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阳台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读后感1000字
《罗马阳台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是一本由帕斯卡・吉尼亚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阳台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精选点评:
●“绝望的人们生活在角落里。所有爱恋中的人生活在角落里。所有阅读书本的人生活在角落里。 绝望的人们挂在空间中生活。”
●温柔的黑夜。
●《罗马阳台》阅读体验不佳,打破线性顺序的虚构人物传记,形式上相当新颖,读到最后有苍凉感,但苦于文化隔膜太深。《世间的每一个清晨》也不算太出彩,总觉得作者喜欢在小处卖弄他的博学。
●吉尼亚的文字太棒太棒 故事构造得太美 艺术气氛太浓厚 人也好美 更美的是人物用的哲理。两个故事太棒,难怪超群!
●书写孤独和艺术的高手,艺术是什么?“是一个小小的饮水池,为了那些被话语所抛弃的人,为了孩子们的幽灵,为了鞋匠们锤子的敲打,为了童年之前的状态。当人们没有了气息时。当人们没有了光明时。”
●后知后觉地发现罗马阳台与缎子鞋都是余中先译的
●世間的每一個早晨都沒有歸路。
●比起罗马阳台,更为喜欢世间的每一个清晨,更为外露的深情作底,孤独,探寻,音乐追寻,矛盾,仅仅这些关键词就让我心动。吉尼亚的叙述动人地让我说不出话来,不是煽情,而是冷静却饱满的将感情展现。老人几十年的孤寂,罗马阳台中莫姆对黑白的坚持,那种对艺术本身的执着,全心全意的倚靠,和身为人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吉尼亚把这些都混在一起了,虽然没有像三岛那样让我感到切肤的绝望,但是这样纯粹而快乐的阅读体验,文字叙述盖过其他一切的流淌,真是很久没有。
●世间每一个清晨都是不归路
●诗一样的语言像音乐一样有韵律。翻译很棒。
《罗马阳台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读后感(一):骄傲
亚伯拉罕被法国士兵追杀,找到莫姆家,对他说:“曾经有一天,你不愿意再活了,我救了你一命。现在轮到你来救我了。”
莫姆立刻回答亚伯拉罕说他被冒犯了。
提供一个理由是对爱的蹂躏。
为人们所爱之物赋予一种意义,便是撒谎。
《罗马阳台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读后感(二):爱情在回味中膨胀,时间停滞于梦幻
孤独来自幻想的伟大情感。
孤独来自叹息的顾影自怜
孤独来自自我迫害
孤独来自紧闭双眼。
那个女人成为他自我遮蔽的合理借口,孤独的大幕落下,爱情在回味中膨胀,时间停滞于梦幻,。种子在灵魂中发芽,躯体却在自我折磨中渐渐风干。
毁容,是作者观念的坚硬投射,如此可令他的自我合理地、彻底地囚禁于生之牢笼之中。像豹子一样敏捷地来回踱步,却永无脱身之可能。
一次尴尬的迫害,却使爱情升华为永劫不复的循环。
罗马阳台上的每次雕刻都起始于回忆,终结于想象,好像一朵被制成标本的花。那朵花中藏着痛苦,却也含着幸福。
因此,在死亡来临之际,他拒绝了另一个爱他的女人,就像完成一部伟大悲剧的最终章。即使,那女人已接受了那张可怕面孔背后的灵魂,而那逝去的人,才成为他生命的唯一作品。
硝酸,雕刻了金属板,也雕刻了画家的脸,好在有一天,时间消熔了一切。
《罗马阳台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读后感(三):都是关于艺术家的故事
这部书来得不一般,既不是自己买来,也不是别人赠送,是在内蒙图书馆的一次书籍交换活动中得来的。
这是两部内容的合集,都是关于艺术家的故事。前者用类似诗歌的形式讲述了一位版画家的艺术生涯。后者才稍微正常一些,描写一位伟大而低调的大提琴艺术家的一生。
书的内容虽然没什么可聊的。但得书的过程倒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次是图书馆发起的一项读者之间书籍互换活动。读者用自己的书到图书馆换取换书票,第二天再去凭票领自己想要的书。我对呼市读者的参与热情有些低估。换书那天我特意等活动开始以后才去,没想到可以挑选的书要么太过破旧,要么类似技术文档,还有政府宣传材料,甚至盗版武侠小说也混入其间。而先到的人已经满载而归,他面前摞起的书已有半人高。不知他会如何带走,更不知他用来换票的书都有些什么。遗憾之余,我也只能来来回回在书群中扫描,希望还能有什么漏网之鱼。然而并没有,只勉强挑了两本小说,以免空手而归。
后来图书馆又举办过一次这样的活动。只是我没有冲锋陷阵去抢书的兴趣,就没有再去参加。至于上次换出去的书,内容极差,终究心存抱歉。事后反思,觉得在书籍方面自己还不似别人大方。好书总是据为己有,既不愿赠送,也不愿交换。自私的人,配不上那样高尚的活动吧。
通过搜索微信公众号 neverbacktalks 即可关注同步发布内容。
《罗马阳台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读后感(四):世间的每一种孤独
应该是种繁华落尽的寂寥。
***
看到《罗马阳台》的时候,心下正是无依。往年的冬天都是浑浑噩噩、日夜颠倒,偶尔清醒,不过是穿戴成一颗球状,缩着脖子踏着雪出门觅食。北京冬天的天空是干燥清冷的,干燥清冷得让人只想一眠万事了。
然而这个冬天不一样。冬眠没有希望了,失语症却准时发作——天冷,懒病愈加厉害的结果。对一切事都觉得百无聊赖,失去了所有的盼望,思维完全停顿,死都懒的死。并不以为孤独或者寂寞或者委屈,根本懒的去想。
这时候你看到《罗马阳台》,你看到深镌在莫姆骨子里的孤独,就像他刻刀下的每一道纹路——想都不用想,它就直敞敞赤裸裸的摆在你的面前。有什么办法呢?世界给了你光和希望,世界又夺走了你的光和希望,有什么办法呢?哀莫大于心死,青春已然转瞬即逝,何苦还要匆匆而过。
曾经有过失望吧?不过这已不再重要。在那些跳跃着的词句中,他还有过朋友、有过女人、有过成就、有过痛苦。不过这都不重要。在那些跳跃着的词句中,彻头彻尾的透着他的孤独。你必须要保持着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才不会被错乱的时间和事件困扰,可是即使被错乱的时间和事件困扰,等到随意翻到某一页某一句某一个字,刻着的也全是孤独。
但你知道莫姆并不寂寞。也许他曾经寂寞,却在某一个夜晚之后烟消云散。不必伤感也不必凄凉,他有权利抛弃并且俯视,他的孤独不是孤单,是暖的。不是说看透些什么,而是说,人如果有种执着,有个可以执着的方向,这有多么好。
作者的叙事手法很有欧洲文艺工作者的风格,绕过对一些事件——甚至是关键事件——的正面描写,而是把它们或者细细碎碎从一个又一个角度、各种各样的视野中说给你听,或者从其他人其他事中由你自己推导而出。这样遮掩着欲语还休,细腻着一带而过。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也是如此,区别在于《清晨》更加好懂。顺序而下的故事,全然都是悲伤的气息。如果说《罗马阳台》是黑色的昏暗的,那么《清晨》就是明黄的压抑的。你看,虽然色泽艳丽,光芒却一样的枯灰,似一场繁华落尽的寂寥。
读《罗马阳台•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就像是在完成一次与作者的交谈。虽然你我各自孤独,环抱双臂用彬彬有礼远隔天涯的眼光互相审视,执著上演一生相识不相知的戏码。真是的,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不都是永生相识不相知的吗?祖先即未不平,后辈亦没什么办法,也便这么过吧。
《罗马阳台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读后感(五):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一、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都没有归路。大提琴声音呜咽。老人问,你在音乐中寻找什么?音乐就在那里,说出话语无法表达的东西。
它甚至不是为了上帝而存在,不是为了荣耀,也不是为了寂静,不是爱情,也非遗憾。老人说,音乐是为着那些被话语所抛弃的人。为了孩子们的幽灵。为了童年之前的状态。当人们没有了气息时,当人们没有了光明时。
马莱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来接近老人,接近他梦中都想像不出来的音乐。在最后的时刻老人终于许诺了两把世间最美的大提琴的合奏与共鸣。在这之前,马莱最初的情人已经被岁月摧残成冬天的树木,而另外的爱人早已成为别人的妻子。
老人在几十年的孤寂中,夜复一夜,摆上红酒和饼干,用大提琴诉说,等待妻子的亡灵,来与他共饮。即使短暂得像是晚风一样的来去,他也安详满足。每一个夜晚,他比世间所有的人都走得更远,深入到了音乐的最深之处。
这个故事具有决绝的忍耐,每一个人都被投入漫长的某种等待当中。
当这篇小说被搬上银幕,我们知道的名字是: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一个懂得寂静和孤独的男人写下了这个故事。帕斯卡.吉尼亚。
二、
莫姆临死之前做着黑白的梦。他梦见做梦的人面对着卢浮宫布满阴影的高墙,奈尔高塔,桥,黑暗的水。万物都在沉睡中。
莫姆说黑暗是一种回忆。黑色和愤怒是同一个词。而愤怒和肉欲同样的令人激动,同样的令人眩晕。
他记得生命中的八次心醉神迷,但他不敢全部说出,因为每次的回想,都痛苦不已。
莫姆总结一生的时候,对生活充满厌倦:绝望的人们生活在角落里。所有爱恋的人生活在角落里。所有阅读书本的人生活在角落里。从他为了对第一个女人目眩神迷的爱而遭受毁容开始,他的生命几乎就是为了艺术而存在的了。然而他无法克制本能的激情,于是宣称:既然有着一种沉沦的音乐,就得有一种沉沦的绘画。
空旷的风景,夜深的废墟,远得不能再远的孤舟,老年的疲惫,放纵的色情。在莫姆的阳台上,世相风景无论多么卑贱、羞耻,都刻画得镇定。细小的东西,也饱含回忆。
上了年纪的男人,在一个阳台上,在罗马,在黄昏中,在白天的第三个时辰里,在夕阳的金黄色光芒中,在自在的幸福中,在生活于葡萄酒与美梦之间的幸福中。在达到这个时刻之前,他曾经活在无休止的逃离和放逐中。他活着为了穿越自己画中的风景,但他的生活在每一步穿越中,都曾经充满痛楚。
莫姆是天才的版画家,同时是面孔被毁容的丑人。他的杰出作品主要是黑版法版画,那种画上的任何形状似乎都出自黑影。
帕斯卡.吉尼亚在真实的历史中嵌入了又一个虚拟的伟大艺术家。
这故事显得格外真实。好像发生过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