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纸鱼缸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纸鱼缸读后感锦集

2021-04-29 04:15: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纸鱼缸读后感锦集

  《纸鱼缸》是一本由余泽民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鱼缸》精选点评:

  ●青春的终点是结束。里面的女性更激烈,更勇敢,也更悲情。

  ●刚开始以为是罗生门,发展到了隐忍的金刚圈,孰知结局竟是比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沉重。在历史的潮流中,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并非无力,无论如何,都值得去为之挣扎,有些人会变得妥协,有些人仍在碰壁,有些人鸵鸟式的躲了。但我想,无论何种姿态或形式都好,能找到自己安心的方式是重要,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青春小说,作者的文学功底非常扎实,意外地惊艳!佐兰这个形象太完美了,天使的化身,看到他死的时候我掉了眼泪。很久没读这样过瘾的小说了。

  ●一个交织着沉痛历史的有关青春与成长的故事。几位年轻人虽然生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却都受到文革(霁青)、二战(佐兰、贝拉)的左右。政治事件、历史进程、社会发展影响着每个个体。作为读者,我也能感觉到那些隐藏在基因血脉中的东西在发挥作用。 虽然是第三人称写作,我却时常能感觉到作者叙述视角的交织,似乎想通过霁青这样一个亲历者(主观直接的感受)与旁观者(客观理性的观察与思考)的双重视角来讲述中国、匈牙利的历史、现实。 虽然霁青貌似第一男主角,但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充满献身救赎气质的佐兰才更是令人心仪的人物,甚至完美得有点失真,所以也才无法长留俗世吧。 人与人之间至真至纯的情感呼应无比美好,无法用任何词语去定义。 作者擅长以描摹生理反应映照心理变化,这一点也令人印象深刻。

  ●他还是经常梦见那座瞭望塔和在林海尽头涌流、与晨勃同在的美丽朝霞...

  ●北京和布达佩斯、中国和东欧,在余泽民的笔下,分支又重叠,竟毫无违和感。已豆列。

  ●装帧和校对减分!

  ●细节描写真的很出色,背景设置也很好…

  ●一直以为霁青会变成gay,没想到是佐兰。

  ●对余泽民不熟悉,只知道他译过一些东欧作品。这本书文学尺度把握得很清晰,从北京的胡同到匈牙利的苦难,生命本身的不安令人嗟叹。重逢与离散,追寻与失落,没有自由。

  《纸鱼缸》读后感(一):青春结束与否的标准,就是身上是否多了那一层塑料薄膜

  纸鱼缸。一个像纸一样很容易就被捅破的鱼缸。一个用纸做的根本就不可能装水的鱼缸。鱼缸里面,优哉游哉的是我们的青春,而不是我们。

  司徒霁青的青春是幸运的。他是一条生活在缺氧环境中的鱼。不断地翻腾,不断地大口呼吸。但生活总是适时适量地给他氧气,让他不至于窒息,但也不会让他好过。左兰的青春是胜利的。他是一条生活在海里的鱼。静谧地生活。阳光穿过海水,投身在他的身上,让他有了一种近乎神性的庄重与深沉。但是,神性必然要以死亡而结束,这才是他最完美的结局。奥尔希的青春是悲壮的。她是一条逆水回流的鱼,坚持不懈。早早掉了队,但也成功找到出路。艾尔玛的青春是勇敢的,勇于被左兰束缚,勇于继承左兰的意志。

  但这都是青春。都是在纸鱼缸里优哉游哉的青春。在那个一不小心就会被捅破,根本无法装水的纸鱼缸里,这种青春是岌岌可危的,是注定要窒息而死的。于是,司徒霁青的罗马尼亚恋人另择他人。梁子哥去了保加利亚杳无音信。贝拉婚礼时经家门而不入。

  左兰的死亡让大家一夜间成熟,让大家的身上都裹上了一层塑料布,即使裸体,也无法透气。这就是青春的结束。不过,可惜的是,那层塑料布也终究会与纸鱼缸一样,让我们感到无处不在的危机。

  《纸鱼缸》读后感(二):精彩的人生故事可以更努力

  买这本书是因为一个推荐,还有就是我是个封面控,感觉简单的设计总是能放出大招来,但是可能和作家本身的身份有关系,由于翻译需要强大的文字功底,所以这本书的词汇和场景描写都是一流的,小说写的有代入感,但是缺点在于故事和写作的节奏。

  故事情节写的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小的人物命运,一个北京的青年在90年代初期偷渡到匈牙利,在那里结交了朋友、练摊、淘金的故事。大的时代背景是二战后的匈牙利,普通的小镇上也会有不同人群、种族之间的微妙关系和矛盾。

  写的棒的地方是描写,无论是场景还是人物心理、生理描写,都很细节很有感染力,主角和生命中很多朋友、家人的情感纠葛。写的很有耐心,有时还有一些黑色幽默。

  但是写的不好的地方在于,主线不清晰,围绕着主人公司徒霁青的每条感情线都像在断线,每次你揣测是不是作者要表现家庭的影响构成了他某种冷感的性格的时候,作者又开始描写霁青和发小的感情。你开始要研究这个发小是不是和主人公分享了某些特别的经历的时候,作者又话说一半不告诉你。之后霁青偷渡的时候认识了他非常欣赏的匈牙利天使佐兰,通过很多暧昧的关于性的描述的时候,你觉得哦,原来是要说他们的同性之爱,这个时候你又错了,作者给你留了很多线头,但是没有一个告诉你指向何方。这个时候作为读者我有点疲惫和作者的猜心游戏。你的真命天女或者天子是谁,我不在乎了,告诉我主人公是不是要放大招或者被放大招了?然而都没有!也许是男二号的佐兰死掉了,这本书也结束了。

  作为一本书,不够牵动读者的注意力,然后读者迷路了,然后主人公彻底的是一个普通人,普通的故事和普通的境遇,谈了很多次恋爱,爱过几个男人,也爱过几个女人,有的人是性,有的人是爱,有的人是朦胧。

  《纸鱼缸》读后感(三):读 纸鱼缸

  作者并未谋面,却知其名,一直想当面与之交谈,就像很久以前,文人相聚,畅所欲言,但如今又有谁还这样?

  在这里留下一点文字,如果作者有心,看到也算交流了。

  小说有一种复古感,对一个受过七八十年代西方文学熏陶的读者来说,会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受,意识流,细腻的心理分析,对青春,无论男女,肉体美丽的渲染,等等。

  开篇,中国青年那一系列动作,大量的心理描述,渲染,好久没见过这类文字了,这是一个有多不现代的作者呀。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这个小说画面感,镜头感十足,与作者医学和音乐背影有关吗?

  故事性很淡,青春的感受很足,那种感觉有点像 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在临近中年时,对青春的回念,这是记忆中的青春,气息,感受,不是写实的,是带着记忆滤镜的,蒙着记忆之纱的,不能说不真实,它残酷吗?却带着无限的赞美和怀恋。

  它本可以写得更好,可惜,异国情,异国恋,无论同性还是异性,都让人物和作品显得几分虚假,这个假不是生活的假,是艺术的假,匈牙利青年以及他的生活背景,他的家族生活,他的所有,都那么概念和似曾相识,远没有写本国青年那么感同深受,如果这个作品,不是去写匈牙利的民族 史,国恨家仇之类,会有更多的中国读者有共鸣吗?

  匈族青年与吉普塞青年之间的禁忌之恋因为没有正面写,又写得是两个外国人的情感,很难引起读者共鸣,如果作者放开一点,就写男主与他的同性情人,应该会更真切一点吧。

  我也好奇,这样的描写,匈牙利人会觉得真实吗?

  两个男青年之间细腻的情感关系,让人想起去年那个很红的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那部电影其实也没有什么故事性,但两个年轻相貌美好演员之间的互动,那种青春的感觉,初心的萌动,让人怦然心动。

  如果这个小说编成电影,两个高颜值,异国,纯情,男孩,演绎一段生死恋,也许会是一部唯美电影呢?

  《纸鱼缸》读后感(四):情感的死结

  首先余泽明老师真的真的很厉害。背景选择匈牙利和文革时期,这两个组合对我来说真是陌生又敏感。对于国内那一块,了解的稍微多一些,匈牙利则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不管是哪一块,怎么想还是觉得好厉害。 其次是超高的写作功底。从文章的开篇第一节,他的世界就在我眼前搭建。读书犹如在电影院观看的宏大流畅,又是1080p+的超清让每个你看得清每个细节。 双主角,中国少年和匈牙利少年。想写一段话概括两个人,却又忍不住想赞美作者对细节的刻画,真的太细腻了,真实的就像我怀疑作者就是这两个少年本人。就介绍两人背景那块,匈牙利少年佐兰那种植物性脆弱的高贵和骨子里贵族高级的色气,中国少年司徒霁青对家庭关系的理解和家庭冲突的矛盾,刻画的真的太棒了。(司徒霁青这个名字。祖母和父亲都是读书人。放在那个年代。)少年之间的这种感情到底是什么?说是亲情不够,说是爱情又显得俗气。总是有这种超越这两种常见情感的感情,却没有什么语言能形容。羁绊么?或许这是最贴近的了吧。 后期的一些剧情的加入让我目瞪口呆。我有几时没阅读过这种类型的小说了?太久了。我们为什么会去ao3追求创作的自由?因为现在的环境我们已经没法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了。用荒木飞吕彦的一篇采访中提到的,这种一种“高级的色气”,它不是低俗的,它甚至用了通感的手法,发自内心的,从灵魂深处的描写,读的时候真的要憋住呼吸,就仿佛自己是在场的第三人,自己太响的呼吸会打扰到书中的两人。 书名《纸鱼缸》,或许是表达,我们都是活在纸做的鱼缸里脆弱的鱼,离开不了鱼缸,但纸做的鱼缸从来不会安稳,甚至一击即破。或许放在鱼缸里的鱼这一概念,就暗示了书中的人物的都被命运所捉住,关在鱼缸了,怎么也逃脱不了自己的命运吧。命运真的是很奇妙的东西,他似乎是一切冥冥之中不能解的问题的万能解。 关于结局,怎么说呢,又是一句说烂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吧。佐兰的死,确实是文中所有一切像死结一样情感的唯一出路了。 余泽明老师,本科是学医的。这对于写作来说真的有很大帮助!看似医学和写作丝毫不相关,但多处描写,如高兴、兴奋、紧张、心痛,从医学纯理论的描写,更是给文中加入一种客观冷漠的奇妙感官。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实在有限,这篇长篇小说实在有太多能说的了,我怎么也说不好。

  《纸鱼缸》读后感(五):“鱼”的焦虑症

  在我小的时候,小姨家的客厅里摆着一个玻璃鱼缸,里面养着两三条小金鱼。每次去她家我都要抢着给鱼喂食,小姨总是不放心地叮嘱我别一下子喂多了,说鱼会撑死。后来有一次,我去她家的时候发现鱼缸已经空了,鱼缸里的沙子和鹅卵石还在里面。小姨说,金鱼自己从鱼缸里跳了出来,在地上干死了。

  读完《纸鱼缸》,这件事就从我的记忆里蹦了出来,继而我想象金鱼那对可爱的鱼泡眼因为失水而呈现出可怕的干瘪样子。确实如此,《纸鱼缸》从语言风格上来讲有种强大的感官召唤力,细腻的文字裹挟着琐碎而尖利的生活细节,楔入到每一个毛孔以及每一个神经末梢,时而精致,时而又显得粗砺。作品写的是青年人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是青年人的力与美,是过剩的荷尔蒙和躁动的情感,有时简直让人觉得要跟着练摊儿的霁青一起飞奔起来,有时则要跟着佐兰一起变成林间健壮的牡鹿和无拘无束的飞鸟,让人觉得青春啊,总是再怎么沉重都能够飞起来,可见作品语言的力量实在大得惊人。在叙述上,故事层层叠叠地推进,回忆与现实不断地交织、更迭,主线与支线的渐次推进并逐渐会合,精密而完整,一步一步把读者推入到广阔的历史空间中去,并在人的感觉深处构筑起了一座恐怖又迷人的城堡。

  主人公司徒霁青,一个不断为身份感到焦虑的青年。小时候,因为姓氏的原因被同学喊成“叛徒霁青”,从此他抗拒“司徒”这个形式,只承认自己叫司霁青,身份的焦虑初现端倪。后来他随童年的伙伴梁钺去俄罗斯经商,又从俄罗斯偷渡到匈牙利,在异国他乡开始了寻找身份的漫长旅程。在作品中,霁青作为一个不完全的哪吒的化身,这个反叛与逃离的形象,虽然削了肉剔了骨,最终却没有找到一副自己的莲花之躯。内在身份的追寻在生活中被具象地呈现出来,小时候是姓名,长大之后则是护照上的黑戳。但这个不断迷失的青年,却也一度以为自己找到了身份——那不光是一个个体的属性,更代表了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他在梁钺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男人的身份,又从莱哈尔•佐兰那里得到了合法入境的身份,这让一个从小在家庭中缺乏关注的青年,对梁钺和佐兰产生了复杂的感情,介于兄弟情谊和隐约的爱情之间,他不自知,只是在梁钺和佐兰的身上,霁青隐约找到那个自己渴望成为却又不可能成为的形象。司徒霁青曾在月光下像欣赏艺术作品一样欣赏过梁钺和佐兰的侧脸,除去同性情感的隐喻之外,更像是司徒霁青一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仪式。正如在昆德拉的小说《身份》里,尚塔尔对让-马克说:“我的目光再也不放开你。我要不停地看着你。”对他人的注视,让霁青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方式,甚至爱情也不过是存在的一个证明。

  而悲剧也正在于此,从他人身上确立的身份始终是极其脆弱的,就好像证明身份的那本护照,充其量只是一张脆弱无用的纸。因此当梁钺和佐兰以不同的形式离他而去时,他又变回了一个没有身份的人。

  处在故事另一端的莱哈尔•佐兰像林间跳跃的牡鹿,野性而又优雅,他被描述成一个塞巴斯蒂安式的殉道者,一个天使,一个反叛的圣徒,一个美与自由的具体形式。如果说霁青这样一个无根的移民,他的命运始终是飘着的,是可死的,那么佐兰就是必死的。作者给我们展示的匈牙利土地上并没有适合佐兰这种美生存的条件。这块土地孳生不安,暴力,仇恨和恐惧。从佐兰的角度带出的是莱哈尔和柯斯提契的家族史、马扎尔人和茨冈人的敌对史、纳粹的罪恶史和秘密警察的恐怖史。历史是个带有杀伤力的概念,它杀死了佐兰。佐兰在清凉谷的住所无疑是历史的遗迹,他一心想要逃离令人窒息的猎屋,最后却死在逃离的路上。作者用充满异域感的文字为这场惊心动魄的逃离绘上了悲壮的色彩,同时具有强烈隐喻意味的描写也将历史那张欲盖弥彰的丑脸慢慢揭开。在这张丑脸背后,是一个可怖的幽灵,谁都要无条件地背负它,然后在某一个时间被它吞噬。作为告密者的莱哈尔•佐兰的父母也同样作为被监视者,作为被害者的老音乐家柯斯提契同时也作为杀害无辜者的恶魔,在历史的幽灵中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正如作者书里写到的那样,他们有“同样无可救赎的罪和同样难以辩白的无辜”。而在佐兰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和解。在作者笔下,马扎尔人佐兰和茨冈人贝拉以一对同性恋人的身份出现,但两人之间的情感发展却被有意地弱化,与此同时,他们作为两个种族争端与和解的符号被明显地强化了。随着佐兰被打死,这种和解也彻底崩溃了。佐兰的葬礼上没有神父出场,也许神父逾矩地代替上帝抛弃了这位人间的天使。

  后来我知道了,金鱼会跳出鱼缸,很大的一个可能性是水里缺氧。在一个窒息的环境中,生物的本能反应就是往外跳,但多数时候,往外跳这种行为是盲目的,你跳出去,可能只是从一个危险的地方跳到了另一个危险的地方,甚至更为致命。跳或者不跳,在特定的处境里都代表错误。作者笔下性格迥异却鲜明的形象们,都好像这些快要窒息的金鱼,有些尝试跳出去,有些则忍受窒息,但他们同样处在危险之中。具体的东西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无形。历史就好像一个纸做的鱼缸,金鱼在鱼缸里奄奄一息,然而看似是脆弱的一捅就破的纸,却是这些金鱼两难处境的根源。捅破之后会怎样呢?司徒霁青看似逃出了他的家庭、他的国家和他祖辈父辈们的历史,但世界上到处都是镜子,他会从佐兰的猎屋照见自己北京的老院儿,会从动荡的匈牙利历史照见自己国家的历史,会从他人的不自由照见自己的不自由,会从命运照见命运。历史如影随形,鱼群各自失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纸鱼缸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