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会饮》读后感1000字
《柏拉图的《会饮》》是一本由柏拉图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拉图的《会饮》》精选点评:
●因为爱我们自己和爱我们的爱,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最有力的动机之一。
●欲求在美中孕育不朽
●课本,这本相当于我的《论语》。
●初探哲学,于是怀着虔诚的心读完,脑洞大开 (°_°) 1.古希腊人基情四射,抬杠和打趣的段子好搞笑。2.苏格拉底说正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才向有智慧的人请教,对话中他的观点其实都是在转述。3.读一遍不过瘾,还想再翻翻
●其实真的挺不错的……
●绝世好书
●因为小枫老师的课……俺觉得柏拉图这篇是俺最喜欢的一篇了!(爱欲这个题材就很八卦很吸引人= =)
●有缘在这学期听zwj师讲《会饮》疏解,也借故温习了一遍,也算是文中说的“回忆常新”吧!得高人指点,才稍稍把文本读进去了些,颇受启发,收获良多,此间妙义,尚期来日。
●注释看的这一本
●当时老爹推荐的... 太着重考究翻译细节和背景知识了点. 听说很多学生看完这本,就奔去选修希腊语了...
《柏拉图的《会饮》》读后感(一):众说纷纭的爱欲 交错纵横的思想
在阿咖通举办的会饮上,厄里刻希马库斯提议众人称赞爱欲之神爱若斯。由此,众人纷纷把最美的特性冠以爱若斯。毋宁说表面上众人是在称赞爱若斯,不如说实际上众人皆在表达自己对“爱欲”的看法。
《柏拉图的《会饮》》读后感(二):会饮是一本一生都要不停地读的经典!
自己最近在写一个关于自己心情的小戏剧.虽然很简单,但更加明白了戏剧的张力.
作者的真实心境和含义永远被隐藏在幕后!他借助各种各样的人物来说自己想说的话.在柏拉图的作品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柏拉图说什么.而且,作品里永恒的主人公苏格拉底的话也未必代表了柏拉图.
时隔四年,我再度捧起<会饮>,这是一本一生都要不停地读的书.每次都好象读了好多遍,又仿佛是第一次读!
感谢柏拉图生在了苏格拉底的时代!
感谢在这样一个平庸年代里我还能有心情和条件读到巨人的思想!
《柏拉图的《会饮》》读后感(三):一个来自腐女的断章取义的可爱的摘抄
去一个美男子那里,就得打扮得美点。
—苏格拉底:和我一道去,当个不速之客,好不好?
—阿里斯托得莫斯:你要我去我就去。
我除了懂情事,别的都不懂。
斐:还会有什么是比一个人在年轻时就得到可爱的有情人或有情人得到可爱的情伴更好的事情了。
偷偷摸摸地爱不如光明正大地爱好,而且,应该爱最好、最高贵的,即使漂亮不及别人。
夺得情伴是干得漂亮,情伴被别人抢走了才丑死了。
只有有情人发誓不算数才会得到神们原谅,因为,凡发性事方面的誓,据说根本就不算什麽誓。
依顺不过是为了美德。(情伴对有情人的依顺)总之,为了美德而委身,再怎么都是件好事。
爱恋所欲求的既非什麽一半,也非什麽整体,朋友,除非这一半或整体确确实实是好的…除了好的东西以外,人们什麽都不爱。
先从那些美的东西开始,为了美本身,顺着这些美的东西逐渐上升,好像爬梯子,一阶一阶从一个身体、两个身体上升到所有美的身体,再从美的身体上升到美的操持,由美的操持上升到美的种种学问,最后从各种美的学问上升到仅仅认识那美本身的学问,最终认识美之所是。
人的生命才值得,要是有什麽值得过的生活的话——这境地就是瞥见美本身。
你不是个吹箫手?当然是,而且吹得比马尔苏亚高明多了。
“酒中和孩子的口中有真言。”
打那以后,我邀他一起去健身,想单独和他[不穿衣服]一起练身,以为这样就会有点儿进展。他和我一起[不穿衣服]健过几次身,摔过好几次跤,都没有别人在场。我该怎么说呢?一点儿进展也没有。
《柏拉图的《会饮》》读后感(四):关于爱若斯
这篇的副标题是或论向善,据说是后人加的。从通篇的大体上来看,是苏格拉底利用宴饮的场合,与众人讨论爱欲,借助对爱欲的讨论,引导人们特别是阿迦通达到对善(也可以说是对美的理念)的追求。
才看了第二遍,还不敢说太满。体会就是,一要结合发言者的个性身份特点。其中的重点是智术师、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讲辞,他先是打嗝,故意岔到医生的后面来讲;之后是阿迦通的讲辞,他是作为悲剧家来讲述的;最后是苏格拉底的讲辞。苏格拉底的讲辞一方面是针对阿里斯托芬,一方面也是在和阿迦通达成一致,这也是为什么他要在讲辞前与其达成一致。苏格拉底讲辞中的重点又是其转述蒂俄提玛的教诲,据说这是柏拉图的创作。苏格拉底所转述的蒂俄提玛的教诲是通过对爱欲的认识,上升到对美的追求,在上升到对美的理念也就是善的追求。
最后阿尔咖比亚德的到来,大概是说政治家与哲人的争斗,阿尔咖比亚德的政治意图是与苏格拉底争夺阿迦通,但最后的结局是苏格拉底识破了他的诡计。而一开始让吹笛女走开的情节,大概是说这场宴饮对女性的排斥,其中的爱欲完全是男性之间的,也就是属于政治和哲学的,而不同于男女之间的情欲。古希腊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对男女情爱的隐喻;而传统文明的人际关系,则是对父子关系的隐喻。这大概是两种伦理观念的不同之处。
自由,就是对事物本原的认识;幸福就是接受命运的必然性,凭借着善良,做你该做的,得到你应得的。
《柏拉图的《会饮》》读后感(五):相见恨晚
坦诚的说,看这本书源于一个长长地锁链式的追索过程。先是因为要胡诌一篇跟法国作家有关的作业,然后看到一本书,简介了各个阶段的不同流派的法国作家,猛地发现尽然有那么多是同性恋,想到之前才悍然发现我喜欢的尤瑟纳尔也是双,顿生满城尽是同性恋之感。又看到伟大的热内的《小偷日记》《鲜花圣母》,简直对他们产生了好感。于是一段从古至今的“求索”开始啦。要研究西方的同史必定绕不过古希腊,那么《会饮》更是不得不看。我想说的是,一开始,我不太纯洁。
但是,此处插入一个克尔凯郭尔的破折号,开始看了之后,我得感谢我的不纯洁,否则我得跟它失之交臂多久呢!
刘小枫老师德名字搁在那就绝对是一种保证。那些注释非常亲切。
之后布鲁姆的那篇《爱的阶梯》也很棒,注疏也不错。我看会饮的时候产生一个疑问,阿尔喀比亚德在谈论苏格拉底时有时是以“有情人”自居的,苏格拉底对阿伽通戏谑阿尔喀比亚德时也将其置于“有情人”的位置,这显然是与一般“规则”相悖的。一般来说,有情人是男人,年龄稍大的,而情伴则是少男,容貌俊俏。在苏格拉底和阿尔喀比亚德这儿似乎完全颠倒了。读《爱的阶梯》时,布鲁姆轻轻提到,又轻轻掠过。注疏里倒是饶有兴趣的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这下反倒能够理解了,显然对于苏格拉底和阿尔喀比亚德来说,两人的身份划分取决于主动与被动。有情人是主动地,而情伴则是被动的,阿尔喀比亚德的主动让人瞠目,故而他作为有情人倒是完全说的过去的。
布鲁姆提到《圣经》里大卫和约拿单的感情,“约拿单爱大卫,如同爱自己的灵魂”。看到这句,突然起了一个念头,从小就听说过柏拉图之恋,惯性的认为是存在于异性之间。但其实,柏拉图之恋本就针对同性来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