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解读柏拉图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解读柏拉图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15 03:32: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解读柏拉图的读后感大全

  《解读柏拉图》是一本由Julia Annas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读柏拉图》精选点评:

  ●作为导读是成功的。围绕一些重点问题极粗略的介绍了柏拉图的一些观点和对话录。较少现代柏拉图研究的偏见。不过参考书目和进一步阅读书目太简单了。。

  ●1、“柏拉图式恋爱”指的是同性爱呀。 2、在柏拉图时代,结婚乃公民义务。 ……

  ●在包里放了太久,大半年?外出坐地铁时零零散散地看,作者对于Plato的一些通俗看法进行了释疑和摆正,对我还是很有帮助的。这套书还有一大作用就是补充书目。

  ●我们需要的是探讨,而不只是相信。大三就买了的书现在才看完。。。

  ●说实话,此书原旨和翻译都令我不太满意,纯粹个人观点。

  ●柏拉图是“宽”的意思..

  ●算是中规中矩的扫盲书吧,主要话题大概都点到了,也谈不上多有启发,文字也不太吸引人。译笔倒似乎增色不少,某些文绉绉的用词显得有些过。灵魂那段看得不是很明白。177页说把严群译文的心灵改成灵魂,但只改了一处其他不变是神马意思?原文不都是soul么?还有187页讽刺女权主义的译注,按常理推断就是把she印成he了吧,作者写错的可能性倒不大,借题发挥显得无聊且不厚道。

  ●27理想国必读了

  ●高先生的翻译非常精彩,远远胜过原著,原著过浅。

  ●试图清本溯源的一本书,基本是点到即止。

  《解读柏拉图》读后感(一):我也对柏拉图式恋爱感兴趣

  很多年前就听过甚至也说过柏拉图式精神恋爱,但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我只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肯定肤浅的不得了。甚至曾一度与“马拉松式恋爱”混同在一起。哲学的东东太深奥,偶看不懂,一直不敢买,只知道有位哲人名字叫柏拉图,他老师是苏格拉底。看“遁入凡尘的柏拉图”这篇评论,发现这小书正适合偶这种入门级的人看了。这就当当去买一本,偶都忘了恋爱是什么滋味了,再学学,再精神恋爱一回好了。呵呵······

  《解读柏拉图》读后感(二):[斑斓阅读]----遁入凡尘的柏拉图

  以前上本科那会选修过西方哲学史,对柏拉图的生平思想都略知一二,觉得柏拉图是个不识人间烟火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教条色彩太重,让人提不起兴趣来,但读了手头这本《解读柏拉图》,却开始对柏拉图产生了兴趣。

  这本《解读柏拉图》篇幅不长,但于柏拉图的生平,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思想都有涉及,作者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她没有按照现在的哲学学科的分类法对柏拉图的哲学思想进行一番条分缕析,因为她说,柏拉图主观上并无创建一系统全面的哲学体系之宏愿,也并不是要想提出任何观点理论让读者信服“他最深刻的道理并不是我们应当相信理念的存在,或美德之重要,而是说,为了理解这些问题,我们应当与他深入对话,与我们同时代人深入探讨。”基于这一原因,这本小书的文笔和写法也颇为细腻,给人一种亲切感。所以读罢后,并不觉得柏拉图是高高在上的哲人,而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一位真诚朴实的朋友,想去多了解他,读他的原著,直接去感受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我一直觉得最好的哲学入门读物不是让你记住了某种理论,而是激发了你自行去阅读原著的兴趣。这本《解读柏拉图》做到了这一点。

  另外值得称道的是这本书的翻译。爱读书的人都知道,现在译书大多桀屈聱牙,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译文却是少有的清楚流畅,全无翻译痕迹,像是一本用地道中文写成的书。

  《解读柏拉图》读后感(三):听过。不打算看纸质。

  

在喜马拉雅听完了这本书。

有钱人家的孩子,小时候是搞体育的,肩膀特宽,所以叫柏拉图。早年喜欢文学,后遇上了苏格拉底,改学哲学。苏格拉底的学园里学习20年,还当老师(提问启发式教学)。他认为数学很重要,不懂数学的人不让进学园哈哈。后苏格拉底被投死,他难过极了,就离开了雅典,在希腊的各个城市游走,跟有思想的人交流。

后来再回到希腊,就开始写书,书中的提问的发问人名全写苏格拉底。

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回忆,现在来看,有的观点确实是落后了。但是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人们的思想的进步的历程。

柏拉图认为,理想的社会是让那些聪明的有智慧的人来掌握一些决定权。人分为农民,骑车,还有最上层的管理者。所以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柏拉图,他还是站在一个等级和阶级的这样的角度去思考社会结构的问题。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被抽签选出来的500人投票投死了,于是他想着决定权千万不能落入那些没有文化的农民或者骑士手里,这是理想的社会。但是他没有想过让所有的人平等的接受教育,所有人都可以变聪明。他相信上帝。这是局限性。

现在来看感觉有一些观点,有一些迂腐了。比如说他认为人幸福的本质在于美德美德,也是要靠出生以后去回忆起来的。他认为他的老师选择赴死,是因为他坚持美德,因为他认为逃避不是美德。但是我觉得不管在任何事面前选择去赴死,且因为这样的原因,我觉得很迂腐。

最后说柏拉图式情感。他认为他跟他老师这种情感是柏拉图式的情感。是思想的沟通,陪伴和鼓励。(并不是说的男女之间哈哈哈哈)

  《解读柏拉图》读后感(四):绕不开的柏拉图

  英裔美籍数学家、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曾言“关于全部西方哲学传统的普遍特征,可以最稳妥地概括为: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这话不能完全当真,更不可当做刻板的教条,但至少他说的一个方面是确定无疑的,几乎所有的哲学主题都为柏拉图所涵盖,后世哲学家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柏拉图,柏拉图都像座大山般立在那里无法绕过。在柏拉图的书里会屡屡讨论

  “什么是美德?

  什么是善?

  什么是德性?

  什么是虔诚?

  什么是幸福的生活?”

  柏拉图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在书中记录的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雅典人就政治、伦理等话题的讨论,显示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批判,这种深刻地对现实的关注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同样具有不断回响的思想力量。

  柏拉图雕像

  知识(knowledge)与意见(belief)

  《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底认为,在公开场合中通过娴熟的技巧可以说服他人,“使他人依其意旨而成见”,这种通过劝诱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不过是一种既可能真实也可能虚假的“意见”,知识建立在这样的意见基础上是极其可疑的。就像我们通过广告宣传去了解产品,即使广告真实客观,如果仅凭广告的说辞你就认为了解了产品,苏格拉底会认为你只是掌握了意见,即使这个意见可能为真,但仅凭广告的目的在于让你相信,你也应持有某种程度的怀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后来雅典公民大会审判苏格拉底罪行的时候,这一点被作为蛊惑青年的罪行被起诉。苏格拉底说,他是知识的接生婆,他本身并不生产知识,而是帮助他人产生知识,言下之意是他人绝不能替你获得对事物的知识,一定要经过自己的领悟思考,才有可能获得“知识”。诚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几乎没有可能亲自深入了解任一领域的所有事物,我们往往需要依赖各个学术共同体给予我们权威意见,但柏拉图的意义正在于提醒我们这种习以为常看似牢靠的认知也是具有局限性,保持某种审慎的灵活性是很必要的。

  柏拉图式的恋爱

  “柏拉图的恋爱”在柏拉图的思想图谱中并不占太多比重,但最为世人熟知。在柏拉图写作对话的时代,希腊半岛的人们普遍认可并接受男人之间的情欲和性爱。尤其是青年男子和成年男性之间,年长的“爱者”往往充当年轻的“被爱者”的精神导师。这种被涂上浪漫色彩的关系,使得哲学与爱欲产生了某种暧昧的联系,这种同性恋的师生关系,在现代教育伦理来看固然有欠妥当,但在柏拉图的对话录里就升华成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从而超越肉体上的吸引,使之成为老师对学生灵魂的关切,这种引申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柏拉图式的恋爱”中追求心灵沟通的精神之爱。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将哲学探究的冲动描写成对性欲的转变,将性欲冲动加以升华和净化,最终引导人超越感官满足,从对美的物体的占有转为对普遍真理的深思和领悟,这和藏传佛教的教义有某种契合,而与我们更为熟悉的弗洛依德的冲动理论有所不同。就像爱情需要一对伴侣,柏拉图认为哲学的产生,不能依靠孤独的冥思苦想产生,它需要往复辩驳,需要互相砥砺和扶持,从这一点上来说,哲学与爱欲是有其相似之处的。

  桑德尔在《公平与正义》公开课的第一节课里说,学习哲学具有某种危险性的,它会使“熟悉”的生活陌生化,被扰动的生活将不再平静,哲学的视角引导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原先的问题,往往会让我们与他人格格不入。有时候我想读哲学若非以此谋生,那就不必太早涉猎哲学,有了一定人生阅历和积淀再来读这些哲学大牛的文字,容易理解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年纪渐长可能会更加谦和,这多少会冲淡一些从哲学角度来看社会上绝大多数对无聊陈旧话题讨论的厌恶之情,从而保持一种精神世界与当下联结互动的现实感。就像柏拉图认为的那样,重要的不是相信理型的存在、美德之重要,而是为了理解这些问题,我们应当不仅与类似柏拉图这样的文本深入对话,还要与同时代的人们深入探讨共同精进。苏格拉底的提问在各个时代不断地被提出讨论,各个时代的学者也努力试图解决它,但重要的不是问题能否被一劳永逸的解决,而是对问题的回应所具有的鲜明时代印记,正如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生活的吉光片羽往往可以是哲学思考灵感的某种投射,毕竟

  “不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