摘要及读后感

  作为一个对互联网思维没什么了解的傻逼文科生,本书确实让我对理解这个领域有所助益:本书以轻松的方式,通过许多研究和案例,用“过往-现在”的对照“现在-将来”的方法,论述了“互联网思维与新技术如何改变未来”(本书副标题),既写了当代科技发展的现状,也描绘了作者眼中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有一些对传统思维的否定与发展。

  下面是本书的读书笔记,第一部分主要是阅读完后对于书本内容的归纳总结,第二部分是一些自己的思考。

  本书主要十个版块,前言、后记加上分为八部分的具体内容,每一章两到三个核心观点。

  前言和后记的主要内容:强调当代社会不可逆的发展趋势,新时代呈现出快速更迭、轻量化、个性化的特点,传统产业例如邮政、新闻产业大幅度缩水,面临着改变或者灭亡的选择。

  第一章,即食动物的新时代。作者用吸引眼球的方法——讨论色情业的发展,来阐释现代发展的趋势。历史已经证明,色情业一直引领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对于更清晰画面更新奇花样更精致内容的追求,使得一代一代人不断促进投币式观影机、VHS、到光盘、蓝光,再到大带宽的发展。而在这个时代,有些不一样了:科技的发展使得涉足色情业的成本如此之低,以至于任何有一台连接互联网带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都可以实现参与;但某些东西却没有改变:人们依然追求着更高质量的色情内容。如此说来,内容已经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容承载着的品质。也即,尽管内容已不再重要,人们依然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付费。只要这种商品满足两个特点:1.高品质2.符合个人需要。

  第二章:让人备受惊吓的新科技。作者开始用“过去-现在”对照“现在-将来”。把印刷术、漫画、电视、电子游戏给僧侣、家长、教育学者们带来的,并业已被证明为荒诞之谈的恐慌,类比这个时代的互联网。只不过,简短化内容取代长篇阅读,随时随地取代了特定场合的阅读,这些特征似乎让喜爱深层次阅读(某种程度上的长篇阅读)的传统人士难以接受。

  第三章: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认知路线图。这意味着每个人接收到的信息将不再相同,社交网络把人从现实生活中部分的隔离开来,却从另一方面拓宽了更多——精简的讯息通过twitter、facebook渗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想要的讯息,并试图构建自己与这些信息的联系。典型例子则各大网络被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消息刷屏。同时,这种讯息接受的方式反向威胁了传统媒体,逼迫传统媒体改革:伊朗叛乱中,现场的讯息通过几个年轻人twitter上的直播传递了出去,而传统媒体的无所作为让许多人不满。作者认为,互联网的这种特性,使所有互联网的使用者将自己大致锚定在一定的位置上,这样的好处是我们不必再担心被淹没在海量讯息之中——我们仅仅关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就像是每天早晨阅读一份自己钟意的报纸一样,而且相比报纸讯息更加宽广。这一章作者还很新奇的把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中的理念借用了过来:民族是想象出来的,国家也是,只要个人不与社群中其他所有人有实际的联系,这个社群就是想象出来的。而想象的共同体所以可能,很大原因在于印刷术的兴起。正是有了印刷术,现代国家才得以出现,进而帮助社群定义其共同的目标。这个社群超越了地理的改变。安德森思想的核心问题:我们会基于什么原因认同哪些人?他的回答是“每一位参与者都清楚他所奉行的仪式正在被数以千计(或数以百万计)的人重复,虽然他并不认识他们,却对他们颇具有信心。”报纸,通过日期这个连接点,做到了这一切。互联网也一样。

  第四章:互联网上的信托市场。这一章描写了许多互联网时代个人采信的特征,包括“他人推荐商品有一次不合口味,便对其全盘否定”,"老字号不再重要,品质才是决定因素",“个人的选择将会受到同类群体的影响”(通过有趣的机械鱼实验)。再次强调了,如同色情行业一样,人们更加在意当前的品质。

  第五章:新刺激让大脑更强大。从这一章开始,我才有种学习的感觉,因为作者提出了许多我未经思考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碎片化的学习让人无法专注,是一种无效率的学习。但作者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长篇阅读的习惯,究竟和碎片化的学习有什么不同?他们都不过是人脑适应外界所接受的一种模式罢了。我们大脑的初始设定就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既然初始状态人们并不习惯于长篇,为何就不可再培养出碎片化学习的能力呢?这个问题可真把我问住了。由此,作者进一步区分了两类人,技术移民和技术原生代。移民意味着难以摆脱原有的习性,只能逐渐改变,而原生代则代表着完全接受新生活方式的一代人。况且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好处,就像是喜欢玩精确操作类电子游戏的医生,手术失误率比那些不玩的,低了将近一半。

  第六章: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章论述互联网的特点在于,“我”就是互联网的起点与节点,所有的讯息都跟着我走,而非我跟着他们走。一切的服务都应当服务于我,以满足我个人的需要为优先。因此,在本章作者罗列了四条个体购买的原则:1.人们将为与信息内容相关的某些体验付费,但不不仅仅为了内容付费。2.人们将为好的品质付费。3.人们将为及时性付费。4.人们的付费将与体验相关,但有价格底线。作者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做不到保证质量,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免费。另外,作者还论述了手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成为了人们的代理人。

  第七章:多工族的多工作方式。这一章作者援引了许多医学案例,来说明现代社会的发展,多进程任务处理已经成为了大的趋势。作者承认(尽管看起来很不情愿),任务切换可能会带来低效率,但作者坚信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善,很可能原生代们会适应,就像我们适应长篇阅读一样。

  第八章:一个充满新鲜体验的未来。作者畅想未来,列举了许多如《少数派报告》中描绘的那种未来的具体情境,预言了未来:可穿戴设备、信息一体化、大公司必须坚持创新与断尾求生(用了iphone的案例)、新闻和出版行业的改变。还具体阐述了未来时代个性化为主的特质。

  读罢此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并非未来发展的趋势,也并非神乎其神的科技发展成果(尽管两者确实都让人受用),而是那一句强而有力的疑问:“为什么传统化阅读方式就是对的,而碎片化阅读就是错误的”?

  当然,做任何判断都需要一些基础,就像是我们变化缓慢(近乎稳定)的世界观,一以贯之,这有助于更高效的活下去。但我们似乎很少会去质疑自己以为判断根基的东西,就比如“长时间的阅读才能形成深层次的思考”?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势。作者却说,这一代人看来没什么问题,好的,那么站在下一代人的角度来看呢?这种思维对我是有所启发的,至少告诉我,谨慎对待自己所站的立场。显然,作者是一个想要跳出代际桎梏的新新人类,那么我们呢?是否还要抱残守缺,守着久一套虽然看起来并无大碍,却已为时代慢慢淘汰的价值观继续过下去?

  当然,作者的许多观点仍待商榷,比如,为什么我们要更多追求广度,而不更多追求深度?为什么我们要在意那些社交网络上的消息?李敖说,他坐了那么多年牢,怕遗漏了什么跟不上这个时代,出狱之后便立即投身图书馆翻了一个星期报纸,之后他却说,新闻不过如此,不看也罢。或许在承认时代赋予的更多信息价值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重那些已成为人们思维根基的东西,那些可以塑造我们深刻的价值观的东西。而新闻的东西,不过是招式而已。通过这些招式看到隐藏在背后的内功,才应该是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东西。

  这么一说,似乎我又大有维护旧秩序的意思,不好不好,还是要保持批判,保持怀疑精神。看来,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