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篡夺者读后感锦集
《太阳篡夺者》是一本由[日] 野尻抱介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0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阳篡夺者》读后感(一):日系硬科幻首接触
日系的科幻我看的不算多,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中二——不要再意那些细节,它不重要!
《太阳篡夺者》算是我看的第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系硬科幻,这本书直男到我都不觉得会是日本人写的。
这本书讲述了人类与地外文明接触的故事。人类发现水星的地表物质突然被有规律地抛射到太阳周围,形成了一个直径数千万公里的圆环,随着宽度不断增加,地球所接受的阳光逐渐减少,人类文明陷入了危机。以亚纪为代表的四人团队及时阻止了圆环的扩张,并在之后的许多年里希望与“建造者”建立文明的沟通。在人类与“建造者”战争爆发的最后一刻,通过劳尔的“娜塔莉亚”,他们成功与“建造者”沟通,了解到了与地球文明完全不同的“建造者”文明的一小部分,而后“建造者”放弃了太阳,走向宇宙新的世界。
总体来说,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前段。不管是水星异像带来的末日狂热,还是研究和征服圆环,前半部分的故事充满了悬念,节奏也非常快。
这个阶段的亚纪就是个女神——嫁给圆环的女人。虽然人物塑造没有特别出彩,但这个阶段亚纪身上那种坚韧,还是特别值得人喜欢。在她的身上真能看到普通人梦想一步一步实现的过程。能看清楚自己要什么的普通人本就不多,而亚纪这样能看得清楚,又能实际达成梦想的,更是少有,所以才更显得珍贵。
而这个阶段还有一个特别有魅力的人——马克。他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军人,永远会按利益最大化来执行命令。
所以整本书最高光的时刻,便是与水星环接触的那一段,疑问与冲突达到了顶点,人物在这个时候也是最具魅力的。
在水星环瓦解之后,虽然仍有与“建造者”交流的疑问,以及重新改造水星环的壮举,但都已开始趋于平淡。而最终与地外文明的直接接触,本应该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却显得太仓促。爱丽丝为代表的“建造者”行为与最终决定都挺突兀。最后才看到书封上说,是扩写为长篇的,或许这是后半段不如前半段好的原因吧。
后半段给我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印象是,我觉得它和《三体》第三部的风格很像,亚纪也由最初那个讨人喜欢的小女孩长成了不讨喜的程心式圣母。当然,整本书也是那种,人物刻画并不丰满的类型,所以很多读者会拿来与《三体》比较。
不管是水星环,还是地外文明“他者”的概念,《太阳篡夺者》作为一部硬科幻,其中所包含的元素与逻辑框架还是非常棒的,可惜人物显得过于工具人,后期的处理也略仓促。
如果停留在岛沉没的高光时刻,那多完美呀!
《太阳篡夺者》读后感(二):想象的边界,认知的悖论
有这样一类科幻作品,它们往往会在开头布置一系列宏大的谜团,并随着剧情的深入不断激发读者的探索欲,让读者对于未来的剧情走向以及作品试图传达的东西无法迅速地建立认知。这类作品常常涉及到自然的奥义,宇宙的神奇,萦绕着一股神秘而浪漫的气息。然而,当作者试图在结尾将逻辑化作语言去解释那迷人的未知时,面纱被揭下,滤镜被消除,读者会产生极度的失望感,哪怕作者架构的理论仍然是有趣而新颖的,本书《太阳篡夺者》给我的感受也是如此。
本作以水星发现高度智慧文明建造的神秘圆环加工厂开头,漠然无视人类交流尝试的智慧生命体,巨大而迷人的太阳圆环,这些要素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感感。然而,故事中后段落入到和平派和战争派的冲突的俗套剧情以及关于外星生命体本质的阐述也没有读者想象中来的惊艳。最终,读者仿佛在魔法秀突然宣告落幕后,意识到所谓的神奇不过是骗人的把戏,感受到强烈的失落感。这当然不是作者的错,而是人类好奇心的原罪。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总是在尝试追逐能够超越自我认知的体验,这导致与人的认知相悖却存在潜在逻辑的可能性能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愉悦感。但是人类的认知业已受到肉体制约和客观世界的束缚,在作品中能够得到的精神刺激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一方面读者想看到更新颖更颠覆认知的东西,一方面理性对这些内容的怀疑也在不断地加剧。当理性战胜了感性,逻辑的思考最终渗透进来,愉悦感就会退潮留下无法满足的空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品的结尾仍然停留在谜团的形式,反而让读者感到更有意思。理论上来说,人类能够接受的解释与人类希望得到的谜团永远是背离的,就像一组互为倒数的数字,这便是一个悖论。这个现象在阅读推理小说和看恐怖电影时都是同理。
巧合的是,在本书中作者也提出了很多有关认知边界的见解。人类与外星人的第三类接触是科幻作品非常常见的题材,一般而言在科幻作家笔下的第三类接触主要有如下的可能性。人类与外星人和平共处,外星人因为拥有高度的文明对于人类更多采取接纳和帮助的态度;外星人试图侵略地球,对人类抱有强烈的敌意;外星人具有强大的实力,人类的任何行为对他们而言不过是蝼蚁的自然反应。而本书的作者认为,外星人完全可能与人类存在超越了彼此认知的差异,外星人可能无法理解人类从语言、社会到文化的一切,甚至将人类并不视为智慧生命体而是作为无机自然界的一部分。归根结底,接触也好,交流也罢都是需要接近的立场的,如果力量悬殊过大称不上交流,而如果认知偏差太大甚至连什么是“交流”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试想,如果外星人如同本书描述的那般,没有他者的概念没有社会的意识,他们究竟怎么看待以个体行动的人类呢,对彼此而言双方的存在都是一个难解的谜。而这才是最可能发生的第三类接触,毕竟宇宙之大,环境之复杂,诞生出怎么样的智慧生命体都是有可能的,更何况关于智慧生命体,甚至关于生命体的定义都是人类自己想象出来的,以我们渺小有机体可怜的大脑真的能穷尽浩瀚无穷的宇宙中每个生命体存在的形式吗?搞不好对于真正的“智慧生命体”而言,我们不过只是无机体或者一组无序的乱码信号而已。陷入“人择理论”桎梏的我们只能喊出那句绝望的“我思故我在”,而上帝一直在发笑。
《太阳篡夺者》读后感(三):外星人篡夺了太阳,人类该怎么办?
这本《太阳簒夺者》是日本科幻作家野尻抱介的一部硬科幻作品。硬科幻主要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医学等“硬科学”为基础,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来描写可能实现的技术和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
这本《太阳簒夺者》是我喜欢的外星文明接触类型的科幻小说。从故事结构和类型上和《三体》有些相似之处。都有不明来意的外星文明,对地球造成了威胁,也有一个心怀怜悯的地球女性作为主角。两部作品都明显受到阿瑟克拉克的影响,对技术,物理原理都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
不同之处在于《三体》的世界更为黑暗而庞大。《太阳簒夺者》更为理想化。尤其是在人工智能AI与外星人交流的那一段,太顺畅太巧合,都让我觉得主角白石亚纪简直玛丽苏光环附体了。所有问题在她手里都能轻巧解决。这段人物的拉胯可能就是这部作品唯一的缺点。
除此之外,对于太阳“墙”的描述,人类对于外星人态度的矛盾都是极其优秀的。外星智慧生物用太阳系材料制造装置,攫取太阳的能量是一种了不起的幻想创意。如何高速运行到太阳系并及时刹车,计划有变之后瞬间改变计划燃烧自己的质量都是很有意思的想法。读这部作品能感受到读科幻作品的纯粹感。我读的不是一部社会派作品,也不是情感系伦理系,就是地球有可能会遭遇的未来的科幻小说。
对于日本科幻,我觉得自己从小到大接触的还是比较多的。从动画剧场版的《超时空要塞Macross》,到几乎每部必追的《机动战士高达》,再到《COWBOY》《新世纪福音战士EVA》,还有迄今还占据我软科幻排名第一的《银河英雄传说》日本科幻作品几乎伴随着我的整个成长史。
可以说日本的科幻作品是非常成熟的,而且百花齐放。曾经我还和同学一起整理过日本三大机甲类型,讨论单人机甲高达,零号机,《五星物语》的FATIMA,能不能胜过《Macross》的群攻。
除了机甲之外,对于未来的畅想也是让人惊叹的地方,比如《Macross》《EVA》都是面对外星人入侵,《Macross》最后依靠的是林明美一曲《可曾记得爱》横扫了整个宇宙。《EVA》的使徒设定最后被《环太平洋》拿去用了。《高达seed》中新人类与旧人类之间爆发了战争。2018年的《夏日大作战》则是人类在虚拟现实中间的交锋。可以说,日本的科幻类型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幻想类型,是非常丰富多元的。
这次看了这本《太阳簒夺者》,又在日本科幻的类型中加了精彩的一笔。对于喜欢硬科幻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佳作。
《太阳篡夺者》读后感(四):太阳篡夺者,一个没有“他者”的“存在”。
《太阳篡夺者》--没有“他者”的存在。
发生水星凌日的那天,学生们观察到水星里面好像长出了一根天线或者说是是出现了一一座塔形的巨大建筑物。他们根据推算那个物体应该是最近三年半之内才出现的,美国的NASA是用太空望远镜观察到水星的情况,水星上的景象和黄石公园的喷泉很相似。通过分析,这个喷泉应该是某种物质的投射器,慢慢的这些喷射物质就在太阳周围形成了一个直径8万千米的巨大的圆环,进而科学家观察到圆环还以每天50千米的速度在增加着厚度,这样将会导致地球上的日全食,每年地球的日照量也会因此下降10%,气象学家们认为地球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随着日照量的下降,增加的冰雪将导致地面无光反射率上升引发全球变冷的连锁反应,需要三年冰河期来临的最初的征兆,就会明显明确的显示出来。
人类发射的圆环探测器观察到圆环远处看是银光闪闪的,他的真实面目却是从黑色的底子上长出的无数的纤毛,圆形的结构物质薄而且坚韧很不容易破坏,那用探测器想采集回来圆环的标本,但是存放标本的容器,还有采集的探测器,很快就会被圆环的物质侵蚀掉。 而且人类发射出的用来观察水星表面的探测器,在接近水星表面10万千米的时候,就会受到受到水星的攻击。时候已经开始怀疑水星,有一种外星文明的存在。美国总统就宣布了这些圆环建造者拥有伽马射线激光武器。是所谓的激光炮,在过去7年使用了各种手段试图和圆环制造者取得联系,但是毫无收获,为了人类的存续。人类必须向未知的敌人宣战,预示联合国宇宙防卫军宣告成立了。 人类将要建造一艘核动力宇宙战舰,向着太阳进发,向着圆环进发。纪亚就报名了这次远征行动。他想亲自了解这些外星建造的东西。也解救地球与水火之中。经过不懈的努力,牺牲了一位战友,他们也终于破坏掉了这个围绕太阳圆环。 接下来人类就想和这个可以称之为“建造者”的外星文明进行沟通。在历经数年地外文明通信中心,发出的无数信息,却都如泥牛入海一般,没有达到丝毫的恢复。可意外的情况下,一个大学生劳尔黑进了地外文明通信中心的超级计算机。通过和她的沟通,对他制造的A.I.的一些思维理念的了解。仿佛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我们人类的地外文明通信中心给建造者发送信息,都是是建立在“假定对方的思维模式和人类相同的这一基础上的。” 接下来书中这些论述挺好的:人们认为思维是有语言规定的,但这一观点并不正确,如果这一说法成立呀呀,学语的儿童就无法记住语言,更无法 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新的语言也不会产生。我们在聆听别人讲话的时候,理解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背后的概念。”
劳尔和他制造的AI娜塔莉亚沟通出现障碍的时候,他突然发现附近也有人遇到了相同的苦恼(是地外文明通讯中心和外星人之间的沟通和他 AI娜塔莉亚之间有类似的地方)。
接下来纪雅心中形成了一个超级大胆的构想。就是如何安全的让圆环建造者的舰队在太阳系内停靠下来的方案。他的想法就是调整圆环的方向,让新的圆环垂直于黄道面,这样一来阳光被圆环遮挡的时间就会极大的缩短。二将要如何操控这些构成圆环的圆环物质呢?羁押的想法是,如果能对每个圆环物质进行再编程,就可以实现圆环位置的调整。与会者听到的当然是大惊失色,对那种粉末一样的东西进行编程?
圆环物质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成果。圆环物质是纳米的机器人,不如说是生物仅用几种细胞就能够组合出多的惊人的实际上可以看作无穷无尽的结构。是人们发现圆环物质中人们称之为信使的一种细胞。利用信使就能够按照我们的意愿操控圆环物质。当然也就可以调整圆环的方向。
外星人可以说是人类的镜子,人类将他们看作是侵略者,和平使者或者神的化身,这些都是将人类自身的恐惧和希望投射到他们身上的结果。
这帮外星人建造者的意识中没有”他者”。一个外星个体与其他的外星个体共享着意识。共享意识就意味着“他者”概念已经泯灭。外星的世界是没有社会的,他们只是存在。
那么外星人的未来构想又是什么呢?(或者说欲望是什么呢)书中说他们一直都在思考非线性星际繁殖模式,即将恒星的能量最大限度的转换到思考空间中,然后向更高级的智慧生命跃迁。我大概理解为就是用他们自己的意识来控制宇宙的能量。
有时人们不禁要感叹道。这些外星“建造者”-已经合为一体,对他者毫不关心的智慧生命。他们的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呢?同时不禁联想到人类也同样是智慧生命,经历了残酷的自然淘汰而延续至今,那建造者的今天会不会就是人类的明天呢?那是人类又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