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蜜之地》经典观后感有感
《血与蜜之地》是一部由安吉丽娜·朱莉执导,Rade Serbedzija / Zana Marjanovic / Branko Djuric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一):相对血腥暴力些
浏览之前的评论,很多人从历史观与以及所谓爱国出发,我倒是觉着能体现出人文关怀才是最好的。简单粗暴的手法有时候更让人从多个方面检讨战争的所带来的影响。有不解的地方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变化看的有些许的糊涂。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二):尽管……但是……
尽管影片对波黑战争的复杂性和深入性探寻远远不够,但是它让我想说——任何个人和组织以任何名义对人类种族、群体的身份性残害与屠杀的反人类罪行都将受到严厉的审判,其中涉及的行为个人必会为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受到应有的惩罚。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三):悲剧的爱情
《血与蜜之地》这个片名显然出自《圣经》中上帝许给以色列的“奶与蜜之地”(In a Land of Milk and Honey),圣经中是指这片土地极其丰饶。但一字之改,影片立即显得沉重起来——在1992年开始的波黑战争中,总计有超过10万人丧生。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四):小心朱丽的榴弹
亲吻着姐姐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上街去酒吧和心爱的人跳一支舞,暖意融融的幸福节奏总是缓慢慵懒的,慢的一起看的老公禁不住打了个哈欠,说这片子有点闷,不巧,话音刚落,一声炮响,幸福支离破碎,战争开始,此后我们怔怔的没再多对讲过一句话。
有时,沉默就像正在空中飞着的榴弹,其实是很急于找一颗敏感且易产生共鸣的心,落地炸开花的。
看来,安吉丽娜朱丽的导演处女作,你很难给她打上女人出品的标签。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五):Love and Peace
冲着导演是安吉丽娜茱莉看的,拍的不错,战争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的代名词和真实写照,如果没有战争,两个人谈谈恋爱,画画画,跳跳舞,多浪漫惬意啊!可是一旦扯上了战争,尤其是关乎于种族啊,信仰的,要想继续恋爱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一个简单的拥抱也许都要用尽全力,因为也许明天就要反目成仇,明天就会天各一方,感情早已在战火中消逝的灰飞烟灭,一切都不再那么纯粹,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处处飘散着浓烈的火药味和死亡的味道。
我希望在和平年代,在没有经历过战乱的地区,人们都能珍惜爱护和平,向GINTAMA里的HATA王子学习,用一颗包容博爱的心守护着永恒的主题——love and peace!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六):《血与蜜之地》
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自编自导自制的这部影片,并没有超出预期很正常,本来她就是个主流明星,虽有自己的政治意识觉悟和众多慈善义举,但终究和简·方达 Jane Fonda、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这样激进的政治型人物还是不同的。所以她从剧本创作就跳脱不出美利坚合众国国家意识和女性特有的柔软气质,不然即便她是朱莉也很难弄到投拍的资金。
作为导演,她的处女作还是交出了合格答卷。很传统的叙事,虽然剧情略显拖沓,但至少还算面面俱到,不少场面的基本掌控看不出来出自女人之手,情感方面也还有感人之处。对于她以后可能的编导作品还是值得期待的。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七):漂亮的处女作
安朱丽娜朱莉当导演的消息真的让我意外了一下,不过想想这个性感女神一贯令人吃惊的个性,也就没什么了。
战争爱情一向是很讨巧的题材,但导演好一部成功的战争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为联合国亲善大使的朱莉,能把快被人遗忘的波黑战争导演成这样,也不错了。
用一般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可以打5分(10分制)。但因为是朱莉亲自编剧亲自导演,加上电影对波黑战争挖掘的深度,摄影、表演等多个方面,这部电影可以打7.5分,波黑战争一向无人问津,朱莉能靠自己让人们对波黑战争重新思考,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演员的表演都很好,暴力镜头适可而止,没有《金陵十三钗》的炫技卖弄,《血与蜜之地》一直是很平静地在叙述这个故事,尽量客观地看待这场战争,还原战争真相。
再看看战争本身,它对人类的伤害已经不止是破坏财产、危害性命,还让人变得像野兽一样,让人类最黑暗的一面表现出来,让爱人朋友分离,朱莉的处女作能达到这个深度真的很不易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八):对于战争的立场是个疑问
若要反战,要表达战争的残酷和对普通民众的伤害,对于战争的立场最好不要选边站。看了影片很难不怀疑导演已将波什尼亚克族(就是穆斯林)设定为受害者(甚至是正义者),而塞尔维亚族是罪孽深重的嗜血魔鬼。片塞族人的形象无一不是暴力、血腥、禽兽,不是在屠杀就是在强奸。
波黑内战已经超出了正规军对抗的范围,种族间的仇恨迅速发酵,一夜之间朋友间互相仇杀也不罕见,三族早就杀红了眼,谁对谁错又如何去分辨,有一个例子,1991年南斯拉夫杯决赛前斯普利特海杜克的克族球员斯蒂马茨对贝尔格莱德红星队球星米哈伊洛维奇(此人为塞克混血)说我希望我们(克族)杀了你们全家,当时的形势下有多少人被宣扬的民族仇恨冲昏头脑丧失理智由此可见一斑。波黑内战中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正是如此,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审判的战犯不仅有塞族,也又克族,穆斯林。只是塞族战斗力最强,占据的地盘最大,对其他族中施暴的机会更多。并不意味着穆斯林与克罗地亚族在战争中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优良民族,克罗地亚境内东斯拉沃尼亚和克拉伊纳的塞族居民的惨状不亚于波黑穆斯林。对于内战对于死亡,需要反省的是三个民族,不是是要塞族下跪认罪(就像影片结尾)。从反思战争为标准来看,这部比同题材的无人地带差了点。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九):《血与蜜之地》影评
电影同许多战争类型片一样,选取战争加爱情的文艺范式,具有史诗剧情片的吸引力。但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她故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巧妙选择了女性的视角。女性与战争,这也是男性导演通常热衷的题材,但在男性导演的眼中,战争中女性角色往往起陪衬作用,用女性群体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来批判战争的残酷性;也有把女性群体当作男性救赎女性以施展英雄本色,从而塑造男性形象的人格魅力;还有把女性角色当做胡椒面调和单调的血腥场面来取悦于观众的眼球。朱莉的故事中女性的确是战争的受害者,但却有自己对战争的真切体验和感知,有自己对战争的认知与判断,女性角色扮演的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讲述者,将女性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去诠释故事。影片中原本可以成为爱人的两个人,被两个阵营用炸弹分开,一个是拿枪的军官,一个是手无寸铁被颐指气使毫无自由可言的囚犯。原来男欢女爱的平等地位注定成为不平等的交易,他爱她,允诺的只是她的身体,而她对他,更多的是想要获得自由。最后,他终于发现她出卖了他,一怒之下打爆了她的头,这个他最爱的女人,他亲手消灭了自己最爱的东西。战争让两个可以白头偕老的有情人反目为仇,不是来自于他们之间的矛盾,而是民族利益导致的分化;战争又让两个人重逢在敌我对决的特殊语境下,物是人非,爱恨情仇;还是战争让女主角死在自己所爱人的枪口下,这个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以莎士比亚戏剧式的毁灭方式而告终,经典地演绎了战争的反人类性,同时也深刻诠释出影片的主题意义。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十):no sub
我应该还没有见过波斯尼亚或者阿尔巴尼亚女人,但我的军中好友R是塞尔维亚人,他长得也很像男主角。看完后去wiki查了一下,果然男女主角就分别来自塞族和波族。而在剧本之外,幸运的是,他们都并没有真的经历战争。
整个故事除了叹气,也只有叹气。悲剧是把美好的事情砸碎给人看,可美好的事物本不应被破坏,就像萨拉热窝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本该仍在人世,而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反对战争。
那场内战的影响也是深远的,2017年时已经距内战1/4世纪,那年当一个阿尔巴尼亚人送给我他的国旗章时,三年多来关系始终紧密友好的R依然立刻就与我短暂地翻脸。这使我回想起R在军中几乎从不和克罗地亚人S交谈,而我和日本人M却是好友。可是,一场内战又哪里真的说得清是非对错呢?西方人的印象里只有无辜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凶狠的塞尔维亚人,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也习惯于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而R也告诉过我另一个版本,或许稍微公正点说,每一方都对另一方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破坏,区别可能只是力量强的一方做的坏事更多而已。随着穆斯林在这几年的坏名声,另一个版本也越发........
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的战争,也没有坏的和平。而带着对人性怜悯的个体的人,如果无法为和平作出贡献,至少应该力所能及地避免卷入战争,不为任何势力添加燃料。
,结尾的蓝盔士兵穿着法军F2防弹衣,也带着法国国旗章,但.....KFOR时期的法军应该是用另外型号的枪支和装甲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