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下编)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下编)读后感摘抄

2020-12-04 02:29: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下编)读后感摘抄

  《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下编)》是一本由厉以宁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910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06 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下编)》精选点评:

  ●课外书

  ●先mark一下,上册已读完。2012年12月列为想读,2020年5月终于读完了一般。大部头总是如此令人畏惧。

  ●作者读书笔记汇编。如此,仅此~

  ●今年学术阅读第一惊喜!读的是下编,虽名为“经济史”,但实际却是一部极好的东罗马帝国史。既有经济方面的分析和主线,也有政治史详略得当、富于条理的叙述——于是竟有了比国内研究拜占庭史专著更好的阅读体验。可和陈志强的《拜占庭帝国史》一起,作为拜占庭学的国内入门教材。强推之~

  ●书里大段内容都是从罗斯托夫的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里摘来还加以简化,而后者的翻译者也是厉本人,这算是一鱼两吃?

  ●为查询三世纪戴克里先改革资料粗读

  ●不忍卒读

  ●地坛书市入手

  ●读了上册的部分章节和下册的全部。主要看的是关于拜占庭的部分。这本书条理清晰,对史料的选择较客观全面,如果想对拜占庭有个初步的整体的了解,这本书非常合适。

  ●不能不说,厉老师一出手就是大家风范

  《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下编)》读后感(一):罗马史学研究必备

  上下两册,以西帝国灭亡为界。抓住了经济变迁这一主线,对罗马拜占庭社会各个方面加以概述,贵在线索清晰、观点明确、史料引用权威可靠。本书对于罗马灭亡的原因评述独到,代表了中国史家对于西方世界的基本认识。推荐先阅读基本基础的史实性的著作后,再对这本经济史加以研究,事半功倍。

  《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下编)》读后感(二):下编是一部极好的拜占庭经济政治通史

  今年学术阅读第一惊喜!前天无意中找到下编放入K3,夜读第一章(全书第六章)觉甚好;后一发不可收拾,今天一下午将近500页的下编全书读完,创造了本人阅读学术类著作速度的最高记录(超过了2010年读《传统十论》的速度)……

  读的是下编,虽名为“经济史”,但实际却是一部极好的东罗马帝国通史。既有经济方面的分析和主线(土地制度的变迁、城市经济),也有对政治史详略得当、富于条理的叙述(清楚地将拜占庭史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对应各朝代和政治经济上的重大变迁)——于是竟有了比国内研究拜占庭史专著更好的阅读体验:政治和经济紧密结合,作为主线让读者在阅读时不至于精力过于分散。本书可和陈志强的《拜占庭帝国史》一起,作为拜占庭学的国内“入门教材”。

  本书参引了拜占庭研究的各类国内外文献,所以不至偏颇,非常全面,有些观点与国内拜占庭研究大家的并不相同(比如本书认为拜占庭帝国应从狄奥多西王朝建立算起,而陈志强则认为应从君士坦丁一世定都君士坦丁堡算起)。虽然旁征博引,但由于集中在“经济政治变迁及其原因”这一主线下,所以全不给人以杂乱散漫之感(这点西方作者常犯,吾深恶之!)。

  为了更好地阐述拜占庭帝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外部形势,本书还设专节对拜占庭周边的民族和政权历史进行了介绍。比如波斯的萨珊王朝、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和十字军东征时埃及各王朝)、基辅罗斯、塞尔柱突厥、金帐汗国和奥斯曼帝国等。其中对基辅罗斯和金帐汗国的叙述最为详细。

  本书主要有两点不足。一是对源文献的引用分析太少,大都是对国内外拜占庭史著作文献的引用分析,外文都是英语,一处希腊语都没有,所以原创性差些;二是本书只限于拜占庭的经济政治史,对于宗教、文化、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涉及不多(全书第七章第二节对破坏圣像运动作了专题阐述,但皆以经济分析为主)。不过这毕竟不是一部拜占庭学的专著,所以提出这两处不足也就算是吹毛求疵。《拜占庭帝国史》一书对这些内容都会有详尽的补充。

  .S.:读完本书倒是有一点体会,那就是赶紧制定一部《中国拜占庭术语翻译使用标准》吧——以中古希腊语或拉丁语为底本,参考英语,对所有涉及的人名、地名等的翻译进行统一。要不实在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不成个体统。窃以为,等什么时候翻译上统一了,中国的拜占庭学才算是“迈上新的台阶”。

  《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下编)》读后感(三):從經濟角度看國家興衰。

  其實要討論一個國家的興亡盛衰,往往是要從多方面的角度的,光是羅馬帝國的故事,就說也說不完。從吉朋開始,不知多少學者試著說出個梗概,但都是各說各話。

  作者厲以寧先生以一位經濟學家的立場,嘗試從另外的角度來觀看從羅馬到拜占庭千餘年的盛衰原因。

  基本上,從羅馬王政開始,經歷過共和國,到帝制,最後進入拜占庭的另外一種文明,是否都是一脈相承,也是個史學命題。但沒人能否認的是,這之前都是有因果關係的。

  從最早期的部落國家進入城邦,發展成為義大利國家,最後進入帝國時代,三世紀後轉型成為東方式專制神權,羅馬每個階段的變遷都有不同的背景因素,難以一言道盡。唯一可以確認的是,這之前彼此都是互相的延續,不可跳躍的。正如沒有君士坦丁大帝,又怎會有後來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

  另外一個值得吾人觀察的是經濟的因素。就厲以寧先生提出的觀點,他認為在農業時代裡,國家的興亡盛衰確認在自耕農跟城市工商業之上,前者是國家糧食跟兵源之所在,而城市工商業發達則是財力的稅收的保證。羅馬的農業在很早期就脫離了奴隸制度,因為他們發現使用這種生產方式的效率是遠比不上租佃出去再分帳,於是解放奴隸或者是士兵分地等方式就成為政權鞏固自耕農的方式。城市則延續城邦時代的自治傳統,加上“羅馬和平”帶來的貿易利益,手工業的興盛雖然比不上後來的工業時代,但也足夠支撐起龐大帝國。

  三世紀後,帝國的戰亂跟高額的軍費造成財政上的負擔,加上當上層貴族跟地主過多的兼併,跟過重的稅賦導致自耕農開始淪為佃戶或逃走,惡性循環的結果,兵源銳減跟社會動盪。和平的消失,第二個受害的就是城市手工業者,大家都知道,高度的商業貿易唯有建立在安全之上,當界線崩解,國家的財源也就短缺了。

  當然,這一切的被破壞,無疑的,都跟日耳曼人的入侵有關。分裂成兩半的帝國只存活了一半,顯然跟兩邊承受的壓力與經濟上的體質密不可分。經歷過五、六世紀的慘澹經營後,帝國一度復興。原因在於實行了軍區制適度的恢復自耕農,並兼顧了兵源;城市工商則依靠君士坦丁堡的地理要衝,獨佔東西貿易,並適度調整經濟政策,振興了產業。

  馬其頓王朝結束後,拜占庭帝國就一落千丈,天災人禍因素之外,外在的情勢變遷也有關係。當時,義大利各大城邦都市的興起,開始爭奪商業貿易的利益,帝國內戰導致軍力衰退,海權易主,商業也就一蹶不振。農業方面,教會、貴族的兼併依舊,加上第四次十字軍的破壞後,中央威權淪喪,地方割據,自耕農不是奔逃,就是淪為佃戶,尤其是在小亞細亞的失去後,已然無可救藥。到了十五世紀的拜占庭,只是奧斯曼帝國口邊的一塊肉罷了。

  總的來說,在農業時代,怎樣在貴族地主上等階級及自耕農、城市工商業等“中產階級”中保持一個平衡,是政權穩定跟國家興盛的最大課題,只要一旦失序,就開始動盪不安。這就是厲以寧先生的主張。

  其實這個觀點,不論放在哪種社會,哪個國家都能適用。說到底,每個階級都有扮演的角色,吾人早該認清,很難達到均富(均貧倒是不難),但怎樣不讓差距擴大到失衡的境界,卻不是做不到的。

  坦白說,配合當下的境遇,吾人讀羅馬-拜占庭的千年興衰,心中更有戚戚焉,特別是讀到當年羅馬為了顧及政權,必須要在首都養一堆失業貧民(他們大多是故意不工作,特別依賴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救濟的),造成財政的嚴重負擔,更是令人聯想到許多時事。

  厲以寧先生的文筆相當不錯,本書參考了許多資料,除了中國已經出版的專著,甚至加上了許多外文資料,可以說是引經據典。同時,他本人的論述跟掌握的重點也都頗為細心,有說服力,讀者閱讀的同時,也可以思量是否如此。不過,也由於本書是部“經濟史”,所以側重在某一個方面是理所當然的,讀者本身宜對羅馬-拜占庭史有個基礎,甚至觀點後,再來閱讀為佳。

  共勉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