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活在鱼缸里的她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活在鱼缸里的她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21 01:58: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活在鱼缸里的她经典读后感有感

  《活在鱼缸里的她》是一本由(英国)苏•哈伯德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在鱼缸里的她》读后感(一):“微物永恒,人生短暂”

  

在影视剧、文学作品里,看多了恋爱的甜蜜,却少有触及恋人离世带来的冲击,以及从绝望中重生的艰难过程。如果说虚构作品“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那么真实生活里的悲剧,往往比想象的剧本更残忍,一旦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便是雷霆万钧,一地碎片。

《想见你》中男主突然离世,女主夜复一夜的无眠,是这部剧留给我的高光片段。光是想象现世恋人的离去,也会令人心悸:那种曾经的美好与突然失去、不复拥有带来的冲击,那种从身体里硬生生剥除习惯之人的痛苦,没有旁人可以代替承受。

《活在鱼缸里的她》所探讨的,是更深一层的关系:儿子早夭,丈夫出轨,而女主在中年的一天突然丧夫。世界依然正常运转。在她眼里,世界如此冷漠,无动于衷地正常。她开车来到旧地,“不知道这次回来是为了再次拥有他还是彻底忘记他”。

书中是她的挣扎、她的不甘,她整理旧物,想要为丈夫出轨找到缘由;半生匆匆而过,回忆与丈夫并肩的日子,回忆儿子带来的欢笑,想到今后的岁月没有人可以依靠,是怎样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滋味。她想要陷在悲伤里,就像躲在鱼缸里,将真实世界隔离在玻璃的另一边。

但她知道必须走出来。心理医生告诉她: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我们不能改变行星的运行轨迹。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我们无法控制,她无须为这种神秘或神奇的事件承担什么责任,她也无须用余生来惩罚自己。

这就是了。这实际上是一部救赎之书,正如扉页里莎士比亚所说,“对于无能为力之事,悲伤亦是徒劳”。微物永恒,人生短暂,悲欢离合,皆是修行。

“浪漫之爱不会告诉你如何应对暴风雨过后的凌乱。”当人人都在狂欢,至少还有一些作品写给那些失去至亲挚爱的人,以细腻的笔触,告诉他们如何从绝望中走出来,实在是非常可贵的情感安慰。

  《活在鱼缸里的她》读后感(二):【须叔试读】她就像一条陷在金鱼缸里的金鱼,努力寻找着自己正确的航向!

  

作为女性,每一个人都努力扮演着生命传承者的这个角色。但,生活似乎总想和我们开个玩笑,总会在无形之中给予我们当头一棒。 这本《活在鱼缸里的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幸与不幸,带来一些深思和体会。

我们无法想象临近晚年,却要承受爱人离开之痛的悲哀。面对这突如其来到访的一切。她彷徨失措,她惴惴不安但是终究寻找了一条开解自己的道路?

书封设计

她56岁早在20年前就痛失爱子,那次锥心之痛让她久久不能释怀。而如今又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丈夫(尽管丈夫已经背叛了她),她对于生活丧失了一些希望,开始反思,开始寻找。 她回到丈夫生前写作的小屋整理遗物。悲伤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有在时间的慢慢流逝里重新找到自己,对逝去之物放手。一场突如其来的失去,一座世界尽头的小岛,一次与过往的漫长告别。这是一位风雨中飘摇的女性踏上孤独、忧伤与疗愈的细密征程。

装帧精美用心

在这个平缓的故事底层中,是一位母亲对于儿子无尽的思念更是一位妻子在爱人离开后疯狂蔓延出来的思念和爱人背叛的不解,困惑。在短短一周多的时间内,56岁的玛莎需要消化接受的东西太多太多,看着逝去爱人的旧物,难免回想起一些珍贵的记忆。或许那一刻,是她多年来唯一能感知的到其实自己的存在,感觉到原来自己也可以如此顺畅无比的呼吸。 在书中有们随处可见玛莎的挣扎和逃避,她想要寻求自我救赎,按照心理医生的方法开解自己,但是她知道这对于当下的自己来说究竟有多难。

内页封面她回到丈夫的小屋整理旧物,看似是整理遗物其实是想要为自己内心的不甘寻找情绪的宣泄出口,她试图为丈夫出轨找到缘由,试图找到自己的缺点来进行修正。 可找到又能怎么样呢?

  人到晚年,身边已经没有一个人可以言说自己的情绪。前半辈子那些美好与幸福欢乐的记忆正在一点点的化为灰烬消散而去。她孤独吗?我想是的。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她时常回忆那些与爱人相互依偎的甜蜜日子,回忆儿子带来全家人的那份幸福与欢笑,她潸然泪下。其实,她是惧怕的,她是孤独的。

仔细想想在今后的漫长岁月里她必须一个人面对生活种种,没有人可以依靠,是怎样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滋味。此刻她不想承认自己所处的境地,只想要陷在悲伤的长河里,就像躲在鱼缸里,将真实世界隔离在玻璃的另一边。

译后记

  一个人看似不可怕但是在漫漫的长夜里孤独和痛苦会席卷我们的身心让我们彻夜难眠。我记得爷爷刚刚去世的时候,奶奶一个人总是睡不着,总得让儿子们轮翻过去陪着才能安然入睡。 正如扉页里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对于无能为力之事,悲伤亦是徒劳”。这是一本自我救赎之书,为的是救赎自己也是救赎每一个会有相同经历的人。

书籍内页

  生而为人可能生活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风雨过后总会带来不一样的彩虹美景!

  《活在鱼缸里的她》读后感(三):HEARTH

  

读这本书是因为本地咖啡馆的一次招募读者活动。

读小说最棒的感受是,书和生活,开始有联结;书里说的,正是我想说明但不可名状的。

很久都没听到弗吉尼亚·伍尔夫这个名字了,打开书看到开篇引言的第一句,着实欢喜。我知道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因为一部叫《A Ghost Story》的电影,改编自她非常短非常短的一篇小说——《A Haunted House》。我在那部电影下写的评论是“Almost a ghost story”,那是一部非常迷人的爱情小品。她的《到灯塔去》,让《活在鱼缸里的她》,多了一分宿命似的迷人感。

Rainsongs.

提到“雨”,我会首先想起西蒙·范·布伊。他写一位失去太太的丈夫:

“悲伤是这样一个国度 ,这里总是在下雨、下雨,却什么也长不出来。”

“大雨总有停的时候。”

“可是那片土地已经寸草不生了。”

我一直不喜欢雨天。直到有一次,和爱的人躲了一场长雨。在那场雨的时光里,我们慢慢地,看书、听歌、影相。后来,我们不在一座城市里,但只要一下雨,我们就会默契地告诉对方,那意思大约是,“我又记起那日午后。我好想你”。时至今日,我依旧不喜欢雨天,但并不妨碍我常常忆起那个意味深长的雨天。书里写,“这张相片却有种魔力,将多年前一个普通的八月黄昏变成有形可触的实体。”“生蚝、香槟、还有壮丽的日落。除了相拥而眠的漫漫长夜之外,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美好?”就是这种感觉,温柔、细碎、可触碰、撒满金粉、只敢轻轻触碰。

我在所有的爱情小说爱情电影里读,爱情的本质并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其实对于其他类型的感情,也是一样。书里写,“每个故事都有开头,有发展,有结局,只是没必要按顺序来。”

两年前的10月,我拿到第一盒芬理希梦,我说希望31岁生日月的最后一盒,是你和我一起打开。我说了很多事,留了很多事,希望是和你一起做;希望看《逍遥法外》最后一季的时候身旁有你;House MD最后一季留着想与你一起看;想与你在某年最后一天的21:56开始看《闪灵》,好以尼克尔森劈开门的那一斧头作为跨年仪式;无数个只想与你拖手去的旅行计划。

有很多愿望,跳跃式地实现了;还有更多,我害怕变成Hearth。这是书里的一个梗,读起来却让人无限感伤。“Hearth离心多么近,只差一个字母的距离。”像李志唱的那句,我们之间从来没有想象的那么接近,只是两棵树的距离……我多么想念你走在我身边的样子,想起来我的爱就不能停止……

读书还有一项乐趣,就是在书里发现一些“暗号”,然后写给爱的人看。看《数字城堡》的时候,我给爱的人写“Without wax”;看《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时候,我写0.09001215220500251521。我害怕有一天会写Hearth给爱的人。

以前有位初学西班牙语的朋友教过我一句

,Ha llovido mucho desde entonces. 翻译过来是,“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下过很多场雨了。”意指一件事情过去很久很久了。这本书里写,“他离开家乡已经有三个公羊集市了。”来说明时间过去了三年。

外婆过世一年半了。我不记得是怎么跟外公说外婆过世的消息的了,只记得,外公知道后,一个人躲进房间,嚎啕大哭。那么一个内敛的人,嗓子哭到几乎说不出话来。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他总是喃喃自语,“我们一起生活了57年……”,然后就开始抹眼泪,或者会看着照片说,“我马上来找你……”在那之后,他大病一场,几乎送掉性命。

一年祭的时候,我几乎不敢相信时间会过得那么快。但又觉得外婆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我很久没有和外婆一起吃饭了,以前,外婆的餐桌上,总是四季迷人。

最近,外公终于缓过来一点,对于我经常来看他这件事,重新有了兴趣,开始会像以前那样,站在窗口望着我来,望着我走。

直到现在,在家里,我和爸爸妈妈还是会说,我们明天去外婆家吗?/你哪天去外婆家?即使,现在外公住的地方,其实并不是他们一直住的地方,搬新家后,外婆只在那里住了13天。外婆,就这样长久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

我想,这就是书中的“凯里”吧。

读完全书,其实我并不太喜欢现在的中文译名。我觉得雨的细密感和在巨大空间里的无孔不入,与鱼缸的逼仄感和令人窒息的溺水感,无论是在意境上还是眼界上,都相差甚远。这本小说里,爱尔兰的雨,几乎从头到尾,伴随着女主,让人绝望。最关键的那场雨,导致女主没能完成儿子一个小小心愿,差点抱憾终身。好在最后的那场雨停下了,女主走出人生的至暗时刻,快要重获新生。“她转过身最后再看一眼那奇怪的岩石,之间太阳穿破厚厚的云层,在古老的天空涂上一道银色痕迹。”

但还是谢谢这个译名,让我能遇见这本书,有这么多细微的感同身受,让很多情绪都有了出口;让我能遇见fishtank,遇见一款好棒的同名咖啡。

我想有一日也能对自己说,谢谢你的帮助,让我在今日拥有你。

  《活在鱼缸里的她》读后感(四):你无法抓住她,但她又不会散去。是这样的感觉。

  

2020.2

Rainsong第二遍读的心境和第一遍有很大的不同。第一遍在雨天搭配凯尔特音乐囫囵吞枣地读了(其中有因音乐、天气、情绪夹在而生的自我感动),于是得出节奏比较慢,进入比较难,甚至有些温吞的结论。但于我自己而言,内心其实是愧疚的,因为总觉得没有给这本书它应得的尊重与时间。好在过年长假期间,用四天,近12个小时,将小说的原文较为仔细地读了一遍,中途有两到三次觉得非常幸福。当初买选题时,夜里读开头,是感动到落泪的。或许是当时的心境导致。但三次不同的感受,也都是珍贵的,因为它们是真实的。

就感觉,自己能懂这个故事了。

感动的三个点是,一,和丈夫认识时的心动,关于艺术,他的迷人,而她是教戏剧的老师;二,爱尔兰孤寂的景色带给人的慰藉,儿子试图理解古时僧人所追求的境界;三,爱尔兰男孩科尔姆诗性的睿智,文学性。

她就像一条陷在金鱼缸里的金鱼,真实世界在玻璃的另一边。

短短一周多的时间,56岁的玛莎从背叛自己的丈夫去世、儿子离开二十年中,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还活着,是遇到了另一个不需要解释就能明白的人,然后也想好了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去教难民,把小屋交给科尔姆创作,保留住二十年前和丈夫、儿子一起来的时候的样子),是理智的。但玛莎有爱吗?

布兰登离开后,用不同方式面对,去布莱顿的朋友家,后来又回来。生活由一件件小事来计量(抑郁症症状)从生气、背叛到兴奋、戏剧性到灰色的孤寂。

布鲁诺离开后,她像活在鱼缸里,觉得周围的人太过冷漠,世界好像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书名,也是从当时对这个意象的记忆中诞生的。)

小说里写她能百分之百付出的可能只有儿子了。他聪慧,关心很深层次的问题。在儿子离开后,她不需要别人的安慰,别人安慰她,反而会让她有压力去安慰别人,丈夫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和苏菲有了关系。她不需要安慰,她要哀伤。游泳解忧。

后来看着星空会想布鲁诺是“存在之网”(web of being)的一份子,他还是存在的。

但本质是,人生不只有与他人的关系,人可能有时候是需要一个人待着的。有些事只能自己一个人去做。比如去斯凯利格斯的布兰登,结尾处将照片放在岩石上的玛莎,像13世纪的僧人去寻求救赎。想要真正面对自我,和自己对话,这时就会想到大自然。在万物中放空,直面自身。关键词?

人与人之间,总归是有羁绊的。有亲子关系,比如尤金一直想向父亲证明些什么,虽然富有,但并不快乐,真正给他快乐的是十岁时陪伴他的布兰登(布兰登:他从不快乐);尤金也没有陪伴自己和第一任妻子生的儿子,罗伊,尤金投资房地产,罗伊却去学农业;尤金也有真情流露,比如他和玛莎说他后悔没有来布兰登的葬礼。

我们的国歌是雨歌,我们的消遣就是无聊加喝酒。

新旧爱尔兰的撕裂。也描述了一些习俗,仪式,农耕生活,宗教信仰;爱尔兰的音乐,文学。农耕社会是落后的,会发生凯里婴儿的案件,但是又是自给自足的,比如帕迪,和科尔姆的五代。帕迪因为父亲在爷爷去世后一蹶不振从此放弃了爱尔兰而在凯里独身一人生活,最后和也单身的妹妹诺拉一起,生活是有另一种可能的;科尔姆也在放牧和音乐、写作之间拉扯。

爱尔兰的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凯尔特的根,而是像科尔姆诗歌里传达出的更粗野,更诚实的东西,是接近生存本身的,而非用意向来表达。雨歌,是爱尔兰的情绪,也是整个小说的氛围。

布兰登,根在爱尔兰,但身上很多东西是英国的。是属于艺术的。和出版社的苏菲象征的是另一个世界。爱尔兰是他们休息的地方,是远离文化的存在。但爱尔兰本身呢。玛莎是艺术世家,所以别人得知玛莎父亲的身份后,会猜疑布兰登是为了这个目的才和玛莎在一起的。玛莎的母亲也觉得自己的女儿值得更好的。布兰登会把自己的工作、写书、研究当作人生的中心,所以一开始也是不想要孩子的,布鲁诺出生,他也爱的,但不要第二个。没什么大病时卧床,真的生病又怕去医院。他的存在是通过玛莎讲述的,自始至终都是模糊的。读者不会和他产生很强烈的情感联系。苏菲就更远了。

哈伯德写这个故事,是因为她很爱爱尔兰的风景。那里有一股愁绪。让她写出了这本小说。

爱尔兰让玛莎感觉到at home,是不是因为爱尔兰人和犹太人的相似点,被遗弃的感觉。

似乎只要我们仍然渴慕向往美,美就不会出现。你捕捉到了这个悖论。

我不觉得这个故事很小。从刚开始的,雨中开车,路边守灵人,是非常真实的生存状况,就是有一天,一个一直在身边的人突然不在了。剩下的只有回忆。一个人死了,还能留下些什么。你到底知道已故人的多少(布兰登还喜欢观鸟)。你有多了解他。如果那个人背叛过你,你可能还可以走出来更快些。

这种状况也非常像,当你人生遇到了瓶颈,每日每日只是延绵不绝的时间,寻找立足点的过程与折磨,也是会让人找到共鸣的。当最后,科尔姆的出现解救了活死人状态下的玛莎,但她也足够理智,知道以后不会继续这样,想通了之后,给了房子、自己一个决定,一年半后又来到故地,完成自己和儿子的夙愿,是一个抚慰人心的结尾。哪怕将来玛莎还是会想到丈夫,想到自己也许是推开丈夫的人,心里会有疙瘩,但是她和丈夫、和儿子都和解了,也为她所爱的爱尔兰做了她能做的,应该算是没有遗憾了的。

一开始想买这本小说,是被其中的艺术的元素和表象蒙蔽了,以为会和《甜牙》(Sweet Tooth)很像,但其实基调完全不一样。这本甚至没有爱情的甜蜜,更多的是如爱尔兰细雨般更碎更微妙的悸动。是更隐晦的,是出现在快到结尾处的。当科尔姆发现玛莎懂他的诗歌的时候,是让人非常开心的,是最类似于爱情的东西。

小说结构上也不是那种刺激的悬疑。更没有元小说的反转。更多的是每日每日如何生活的记录。是更接近伍尔夫的(但尤金的派对,派对上乐手科尔姆的出现和后续,是让人期待的,谁都希望平静的生活能有微澜,科尔姆还认识布兰登)。阅读起来,需要非常投入,正因为日记的结构,不同人物的人生并行,玛莎, 帕迪, 尤金, 科尔姆,和穿插进来已经去世的布兰登, 布鲁诺,这些人的过去,这些人家族的过去,整个国家的过去和未来。

是在滚滚向前的社会发展大潮下,渴望守住的一小片净土?

是在人生开始往下走时,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阶段,如何继续往前走?

是在心思纷乱的时候,去荒原海岸走一走,去沉思,去面对自我,思考自然与存在?(我最能感同身受的一点)自我在自然和艺术面前,也都会消失。清空自己。

是想清楚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家人(尤金和罗伊)?

是在被“遗弃”后,如何与已经离开的人、过往和解,让自己舒服,重新拥有活着的感觉?

这部小说和我的年纪是不符的,我还太小,还不大能真正感受到这种情况的人会是怎么样的心境,但她的无奈,她的气愤,她的后悔,她的善意,我都是感觉得到的。帕迪, 尤金, 科尔姆我也都能感同身受(帕迪生活的井井有条,religious ritual of everyday life, healing),布兰登和布鲁诺已经离开,我只能从玛莎的口中去想象他们的人生。

也许让我心里堵着,又有些微释然,那种萦绕不去,就是这本小说的魅力。你无法抓住她,但她又不会散去。是这样的感觉。[就像玛莎写的科尔姆的诗歌!It's as if, as long as we go on yearning, the beautiful can’t appear. You capture that paradox.]

* * *

11.13 补充:后来朋友看完小说,觉得突如其来的有点“美剧化”的嫌疑,又过了大半年,再回想,我的答案是,玛莎那一刻,真的心动了。也许长时间的悲伤,已经让她忘却亲密关系和爱恋给人的温暖与快乐,当一个灵魂相通尽管年龄差很大的人出现,想要触碰的感觉,久违地回来了。正是因为这仅仅一次的接触,玛莎才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需要他人,需要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与她有关。所以,一切是来得那么突然,但那一刻的惊觉与顿悟,一点也不意外。

回想自己和这本书的关系,经历了多个阶段,但如今,我能得出上面这段的结论,是不是表示,我也与自我和解,从一个人咀嚼情绪中走出来,发现自己和这个世界有关了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