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三部曲》的读后感大全
《爱情的三部曲》是一本由巴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情的三部曲》精选点评:
●针头已刺入肌肤,然而最终鸡血并未注入我身
●前两部 周如水和吴仁民人写的真好 电 里的慧也好
●太共产主义了
●喜欢《雾》,很短的小故事。我相信你对我的爱,你也爱着你,只是你对我的爱不够信任罢了,你不信我的爱能够帮助到你。
●读前两部的时候感觉还不错,同情周如水到最后被遗忘的命运,感觉有些自己也能体会到的心情;喜欢陈真的坚定执着,并为其最后的命运而哀叹,其实自己周围也并不乏这样的人。但到了《电》以后实在有些心烦之感,当一个个人物角色如流星般陨落,而活着的人又沉浸在这样那样的矛盾之中,便再一次回想到去年读巴金的纠结之感。似乎读他的故事就是在自虐一样,每个人都在徘徊挣扎,可终究找不到一个幸福的出路。黑暗,总是永无止尽的黑暗。
●略感矫情
●我们和他们的情感是相似的,但是这个世界早已完全变样。
●爱情和时代变化是紧紧联合在一起的
●爱情与咳嗽和死亡
●爱情三部曲
《爱情的三部曲》读后感(一):感受经典!
刚刚读完了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接着读了巴老的经典作品,感受到的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心境。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点滴细微之处就显现了出来。相比于西方的热情、奔放,东方的爱情在这里更细微,更含蓄。但今天来看,东方的爱情也不乏热情、奔放……
《爱情的三部曲》读后感(二):中文经典
从小接受了很多西方的教育,学校介绍的大部分也是外国经典名著,读了那么多的国外名著小说,我觉得还是中国的作家写得更能够引起我的共鸣,而巴金又正好是名家中的名家,在描写方面丝毫不比国外的名著,大概这其中又有翻译、文化等等的原因吧。
我觉得很值得一读
《爱情的三部曲》读后感(三):需精读的书
站在现代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乍一看可能会认为这本书非常幼稚。其中对爱情的描写的曲折程度自然难以和现代的肥皂剧相媲美,其中传达出来的一些理想和追求现在看起来也很极端激进。有人说这是因为当时巴金也只是一个毛头小子,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不能令人满意。
但是如果仔细品味,反反复复地揣摩,则可以发现,虽然在情节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它有自有的魅力。巴金的文字功底只有仔细读才能发现。其中描写的文字艺术水准相当高,此外我们也可渐渐地发现其中人物不仅仅存在于上个世纪,即使是我们现在,很多年青人也不同程度上带有其中的特点。
因此读到最后,我不能不说巴金的这三部曲的确是伟大的作品!
《爱情的三部曲》读后感(四):过火
处在时代顺境的我们好像都没办法理解巴金的热情,没办法理解巴金笔下那群青年投身革命的热情。批评家刘西渭写道,“热情是巴金的风格”。而这风格在这三部曲中,从《雾》到《雨》再到《电》,是“由皮到肉,由肉及核”地一层深似一层地体现出来了。巴金说读者都上了他的当,《爱情三部曲》的答案无关乎爱情,而只是借爱情的关系展现人物的性格。这三部曲每一部的取名都很有深意,迷雾中的探索,爱情的萌芽与幻灭;如置身滂沱大雨中的矛盾与挣扎,雨过天晴的觉醒;暗夜里炫目的闪电的交织,热情、凌厉,又只怕转瞬即逝。巴金就像一个虔诚的歌颂者——歌颂热情,一方面,他极赞颂青年人为革命的热情,高尚纯洁,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热情的恐怖之处,“它就像一座火山,爆发之后只剩下死亡”。《电》是惨烈的,一条条鲜活的年轻的无畏的生命,就像暴雨空中的闪电一样,光芒乍现后便永远地消逝。理想是熊熊燃烧的烈火,它能把恶的腐朽的制度烧光燃尽,它的猛烈的火舌,同样能把单纯热血、尚还幼稚的青年烧的灰飞烟灭。《电》中的青年,或者说是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恐怕大多数都难以逃过成为激情的奴隶。
所以就需要信仰。信仰之于热情,就像伯乐之于千里马,坚定的信仰能够将热情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爱情三部曲》呈现给我的,就好像是一个透过一层红色的油纸看到的世界,一切都关乎热情,关乎信仰,似乎是热情得有些过火,人物的语言行为,人物的理想与事业,在我看来都是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我不大清楚他们的方向,而只能看到他们喊出的那些宣言,仿佛要喷出火来,他们的牺牲,好像也带着风驰电掣的激光。他们的革命,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无根的浮萍,看似团结一致,忙忙碌碌的,但被急流一击,就会各自飘散。到《电》的最后,一直反复出现“轮期”的字眼,我们想想,二十几岁的青年随时准备着奉献出自己“明天的太阳”,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他们确实很勇敢,理想信仰的磨石给他们磨砺出尖锐的锋芒,他们可以随时为革命的事业燃尽自我,可是,这样的热情不悲哀吗?
《爱情的三部曲》读后感(五):19.02.2020爱情三部曲
想说如水,陈真,仁民三人执念太深。周如水典型的缺乏自信、缺乏自我意识,容易自我臆断同时又具备悲观性的人格,我看着他的心理活动以及时时和自己狡辩的对话莫名恼火,以至于当我看到他最后的结局没有太多同情且毫不意外。他的性格无论在事业里还是在爱情里都是致命的,我们美名其曰:万事考虑周全。实则最后将自己送进圈套。在一件事还没有做之前就思前想后磨磨唧唧止步不前,这样的人仿如一躯空壳,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反而压榨了自我。如若放在爱情里自然是两败俱伤,日常细碎里的权衡与周折就足够将浓情蜜意一点点碾碎了。
陈真这人是坚守事业两耳不闻爱情二字,折磨自己打压自己,成功地塑造一个为事业献身的伟大之躯,但是却没有死得其所,事业也未竟。我只想说他对于女性是有自己所执的偏见的,这种偏见在如水和仁民身上都有体现但是没有很强烈。他不接触女性就自认为自己的事业不会受到干扰,在这一点上就已经产生一种不平等性。他不知道的是不管有没有爱情,他以一己之力拯救人类命运而日夜疲劳仍是无法达成的。
仁民则相反,妻子死后他孤身一人暗自伤神,开始放大自己的悲痛,关注让他更为悲恸和伤怀的友人,人类灰暗的命运以及未竟的事业,莫名让自己陷入无底的深渊与苦楚,仿佛要随时结束此生似的,我不自觉跟着他和志远两人的绝望而眉目紧锁,这痛苦太干涸了。接着仁民遇到了两位女子,一位求取他的怜惜,一位被人抛弃又想起他昔日旧情的女子。他遇到第一位女子时心境大变,一丝爱情的曙光竟还是能穿透他心中固化的重重雾霭。我不禁想到底是这爱情过于伟大还是这寂寞过于扰人。当他要淡化自己对人类担忧之心投入爱情中时,两位女子又以不同结局离开了他,一切回归原点。令我发笑的一幕是,当他听闻佩珠的一番话,得知女子也竟有为事业奋斗的决心,他又把灼热的目光和芳心不自觉投向了佩珠,这在最后一部也得到了验证。看来仁民事业少不得,追逐爱情的步伐亦是马不停蹄,甚是有趣。
第三部也有描写敏、德和慧的爱情,敏和德对于慧的感情在那一刻是真的,在放开心中的固执己见后的真实妥协也是真的。
三部没有太刻意描写爱情的文字中间我看到了构建爱情的元素:理解;平等;相互欣赏;时机;彼此依靠;未知。同时也在思辨革命事业和爱情是否能相依相随。
三部曲大部分通过对话来诠释作者的思想,通过对话来表现挣扎,表现人物状态。对此书见解较浅,日后重读的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