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阿采与黄飞鸿》观后感摘抄
《陆阿采与黄飞鸿》是一部由刘家良执导,刘家辉 / 陈观泰 / 汪禹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陆阿采与黄飞鸿》精选点评:
●刘家辉饰演黄飞鸿。
●过于硬桥硬马,反而让人打不起精神
●大爱无疆啊。。。各种以德服人。里面可以看到超嫩的许冠英曾志伟。
●两头俏
●许冠英很次的配角,曾志伟露了两下脸
●一招一式,青年励志。
●少年黄飞鸿之仁者无敌?剧本很没有说服力,又显得松散零碎,毫无趣味性可言。前不久看电影《刀背藏身》的片场纪录片,发现当年神勇的陈观泰不用妆饰就已经是眉须皆白 尽显老态了。想想这部电影,都已经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
●这是一部早期的描述黄飞鸿之作了,因为有刘家良的缘故,所以对正经的黄飞鸿的拳术感兴趣的,这部戏可以好好参详,经典的打斗是刘家辉对刘家良那段,陈观泰算了,他是大圣门的。剧本,表演什么的,看看就过,基本上换谁都是一个样子的
●放在当时看,片头设计有创意,服装、美术也不错。
●看到年轻时的刘家辉了。。早年拍的这样的片子挺不错的。“武德”的精神。
《陆阿采与黄飞鸿》观后感(一):宽恕也要本钱
这个电影里最帅的倒是做白头翁壮的陈观泰,执棒而立,稳步凝气一派宗师风范。
刘家良演的悍匪甄二虎也是狠辣异常,可以比较的大概只有师弟出马里面的那个江洋大盗和杂家小子里的刘家荣可比,真是老姜好辣。
练武之人总喜欢说武德如何重要,可是说来说去如果给打得满地找牙还说什么,譬如黄飞鸿在开始倒是我要留人余地云云,要不是仗着老爸和师公,手都不够断的。
大概总要提醒弓莫拉满,留人余地不过是给自己面子,总还是觉得有些虚伪。
“大师兄你这就不对了,你知道我父亲是谁吗,他的儿子会怕吃苦吗”
这句台词非常经典:)
《陆阿采与黄飞鸿》观后感(二):观影日志之5046:陆阿采与黄飞鸿
观影日志之5046:陆阿采与黄飞鸿
刘家三兄弟齐上阵,刘家辉是当然的主角,所以汪禹也要靠边站,不仅戏份少,还被江岛这怂货打断肋骨。
刘家良群战戏拍不好,所以这部戏里最好看的刘家良和刘家荣的对打,以及刘家良和刘家辉的对打,后者由于有兵器更好看些。
记得某篇文章里写到曾志伟早年在邵氏跑了多年龙套,而且因为身材矮小,所以还经常做女演员的替身。做替身这个不容易发觉,不过跑龙套在这部电影里确实很明显,送别黄飞鸿时曾志伟有不少镜头,很多人应该发觉了。另外在反派那里一伙人操练铁尺打膝盖也有他,只露了半秒钟。
《陆阿采与黄飞鸿》观后感(三):家良师傅的黄飞鸿
香港功夫片有许多他特有的元素,比如说此片中的抢炮,还有舞狮。很适用于大场面的描述,此外不但含有传统的文化的意味,往往还有舞蹈的元素。
就剧作上来说,香港武侠有很多的套路,比较常见的套路一般是拜师学艺,要么是报仇,要么是除恶,且基本上报仇和除恶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
此外就是武术精神,武术所强调的自强精神,以及武术对于一个人勇气的提升,同时还对一个人的为人品格的提升。像影片中所强调的那样多宽恕,少逞强,以一股浩然正气化解彼此之间的恩怨,虽然有点幼稚的说教味道,却焕发出理想主义的光芒。
另外刘家良对于镜头的把握和场面的调度以及讲故事的能力都是比较一般的,因而他的动作感觉扎实,视觉冲击力上往往不是很大。他的许多不需要的剪辑的镜头往往比较出彩,比如练武场景,讲究形到,力到,气到和神到,还有有两段音乐很精彩,徐克的黄飞鸿的音乐应该是从这里出来的,不知此处音乐是否原创。
《陆阿采与黄飞鸿》观后感(四):刘家班又一部以黄飞鸿为主角的电影
《陆阿采与黄飞鸿》是刘家班又一部以黄飞鸿为主角的电影,本片的拍摄时间要比《武馆》还要早,相比而言,这部电影多少有些被忽视和低估,在豆瓣上也只有6.7分,而电影名字里排在黄飞鸿之前的陆阿采正是广东十虎之一,也是黄飞虎的师承。 本片为刘家良自导自演,倪匡编剧,由刘家辉饰少年黄飞鸿,陈观泰饰陆阿采另有武打明星汪禹与李丽丽合演,故事描述黄祺英为洪熙官师弟陆阿采的弟子,为怕其儿飞鸿学武闯祸,拒传授武功给儿子,后飞鸿的武学热忱感动了捕头袁正,后传给陆,飞鸿终得陆为师,父子同师传为佳话。简介来自豆瓣 本片也是贯彻刘家良的武德理念,在情感表达和情节转折也是更加合乎情理和含蓄,不会像徐克一样被打了之后还要大叫一声黄飞鸿,题外说一下,黄飞鸿得音响配乐是改编自中国古曲《将军令》,之前在看一部民国老片时听到也是用的这个,一度怀疑自己听错了。 陆阿采由陈观泰饰演,陈观泰虽然当时还很年轻,气质上扮演老道德高望重毫无违和感,沉思的小眼神坚定中带有犹豫,老气而又稳重。刘家辉这次的造型总觉得有些奇怪,可能真的不适合长辫子吧,表演上相比刘家班几部代表作也稍显稚嫩,当时真的年轻。 动作戏上有刘家良和刘家荣两兄弟的大刀对长枪,刘家辉和刘家良的八卦棍对长枪,这个时期也看到刘家班的打斗戏还在探索阶段,在后期代表作中镜头更加平稳角度更多变,剪辑更多,这次虽然大部分都是远景镜头武术表演也足够精湛。
《陆阿采与黄飞鸿》观后感(五):陆阿采与黄飞鸿,随便说说
1、片子上映于1976年,当时的邵氏,外部环境是嘉禾的冲击和电视业的兴起,而在内部,以导演为首的权力派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昔日打造香港影坛霸主地位的“外江佬”们已然是强弩之末,而“本地人”楚原和刘家良则显得更具潜力,他们区别于“外江佬”们普遍的北派文化,在电影中大量注入香港本地的特色,无论是楚原紧扣时代的时装剧,或者刘家良的粤地民俗功夫片,都极具号召力。
2、刘家良曾是邵氏最具实力的“外江佬”张彻的御用武术指导,自长城转投邵氏起,即与唐佳合作,共同辅助张彻。直到1975年,不甘只做武指的他才拍出了导演处女作民俗功夫片《神打》,结果票房火爆,由是次年再出《陆阿采与黄飞鸿》,之后,即是《中华丈夫》、《烂头何》,以及众所周知的《少林三十六房》等片了。
3、刘家良自持名门正派,非常重视师承关系,所以影片题材常是粤地民间传奇人物中的广东十虎,以及他们的师传由头:南少林寺。本片中的师承大致是南少林的至善大师-陆阿采(与方世玉、洪熙官等人是师兄弟)-黄麒英和黄飞鸿。
4、刘师傅的功夫片有两个突出的特色,一个是以武做戏,展现“拳脚小功夫,容人大丈夫”朴素的武德思想,武德高于武艺,是刘家良武师影片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另个特色即是在片中加入粤地民俗展示,例如本片中的舞狮、抢花炮等等,加之人物多是粤地传奇故事中取材,所以香港观众看来熟们亲切。
5、同是邵氏南派电影的代表人物,在布景上,刘家良和楚原是片场制下棚内布景的两个极端,楚原非常重视布景,发挥棚内布景的容易改造的优势,尽力做到精致。而刘家良则极不重视布景,他的影片,甚至不用后景,比方在常出现在影片开始的展示式演练或者打斗中,后景直接一块儿黑幕了事,得过且过。
棚内拍摄,已然是节省资金的做法了,布景上再应付了事,影片的质素可见一斑,只是刘师傅讲究真功夫,且所拍故事都是粤地观众喜闻乐见的传奇故事,所以反倒大受欢迎。鉴于刘师傅的片子本小利大,邵老板乐得教刘家良由武指改作导演,后来到80年代,邵氏减产直至停产,到最后能开新片的大牌导演,只有刘家良一个,足见邵氏高层于刘的器重。
6、本片的片头音乐即是将军令,陈观泰饰演的陆阿采和刘家辉饰演的黄飞鸿各自耍一套拳,亲自示范身后白幕所谓“刚柔逼直分定寸,提留运制订乾坤”的武术要诀。后来徐克拍黄飞鸿,找来黄霑重新编曲填词,将军令的曲调和“男儿当自强”的歌词成为了华语电影史上不灭的经典。
7、刘师傅长于人数较少,拆解复杂的打斗设计,因为演员是有身手的自家子弟,所以拍法多是长镜头的展示式,而人数较多的群战,则往往因为拍摄技巧的乏力而显得混乱、无序,例如本片片首尾两场抢花炮,拍的杂乱无章,实在不敢恭维。
8、片中有两段比较集中的打斗,一个是刘家良与刘家荣两兄弟的长战,一使梅花枪,一使劈挂单刀,长短兵相间,打起来好看极了,后来弃兵再战,刘家荣的气功敌不过刘家良在鞋尖加了铁壳的穿心腿,呕血而亡。另个是终结大战,刘家良与刘家辉,一使梅花枪,一使五郎八卦棍,后弃兵,刘家辉以武德降服刘家良。两段打斗是本片精华,其次是刘家辉刻苦学武的训练片段可看,其余部分无非是硬度桥、找戏做,不看也罢。
9、看邵氏片,常在不意间看到后来的大影星跑龙套的青涩模样,比方本片中黄飞鸿的一位师弟,矮矮胖胖,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一个特写,抽不冷子才看到,咦?这不是曾志伟么?哈哈,看图:
左二,截图
看不清楚?再截图
10、“为人不可有伤人之意,但是不能没有万事不畏之勇”。“功夫不是三两年就学会的,练了两年,可能觉得自己还不错,可是练了二十年,就会觉得自己还差得远”。“你不但学武功没有侥幸的心理,而且能为别人着想,这就是武德,比你在武功上的进步更可贵,用武功将一个人打倒,只不过是打倒对方的身体,可是你能为别人着想,公正,明理,你就能真正的制服对方的心,那才是真正学武功的真谛”。“多宽恕,少逞强”。
借由陆阿采教导黄飞鸿,刘家良集中表达了自己的武德思想,在此之前之后的武师功夫片,基本上都在这个主题上做戏,所以刘家良导演的影片,常是大家好的团圆结局,并不似其他功夫片的宣泄复仇结局,这是刘家良功夫片的再一个特色。
11、最后是刘师傅的一个私好,即是在自己导演的影片中,常爱饰演反派,倒是趣闻一则。
死跑龙套的曾志伟,请看这里http://www.douban.com/note/16590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