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读后感100字

2021-04-26 03:50: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读后感100字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是一本由[法]弗雷德里克·曼索特(Frédérick Mansot)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精选点评:

  ●森林中的树生生不息,山榄树摇落的眼泪让空气纯净。爱画树的爷爷也有魔力,他的眼泪是花,落在纸上一朵接一朵。

  ●读起来有点晦涩

  ●白色树冠的那一幕非常震撼,记忆犹新。

  ●弗朗西斯,一个画树的男人。

  ●插画很漂亮,细节足以看到诚意。故事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但是我更愿意理解为是弗朗西斯的一场奇遇,可能是他在树干上睡着了的一个梦,也可以是他对现状的一种担忧,因为森林正以一种缓慢地速度慢慢消失。所以绘本是围绕着环保为主题来展开的。但是我真的很喜欢森林,喜欢大自然,那里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可以展开自由自在的幻想,也可以在那里隐匿自己,让情绪自由放飞;甚至在森林里,会发生一系列神奇的事情,与各种生物邂逅……挺美的一本绘本,个人感觉还不太适合太小的小朋友来读,5到7岁的孩子比较适合吧!

  ●美到哭?excuse me?评价虚高,没那么美,也没那么有想象力,仅适合于初次见识这种路数的幼儿。

  ●寓教于乐儿童读本。比我们小时候读的稍含蓄些,但这样的拔高主题的故事真是看的够够的了。

  ●太短,图不错

  ●很喜欢~颜色好漂亮

  ●爱森林,爱自然,爱慢生活。美到哭的绘本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读后感(一):如果人是一种植物,你是一株什么样的呢?

  绘本故事的主人公弗朗西斯原型是法国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阿雷。

  但是网络上关于阿雷的资料的却很了了,关于他只有同名的书和电影《从前有座森林》。

  我找到了电影,我看不懂的英文字幕。远近高低的清脆鸟鸣此起彼伏,镜头慢慢上摇,淡蓝色的天空,浮动的云朵,一株“像手掌一样”张向天空的大树。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读后感(二):关于死亡这件事,该如何和小朋友讲述?

  在我小的时候,我自己对死亡是没有什么理解的能力的。因为在我的童年里记忆里,我没有享受过隔代的温情。我出生之前我的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世了。但他们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我从没见过他们?这些问题,我自己也思考过。我妈总是直接性的答复我,死了就是没了。埋在了地底下。

  我曾经也一度自己把蘑菇和木耳想象成大地的耳朵,我觉得就是“死去的人”他们想偷听地上的人说话,所以偷偷把耳朵伸出地面,于是变成了木耳还有蘑菇。我自己的这个想象力让我在童年时期极其害怕吃木耳还有蘑菇。

  如今我长大,也一路读了十几年书,我突然发现,面对孩子们的天真和善良,关于死亡这件事其实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解释的。直到我上周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想清楚了我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这件事。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读后感(三):树上的男爵

  在评这本书之前,值得提一提一部纪录片,一本书和一名植物学家。

  2013年的时候,纪录片大师、《帝企鹅日记》导演吕克·雅克曾经出过一个片子叫做《从前有座森林》。

  这部纪录片里,有一位喜欢在树上手绘森林植物的植物学家。其实,他就是片子的编剧之一,他叫弗朗西斯·阿雷,法国植物学家。《从前有座森林》的纪录片和同名书,他都是重要的策划人。

  在近乎一生的时间里,这位植物学家长期在森林中观察树木的诞生、成长与死亡。他在《从前有座森林》的书里,曾经说:

  我曾认为它们是静止的,因为我从未见到它们的生长。

  我曾认为它们是沉寂的,因为我从未听到它们的声音。

  我终于发现,它们在以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方式生活着。

  最初,当我开始植物学家的生涯时,并没有想象到,这些热带雨林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即将在我的眼前消亡。

  这短短几段话,记录了一个植物学家面对自然时最真诚的情感变化。森林古老而神秘,它们有着令人惊叹的智慧。从更长时间尺度上看,整个森林都仿佛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在蠕动,变化,衰亡和重生,十分震撼人心。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森林也遭到了人为破坏,有些破坏在短时间内是不可逆转的。在过去土著们生活在森林中,他们崇拜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但现在人类却要亲手毁掉这一切!

  这本《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便图文并茂地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也源自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阿雷。某种程度上,这是他传奇生活的再现。

  弗朗西斯喜欢拿着笔和画纸,在森林深处的大树上写生。他观察很仔细,所以笔下的画儿也透着细致。在这棵树上画一画,要是远眺正好看到另一个大树,他就下来骑车过去,爬上去继续画。书里的森林是奇幻的,弗朗西斯目睹了很多神奇的共生植物,比如红榕树和棕榈树的缠绕与攀升,比如各种令人神清气爽的漫布的气息。有一天他在一棵大树上写生时,看到远处有一棵山榄树,于是便回家乘坐热气球去目的地了。遗憾的是他遇到了砍伐和焚烧,然后整个人也从热气球上掉了下来。

  故事到这里,有人说弗朗西斯死了。但我不认为他死了。后面的小逆转,我愿意相信是它是真的。山榄树发出了它神奇的力量,再造了一片美丽的丛林。弗朗西斯又坐在了高高的树枝上画了一会儿,直到疲倦回家。

  这本质上讲的还是环保。最近我向人们推荐《大自然的美食》和《我们去找小昆虫》这两套书的时候,就很明显能意识到,这一代的家长们已经能够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了。当我们给孩子们阅读这样的作品的时候,也希望可以让他们从小就明白保护环境的迫切和必要。

  整本书的风格像是在浅底花绸布料上作画,非常有质感,很有表现力。最后截几张图给大家看看吧: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读后感(四):一个人,一座林,一本书,一部片

  绘本的开篇,弗朗西斯先生拿着铅笔、橡皮和画纸出门。他要去森林深处画那些美丽的大树。

  他画了桃花心木、又想去画红榕树,画了红榕树和棕榈树、又想去画山榄树。他每次想画新目标就兴奋地回家拿装备,从步行到自行车、从自行车到热气球。

  每次回家都得被妻子嘱咐道:别忘了买面包!

  当他乘着热气球去找山榄树的时候,路过一片正在被砍伐和烧毁的森林。弗朗西斯先生被浓烟熏得无法呼吸、看不见也听不见,最后他从热气球掉下来了。

  过了很久,弗朗西斯先生醒了过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眼泪和山榄树的眼泪复活了整个森林。

  最后,弗朗西斯先生乘着热气球回家了,还买了妻子心心念念的面包。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

一个人,一部纪录片,一本书

  这个故事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力,以及法国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不过这些还不是最妙的,最妙的是,这个绘本脱胎于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纪录片和一本书。

  《帝企鹅日记》的导演吕克·雅克,在2013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做《从前有座森林》,并出版了同名书籍。他的合伙人是一位喜欢在树上手绘森林植物的法国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阿雷。

法国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阿雷

  看看,他俩像不像?

绘本里的弗朗西斯先生

  植物学家阿雷穷尽一生时间都在森林里观察树木,它们的诞生、它们的成长、它们的竞争、它们的死亡。他说:当我开始植物学家的生涯时,并没有想象到,这些热带雨林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即将在我的眼前消亡。

  植物学家阿雷对大自然的真挚感情,也催生了这本《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

藏在书中的熊孩子

  弗朗西斯先生的原型是个严谨、浪漫的法国植物学家,但是绘本是给孩子们看的吖,这可怎么办?看看绘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绘本里的弗朗西斯先生啊,天天的“工作”就是画画,想一出是一出,一言不合就回家换装备,连热气球都有。妻子每见他一次就要嘱咐一次。

  像不像家里那个只知道玩儿,回家就是为了换滑板、自行车、溜冰鞋,一溜烟儿又不见了的熊孩子?老妈在身后的狮吼功都追不上。

坐在树上画画的弗朗西斯先生

植物间的假·共生

  植物界跟动物界其实是一样的,为了生存,物种之间的竞争有时残酷到我们无法想象。

  比如绘本里这一段:

不过这次,他可不只画一棵树!因为,他要画的红榕树和一颗棕榈树紧紧地缠绕在了一起。 最开始的时候,红榕树的藤蔓只是温柔地缠绕,缓慢地生长。可慢慢地它们像张大网一样把整颗棕榈树罩住,并且不断地长大变粗,把棕榈树勒得快要窒息。 不过,棕榈树也有自己的小秘诀:在乎形象的它,从不让自己长胖,只会不断地向上,不断地长高,为自己寻找生存的空间。 所以到最后,它们成了互相依赖的朋友。红榕树环抱着棕榈树,美丽地舒展枝叶;棕榈树不断地攀升,被红榕树保护着。红榕树与棕榈树之间的“共生”

  直播时候很多爸爸妈妈认为这段描述像朋友、爱人、或者是亲子之间的感情,相互依赖共生,很美好。可是真实情况呢?我们来看看纪录片里怎么说。

这些锁链(红榕树缠绕棕榈树的枝干)一旦相互接触,就立刻焊连在一起,这种斗争将持续数十年。 (最后)这场斗争终于有了结果,绞杀植物(红榕树)吞食了它的被害者(棕榈树),取代了其在森林中的位置。 它将宿主的残枝分解,为自己的枝条腾出位置,它逐渐成型。 (而)被征服者只剩下在巨大树干中,一副千疮百孔的空壳。红榕树与棕榈树之间的真相

  多么残忍,可是这才是大自然原本的样子。

  所以,跟孩子共读到这一段时,我们有两个选择:

  如果孩子比较小,我们可以按照绘本原来的描述,给孩子展示一个美好的大自然;

  如果孩子稍微比较大些,我们可以把这幕后的真实故事讲给他听,孩子会在困惑和思考中,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力,以及对世界原本的发展规律有一个初步认识。

动植物间的真·共生

  大森林在弗朗西斯先生和山榄树眼泪的魔法下重生了。这时,送弗朗西斯先生上山榄树的那颗西哥罗佩树,其实在纪录片里也有一个故事。

西哥罗佩树帮助弗朗西斯先生爬上山榄树

  西哥罗佩树(Cecropia),又称为号角树、伞树,是法属圭亚那常见的一个树种,它与一种名为阿兹特克的树蚁保持着“相依为命”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居所和部分食物,而后者则帮助前者抵御“强敌”。

  法国科研人员发现,西哥罗佩树的枝叶背面具有黏性,能够牢牢黏住阿兹特克工蚁的爪子,就这样,大批工蚁“埋伏”在叶子的边缘,等待猎物上钩。叶子的超强黏力可以让蚂蚁毫无后顾之忧,甚至抓到体重远远超过自己的昆虫。

西哥罗佩树(Cecropia)又称为号角树、伞树,与树蚁的“共生”

  绘本和纪录片遥相呼应,每个小细节仿佛都是可以去探究的秘密花园。

“画中画”的美和哲学意味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的每一页插图,都有透视的感觉,树好像都是半透明的,里面的花儿也感觉跟咱们平时看到的不太一样。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作者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是在一个已经有底层花纹图案的纸或者是花布上,进行二次创作的。

最震撼的一幕:能看出底图和绘者的创作

  这样巧妙的构思不仅考验了作者的想象力,也能考验孩子们的观察力。看看咱们孩子能看出来哪部分是底图,哪部分是二次创作吗?

  从另一个角度想,作者这样的绘画构思,是不是也在暗示着什么?

  人类社会就是建立在大自然的基础之上的另一个生态系统。

  我们通过“侵略”大自然的领地,建立了属于我们的生存空间。

  有些底图上的花儿因为符合作者的构图就被留下了,有些却被后来画的大树和房子覆盖了;

  这就好像大自然那些对人类有用的植被和动物被我们留下了,而能转换为人类所需资源的东西,却被我们无情地破坏、消灭,消失在这个星球的表面。

纪录片里的山榄树,你能找到弗朗西斯先生在哪儿吗?

这个绘本可以怎么玩儿

  在正常的绘本共读和延伸知识之外,这个绘本还能怎么玩儿呢?

  学习植物知识

  绘本中出现的植物有:海葡萄、木棉树、芒果树、桃花心木、红榕树、棕榈树、山榄树、西哥罗佩树;苔藓、凤尾草等。

  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问爸爸妈妈,这些树都长什么样儿啊,跟绘本里画的一样吗?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去自主性学习、启发性学习。研究这些植物的样子、习性、甚至发源啊进化过程啊等等,能学习的地方可多着呢。

绘本中提到的桃花心木

  用植物做手工

  树叶可是个做手工的好材料,玩儿法数不胜数。如果孩子还没有get到树叶的好玩儿地方,可以用这个绘本来引导孩子对树叶的兴趣度。

树叶做的晚礼服

  扩展画画技能

  绘者用了一种特别的方法,在类似浅底花绸布料的上面,画出了这个绘本的插图。

  那孩子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试着作画呢?

  又或者说,孩子们能不能以这个绘本为引子,联想到其他的特别的绘画方式呢?

绘画大神在叶子上作画

  最后,奉上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阿雷真人出镜、充满自然之美的纪录片《从前有座森林》。

【中英字幕】从前有座森林2013【1080P】 Once Upon A来源: 哔哩哔哩弹幕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读后感(五):植物演化、人与自然,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太多了

  

《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是我和孩子今天早上晨读的一本绘本。清晨和孩子坐在阳台窗前读这本书,感觉真的好极了!以前都是和孩子坐在床上读书,今天是第一次,孩子起床以后,来到我读书的阳台桌子旁,和我一起精神饱满地欣赏一本书,大声朗读和在床上窃窃私语一般的读书太不一样了。窗外时不时吹进习习凉风,阳台上倏忽出现一只蹦蹦跳跳找食吃的小麻雀,这一切都让这个清晨显得特别美好。

那么《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弗朗西斯是一个植物学家,这本书的书名《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讲得就是弗朗西斯和森林的故事。植物学家弗朗西斯一辈子都在森林里画树画植物,50年如一日。每天清晨,他带着画笔、橡皮和画纸从家里出发,进入森林去画画。

这片森林里的每一条小路,每一棵独特、生命力磅礴的树和植物他都是那么熟悉,倒下的桃花心木、高大的红榕树、瘦长的棕榈树,以及叶子像镀了金一样闪闪发光的山榄树,这些都在他的画纸上,被他一笔一笔细细描绘。很多时候,弗朗西斯还会动作熟练地爬上树梢,坐在高高的树干上、以俯视的角度作画。如果想要去离家远一点的地方画画,他就会骑上自行车在森林里穿梭前行。如果他想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他还会直接从自己家的仓库里,取出巨大的热气球乘坐。

那么弗朗西斯在森林里有什么奇遇呢?原来是有一次他乘坐热气球飞到了一片被烧毁的森林上空,热气球出了问题,他掉到地上昏迷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置身在这片森林的灰烬中,他为森林感到万分伤痛,眼泪滴落在画纸上,没想到眼泪唤醒了画纸上树的灵魂。泪滴渐渐地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小花。顷刻间,地面上长出了柔软的嫩芽,森林复苏了。弗朗西斯顺着一个破土而出的西哥罗佩树往上爬,终于顺着它爬上了山榄树的树枝上。弗朗西斯坐在这棵山榄树最长的一个枝桠上,重新拿起画笔画起了这片重生的森林。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不知道你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

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封面插画所吸引。插画的配色淡雅静谧,笔触细节丰富,给我的感觉特别好。封面上一个人坐在树枝上画画,这个景象也引人遐想,让我很好奇这个坐在树上画画的人是谁?他有什么故事?

但是几个月之前,当我第一遍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有点不以为然。为什么?因为这本书的主题是讲述人类破坏了森林,呼吁大家保护森林。老实说,表现这个主题的作品太多了,有点陈词滥调了。所以,我第一遍读的时候,匆匆读完,没有入心。这本书因此搁置了一段时间。直到昨天晚上因为整理书架,我又一次被这本书的插画吸引,于是把它拿出来重读,这才发现这个故事蕴含的无穷魅力,也因此想要将我重读这本书触发的联想和启示分享给大家。

一、故事的叙事结构和意义

首先我想聊聊这本书的故事叙事结构和创作背景和故事的意义。

这是一个虚实结合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弗朗西斯的原型是法国的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阿雷。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的弗雷德里克·曼索特(Frédérick Mansot),他之所以创作这本书是受到纪录片导演吕克·雅克的邀请,当时吕克·雅克正在拍摄纪录片《从前有座森林》(Once Upon A Forest),一起受到邀请的还有其他十几位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在15天的时间里,一直住在一起,每天跟随着真正的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阿雷走进森林,大家在这位植物学家的带领下,感受森林里每一天的奇遇,领略赤道森林区的绚丽多彩。这样的经历无疑是非常令人难忘的!本书作者弗雷德里克·曼索特也正是因为这个经历创作了《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这本书,这是他的第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他说:我像精雕细琢一幅画作一样描绘了一个故事。

确实,这本书无论是故事语言还是插画创作,都有值得品味的地方。

我们先来看看故事结构:植物学家每天到森林里画画——有一天他发现森林被毁——眼泪唤醒了树的灵魂——森林在瞬间重生。这本书的书名为“奇遇记”暗示了这个故事在现实中是不会发生的——因为现实中,人类的眼泪无法唤醒树的灵魂,而且树的灵魂也是虚构出来的。

那么故事为什么要这么写?我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卡在了这里。我没有想清楚这一点,也不明白,这个虚构的故事意义是什么?

好在今天陪孩子朗读这个故事的时候,突然有了触发,一下子感受到了这个故事的魅力,原来,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只是一个时空快进的故事。森林确实没有办法在眼泪的帮助下重生,但是雨水、阳光、时间会让森林重生。只要时间足够,森林就会复苏。在太阳系毁灭之前,无论经历多么大的破坏,无论是来自人类的破坏还是自然界自身的灾变,地球上的生命进程从不会间断。而且这样的循坏已经发生无数次了。植物学家弗朗西斯之所以能看见这个过程,正是因为他深知植物和自然界的这个规律。几百年的时间对人类来说非常漫长,对于宇宙和太阳系的生命来说,真的只是白驹过隙,一眨眼的功夫而已。这个时间的尺度问题想通了,我看这个故事的感受就不只是看一个奇遇故事了,而是转变成了感受自然界的奇迹了。这个感受和我读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和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的《大历史》的感受一致了。

这个故事结构还让我联想到了成语“黄粱一梦”。“黄粱一梦”的故事出自唐·沈既济的《枕中记》。故事讲的是:唐开元七年,卢生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垂头丧气。一天,旅途中经过邯郸,在客店里遇见了道士吕翁,卢生自叹贫困,道士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枕上。卢生倚枕而卧,一入梦乡便娶了美丽温柔的妻子,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最后荣升封为燕国公。他的5个孩子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80岁时,生病久治不愈,终于死亡。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黄粱饭(黄米饭)还在锅里哩!卢生急切起来,说:“难道那是个梦吗?”吕翁对卢生说:“人生所经历的辉煌,不过如此啊。”卢生惆怅良久,谢道:“恩宠屈辱的人生,困窘通达的命运,获得和丧失的道理,死亡和生命的情理,全知道了。这是先生你遏止我的欲念啊,我哪能不接受教诲啊!”一再磕头拜谢后离去。

不知道大家从自然界,看到我们人,时空快进,有没有领悟到重生的真意?

二、作者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弗雷德里克·曼索特出生于1967年的法国勒皮,他在里昂度过了童年时光。1989年他从埃米尔·柯尔动画学院获得毕业证书,24岁成为插画家。在巴黎生活了十年后,他搬到了毗邻里昂的维勒班居住。他大部分时间为不同的青少年出版社绘制插画。如今,他钟情于画布上的绘画工艺,此外,他曾经和妻子还有四个大孩子居住在萨瓦山区,在那里重建了曾经毁坏的山间小屋。他还在里昂的埃米尔·柯尔动画学院教授了16年的插画和观察绘画。

因为这几年读了太多绘本,所以欣赏到了各种形式的插画。不过像《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的作者弗雷德里克·曼索特这样在浅底花绸布料上涂绘水彩画的绘本我还是第一次留意到。其实,在布料上作画是中国古代很常见的。我们现在到博物馆去,还经常能看到绘画展品的介绍上写着“绢本”。绢(juàn),绘在绢、绫、帛等丝织物上的字画,就称为绢本,在画面中能看到明显的横竖交错的纺织痕迹。现在也还是有一些人在绢上进行创作,以后我会多多留意中国艺术家的绢画作品。

弗雷德里克·曼索特将有图案的浅色的布料作为图画的基底,很有艺术感染力,和在其他材质上创作的呈现效果确实不太一样,画面有一种滑滑的质感,基底的花纹也是若隐若现,画的层次非常丰富。作者自己也说:“我十分享受在浅底花绸布料上涂绘我的水彩画(我另一部作品《Tamanna》也是这样画的,万分感谢当时在里昂的发现)。这一次,我尝试了更多的随性创作,有些植物和树干我没有涂色,我想给那些花纹图案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绘画的细节上,弗雷德里克·曼索特也处理的很好。因为弗朗西斯是植物学家,所以这本书的很多植物和花兼具写实和美感。树的细节和纪录片《从前有座森林》类似,整本书突出了树和植物——高耸入云的树和茂密丛生的植物以及肆意绽放的花儿,弗朗西斯置身其中,有时候不留意,可能都发现不了他。画面的角度也有平视、俯视、仰视等多个角度。

说到艺术家的艺术特色,我最近也思考了这个问题。因为我自己也喜欢画画,所以我会特别留意艺术家和插画家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经历。一个艺术家有时候一辈子都是用一种艺术形式创作,比如我多次推荐过的儿童绘本作家Eric Carle,他的作品都是拼贴画,一生出版了70多本书,艺术风格都是统一的。当然也有的艺术家能够一辈子尝试多种绘画风格,比如最有名的就是毕加索。但是对我来说,如果我能像卡尔爷爷或者安野光雅这样,找到自己的风格,或者学习到一种自己喜爱的风格来进行持续创作就心满意足了,对我来说,不强求自己创作出自己的风格,因为不是谁都有能力原创一种风格的。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式,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好了。

三、重新思考环保

关于这本书,出版社的介绍是这样的:

一位不断走访森林的植物学家,一场美丽悲伤的森林之旅;艺术呈现森林美丽树种,诗意讲述森林日遭破坏;唤醒我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呵护,思考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找回简单生活与珍爱环境的初心。编辑推荐语是:帮助家长培养幼儿从点滴中爱护环境的习惯,树立起环保意识,完成了环保启蒙教育。

事实上,我自己读这本书时并没有感受到这么强烈的环保说教。作者虽然描述了植物学家弗朗西斯看到烧毁的森林感受痛心,但是并没有直白地说要爱护环境这样的话。把想要表达的感情,想要呈现的主题嵌入故事里,让读者通过阅读受到触动是好的故事讲述者可以做到的。

关于环保这个话题,我感觉自己过去的认识被颠覆了。因为有一天我发现,一直以来被教育要保护的”地球母亲“才不需要人类保护呢!地球是什么?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而已。从形成之初的炙热的火球到慢慢冷却下来、不断经历外部碰撞、内部火山喷发等等过程,人类在地球之上所做的一切相对地球亿万年的经历来说简直不值一提。地球的宿命是什么?无论人类对地球做什么,都动摇不了地球的命运走向。它终究会在太阳燃烧殆尽后走向灭亡和重生。在那之前人类早就不存在了。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命运本来就不会是永恒存在。那么人类环保的口号“为了子孙万代”意义又在哪里?

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再看我们现在的环境保护的行为,就更清晰了。现实的环境保护里损人利己的做法屡见不鲜。西方科学家呼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排放量的分配上,是绝对不公平的。全球变暖到底是什么引起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真的会减缓全球变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吗?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还有一个例子是垃圾处理,倾倒进海洋、焚烧和填埋,然后垃圾就消失了吗?经济发达的城市在经济落后地区购买土地填埋垃圾,将重污染企业转移到郊外和落后地区去,这些做法是在掩耳盗铃吗?热带雨林被砍伐,谁在砍?谁受益?谁会受到影响?只要去想,就会发现,这些话题太复杂。根本不是培养不要乱丢垃圾的孩子就能够解决的。环保话题太大,我说起来也有些力不从心,就我目前的想法来说:环境保护不用着眼于太久的未来,先身体力行能为了小家庭、为了生活的社区营造整洁的环境,不损人利己,减少资源的使用就是在践行环保了。不过,想要改善更多人的生存环境,仅仅只是做到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四、阅读与生活

读了一本好书,如何把这本书和生活结合起来?

这本书的语言非常优美,除了适合朗读外,我觉得更好的办法是像植物学家弗朗西斯一样,在清晨走进一片森林、一个湖泊、一个公园……打开所有的感官,感受清晨清新的空气和沁人心脾的混合着露水、草叶、泥土的味道,如果还能支起画架,画一幅画就更好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在进行自然观察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这句话一点都不深奥。我们真的可以从一粒沙子和一块石头上看到古往今来,真的可以从一片树叶上看到它的前世今生。就好像,以前,我走过蕨类植物熟视无睹,而现在我会停下来翻看叶子背面的孢子,因为就是这样的繁殖方式,让它们在恐龙的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些孢子里面藏着的是亿万年的时间。

五、森林纪录片分享

因为绘本《弗朗西斯森林奇遇记》灵感来自纪录片《从前有座森林》,所以,如果你喜欢这本书,请一定不要错过《从前有座森林》这部纪录片,这是植物演化的故事,也是地球生命的故事,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

吕克·雅克导演的一部纪录片电影。吕克·雅克的新片带我们踏上一场奇特的旅行,来到热带森林的最深处,生命本身的核心。有史以来第一次,一座热带森林将在我们眼前诞生。从萌芽到参天大树的枝繁叶茂,从树冠到动植物之间隐秘联系的发展,至少七个世纪的时间在我们眼前流淌而过。

《神话的森林》

德国导演简·哈特执导的纪录片,该片用显微镜式的镜头,配合慢放与视角切换,展现了森林中12个月的变化和细节。蘑菇们破土而出的时候好似少女们曼妙的舞姿,片中时不时的插入俏皮的配乐,也为本片增添了几分情趣,看起来既养眼又颇有趣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