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药》经典读后感有感
《烈药》是一本由阿瑟.黑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60,页数:584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烈药》精选点评:
●7分,在作者的作品里,算是优秀的。
●想说...最讨厌看小说的我竟然把超长的这本一口气读完了好吗。各种内容啧啧,当然最俗气的概括法就是女医药代表成为医药公司高层的人生故事。。但是里面的有亮点的点还是蛮多,医药滥用啦新药研发啦马丁的故事也有意思包括关于药品的角色的变迁还有这夫妇的故事还有大的历史现实的变化啦,总之确实还不错。
●制药业的女性与当医生的男性经过小摩擦一见钟情,并最终携手一生,子女双全,这本身就构成了某种隐喻。
●指望每个人都道德高尚判断明知没有私心是痴人做梦,所以只能让各方势力都自由竞争相互牵制,虽然总会有一些牺牲品,但大体来说社会总体还是在进步的
●完全被故事抓住,一发不可收拾
●写医药行业,阿瑟黑利的书都很客观好看,严重推荐
●看过烈药,对国外制药行业从研发到投产各个环节的描述很详细,从此对外国的制药业有好感。女主人公印象深刻。
●跟《华尔街》一起看正好,这里说的是药品监督制度的演变。不过时间跨度太大,小说的特征非常淡化了。
●小时候看过的一本外国(英译中)小说,讲述女主角原来是一名制药公司的实习生,一名病人得急病,连医生都手无足措之际,她通过一番口舌并亲自把最新药品带给病人救治,使得最后病人得救,而她与医生也成了一对。但是后来由于大家对药品的意见不同,使得两人分开了,最后女主人公通过公司的一些事件,终于还是认同了男主人公的观点
●阿瑟作为宣传语的常年体验派说实话听听也就算了,虽然还算写一行算一行,挺扎实,让我们这些外行人瞧不出什么漏洞,但大家都是看过那么多年专业顾问团一大堆的职业美剧的人了,光看个背景了解行业时代制度的皮毛知识有什么意思啊?小说还得上干货走剧情流才行呀!烈药和钱商都挺让我失望的,真得都只好算通俗小说,比大饭店差远了,不要再消耗我的热情啦,不然系列我可就补不下去了。
《烈药》读后感(一):烈药,焚心
制药与医疗行业,关乎国民的生命与健康。制药厂是在乎盈利,还是在乎药的疗效。处方药与药店可以随便买的药哪个更能赚钱。药物的审批,真的能够做到层层把关,万无一失吗。医生都配的上这身白大衣吗。良心与赚钱真的只能二选一吗。阿瑟黑利绝对是个中高手,竟然能够将两个行业剖析的如此清清楚楚,几十年前的美国,也就是如今的中国。
《烈药》读后感(二):烈药
此书为职业小说,作者阿瑟·黑利的作品我有一阵非常喜欢,基本上都看过了。此作品算是比较优秀的,其《大饭店》还改编了日剧和韩剧。
顾名思义,小说就是刻画一个行业的内容,以行业的特性为主要背景来展现故事。而此书的故事背景是制药公司。我觉得此类作者与科幻小说家类似,都要有极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远见卓识,比如此书中的七号缩氨酸就与以后的伟哥极其类似,都是以治疗脑病开始,而最终成为了性药。这恐怕不完全是巧合。
本书以一个职业女性西莉亚的奋斗过程为线索,以其从制药公司推销员出发,一直努力到总经理的过程。以其人生经历带出二战后美国制药公司的发展,篇幅虽不长,但颇有全景式感觉。很有看头。
(写于2006年1月10日)作者是专门写各行业内部事物的小说家。又称“内幕小说”。以描写和揭露各行业内的不为人知的事物为创作目的。由于隐藏起来的多是黑暗,所以小说颇有些惊心。此书便是写制药公司的作品。其实他的主人公多是正直的。故事结局也多为好的。但这毕竟只是创作想想有史以来的各种事例。只能证明是“人性本恶”,人都是魔鬼,要不是有东西监督和制约的话,任何一个人都能毁灭一切。
《烈药》读后感(三):过时的娱乐读物
说起《烈药》,我小时候一直在新华书店看到这本书,当时只看到封面上的药瓶,很好奇这本书到底讲什么,但是说不出为什么一直没有买回来看。将近二十年后终于读完了,感觉相当失望。
我在大学时读过阿瑟·黑利的三本书,《最后诊断》《大饭店》和《钱商》,对他的套路已经很熟悉了。他擅长写行业小说,写每本书之前都要做一年的行业调查,书中内容都有事实依据,可以说是小说形式的行业介绍。之前读的三本虽然谈不上多出色,但是娱乐性还是挺强的,这次读的《烈药》就不怎么样了。
不得不说,阿瑟·黑利缺少文学才能,如果以艺术标准来衡量,他的小说都是量产的垃圾快餐。他笔下的人物都是二维扁平的,而且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发展变化,这部《烈药》尤其如此。无论主配角,书中人物都是刻板符号,没有真实感,全书没有一个让我喜欢的角色。更糟糕的是阿瑟·黑利太偏袒女主人公了,把她刻画成了完美无缺的高大上人物,不管她做什么都是对的,她是商业先锋、道德楷模,得了便宜还要卖乖,所有人都爱戴她。然而她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她的事业成功主要是靠傍大腿,她的道德感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尽管她一直被作者标榜为道德榜样,可是她出轨后心安理得,结尾处没有揭露公司讹诈药管局的真相,只因为“这对谁都没有什么好处”。垃圾网络小说中的凤傲天也不过如此吧。最糟糕的是她实在太无聊了,就是一个起到串场的工具人物。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小说中的情节设计了。之前读过的三本阿瑟·黑利小说都有一定的悬疑性,主人公会遇到重重危机。但是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实在太长了,故事从五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这样长的跨度很难设计紧凑的情节。整本书就是借由女主人公的经历串联起来的,虽然都是围绕着制药和医疗,但是各段情节彼此间联系甚少,简单说就是流水账。最后也是断崖式结尾,突然就结束了。
当然了,阿瑟·黑利出名不是靠文学水平,而是书中的行业知识。可是他的书实在太老了,这本书出版于三十六年前,不论是制药行业本身还是大众对医药的认知都已经大幅变化了。书中花费大量篇幅描述的现象,比如感冒药治标不治本、孕期不能乱吃药等等,这些都已经是常识了。看完整本书,我很难说自己长了多少见识。
总之这本书非常一般,顶多是当成旅途中打发时间的闲书,不值得细读。
《烈药》读后感(四):《烈药》老书新读: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药企运作
医药代表(简称药代)这个职业,可说的实在太多。虽然GSK前几年上过一次央视后,很多公司的药代纷纷改名为医学推广、医药信息专员,至于做的事情,有些城市中颇为老实,有些地方依旧是老一套,与之相伴的则是被传的神乎其神甚至耸人听闻的“行业内幕”。当然,由于目前国内中成药和小分子药物依然占绝着畅销药物榜的大半江山,某些夸张的传闻自有一定的真实成分。然而专利性与技术大分子迟早会大规模占据中国市场,旧有的药物销售套路必然会被彻底改变,在此风云际会之时,了解一下美国药代的工作与生活可能会颇有启发。而阿瑟·黑利的《烈药》正是对这一职业的真实写照。
黑利是著名的行业小说作家,他根据各行各业的见闻,创作了描写高级酒店经营的《大饭店》(1965),汽车工业的《汽车城》(1971),银行与金融业的《钱商》(1975),能源行业的《过载》(1979)等十部小说,许多都曾长期占据畅销榜并被改编成电视剧。《烈药》是他晚期几部作品之一,成书于1984年,描写了女主角西莉亚如何从药物推销员做到CEO的故事。
西莉亚的工作覆盖了专利药物与OTC药物(很多药企称之为消费者产品),既运营过美国市场也开拓过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涉及了一些药物研发的环节。女主角经历了药企运营中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因此无论是从事销售还是研发的从业人员都能从《烈药》中读到自己熟悉的生活,更能进一步从宏观视角了解整个药企的运作。
而西莉亚女性的身份更注定了本书将会以女性的视角审视整个医药行业。不同于国内一些女性职场小说,《烈药》中没有冗长的情感戏与宫斗剧,女主只有一段健康而稳定的婚姻(呃,还是有一小段出轨的剧情,但可能只是为了迎合市场,而且也很快就结束了……),女主的丈夫平时有自己的工作,只是在需要时出来支持一下女主。作者将这些省出来的笔墨,全部都用来探讨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一个职场独立女性应该是什么样的。
现代药企中有大量的女性医药代表,然而在70年代的美国,医药代表就像其他所有职业一样不欢迎女性。西莉亚就是她所在的药企中的第一个女性,因此在西莉亚的工作环境中,各种投怀送抱的王子是没有的,她所要面对的是对女性赤裸裸的歧视——她多次因为自己女性的身份在升职时输给了不如自己的男性。与此同时,她的对手也是个顶个的精。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反对药企的NGO的领导人(也是女性),她利用西莉亚无意间透露的信息为自己的组织抢到了一份大功,而西莉亚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本书中女主角吃亏的地方不少,而且大部分时候都没有快意恩仇的报复,有的只是默默的吸收教训,这也是本书颇为真实的一点。而到了全书的最后,一般职场小说主角此时该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了,西莉亚却是在一群一直不信任她的董事不得已的情况下,勉强出任CEO。此时她的导师已经自杀,公司内外交困,她没有获得胜利,而是背负了一个重担。这又是本书极为真实的一点,有些职场小说把升职看作是一次胜利,但更多时候升职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更大的负担。
因此,《烈药》首先是一本优秀的行业小说,然后是少见的制药界行业小说,最后更是极为真实的女性视角制药界行业小说。
=========================================================
有趣的是,作者早期的作品中,女性角色并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独立而智慧。在奠定作者声望的《大饭店》(1965)一书中,女性角色的作用好像只是为了激起男性角色的保护欲。一位老旅客突发疾病,酒店经理彼得将其抱至另一间客房,女主角(其实她本人并没有推动任何剧情,只能从出场率上被称为女主)克里斯汀看到后所感慨的竟然是:“她今夜就目睹到他温柔体贴地把艾伯特·韦尔斯抱到另外一个房间里去。她颇想知道,被抱在他的怀里究竟是股什么滋味。”此外还有富商之女普雷斯科特小姐在客房中险遭强奸后被彼得救下,然后就开始了各种倒追;风尘女多萝西意外受伤唤醒了富商奥基夫的“真爱”……凡此种种,颇为类似古典浪漫小说的风格。
到了1975年的钱商,情况已经大有改观,出现了多个有自己完整生活与正当职业的女性主角,女律师玛戈特说:“你得理解这点,亲爱的亚历克斯。我不会任人摆布,永远不会迁就他人,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主张”男主角亚力克斯则认为,“对任何男子来说,除非他所爱的女子享有自由,了解自由的价值,并运用它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否则他自身也不可能是完满无缺的。”
在《烈药》中,最初的叙事视角是女主的丈夫,但他在全文的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太大的作用,甚至没怎么出场,只是适时的提出些建议——就像古典文学中女性的作用一样,当一个优秀的辅助。
这一系列转变与当时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是分不开的。尽管作者多次借人物之口表达对运动式女权主义的负面态度(“尽管西莉亚私下替妇女说话,她并不积极参与妇女解放这运动。她认定——她暗自承认这是自私的——第一,她本人并不需要这运动;第二,她没有时间参加进去。”),但也正是那些女权运动者唤醒了让亚瑟·黑利认识到平权的范围不光是种族,更包括性别。
==========================================================
在现实中,女性已经大量在药企担任高管,GSK更是邀请Emma Walmsley担任CEO,成为第一家聘请女性CEO的大型药企。不过Emma Walmsley出身名门,与从一线做起的西莉亚还有所区别。而在中国,我们却可以找到符合西莉亚形象的真实女性企业家——格力电器的董明珠。董小姐平民出身,从销售干起,在商战中扎扎实实地打败了春兰电器,并在外国品牌的冲击下将格力越做越大,实在是女性企业家的楷模。
最后,虽然西莉亚的故事不能完全代表我国医药代表的生活,但却可能是我国药企未来的运营模式。希望广大医药代表(尤其是女性医药代表)能从西莉亚的故事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