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日记读后感1000字
《威尼斯日记》是一本由阿城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1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一):读阿城的《威尼斯日记》
“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确实,人如果聪明得斤斤计较,凡事较真,那可真叫人受不了。阿城这本书,平淡中有韵味,让人手不释卷,静静读着感觉时光的流淌,很喜欢这种风格,安静不喧嚣,又会吸引着你一路读下去。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二):读《威尼斯日记》
《威尼斯日记》,首先对“日记”二字特别感兴趣,因为去年十一期间外出旅游半月,曾经记过日记,想看看作家是怎样写日记的。再是被紫色的绒布包装吸引。小心地翻开,扉页上除去书名、作者“阿城”,中华书局,再没有其他文字,一片洁白。没有简介、没有作者介绍,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一口气读完五月,知是一本内容特丰富的散文集。
在写日常生活及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知识:中国美食、禅道,中医中药的特色、药效如数家珍,戏班人员的个性读来忍俊不禁,威尼斯人的热情以及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人文历史……作者仿佛一本百科全书,翻开那一页,都能感受获取知识的满足。美国的篮球比赛贯穿始终,更是魅力十足。
语言风趣幽默,句子简短有内涵,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言尽意犹在,越品越有画面感。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三):.
“生活是种过程,感受每一分每一秒,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这本书买了很久,大概两年了,和棋王树王孩子王一起买的,后者看完很喜欢,然后马上去翻这本,但是当时完全看不下去,因为这本日记和短篇小说完全不是一个文风,日记文艺且琐碎,开头就在讲歌剧和歌剧院,看了一页我就放一边了。
然后今年看了声入人心这个节目后,我的乐盲属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至少没有那么排斥歌剧音乐剧,所以在看这本日记的开头时完全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很有意思。当然两个月的日记也只是偶尔写关于音乐的事情,但是后面还是读得很顺畅,除了一些与篮球比赛有关的篇章我是跳过了。
所以还是印证了那句话,看不下去的书就先放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看下去了。我们都希望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相信读书也是一样,在对的时间读对的书,这样对自己对书都好。
书本身的话,其实还是和我第一印象一样,文艺且琐碎,但是我特别喜欢书里的一句话,阿城说: “生活是种过程,感受每一分每一秒,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我既不追求生活的广度也不追求生活的深度,就细细体味现在拥有的一切就好。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四):走到世俗生活里去
《威尼斯日记》是阿城应威尼斯之邀,到威尼斯住三个月写下的日记。流水账一般的每日记录,有时想到哪写到哪,有时写一件事没有源头也没有结尾,又引经据典,信笔由缰,感受到阿城的智慧和对古今中外历史人文的信手拈来。
阿城的文字很静美,没什么大起大落,就是淡淡地生活记录,从中看到一个生动有趣的文人形象。他写威尼斯的景象:大运河两岸华丽的楼房“像表情过多的女人”, “ 威尼斯像“赋”,铺陈雕琢,满满荡荡的一篇文章。华丽亦可以是一种压迫。” 写人:“今世上富裕国家的人多兴节食素食,因此常可看到皮肤松弛晦暗而神色满意的人。” 有趣的小刻薄。
阿城到威尼斯三月就写出了一本书,对威尼斯各种小小的细节角落观察入微,我已经到都柏林四个多月了,只觉得时光如流水,因为疫情每天被困在家里,还未对都柏林有许多了解,也没有和本地人有交往。就像阿城说的,”威尼斯是一座小岛,以旅游来说,一个星期刚好,印象饱满细致。如果待过半个月,就会开始无聊,以致厌恶。我待了三个月,最后应该是痛恨。要想不痛恨,只有走到威尼斯的世俗生活里去”。 我也要走到都柏林的世俗生活里去,感受都柏林人生活的质感。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五):行云流水过寻常日子
还是图书室的书,三天就读完了,是阿城1992年夏天(五月六月七月两天)在威尼斯的日记,读过还想读,虽然是他的日常生活,行云流水的烟火气的日常。
很简洁的文字,真好。读着文字好像跟着阿城走在威尼斯走在罗马走在意大利乡间,恨不得也跟着去走走逛逛。
威尼斯我去过的,普通的游客走到圣马可广场看看鸽子看看建筑,坐坐小船,看看街头小店里的小玩意儿,还看到街头有黑哥们摆地摊卖古奇和香奈儿。当然都没敢买,街头面具非常多,鲜艳饱满。我好像什么也没买就走了。不知道火鸟歌剧院,不知道威尔第的弄臣就在这里首演不知道瓦格纳死在威尼斯。所以的威尼斯之旅不过是走马观花看看窄巷与贡多拉,石头建筑意大利遍地都是,我还是更喜欢罗马的,也许就像是阿城在五月五日所说的“好文章不必好句子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啥句子似乎不同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的不得了。认识亦如此,无时不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意大利之旅就应该是在某地一住一个月或者八个月,随便走随便逛,想一想有哪些相关人等曾经出现或者就认准了去吃葡萄?吃意大利菜,这样才更好?!在意大利最喜欢的是住在一个小城,傍晚到的,到附近的超市去买了一大兜的葡萄,并没有几欧,看到山下有葡萄园,第二天就走了,都不记得小城的名字,第二天住宿地方的葡萄贵了几倍,没再买。
这应该是最喜欢阿城的一本书了,去年买过《常识与通识》读了几页并不喜欢,至于《棋王树王孩子王》还是作家出版社时候的版本,也很喜欢。
他去威尼斯带的是《教坊录》还提到《扬州画舫录》这样的观照有意思。
阿城很有散淡气息,行云流水过寻常日子,好。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六):读日记的日记
晚睡前和等早饭的间隙读阿城的威尼斯日记。好读。许多有趣的细节,比如他写大变动中的小安静,讲文革时几个朋友躲在僻静处聊天,流弹打在窗框上反射进一个人的脑子,因为太突然了,这个人还讲了两三句话才倒地。他说那时自己胡子还没长硬。
他几次夸苏童。很早以前,黄蓓佳老师给我苏童老师的一个固定号码,说他不用手机。上周卢女士和环先生与苏童先生吃晚饭,告诉我。我微信里写自己的遗憾,听说先生是各种女读者杀手。卢女士居然给他看了,据说当场就笑了。
还有芒克因为有俄人血统而漂亮,这样的美诗人谈生意,他觉得如果能挣钱才是老天错眼。我想到身边一个也有俄人血统的帅哥,对挣钱的耐性也是一般。
阿城在威尼斯的第一个月都在读《教坊记》。许多八卦应证,那是唐天宝年间的艺术家故事集,据说被当成小黄书,我立即打算找来看一看。
阿城因为偏头痛而戒酒。说先看了西医没用去看中医,中医说的肾亏,其实是一个系统的肾,不是大众以为的房事的肾器。他说能戒酒和戒烟的人心太狠,威尼斯日记写的早,难道这个闲话的出处竟然是阿城。
他说自己讨厌大陆的所有图书馆,因为他在的这个时候借书按照等级申请。我一直不喜欢往图书馆借书,以为是因为很多人读,洁癖?然而其实是懒。老忘记还书。现在流行断舍离,我上次搬家的时候扔了过百本书。还好钱荣肯拿走一些。香港图书馆有许多绝版的书,想让朱沐去借来看了。
阿城说人闲话还记下来。不过是建议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画家邀请名单,避免表现主义。王克平就在旁边。
翻到六月四日的日记:【四个空格,三年了!】反应过来,这是1992年的日记。
阿城的叙述有小精巧:比如形容空气新鲜说像第一次接触空气这种东西。还有两处更妙的,当时没抄下来,现在就忘记了,也懒得再翻。他又看《扬州画舫记》。好几本书里现代的作者引这本里的典故,有趣。我于是又有一本没看的书。倒是早买了的,不知道放在哪儿了。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七):威尼斯,日记里的一切美好
我好喜欢阿城笔下的意大利和威尼斯。他写出了所有我心里的话,想表达的想法,所有的赞美和留恋,去之前的想象和去之后的回忆。
阿城说,“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威尼斯是一座独特于全世界其他任何城市的城市,圣马可广场上咸湿的海风轻抚着接吻的人们的头发。像弗洛里安一样矗立几百年的咖啡盛宴毗邻皆是,挑一个座位坐下,听小提琴悠扬的旋律,听钟楼上荡漾出的关于时间的流逝声音,听各种不同语言表达赞叹、喜悦、满足和流连忘返,听杯碟刀叉叮当不断传颂世俗的美好。你有多爱生活,你就会多爱这座城。
阿城说,“威尼斯像‘赋’,铺陈雕琢,满满荡荡的一篇文章。华丽亦可以是一种压迫。”当然,总督府的精雕细琢华美绝伦,圣马可教堂金灿灿的穹顶、奔腾的驷马、光芒万丈的细密马赛克拼贴画,贡多拉的闪烁的漆光、钢琴盖质感的光滑,穆拉诺岛上价值不菲晶莹剔透的高级玻璃。春来秋去,游客一拨拨来,带着万般不舍匆促离开。唯有亚德里亚海,默默无语守护着这座岛屿的华丽与尊严。
阿城说,“路边小店的灯将窄巷照得有些恍惚,来往的人遇到了,侧身而过。”几百年的建筑,分道的墙上,高于头顶的位置,最多的指示是通往圣马可广场和里亚托桥的箭头。只停留一两天的游客,在主岛上往往只来得及在这两个最繁华的地域匆匆瞥上几眼,浮影掠过。即使这样,跟着箭头,跟着导航,也有可能越走越窄,渐渐步入深巷,迷失在一人宽的蜘蛛巷道里。“夜晚,人潮退出,独自走在小巷里,你才能感到一种窃窃私语,角落里的叹息。猫像影子般地滑过去,或者静止不动。运河边的船相互撞击,好像古人在吵架。”
阿城说,“整个意大利就是一种遗产轰炸,每天躺下去,脑袋里轰轰的,好像睡在米兰火车站。”旅行和好书的意义在于,它们相互补充,相互证明,把立体的活色生香变成经久的文字传递,在你的心里反复碾压轰炸,把世界变成你的世界,把世界的美好变成你的美好。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八):一本有趣的日记
总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人推荐阿城这个人和他的文字,其实最早(当然也只是在一年以前)看到阿城这个名字,是在唐诺的大部头文集《尽头》的推荐序中,阿城的那篇序极为贴切地描述了我看完之后那种自己难以描绘、无从开始理清头绪的感觉,觉得这个人的文字真的是很厉害。
买下了一整套新出的阿城文集,一共7本,首先,拿出这本颇负盛名的《威尼斯日记》读了起来。这本日记,读来有时觉得打开了一张生动的地图,对于水城威尼斯一览无余;有时又觉得细碎到仿佛被装备了放大镜,头疼时的一副配方,每种药名都要详细记录,随身携带的《教坊记》,总爱把喜欢的段落一字字摘抄下来。如此,这才是威尼斯日记,而不仅仅是威尼斯游记。
跟着阿城看似随意而又颇为认真的观察威尼斯,他说,“威尼斯像‘赋’,铺陈雕琢,满满荡荡的一篇文章。华丽亦可以是一种压迫。”不过,阿城就偏偏具备让事情变有趣的本领。他会跑到倾斜的钟楼面前,听钟猖狂地敲,然后想它是预感到自己要倒了吗?仰望许久,钟楼只是斜着、敲钟,坚持不说话,阿城称赞它大概是威尼斯最有性格的钟楼。他坐在咖啡店,看圣马可广场上一对拍照的父子,孩子放几粒苞谷在头顶,父亲拿相机在远处瞄准着,等鸽子飞来孩子头顶吃苞谷时,按下快门,孩子就像钓鱼一样地等着鸽子。这样有趣的场景在这本日记里随处可见。
当然,他也会突然就顺气自然地冒出一些深刻的想法,看完了圣马可大教堂,说它像个首饰盒子,就顺便想起了“买椟还珠”这个寓言,接着就很是认真的说,也许,那个只要盒子不要珍珠的人,是个至情至性的鉴赏家呢。看到这里,不禁会心一笑,谁说不是呢?这样一想,好像很多曾经接受过的解释和教育,都可以从另一个甚至好多个不同的方面去理解,越长大,越来越能看到曾经的应试教育在自己身上留下的深深禁锢,抹杀了太多可能性,单调的看世界是件挺可怕的事情。但是,跟着阿城在威尼斯的生活肯定是不单调的,人文地理,音乐美术,风土人情,无所不谈,每一天的日子都新鲜。最后的画面也依然回味深长,要离开威尼斯了,那天,看见某条桥下的某只船上,一个老人在歌唱,一曲才歇,桥上和两岸掌声雷动,小船却独自沿运河向南漂去了。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九):猜字游戏
昨晚老友叙旧,喝了半瓶威士忌,难受的一晚上没睡。昏昏沉沉的早上,只能读这种不需要动脑子的闲书。
第二遍读《威尼斯日记》,依然没有解决初读时的困惑,就是日记这种体裁到底为什么要读?换句话说,如果不是阿城的日记,或者阿城如果不是名人,写成这样还有人读吗?还会成册出版吗?我心里的答案是否定的,不然下个月我也去巴黎住上一个月,看看我的日记有没有人读。
第一遍读《威尼斯日记》大约是几年前刚从威尼斯电影节回来,读着应个景,也想对比一下著名作家眼中的威尼斯跟我眼中的有什么不同。没找到答案,毕竟我是去工作的,天天住在一个离岛上,都没怎么去逛主岛。有一天闷得快崩溃了,买了车票坐到邻近的城市梅斯特雷散步。梅斯特雷什么也没有,走走又回去干活。
再读还是一样,可能一周后就不记得他写了什么,所以在这里记点要点:
1.他去威尼斯住了两个月,期间想去巴黎,当时还不是申根所以没拿到签证,没去成。
2.他应该是带着工作去的,但日记里丝毫没提到工作,除了日常闲逛就是会见友人。
3.他提到要写汤若望的剧本(至今没拍),与制片人Robetto Cicutto谈《树王》的电影合同(至今没拍),可见做电影项目不靠谱这种状况古今中外一直如此,名家也不能幸免。当然《树王》也不适合拍成电影,三王都不适合,徐克拍《棋王》太差,陈凯歌拍《孩子王》也无力吐槽。
4.旅行在外,都会不自然对比故乡。他大篇幅写了扬州,而不是威尼斯的友好城市苏州。五年前烟花三月我下过一次扬州,瘦西湖是挺美的,仅此而已了。妓女还有,满街修脚的,扬州没有扬州炒饭。
5.简单记录了芝加哥公牛队一次NBA总决赛的夺冠历程。
6.这本书有点像梁文道现在搞《一千零一夜》那个栏目,走到一个地方,给你讲一大堆相关的知识,说书味道。阿城博学,还介绍了一堆中药。
7.这版书里不时出现很多方框代字,代的什么字?不妨猜猜。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十):透过一个有趣的人活着
刘嘉玲说拍《阿飞》的时候王家卫让她拖地拖了28次,直到她能感觉到头发在往外散发热气,王家卫说这是他要的感觉,刘嘉玲明白,王家卫的电影是有“味道”的。
阿城的文字也是同理。忘了谁说,看阿城的文字让他体会到文字的节奏。或者说气氛?我不知道那是个什么词。
阿城说如果觉得他的文字有趣,那是因为不认识他这个人。看文字的时候,会间或翻看扉页的照片,只附了两张,就反复看,越看越着迷。觉得阿城说的对,这是个迷人的人。以前觉得好好的文字附上作者的照片,真是画蛇添足。钱钟书说,如果觉得鸡蛋好吃,不用去拜访下蛋的母鸡。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这句话是透着黑色幽默的真理。阿城改变了我的想法。那么有魅力的文字,真想看看是出自怎样的一个人。于是,两相呼应地着迷了。
梁文道说,在威尼斯去了一个当地人多去而游客少去的酒馆,酒馆里的人投向他的目光在质问:连这么点空间你们这些游客都要来霸占吗?这是我对于“旅游城市”的普遍认识,多为穿越空间的走马观花罢了。所以,我羡慕阿城的“朋友圈”。能有当地人做向导带着他去各种书店、展览、学校、活动,而且甚至有点嫉妒的是,他会轻描淡写地说:我看过她(向导)的电影,剪辑也是自己做的,刘索拉来找我,而我当然不在,艺谋约我看他的新片,我的朋友木心……诸如此类,有如此高质量的“朋友圈”,让我这个自闭的人望尘莫及。
看了一本类游记,我却觉得可能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因为绝对得不到书上那些有趣的体验。这些体验里,有声音,有味道,有遐想,有情愫,没有疲累、喧嚣,对于我这个懒人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或者这是种缺失,没有疲累怎么算游呢。我像一个变态的跟踪者,我看到他看的公牛夺冠的比赛,喝了他在咖啡馆点的茶,听到船夫赢得无数掌声的歌唱,感觉到他的偏头疼,甚至还看了几页《扬州画舫录》。一个无聊、无趣、懒惰的人,模仿者这样一个有教养而迷人的人活了几天,这才是旅行的意义吧,人生这趟旅行的意义。这样的活过了,似乎没有那么讨厌人类,可以跟无聊、琐碎、荒诞相敬如宾了。
查了阿城的星座,原来是白羊。这种天生就有自己想法和根深蒂固的世界观的人一定是开创星座无疑,但我没想到是白羊。原来有教养的白羊是这么迷人。这个教养是陈丹青说的:他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教养。是阿城自己说的,旧书店里站着看来的跟别人不一样的积累。
还是像个白羊的。在自己认定的领域里心无旁骛地向前冲,勇敢而坚定。旁人视为圭臬的可能只是无心惹起的尘埃。
有个不好的看书习惯——折页。这本书也会折,但舍不得,折了还会反复摩挲,好像在触摸时光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