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读后感1000字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是一本由苏拉·哈特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2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精选点评:
●非常有启发。写了篇读后感。
●在看《非暴力沟通》之前,先看了这个亲子篇。可能是自己本身见识和沟通这方面的积累太少,看完之后,让我对平日与孩子沟通中的状态开始反思,反思与家人在沟通交流中的问题。 随后,整理成长评,再发表具体看法和心得
●把非暴力沟通读明白就行,不在乎什么亲子不亲子的,孩子也是人,就这么简单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让我觉得这本书是一位老师与育儿专家!
●老生常谈的绝对“理论”
●读完此书,然后第一个感受就是做目标明确的家长,很多时候我没能分清楚御儿的目标和自己的目标以及对孩子的选择以及自己的选择。选择后又忘记了更多的反思和成长。我没有去思考过: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养儿育女是为了什么,以及我跟女儿的互动的用意是什么。这本书正好提醒了我回家去思考这三个问题。
●有理论有实践还有练习,没有什么书比这本更有操作性了,大道理看多了会懵,边理解边实践,反而走得稳。
●还不错,书中有很多方法和案例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不要做情绪的奴隶,拥抱彼此的需求,尊重彼此的需求,少一点控制,多一些陪伴
●虽然是这个书名,可能不是正确的作者
●如果你也有一对"盲"父母,他们不是不爱你,只是不懂得怎样去关心你;他们尽己所能让你吃好的穿好的,却很少跟你待在一起、很少倾听或是倾诉。 如果你也感觉到来自家庭的孤单,这本书也许能告诉你,你的需要如何被忽视,以及怎样满足需要,与他人有更深层的联结。 我们都是社会人,渴望被看到与看到别人,渴望被需要与需要他人,这些都是安全感、满足感、成功和幸福的源泉。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读后感(一):非暴力沟通亲子篇摘要
1、控制型育儿方式: 我要你马上去做,如果你不去做… 不要再让我说第二遍 你在说一次试试看 没有为什么! 不要顶嘴 我不关心你是怎么想的 我知道你想玩,但是你得先… 要我跟你说多少次 赋权型育儿方式: 咱们一起找出一个对每个人都有好处的方案吧 我们能一起想办法,真让我高兴 如果我们当中有一个人无法参与决定,我会觉得很沮丧 我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 我想知道你这会儿需要什么? 你愿意……吗? 你能帮我了解你此刻的想法吗? 我想知道,你听到这个决定时,有什么想法?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无论我们是用控制型育儿还是赋权型育儿方式的家长,我们的孩子都将从我们的言语和行为中学习到这一切。孩子会把我们对待他的方式去对待他身边的人,去对待他的世界,而且将对他长大了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请孩子他妈再温柔再温柔点去对待孩子,也让他能够更温柔的去对待他的世界! 2、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就要允许他们在与其相关的事情上有话语权和选择权。 3、若孩子在年幼的时候能够有足够多的机会做选择,并从中学习,对他们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4、七把与孩子沟通的钥匙 做目标明确的家长 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 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 激励给予 使用尊重的语言 在成长中学习 让你的家成为“无错区”
确实要比马歇尔的原版非暴力沟通要差,冲着亲子篇来的,可是还是没有找到要如何教育孩子的答案。书中无非就是说不要用暴力沟通对待孩子,感觉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很空洞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读后感(二):论坛发帖代书评
7月最后一天。刚刚尝试把两年里,7月份的计划,执行情况,以及每日日志对比着看一下。我一直期望能够从我的工作数据中得到一些启发。对比的结果,仅仅发现了一些边角的小问题,比如,2019年7月,我会在每一个手里的事项办结的时候,在日志里标记一个(★★☆☆☆)的标记,出现这个标记,一定是我当时完成了一个或大或小的任务,或者解决了一个技术问题。实心星标标志着这个事项的难度系数。这个事项在redmine升级后,我取消 了,现在感觉还需要拾起来。另外,去年的日志中,我会记录每天在各个小的工作事项上消耗掉的有效工作时间。这个动作,我可能也会继续拾起来。先积累数据,足够真实的数据,然后再尝试怎么用这批数据。对比的结果,似乎我的月度计划完成度有所提升。 更多的经验还是从书本上学到的。 这个月学到了很值得记下的一个概念。自我的行动,更多的是内驱,而不是外在激励或者约束。孟子里提到过那种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自我的充盈。靠外在的目标和规则引导自己,会很容易产生耗尽感。而如果你的行动,是有内在的力量驱动的,那么这种力量几乎永远不会枯竭。 在这个月读到的一本家庭教育的书(《非暴力沟通 - 亲子篇》)里,为了解决家庭亲子之间沟通不良导致的种种冲突,作者同样基于内驱力这种考量,进行了更精细的分析和处理。它建议我们在沟通时要关注自己的需要,对方的需要。他认为是这些需要,驱动了我们的思考和行为,产生根本的驱动力。“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引发了感受,正面的感受和负面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又进一步促使我们采取某种策略去满足我们的需求,从而产生行动。我们始终应该基于自己的内在需要,参照他人的内在需要,来进行选择和沟通。没有普适原理。 与此相对,更显得高效率和便捷的处理策略:我们往往会尝试强化规则的力量,我们寄希望于让自己和他人臣服于种种规则,而逐渐失去了自主性。失去选择,失去自主性的结果,对个人而言,是倦怠感;对他人,就是冲突,或者消极、不配合。 今天早上遇到月末赶工,糟遇到了丧失选择的问题:我被计划限死了。这个时候,感觉出路还是自己现在的座右铭——“早”,然后是“杀敌为果,至果为毅”,提前一点,把事情做实。为自己赢得回旋的余地。 所以,记住这些概念:内驱 - 需要 - 选择 - 勤敏 - 果毅。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读后感(三):尊重、合作以及爱
一、尊重和合作的基础
身教大于言传,孩子是从你的行为中而不是你的说教中学习;如果能够对孩子现实尊重和合作的意愿,孩子们通常都会以善意回应你;你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同等重要;可以用化解冲突的沟通方法替代加剧冲突的旧习惯。
(三)是什么让合作难以为继?
引发家中冲突频发并阻碍合作的几个因素包括:有限的联结时间,贴标签和攀比,奖励和惩罚,以及无效的沟通。
有限的联结时间:趁孩子还小,养成一个单纯地享受跟孩子们在一起相互陪伴的习惯,跟他们一起玩游戏、唱歌、跳舞、画画、走路,畅谈希望和梦想,一起欢笑,甚至简单地依偎在一起。
标签、攀比和挑剔:不要把你的孩子贴上好的、坏的、懒散的、努力的、聪明的或者愚笨的标签,要跟他们分享你对他们清晰的观察(没有标签和评判),告诉他们你看到他们做了什么,如何影响到你。
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是尊重和合作的反面,只会导致没完没了的权力之争。
思考和沟通的习惯:“但是”和“应该”是两个需要特别当心的词,他们会戏剧性地影响孩子对你的回应。应该使用尊重的语言。
二、开启合作的七把钥匙
(一)第一把钥匙:做目标明确的家长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确定我们想要什么,以及我们养儿育女是为了什么。孩子们大部门的习得都是通过你的行为而学到的。如果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让这些行动与你的目标一致,就是在交给你的孩子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自己的目标。有一个做法可以帮助你在家里增强合作和避免冲突,那就是尽可能地鼓励孩子们为自己做选择。把更多更广的选择权交给你的孩子,让他们有一种全然参与自己生活的感觉,长大之后就能成为一个有信心、有能力为自己的生活做出选择的人。
(二)第二把钥匙: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
所有的行为都是在试图满足某种需要,这一事实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们有这样那样的行为,也提供了一种聚焦于需要的育儿之法。通过聚焦需要,家长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负责。感受是需要的信使,如果家长学会了辨识感受,把感受跟它背后的需要关联起来,找到可以满足需要的策略,孩子们就会感到自己得到了倾听和理解。
(三)第三把钥匙: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如果孩子跟身边关爱他、接纳他的成年人有很好的联结,就会生出心满意足的感觉,这种感受是滋养他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大多数情况下,跟孩子建立联结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用尊重的方式去倾听他,去感受他在那个时刻试图表达和分享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读后感(四):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读后感。
今年在美国进修的时候,报道上看到微软新任CEO的成功事迹,当时他在采访中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非暴力沟通》。立刻就从网上购买了,但是看了四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感受是那些方法那些技巧实在太难做到了,得要有多么健康和有自信的心灵啊!更何况每个人的管理方法不同,这样关系型高情商式管理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比如乔布斯和埃隆马斯克这样的目标管理强人),作为管理者,找到强健心理的下属就不要这么麻烦了,简单粗暴一点也没关系,于是弃书。
没想到学校又推荐了这本《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还布置要写读后感。虽然前一本书并不适合我,但是学校的作业重要于我自己的想法,虽然忙到飞起,还是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把书给通读了一遍。
这次的感受却非常不同了,真没想到这本书很多地方触动了我的心灵,书上更是画满了我的标注。
为什么类似的主题的书,能给我这样一个看过不少心理学书籍的职业型妈妈有这么不同的感触呢,我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两点:
1 下属能换,能找互相合适风格的,孩子不行啊。美国著名的公司Netflix有一句话“我们只招募成人”,所以他们的员工,心理都很成熟,经得起打击,又充满理性。巨婴形的下属我们完全可以不招。但是自己的娃本来就不是成人啊,孩子可能的那些情绪、叛逆、懒散、不求进步、脾气,都会遇到,自己亲生的也不能开除换人啊。所以必须有耐心地学习更好的沟通方法。这样这本书就更能带领我进入情境。
同时,这本书讲的很多方法和理论,不但教育孩子用得着,带领团队,特别是90后团队,也是很好用。我已经推荐给了我的团队成员。
2 家长的心理健康。很多时候,沟通失败并不是因为家长不愿意好好沟通,而是每个人面对矛盾和冲突反应,那些攻击、责骂、防御、叛逆的行为,都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其下面隐藏的情绪、动机、解读、人生观才是诱发行为的根本原因。如果不解决这些,只是按书上的套路咬牙去套,第一太难了,很容易“臣妾实在做不到啊”,第二不是内心真正散发出来的,孩子也会感觉到假,可能忍啊忍啊哪一天爆发了,效果更差,导致孩子都不信你说话是真的了。
那些冰山下的东西,和家长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很难想象一个在虐辱式养育中长大的家长,或者一个在孤独里长大的家长,没有治愈前的内心有能量来实现真正的《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我觉得很好的一点,正是它不但关注了孩子的内心需要,也关注到家长的内心需要,虽然信息有点多,一般一下子难以全部领会,但是的确照顾到了家长的心灵,比如“认识到孩子给出的礼物和丰盛的生命”,“足够的休息、健康的食物,良好的身体“,”自我体贴,关注和满足自己的需要“,”做事的时候去想是满足了别人的需求,而不是自己在苦劳和抱怨“,”通过运动、冥想、休息等恢复家长的能量“。等等这些,让我感到没有象很多书一样,把家长当神,叫家长怎么做怎么做,而是教家长,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抚慰自己,再了解孩子、抚慰孩子。
讲“术”的心理学快餐书不少,但是这本书除了“术”,还有“道”。 我相信这是真正可行的办法,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真正长期有效的。
养育孩子也是家长心理再成长的一个途径,通过这样的方法和尝试,不但能引导孩子,我相信对于家长自己的心理也是个非常有效的愈疗。特别是很多中国家长内心,因为传统的中国式教育,都有一个被伤害到的内心的小孩,安抚这个小孩是心理健康的唯一办法。当我们在有效愈疗孩子、无条件爱他们、满足彼此需要的时候,同时也是愈疗了自己。
纵观全本书,有几个点我感受特别深:
1 行为、感受、需要。常常我们会关注孩子的行为,忽视了他的感受,更是不了解背后的需要。但是需要才是最根本的东西,而感受是通往需要的钥匙,是需要的仪表盘。当我们看清行动背后的需要时,尊重和合作就会增加。
2真正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策略要分开。孩子可能会有一些很让家长为难的要求,比如打游戏、吃垃圾食品,这些家长自然不想满足,但是如果把背后的需要挖掘出来,比如放松、获得奖赏的自豪,那就可能可以用其他方式去满足,达到双赢的目标,毕竟,孩子们都是纯真的,内心的需要就是获得爱,他们不会无缘无故为难家长。
3“应该“和“想要”。 我以前读过“神经症人格”的书籍,总结出来一句话“应该是万恶之源”,所以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除非真正想要,不用“应该”来捆绑自己,如果出现了矛盾,我会问自己“为什么不想,怎么解决”。但是,这一点并没有很好地用在育儿上,可以说是有点宽于律己严于律儿吧。今后看看能不能改进。虽然说“你应该做作业了”改成“你想要做做作业”还有点难,要让孩子看到未来的好处而不是现在的好处,自己形成“想要学习”,还是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的努力。我很感谢$中学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我觉得这一点我娃上了中学以后很有进步。
4 多问“为什么”。书里教了很多对话方法,一下子也记不住。我就总结成“凡事多问为什么”。 行为,为什么呢?因为是有感受。 感受,为什么呢?是有需求。我自己愤怒,为什么呢?几个为什么碰在一起,就可能有建设性意见,解决彼此的冲突和矛盾。
5 长颈鹿和鬣狗。 我不是个善于倾听的人,往往没耐心。书里的长颈鹿方法我觉得也有启发,用长颈鹿长长的脖子,站在高处,从第三方的角度去观察自己,观察对话者,又用长颈鹿大大的心脏去包容理解。这个形象感觉挺有用,今天下午在和客户谈话时尝试了一下,果然听得仔细了很多。
6 不要只去看事情,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求、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从而建立和自己内心的联结、和孩子的联结。
7每一个“不”,后面都是“是”,当去除了控制欲望,用需求理解法把“是”找出来,能解决很多问题。
上面简单地归纳了一些读后感,实际还有很多启发,不一一赘述了。非常感谢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这么好的书,内容丰富、详尽、可行,我相信好好学习和实践,必会在孩子的养育上有所收获。我也准备学而时习之,时常练习,和孩子一起,在学习中成长,在爱中成长。
2019年12月23日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读后感(五):你说话方式决定你孩子的未来
去年4月份,上海卢浦大桥上有一个男孩跳桥的视频可谓刷爆了朋友圈,也牵动了很多老母亲的心。 这个孩子在学校跟同学发生矛盾,前去接孩子的母亲没有好好跟孩子说话,而是跟孩子发生了口角。 我们可以从视频上看到男孩是抹着眼泪跑到桥边,义无反顾地跳下去的。 到底是怎样的争执,到底有多大的委屈,孩子才会舍下一切,纵身往桥下跳呢? 有人说:“毁掉一个孩子,一句话就够了”。 是的,有时候我们为人父母的,以为那不过是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语,那很可能就是一个杀害孩子的尖刀。语言的暴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我们父母爱孩子,应该从跟好好说话开始,做到跟孩子非暴力沟通。 苏拉·哈特和维多利亚 ·霍德森合著的《非暴力沟通—亲子篇》,给我们父母提出了跟孩子好好沟通的七把神奇钥匙,让我们可以跟孩子更和谐相处。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是由苏拉·哈特和维多利亚 ·霍德森合著的,是一本关于亲子关系沟通的书,两人从事了40多年的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书中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告诉我们,养儿育女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所要承担的最重要的、最有回报最为苛求的一个任务。 作者告诉我们,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就是尊重和合作以及通过强调七把钥匙作用以及大量案例分享来告诉我们如何解决亲子合作所要面临的问题。 01 跟孩子好好沟通,从尊重孩子与跟孩子合作开始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尊重”和“合作”的意识,感觉孩子所有的事情就得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做。 父母只希望孩子来“合作”自己,就是只希望孩子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如果孩子不能或不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期待去做,就觉得孩子是不对、不听话的;喜欢用父母的“特”权让孩子屈服。 真正的合作是跟你的孩子一起协作,是没有任何强制意味的。 家长和孩子地位平等、共同商讨所有的行动,并共同遵守约定, 在彼此倾听的前提下,找到可以同时满足彼此需要的策略。 尊重是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人的前提是,你是否足够尊重自己,我们必须首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他人,也就是说自我尊重很重要。 书中告诉我们可以和孩子合作,一起做出决定,一起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共同探讨共同的需要和相处方式。 说出你的需要,孩子能感受到 有一天的晚上加完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家,在路上我就想着赶紧回家冲凉睡觉。可是当我推开家门时,孩子很兴奋的跑过来,要求我陪他玩,我直接很不耐烦的说:不行,我很累……但当我看到孩子从前一秒还用期盼的眼神望着我,一听后马上眼眶内闪烁着泪花时,我又说了句: “宝贝,你现在很想妈妈陪你玩是吗?但是妈妈今天加班了很累,现在特别想马上冲凉休息了怎么办?” “那妈妈你先去冲凉,陪我玩十分,然后你就去睡觉,我自己再玩一会就去睡觉可以吗?” 当你向孩子表达你想法时,孩子能感受你的需要并会跟你一起解决问题! 02打开非暴力沟通的七把神奇钥匙 作者给出的“七把钥匙”有非常神奇的作用:做目标明确的家长、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激励给予、使用尊重的语言、在成长中学习、让你的家成为“无错区”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我们学会如何利用神奇钥匙替代挑剔和奖惩,打造家长和孩子地位平等,相互合作,互相尊重的和谐家庭气氛。 其中有一把钥匙就是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无论哭闹、吼叫,还是烦躁、暴怒,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情绪行为背后,都是在表达心里那个深深的需要! 小豆丁6岁啦,最喜欢和妈妈一起玩乐高。这一次,他和妈一起搭建了一个城堡,就快完工的时候,妈妈接到了总经理的电话,需要马上回公司处理紧急事务。妈妈解释了,但豆丁依然哭闹着不让妈妈走,他甚至抢过妈妈的包,嘶吼着: “我要把你的包杀了,把你的老总杀了,把你也了杀了,统统都杀掉。” 此时,豆丁妈妈被震撼了。她没想到孩子会这么“残忍”地对待她。“我视儿子如珍如宝,而儿子却叫嚣着要杀了我”,豆丁妈妈自言自语着,她的心仿佛停跳,连呼吸都变得微弱和悲凉。 那个时候,豆丁妈妈刚刚开始学习亲子沟通的课程,她还不太擅长去逐句寻找孩子的“需要”,但她心里忽然闪现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每个攻击,都是爱的悲剧性的表达!”我们的孩子,他发出的愤怒是因为,他迫切地想要你知道,为了争取这份爱,他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于是,豆丁妈妈努力地做了几个深呼吸,让自己尽快地平静下来,然后,她开始思考: 如果我和老总都“被杀”了,对豆丁有什么好处呢? 于是,豆丁妈妈蹲了下来,看着儿子,仿佛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去传递那份关注和疼爱:“宝贝,你真的是想把包包杀总和妈妈都杀了吗?” 豆丁立马点点头,哭着说:“是啊,杀了包包,杀了那个老总,杀了妈妈,你们都可以不动了,哪儿都不用去了。 “原来,豆丁“杀了’我们的目的,只是想我们不动。” 后来,妈妈带着豆丁去了办公室,还有妈妈的包,包里装着豆丁的乐高。他们商量好,妈妈处理事情,豆丁安静在会客室玩乐高。虽然不在一个房间,但是好像空气里充满甜蜜的气息。 了解需要很重要,发生冲突我们第一时间静下来思考孩子的“需要”,一旦我们能够专注于寻找“需要”,我们就不会意力放在孩子那些有刺的,甚至是暴力的语言和行为上。 不用主观意识、不以我们自己的想法来判定孩子是否对错。同时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运用“尊重的语言”也是书中作者提到另一把重要的钥匙。 作者提出了两种语言“长颈鹿语言”和“豺狗语言”,两者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其中,长颈鹿语言就是基于尊重和关心每个人的需要的非暴力沟通语言。他强调先倾听对方的意愿,在了解对方需求后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请求,是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冲突的语言。 上面提到的母亲与跳桥男孩的沟通方式如果懂事倾听重要性,能够在沟通中引导孩子自己说出事情经过,表达情绪可能事情会有另一个结果。 假设母亲:刚才你老师跟我说了,你在学校发生了些不愉快的事情,我看你现在好像很不开心,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 男孩可能会因为妈妈一句关心的话,感觉到妈妈是在关心自己的情绪,他的情绪找到一个出口,就很有可能会将今天发生的事跟妈妈讲述一次。 而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也许就能了解到事实原委,不管是自己小朋友错在先还是错在后,家长只要适当的做一些共情的回应,做一些小小的引导,相信他都有可能会在这个过程将情绪发泄出来。 还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分析并找到处理这件冲突事件方法来。 03如何在实践中利用好七把钥匙? 作者在书中列举很多实用性的游戏、活动和故事,每个主题活动以及游戏强调的都是:首先是大家共同商议并制定活动规则和流程。让孩子有充分的参与感,而不是由家长单向制定的规则。 主题活动:家庭会议 目的:创建一个家庭宣言 具体做法: 每个人都说一说他/她需要什么,把这些想法整理记录成一个宣言; 制作感爱和需要卡 其次是在主题活动前要先了解自己和家庭其他成员的每个人的感受和需要。 一家人在桌前或地板上围坐成一圈,在桌上或地上把“需要卡”摊开,正面朝上,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上面的内容。 一个人(陈述者)首先拿着所有的“感受卡”,简短地讲述件最近发生的事,然后从感受卡中挑选出一些能够表达他/她在那种情景下的感受的卡片,正面朝上,摆在他/她面前。 最后是通过观察以及陈述事实,在此一定要注意是:没有任何评判感情的陈述,达到大家的共同的目标和调解家庭冲突。 从陈述者左边的人开始,尝试用倾听的方法猜测讲述者的需要,并从“需要卡”中选出一张相应的卡片,放在讲话者面前,问:“我不知道你感觉(提及一个或多个讲话者提到的感受)……是不是因为你需要(提及所选“需要卡”上的一项 需要) 依次轮流,每人都尝试着以倾听为基础的猜测,并在讲述者面前放上相应的“需要卡”。 当所有的人都做完猜测之后,讲述者需要说出哪些需要最打动他/她的内心。同时,陈述者还可以选出那些没有被猜中的但是对他很重要的“需要卡”。 作者在文中提到在日常的沟通和练习中,我们要多练习和运用“长颈鹿语言”而非“豺狗语言”“长颈鹿语言”在家庭会议、各种游戏主题活动、感恩便条上使用率都非常高。 多用“我希望你……”非“你必须……” “我感觉……因为我需要……”非“我感觉……因为你……” 这些实用性的案例不但能让我们能轻松学习并掌握非暴力沟通的技能,也能让我们在亲子沟通时跟孩子之间建立充分信任,互相尊重的和谐的亲子关系。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告诉我们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也是家庭必要提供给孩子的,给与尊重,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共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责任、有爱的优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