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论》读后感精选
《宋论》是一本由[清] 王夫之 著 / 舒士彦 点校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论》精选点评:
●太棒!非常戳,看哭了又……有些地方又特别让人感慨……大概以后会慢慢把船山的书看完吧……好奇如果船山在清末会怎样(这本书实际上写的是明史啊
●船山先生的史论,和《通鉴论》有差距
●应该需要再读一遍,没怎么记住。。。
●冷眼向洋看宋史
●太毒辣,让人又喜欢,又抵触,然而不能释卷。
●写的很抽象,以后再来读吧。
●典型的儒家中心与政治本位。纵览全书,疏于考证而空发议论,影射有余而高见不足,惜哉!
●两次亡国的根源在于帝制家天下,干掉了协防组织,而抗战胜利、汉唐勃发的根源在于共和制或有限君主制下,有多个协防组织,如汉唐后期的州牧、藩镇,和抗战时期700多个县市参议会、2万多个乡镇人代会和20多万个保民大会的“三千县之石础”。而协防组织发达又取决于地权普遍。
●所谓逼格
●船山先生眼力!
《宋论》读后感(一):存天地之正气,葆华夏之幽光
深夜读完<宋论>,"汉唐之亡,皆自亡也。宋亡,则举黄帝尧舜以来道法相传之天下而亡之也。"厓山日落,王船山伤之于四百年后,余复伤船山之伤于四百年后。本书为先生伤世之作,也是反思之作,何处鞭辟入微,何处责求过刻,后人自然可以推敲,但同呼吸共命运之感,自非无关痛痒的今人史论可以媲美。船山先生半生穷居湖湘,寂寞但是不孤独,因为当时有黄梨洲、方密之、傅青主、顾炎武无数君子高尚其志,遥相呼应,存天地之正气,葆华族之幽光。顺便说一句,上海古籍、中华书局将船山先生标为清代是对先生最大的侮辱。
《宋论》读后感(二):文言文读得不是很简单
主要看的是卷一太祖和卷六神宗的内容
毕竟是明朝学者写的,文言文不是很好懂,可以明白大概的意思。个人觉得很多排比对仗的太多了一点,一些句式显得有点多余,过于格式化,之乎者也过多了。当然不是说写的不好,而是信息量不太多,有点灌水的感觉。
内容还是有一定的见解的,比如对太祖来说,不赞成他的微服私访,做了一些分析,还是有趣的。
再比如对王安石变法的批评,比较狠。基本全盘否定了王安石的政绩,顺带批评了荆公新学,毕竟和自己的理学不是一个流派的。不过说王安石是小人就有点过于尖锐了吧。还说比蔡京、贾似道还要奸佞,这就说不过咯。
哈哈,蛮好玩的。
《宋论》读后感(三):读下来
王船山以宋史为基,又不囿于两宋三百年间,睨古史苍茫,见兴亡得失,思路之所及,性起而作文,见解独到而精辟。其措字行文也,则韵律谐美,错落逶迤,铿锵有力。全书气脉搏突,一以贯之。
船山力陈宋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又为北宋灭于女真、南宋终亡于蒙古,提供了许多可不亡之假设。然逝者不可追,无可奈何花落去,其激愤之情,痛彻人心。文中又多身世飘零之感,时值明清易帜,船山屡屡致其意焉。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船山是有血气之人,非一般酸腐之儒所能比之。其健全、人性化的思维活蹦乱跳,充满生气,超越古今,足以辟论封建即迂腐之谣。更加明白,阶级论不足为恃,不若人性论及其衍生的民族论之为永恒。
《宋论》读后感(四):王夫之《宋论》的引证
每日读两篇,随读书进度更新。
太祖
一
鑒觀四方,求民之莫。詩大雅皇矣
命不易矣。詩周頌敬之,原文為命不易哉
震驚百里,不喪匕鬯。易震卦
三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語為政
四
周之士貴。揚子法言,原文為周之士也貴。
鳶飛戾天,鱼躍于渊。詩大雅旱麓
周王壽考,遐不作人。詩大雅棫樸
民不畏死,柰何以死威之。道德經
五
得士者昌。舊五代史李琪傳
受有億兆人,離心離德。書泰誓
不信乎朋友,弗獲乎上矣。中庸
吾知有天子而已。宋史宦者傳
拔茅茹,以其彙。易泰卦
十
禮從其朔。禮記禮運,原文為皆從其朔
禮,時為大。禮記禮器
一一
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詩大雅文王
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易履卦
一五
善人為邦百年,可以勝殘去殺。語子路
《宋论》读后感(五):读《宋论》
读《宋论》
读老王之书,今日见其品评苏轼之章句,故摘录之,其文如下:
“轼兄弟益之以氾记之博,饰之以巧慧之才,浮游于六艺,沉湎于异端,倡为之说曰:"率吾性,即道也;任吾情,即性也。"引秦观、李廌无行之少年为之羽翼,杂浮屠黄冠近似之卮言为之谈助;左妖童,右游妓,猖狂于花月之下。而测大易之旨,掠论语之肤,以性命之影迹,治道之偏端,文其耽酒嗜色、佚游宴乐之私。轩然曰:"此君子之直道而行者也。彼言法言、服法服、行法行者,皆伪也。"伪之名自此而生矣。”
平心而论,其语句略为刻薄,然亦不无道理,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以学者言之,苏子瞻豁达豪放,不拘小节,其性情似与理学不合,然以诗人观之,则其性情,其文章,确乃佳作,读东坡之诗词,之文章,未尝不叹其才华横溢,掞藻飞声。余以为,读其文,识其人,何必求全责备,所谓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至于深入之思索,论其所以然,余之心力,不足矣。
“内政修,外侮御,而宗社必安;君不渔色,后不妒忌,而子孙必众。推以及乎士庶,厚以传家,勤以修业,则福泽自远。舍此不务,而以所生之骨骼,求大块之荣施,仁者所不容,尤智者所不齿也。 ”《大学》里曾说:“自天子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今日吾于此感悟颇深,格物致知,修身齐家,福泽荣华,接踵而至矣,若身不修,则一切皆为空谈,古人之智慧,得一语而拳拳服膺,可谓妙哉。
《宋论》一书,匆匆而过,老先生之于史事,皆有其体悟与感慨,吾之略记其只言片语,每有所得,皆欣欣然也,读书之乐,难于言表,古文之精华,颇有妙法,读书以成我生活之重心,食可无肉,不可无书,读书写字,优哉游哉。
2012年5月2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