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毛姆的书单》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毛姆的书单》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31 00:28: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毛姆的书单》经典读后感有感

  《毛姆的书单》是一本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毛姆的书单》读后感(一):越是阅读,其实越是无用

  

赫尔曼·黑塞曾写过一篇文章《读书:目的与前提》,他认为读书是为了获得教养,特别是研读世界文学。阅读能使人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所在。可我初读此文第一段,还没来得及看下文时,发现第一段竟没有一个“读”字或“书”字。仅仅是解说教养是什么以及它的意义,再继续读下去,才发现教养就是读书的目的——看似凌空抓取随手一写,其实紧扣题目。《毛姆的书单》也是如此。全书并没有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于报菜名和描述菜品上,而是分成两大篇章,前章谈“阅读与人生”,花了五分之二的篇幅后,本书才进入正题“毛姆的书单”。

但为何要这样安排呢?既然谈读书,那就单纯谈读书好了。既然是书单,只列书单,写荐书语就行了,何必大费周章谈阅读,人生和哲学?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归根到底都是要追求意义的,不把读书的目的讲清楚,浮光掠影地读,结果连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没理解,也没使主人翁在自己的心目中建立起鲜明的形象,那也就更别说对书的思想有所察觉了。

毛姆和黑塞不约而同在开头就言明读书的意义和读书与人生的联系,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到书籍的真正之功用,其实就是无用——提升教养不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追名逐利,而毛姆更是在书中直言:“这些书既不能帮助你得到学位,挣钱谋生,架船航行,也无法让停止的机器重新运行。”但无用就是最大的用。这种无用,是指对于功名无用,潜台词是只有对于灵魂,它才有真正的用。这个用,就是黑塞口中使人充实高尚的教养,是毛姆笔下愉悦身心的阅读。

读一本好书犹如往心田中栽培一粒麦种。经常读,就像经常给种子浇灌,一定会令其茁壮成长,最终结出丰硕之果;一列书单,就是帮助我们从那堆历经时间淘选的种子里找到更加合适的种进我们的心田。不过书单的推荐是私人的,无论这个荐书人有多么的伟大,文学造诣有多么高,正如毛姆所说,某人钟爱的书籍偏爱的思想,绝不可能与他的思想相悖。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我们才能从容认识毛姆这本书的分量轻重。

  《毛姆的书单》读后感(二):用自己的方式去阅读

  

世界上的书有千千万万,读书的方式也有千千万万。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读便成了困扰当代读者的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书籍营销的消息满天飞,让人眼花缭乱。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解决前述的两个问题就变得更加重要。

《毛姆的书单》就有助于帮助读者解决这样的困惑。首先,阅读是自我的阅读,是为了充实和丰富自我而进行的阅读。那么这类阅读自然就是以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为主。其次,阅读没有固定的范式,根据自己的习惯制定就好。可快可慢完全可以取决于自己,不必受制于人。当然,跟风阅读也没有必要。毛姆在另外一本书中就表达过对跟风阅读的看法,他的观点是面对那些刚刚出版的热门或者畅销书籍,不要急着跟风去读,一年过后,你会发现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不值得阅读。同样,一年过后,部分畅销书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阅读是为了充实和丰富自我,纵然是为了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的阅读,也应选择那些的确能够对我们有益的书籍进行阅读。读书不同于其它,其对人的影响是缓慢的,是持久的,因而在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容不得半点马虎。那些被世人世代称颂的文学作品毫无疑问应成为阅读的首选,因为这类作品历经不同的时代,经历过宦海沉浮,依旧能够闪耀出万丈光芒,这足以证明作品的伟大性。除了阅读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外,适当地选择阅读一些哲学书籍也是很有必要的。不必为艰深的哲学所吓倒,也不必为某个知名专家学者的解读所局限,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去阅读,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得到的东西才是属于自己的。因为我们选择阅读哲学著作并不是为了做某项伟大的研究,因而无需沿着某个专家学者的思想亦步亦趋地前进。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允许的,不论是阅读文学作品还是阅读哲学著作,只要我们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我们就体验了真正的阅读。我们就在阅读中获得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此外,阅读应是一个经年累月坚持的习惯,阅读的范围要尽可能开阔,而不是局限于某个自己熟知的领域。如果条件允准,尽可能挑战一下新的领域,你或许会发现一片新的天地。《毛姆的书单》的第二部分就为大家列举了众多欧美著名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大家的一个参考。毛姆本人的解说可以看作是一千个读者中的一个所持有的观点,这也是毛姆本人所倡导的阅读理念。

  《毛姆的书单》读后感(三):《毛姆的书单》:写给每一个阅读者

  

《毛姆的书单》:写给每一个阅读者 看得出博集天卷和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做书寄书很用心,封面封底都很漂亮,复古绿色和毛姆半边脸举烟头的图片很有格调。 从内容到作译者都完美戳中我。阅读是一种享受,跳跃式阅读,哲学,都完美命中我近期的生活和思考。 为什么毛姆的书单这么有参考价值呢?毛姆是一个载入文学史的作家,也是一个十九世纪作家,见证了通俗文学,既能看到经典作家的读书观念,在文学的发展脉络里也不过时。 是一本很好的阅读指南,适合经常读书,经常思考应该如何读书的人看,可以在小方法上给予很多熨帖的指点。就像拿一根小树枝来指导功夫应当怎么练一样,简洁轻便又面面俱到。 尽管毛姆在文学史中总被评判为“二流作家”,但不要因为批评家们的高论和一套文学理论对纯文学的严格标准就忽略毛姆作为一个知名作家和优秀读者的才华横溢之处。 毛姆对哲学的看法也是每个读哲学的人必不可免的困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方法论,但是哲学书籍为什么如此难以理解。 古往今来的智者挑出了三种最为宝贵的价值:真、美、善。纯粹感、说自己相信的话、真诚不是要来的、足够真诚和谦逊、原来它们的本质都是“唯心”背后的“唯我论”。 本书里有哲学随感,但是“精神上的休憩地”更像是开解人的哲学,遇到这本书的时机很合适:有端从旁提醒,在我已经为这些问题所困,并且逃不掉脆弱缺失感,为此反复思考之后。 读了这些如何平衡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见解之后,或许我就不会在昨天下午写对知名书评人的采访提纲的时候提出那个空泛的“阅读的意义是什么?”这类的问题了。有时候提问并不是因为不知道答案,当然我也的确心存疑问,只是我不应该在采访的时候以己度人,只是好奇受访者会给出怎样的回答。 人生中有两位导师带领我查看到了一片精神富饶之地,我对他们的教导充满感激。但这本书让我也看到了那些为艺术痴狂的人身上的缺陷之处。不再以“向我学识渊博的的导师靠拢”为目标,不完全相信前辈的言之凿凿,这或许是思想独立的第一步。尽管在世俗生活上因为不能妥善处理自己的全部事物而仍然对指点者有所依赖,并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困惑,所以这种依赖可能是始终的。那么,在毛姆身上获得的,比身边的权威者更加高屋建瓴的见解,便可以称为“我自己发现的,为我所用”的独立观点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毛姆对我施加的影响,他在我身上重现焕发出自己的生命力,让我某些时刻为他而活。 那些凭空臆想的,也是社会的影响,那些逻辑缜密思虑周全的,也是不同意识形态的施加,有思想的人终究是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牵线木偶。 书写至此,我倒是又免去了一个自卑和致歉的理由:我总是写作者与我对话交互的读后感想,而不是使用一套严谨的文学理论去分析作品。 前者并不因为对我而言比后者更容易就更加廉价,不因为前者更通俗易懂就不具备价值。相反后者只是对文学理论这套程序公式掌握到不同程度的人做出的考场答卷而已。而那些专业读者享受于一次比一次答得更好。 (因为没有早起,所以今天下午的我推翻了昨天下午的我,否则应该今天上午就可以推翻。) 因为我从前以为掌握一套文学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是正确的,而端说:“你不必须在学术上有所精进”,毛姆说:“艺术的价值在于它对人产生的实际作用。” 我在五天前,2020年11月24日的担忧——关于“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我发现我和很多事情真的要告别了,我和之前又不一样了,这也很正常。以前文学是一座避难所,现在灾难过去了,文学不是唯一了,只是精神享受的方式之一,现实生活明亮许多,我也就没那么需要文学了。只不过避难的那段时间里,因为面临着比从前更大的风雨,我第一次站起来冻的哆嗦着好好查看了一番这座避难所…,对它有了更详细深刻的了解。 上一次我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然后某个事物的生命力以我难以想象的速度枯萎了…。不过文学会长青的,我从没想过我不需要读书,这是应当不可能的。虽然此前我也没想过没有辩论我应该怎么办,但是它们不一样。

  《毛姆的书单》读后感(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精神旅行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精神旅行

-----读《毛姆的书单》

01【发现毛姆】

如果你喜欢张爱玲,那早晚你一定会发现毛姆。

他们都一样,毒舌、又刻薄。

医生出身的毛姆,文笔就是他的手术刀,冷静又爽辣。

他笔下的人物,真真的,是一刀刀刻出来的。

对于爱和深陷爱里的人,他总能“一刀见血、刀刀毙命”,“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的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多数人认识毛姆,多缘于“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那个南太平洋塔西提岛的画家,还有那副燃尽的注入生命的画布。

再读,你会在《人性的枷锁》游走探索,你会发现《刀锋》,会偶获那个东方韵四溢的《面纱》,再往下走,你会在戏剧里发现这个包裹在体面里有趣的灵魂,那个终了“用尽一生,过着平凡的一生。”

《人性的枷锁》几经修改、更名,故事很长,和毛姆本人的经历也有看似重叠的部分,从这里可见毛姆波折的一生。

读毛姆的故事,你开始注意到内心,漂泊一生终得其所,远离茫然、名利和畏惧,揭开遮住的面纱,循着光寻到真实。

读毛姆,是我的一次次精神出走。

而毛姆的书单,是他、亦是读者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02【去神化的文学巨匠们】

透过你喜爱的作家读其他作家,那景象像极了嗑着瓜子看综艺聊八卦。

阅读家的视角,既别致又精细。

我很好奇,作品如数家珍的毛姆,会读哪些书?他眼里和心中的偶像是谁?在常人那里充斥溢美之言的名人名家,于他又是何种风光?

在他,阅读是种消遣、乐趣。

他的随笔,轻巧、诙谐,带着点怪诞。

他的文字不会故作高深,不随波逐流。

这本阅读随笔,一如他所有作品的风格,特有的“毛姆气质”,冷静又可观,不过度褒贬,度拿捏的刚刚好,真的很难得。

他坚持“怎样的人写怎样的书”,文学巨匠的生平轶事,在他这里,有点时下“吃瓜”群众的趣味。

透过文字,剥去巨匠神化的外衣,一个个跃然纸上,有佯装气派却债台高筑,有的看去体面又极力掩饰,有的高傲又自私、有的刻苦又普通.......像是神被拉下了神坛,一次又一次让你放松又捧腹,很难得。

03【精神避难所】

焦虑的现代生活里,来一次精神出走的旅行,有一隅可读是幸福,有处可躲可藏是幸运。

来吧,从评论家的评鉴望出去,看看过往那些可爱又有趣的文学巨匠,感受毛姆式的洗练精准。

在阅读这件事上,毛姆真真的是宝藏男孩儿。

在他的推荐下,我开始沉迷《蒙田随笔》佛罗里欧译本随性、迷人的文风啦。

如果你也喜爱阅读,喜欢旅行,喜欢文学,想随处找寻一座精神避难所,不妨看看这本再版的《毛姆的书单》,从一个作家眼中去看其他作家和作品,或许这些辛辣酸爽的文字能让你有些许喘息、暂别焦虑和烦闷。

我期望虫洞真实存在空间里,让疲惫的灵魂有机会可随时藏匿在时光里。

或许,毛姆的书,某种程度上是精神上的虫洞,随时随地藏匿想静下来的那颗心。

这本书,一直搁在我伸手可及的地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