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子英雄》读后感精选
《痞子英雄》是一本由本·麦金泰尔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元,页数:4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痞子英雄》读后感(一):痞子英雄--特种部队的起源
一说起特种部队,便让人想起美国的海豹突击队和三角洲特种部队,超强的体能,精湛的单兵作战技能,机动灵活的战术,像一把匕首直插敌军的心脏,作为现代战争中的幽灵,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扭转战局。然而,说起特种部队的起源,那就不得不提到英国特种空勤团(SAS)。
历史背景
1941年英国特种空勤团诞生于二战期间的北非战场,由6名军官和60名士兵组成,是一支具有实验性质英国部队,在没有得到正式承认前采用“特种空勤旅L分队”这一虚拟番号迷惑部署在中东的意大利部队。成立伊始通过空降北非沙漠,实现史无前例的穿越,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摧毁敌军空军基地和重要军事设施。
特种空勤团的角色定位
特种空勤团从成立之初便扮演了执行常规部队无法执行的机密且高度危险的任务这一特殊角色,通过深入敌后的方式摧毁诸如机场、油库、码头等重要军事目标,起到挫败敌军士气和有效牵制进攻的作用。与沙漠远程突击队强强联合这一有益尝试大大提高了整个部队的生存率和作战半径,法国伞兵的加入也对它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北非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让它名声大噪,转战欧洲战场后在一段时间里被错误地置于先头部队的位置,也由此遭遇惨重的代价,这一失误也让决策层认识到,只有将它放到敌后战场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经历了重重考验的特种空勤团在二战结束时得以保留并重塑了现代战争的边界。
“痞子”英雄
他们是一群既勇敢又不缺乏责任感、纪律严明但需要独立思想、打破常规并且毫不留情的“怪人”,正因为这些特殊要求,让他们成为装扮到行为都有别于传统部队的“痞子”英雄。由于任务的保密性也让这些幕后英雄必须时刻保持低调,以至于创始人大卫•斯特林在战后因无法找到证明其功绩的证明人而不被授予十字勋章。当然,幸运之神并非一直常伴左右,除了要面对逐渐提高警惕的敌军,更要防备间谍的渗透。进入欧洲战场后,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和更加强大的抵抗火力,特种空勤团的队员们同样经历了战争的残酷,遭遇围捕、被俘和死里逃生,这也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真实。
镜头化的描写是《痞子英雄》的一大特色,轻松诙谐的风格会让你在大部分时间忘掉战争的残酷,跌宕起伏的情节会让你手不释卷,白描式的战争画面也会瞬间将你带回冰冷的现实,因为真实而让故事显得更加迷人,正如引言所述“这是一本关于勇气的意义的书”。
《痞子英雄》读后感(二):红色魔鬼-痞子英雄SAS
一说起特种部队,像我这样的军事白痴可能只知道美国海豹突击队和三角洲种部队吧。其他的,说实话就算告诉我,可能也没记住什么。有一些也只是从小说中了解到的,比如阿尔法、以色列等等,可也仅仅只是知道一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样一个队伍,实在是知之甚少。
第一次听说英国特种空勤团的时候,突然有一种想了解了解的冲动,据说这是特种部队的起源。在女生的思维里,特种部队顾名思义是最厉害的,也是最神秘的。
英国特种空勤团诞生于二战期间的北非战场,成立之初扮演了执行常规部队无法执行的机密且高度危险的任务这一特殊角色,通过深入敌后的方式摧毁诸如机场、油库、码头等重要军事目标,起到挫败敌军士气和有效牵制进攻的作用。
书中生动刻画了特勤团战士的个性,他们有血有肉,面对战争他们面临种种挑战,惊心动魄。战争中的战士是勇敢的,不管是奋勇杀敌还是被迫投降的,他们都经历了血的洗礼。
摘录一些关于特种空勤团的历史:S.A.S成立于二次大战初期,最开始的名字是"空降哥曼德"。那时许多的"特殊"单位也相继兴起。最早成立的是"L分队"。直到1942年10月该单位才增至390人,并且更名为"第一空降特勤团"。在多次的重组和一段时间的扩充后,一个S.A.S旅在1994 年1月于苏格兰成立,包含两个英国团(1st和2ndSAS),两个法国团(3rd和4thSAS),一个比利时中队(后来的5thSAS)和一个通讯中队。
英国特种空勤团是全球最精锐的特种部队,也是世界上第一支正规的特种作战力量。大部分现代特种战术的开创者,所有现代特种部队的楷模,以能在短时间内准确而高效的完成任务而著称。是所有特种部队中任务完成率最高的。战斗力极强,是一支闻名世界的老牌特种部队。英国陆军特种空勤团SAS(Special Air Service) (以下简称SAS)标志在SAS的臂章上简洁地绣有3样独具SAS特色的东西。短剑(石中剑)--锋利无比,能精确刺入敌人要害;张开的翅膀--既是表示这支部队特种空勤团的身份,同时也表示其能快速的部署到地球上任何需要的地方;臂章下端,红边蓝底的绶带上绣着特种空勤团的座右铭:"勇者必胜!"S.A.S经历了所有的沙漠战役,在意大利和欧洲西北部,因以训练精良的小型团体深入敌后独立作战,被德国称之为"红色魔鬼"。
再来说说题外话,好像非洲佣兵世界中,对于佣兵团好像对SAS的退役人员情有独钟,仿佛那就是实力的象征。
《痞子英雄》读后感(三):痞子英雄(北非篇)
一把张开羽翼的王者之剑, 悄无声息刺入北非沙漠的暗夜。 盲飞和臆测是我们的任务, 奇特和疯狂是我们的力量。 我们是天生的混蛋, 一切源自不切实际的想法。 我们厌恶乏味的条条框框, 而冒险是躲避无聊的最好出路。 一个完美的男人, 曾坠入纳粹的情网, 碎玻璃之夜的恍然大悟, 他发誓要对谎言复仇。 我们一起进行第一次沙漠跳伞, “他完美着陆,而我有点倒霉”。 一个平淡无奇的计划, 却要穿越平庸之辈, 靠厚颜无耻实现。 “海雀”的成功,需要降低成本, “易装上校”的诡计,暗示恰如其分的开始。 美国牛仔糙汉、老派英国绅士, 还有那文法学校毕业的坚韧男孩, 一心成为战争中最特别的人。 业余拳击冠军、轻微脑震荡患者, 爱尔兰天主教徒和酒后原地爆炸的真人炸弹, 直面沙漠训练最致命的考验。 我重重摔在沙漠上, 像个断了线的风筝。 沙漠中的风暴和暴雨, “至少我们不会渴死”。 彻底失败的第一个任务, 却埋下被拯救的种子。 沙漠的航海家, “利比亚出租车”, 是我们的机会。 我们策划着下一次、 或许是最后一次的行动。 我们经过卡扎菲的故乡, 意大利人大喊大叫。 我们炸飞机炸油库炸机场, 粉红色的火焰照亮夜空。 我们打到了沙漠羚羊, 那是我们最美好的圣诞大餐。 塔米特的天空再次被点亮, 我们又生了一堆“篝火”。 我的伙伴执行了他自己的命令 ——永不逃跑, 他从此陷进沙漠,不留任何痕迹。 我们活了下来, 仿佛一群幽灵死而复生。 特种空勤团与“行动之翼”, 正是我们自己的奖章。 一辆伪装成德国国防军的福特V8, 成为我心爱的“闪电战车”。 班加西的第一次突袭失败, 只是一次没有伤亡的侦查行动。 在班加西的一个死胡同里, 我们和丘吉尔的儿子, 经历了他人生中最刺激的半小时, 我们顺利逃脱班加西, 在返途中却翻了车。 好了,准备行动。 我拉出一枚手榴弹的安全栓, 扔进德军的警卫室。 我忍不住要炫耀自己的勇敢, 那是在和自己的恐惧做斗争。 我们穿越广袤的荒漠, 只为破坏和袭击。 前方的沙漠突然被照亮, “我们在哪里?” ——西迪哈什尼, 那是燃烧的战场, 也是战友的坟墓。 一位沙漠医生向隆美尔 带去了我们的“问候”。 我发起另一场攻势, 获得丘吉尔的青睐。 首相、总理和总司令的签名, 莫不是他对我们最大的协助? “重婚行动”的失败, 没有给我们带来厄运和责难。 遭遇斗鸡一样的蒙哥马利, 他脾气暴躁又无礼, 却说我非常、非常疯狂!!! 双面间谍理查兹, ——坚定的法西斯, 也是投敌叛国的舒尔希, 他向意大利人出卖了我们。 当我们踮着脚尖穿越峡谷, 虚张声势一路向前时, 来自德国空军250特种兵连的狗牙医, 用枪抵住我们,将我们俘虏。 我逃跑,却再次被捕。 沙漠战争由此结束, 我们在这里变得成熟。 继承沙漠的遗产, 我们将在欧洲迎接胜利。
《痞子英雄》读后感(四):他们从无到有、从假变真,但他们一直在战斗
因为反恐战争、军事游戏以及影视作品,世人知道了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长和海豹突击队,此外特别有名的特种部队还有德国的KSK特种突击队、俄罗斯的阿尔法别动队、英国的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旅、以色列的野小子特种部队,法国的国家宪兵干预队等。相对于其他军事部队或者警察部长来说,特种部队具有编制灵活、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机动快速、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等特点,装备足够精良,主要任务包括袭扰破坏、暗杀绑架、敌后侦察、窃取情报、心战宣传、特种警卫,以及反颠覆、反特工、反偷袭和反劫持等。
但如果要论特种部长的近代“鼻祖”,则一定不应该绕过英国的SAS,也就是英国第22特别空勤团。这支组建于二战期间的特别部队,最初只是一支小型、用于突袭的部队,是由一个不甘于默守成规的家伙创建,部长成员组成也堪称不拘一格,作风纪律更不同寻常——所以,“痞子”名副其实——但他们一步步成长为战争中相当强大的突击队,也成为了后世各国组建特种部队的“模板”。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如果对这支部队有某种印象,那一定是这样的:一群带着坏笑的帅气小伙儿拿着酒杯叼着烟,粗粝而张扬,徽章上同样张扬地绣着四个字:勇者必胜!
非常感谢本·麦金泰尔,这位《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兼副主编,他用自己的精心创作,带来了这本关于SAS最详实的专著,并且为这支部队的事迹集合,起了一个《痞子英雄》这样的书名。1941年夏天,在北非的沙漠中,当大卫·斯特林中校得到支持,开始秘密招募到6名军官和60名桀骜不驯的士兵,从而得以按照自己心目中一支部队应该有的样子组建起来他的那支部队的时候,他或许意识到了,自己是在创造历史;但他一定不会想到,这支最初被冠以“L”的小队,最终会威名远扬并成为特种部队的“原型”。
本·麦金泰尔利用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巧妙地用非常多的细节来描绘了他笔下这些“痞子英雄”的勇敢、活力以及顽强毅力。与当时更多的硬碰硬的的正面战斗不同,特种空勤团一开始只是一支能够在敌后制造混乱、完成某些特别任务的小型部队,凭借所特有的机动、秘密以及出其不意,不止一次以最小的代价博取了最大的战争收益,并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名声。
正如即使是当下最有名的特种部队,虽然不乏精彩篇章,但也总有其成长过程中的某种稚嫩和不足,特种空勤旅L分队或者说第22特别空勤团成长的过程也是如此。《痞子英雄》这本书里,就近乎纪实般地呈现了这一切。他们取得过空前的成功,也遭受过前所未有的失败,一路上的风风雨雨,近乎五颜六色,却神奇地从无到有、从假变真,通过更富有传奇色彩的战斗经历,逐渐固定了自己在世人心目中的那种印象;也凭借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勇气,为扭转战争和盟军获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痞子英雄》的文字所展现的魅力已经足够传奇,更不用说,其中还“奉献”了大量的原版照片,仿佛透过时空让人要回到80年前,还可以看得见那些硝烟以及血腥味……
《痞子英雄》读后感(五):传奇是怎样炼成的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往往想到的是不列颠空战、沙漠风暴行动、斯大林格勒会战、诺曼底登录等大型战役,可是当我们回顾那次大战,却发现还有那么一群人在敌后侦查、袭扰、突袭、暗杀......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甚至是改变战局。相对于正规军,他们人数很少、来如风,去无踪。他们经常需要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风霜雨雪,也需要保持常人无法想象的坚定耐力。没错,特种空勤团正式这样一支部队,他是全球第一支正规的特种部队,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精锐的特种部队之一。他们创设了大部分的现代特种作战战术,海豹突击队、三角洲特种部队也能找到特种空勤团的影子,特种部队以能在短时间内准确而高效的完成任务而著称。《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兼副主编本·麦金泰尔,通过查阅首次公开的特种空勤团秘密档案,用栩栩如生的语言为我们还原了特种空勤团的战史,谱写了一群特立独行“痞子”的英雄传奇。
大卫斯特林,特种空勤团的创建者,是一名贵族子弟,我行我素,特立独行是他的标配,他在部队服役时一直都没有正规军人的严肃,更像是一位“流氓军官”。他在参加一次突袭行动时受伤在医院休养,他有过一个颠覆传统的想法,那就是越过前线,直接把战斗带入敌人的营地。这个想法在现在看来就是一次正常的“斩首行动”,但在当时保守的英国军官看来,这有违军事道德。但斯特林敢作敢为,他提议通过直接与最高指挥官对话以颠覆数百年来的军事传统,以便建立和指挥一支看起来可疑的私人军队。对于他上司中的传统主义者来说,这不仅仅是无礼,简直是造反。他索性直接冲到开罗的中东司令部寻找奥钦莱克将军,把他的想法斥逐行动。最后居然成功了,特种空勤团如愿成立。正如书中描述的,事实上,这是一个奇怪而又恰如其分的开始,有着意外和认为安排的最不可能的组合而产生的军队。自此以后,他开启了“痞帅”之路。
乔克刘易斯,特种空勤团的钢铁战士。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能保持镇定自若,对战场形势洞若观火,而且他还有一股令人望而生畏的狠劲。为了快速提升部队的战斗力,训练战士跳伞技能,他发明了从每小时行驶35英里的汽车上跳下的训练方式,这种魔鬼般的训练导致“伤兵”满员,但也磨练出一批钢铁战士。
上述两位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人物,特种空勤团里像他们一样个性鲜明的人物还有许多,大家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慢慢发掘(打广告)。他们是一群信仰坚定又有勇气的人,既有严明纪律又不需要墨守成规,行事风格必须凶狠,这或许也是他们被称为“痞子”的原因吧。在他们的举手投足,对话谈吐之间,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战争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会不打折扣地执行任务,也会他们面对敌人时“快、准、狠”毫不留情,但在面对战友却又充满脉脉温情;他们是钢铁硬汉,同时也有侠骨柔情;他们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本·麦金泰尔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环境描写烘托出战争的紧张、压抑氛围,阅读时好像“亲身”体验每一次任务,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痞子英雄》读后感(六):非凡小人物——特种空勤团传奇
特种部队是现代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股力量。以其“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的精准、高效、致命而得到各国的青睐。特种部队也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成为漫画、影视、游戏等娱乐方面的大IP。追溯特种部队的源头,它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一个“不切实际”的英国人的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孕育而成。
本书的主角是二战期间的特种空勤团(SAS),这个组织的诞生充满着巨大的传奇性。作者根据特种空勤团的二战日志、相关的个人记录以及从未公开过的档案资料撰写而成,如小说一般将特种空勤团的早期经历娓娓道来。
SAS标志大卫·斯特林是特种空勤团的创始人,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个不切实际的人。他出身显赫,但并不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参军前,他试图成为艺术家、建筑师、攀登者、牛仔,都一事无成。加入军队的斯特林也在努力逃避训练,追寻内心深处的“自由”。当他遇上意志坚定、要求严苛的乔克·刘易斯后,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即将诞生。
大卫·斯特林北非战场是二战的重要战场之一,斯特林和刘易斯发现,浩瀚无垠的撒哈拉沙漠为战争提供了新的可能,为此拟定了一份革命性的计划: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突击队员空投到敌人机场,出其不意地完成袭击后退回人迹罕至的沙漠,该部队直接与最高指挥官对话。这与传统的军事传统、战争观念是相背离的。但斯特林竟然说服了将军,得到了批准。他将部队命名为“特种空勤旅L分队”。
按照斯特林的要求,他的队员
要异常勇敢但不乏责任感;要纪律严明但是有独立的思想;要毫无怨言、打破常规,还要在必要的时候毫不留情。他需要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和做出反应的人”,而不是毫不犹豫执行命令、对长官绝对服从的人。很快,一群性格迥异的人聚集到斯特林的麾下。简陋、艰苦甚至危险的训练并没有让人退缩。1941年11月16日,特种空勤团的首次行动开始。
万事开头难,特种空勤团的第一次行动以惨败收场,杀敌为零,自损过半。调整之后,L分队的战绩有了质的飞跃。他们摧毁敌人的飞机和机场,破坏敌人的油库与补给。他们得到军方甚至首相的重视与支持,人员越来越多,装备越来越好。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恶劣难测的环境,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是许多人牺牲生命换来的,这其中也包括创始人之一的乔克·刘易斯。
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奠定了盟军在北非的胜利,人们更多的记住了蒙哥马利与隆美尔的双雄对决。这场战役也给特种空勤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空勤团像往常一样在后方打击敌人基础设施,为盟军胜利铺平道路,战役临近尾声,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消息传来:斯特林被俘!
失去了领袖的空勤团在梅恩的带领下重振旗鼓,这次他们战斗的地点在欧洲大陆。新的战场让一切都变了,“由斯特林开创的戏剧性战争已经让位于更加黑暗更肮脏的东西。”他们在突袭的同时还要担任正面攻坚和后方游击的任务,新大地上的任何人都可能是他们的敌人,任何帮助过他们的人都会遭受厄运,当地的游击队排挤他们,军方忽视他们最重要的技能,敌人为他们制定了专门的处理方式——就地处决。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让所有人厌恶战争,即使二战结束,这种折磨依然挥之不去。
二战以盟军的胜利而告终。消失已久的斯特林也在最后一次行动前越狱成功。战后,主要成员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特种空勤团也成为了历史。
特种空勤团的二战史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这个故事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里的每个人也是真正存在的。特种空勤团的每个人都只是普通人,他们性格不同,因为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他们饱受争议,并不一定会载入史册。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扭转了战局,赢得了战争,改变了历史。特种空勤团已经不复存在,但他们所开创的全新的战斗方式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核心组成部分。也许他们并不完美,但他们的勇气值得永远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