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的追魂曲》的读后感大全
《小丑的追魂曲》是一本由[日] 绫辻行人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丑的追魂曲》读后感(一):善与恶的距离
一直觉得绫辻行人的特点介于岛田庄司和乙一之间,将本格推理和恐怖元素结合的相当平衡和出色,比如馆系列里的《钟表馆幽灵》。而这本《小丑的追魂曲》作为零食老师的杀人耳语系列,个人观感有点just so so。
恐怖的气氛这是零食老师强项,自然不在话下,确实铺垫的还不错,故事文笔流畅完整,结局反转到位,但少了那么一点推理的内核,基本靠主角的回忆来拼凑碎片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结局嘛,可以接受,但作为零食老师的推理迷来说,这本书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点意思。当然,也不可能指望大神每部作品都跟钟表馆的水平一致嘛。
诚然,这作为一本悬疑剧情小说来讲还是完全合格且出色的。书不厚,预计1个半小时可以读完,茶余饭后消遣可以,资深推理迷们就不建议抱有很高的期待了嗷。
《小丑的追魂曲》读后感(二):背对着无底的深渊,不停地跳着舞的小丑
深夜,少年翔二的哥哥接到一个神秘电话不久就坠楼身亡,哥哥儿时的三个玩伴也相继遇害,翔二发现,事态非同寻常。
一个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而行为异常的老人,一个因为照顾他而精神濒临崩溃的女儿,四个少年,十五年前一个看似意外的事故,将这些人的命运纠葛在了一起。十五年后,在看起来平静的表面下,却因流星马戏团的再次造访而暗潮涌动,残忍的凶杀案一场接一场的上演,翔二为了查出真相与占部直毅一起探究十五年前的真相——凶手因为弑父的愧疚而心理变态,残忍的杀死了四个无辜的生命。结局当然是正义得到了伸张,凶手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本书还是延续了作者一贯诡异惊悚的写作手法。
这里的“小丑“并不是马戏团中小丑的扮演者,而是指的凶手——占部的母亲。
“度过了六十几年的漫长的人生,父亲最后沦落到这种险恶的悬崖边缘,无法回头。然而他本人却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真实状态,只是可悲而又滑稽地歪斜者那张苍老的面孔。
背对着无底的深渊,不停地跳着舞的小丑,眼前呈现出刹那间的幻象。“
那小丑既是她的父亲,同时也是她,一个筋疲力尽,被逼到极限的女人。
“多么滑稽。多么愚蠢。多么可悲。“
《小丑的追魂曲》读后感(三):读后。
《小丑的追魂曲》的确不是一本“推理”小说,但无论从情节推进的流畅性和故事的完整性来看,我觉得都算得上是一本好看的悬疑小说。
虽然多年来逢人必推“馆系列”和绫辻行人,“杀人耳语”系列却是第一次看,时隔三十多年的作品在现在看来不免有一种穿越感,但对于我本人来说阅读起来十分怀旧轻松,手法动机都很简单,结尾破局虽然没有很大反转,但也算是意料之外,也没有让我觉得为了反转而故意反转,都在情理之中,喜欢反转和复杂诡计的读者当然会觉得无聊,但还是可以推荐给不太适应当下节奏的推理/悬疑小说的怀旧派爱好者(笑)。
这个故事从起始就指向了十五年前的旧事,一句歌谣串起所有人的噩梦,主角渐渐回忆起的不清晰的记忆对整体进行推进,人物的登场毫不突兀,对每个人的描写所费笔墨并不多,但性格鲜明。所以整个故事不长,读起来非常清爽顺畅。另外,这个故事主角翔二也打动了我,他对“家乡”的陌生感,对在家庭中的“自己”不(敢)认同,对哥哥抱有不知是不是该说是负罪感的复杂感情,所以当他遇到以“哥哥的老师”身份登场的占部,并被看透心事时产生了被救赎感,“查出哥哥去世真相”成为了他必须要做的事。在当一切都水落石出之时,他又成为了救赎者,去原谅了占部。那一刻,我想隔在他和这个现实世界之间的屏障也消失了,无论是对这个久别重逢的家乡还是他的父母,他们之间互相大概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其实在看到这本书豆瓣评分之前并没有想写所谓读后感,因为我也从来不看别人的书评,一直以来我认为阅读是非常私人的事,所看所想都非常主观,爱憎随心。加之这个版本书名和封面我也不很满意(当然理解太多出版现实因素的存在),翻译的版本倒是没有减分,但如果可以单从故事情节来讲,我还是忍不住想为它争辩几句,希望有更多像我一样的怀旧派的读者不要被评分劝退吧。笑。
《小丑的追魂曲》读后感(四):我被封面骗了
作者凌辻行人有新本格第一人之称……但是出版社的title不太能信,毕竟某出版社还创造过“世界三大推理小说巨匠”这种事。说起他的作品,最负盛名的馆系列,还有大家熟知的《ANOTHER》,然而我第一部读的作品是《杀人鬼 觉醒篇》,后来又读了《杀人鬼 逆袭篇》……为什么读这两篇?因为被封面骗了。
看了动画版的《another》,就对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因为是在地铁上看的,边看边晕车。我平时不晕地铁,只能将身体的不适归因于不愉快的观感。
给大家简短介绍一下《杀人鬼 觉醒篇》《杀人鬼 逆袭篇》两部,因为我绝对不会专门去写这两部的书评。这两部可以看成是两部大逃杀,把一小撮人关在一个无法与外界联系的密闭空间里,一个身份不明、战斗力爆表的人开始一个一个的杀人,因为总体上还是推理小说,所以要猜一下凶手的身份……
只是如此并不足以诱发晕车,可能是他太有技巧了,血浆迸溅的场景和人的惨叫,随着文字浮现在我的眼前,加之地铁有点晃悠,让我的胃也跟着翻江倒海。
但这也不是我讨厌《杀人鬼》的最重要原因。更让我接收不了的是,《杀人鬼 觉醒篇》里有一个推理小说常用的梗,他玩梗玩的太过火了。要说不合理吧,他还能用自己的逻辑圆上,具体是什么梗,这里不剧透了,我只要把这个梗说出来,阅读书籍的趣味性会降低,虽然这本书本来也没有趣味性可言。
其实我也是在微博上看别人说起这部作品,用很多词说这两本书不好,但就是没有烂,我就奇怪,到底是什么样的书能够给人这么奇异的观感,就去找来读了一下,找虐……
与其说凌辻行人是推理小说作家,更像是个惊悚猎奇小说作家,而且他的惊悚的点很多都偏欧美,有那种血浆迸溅,四分五裂的场景,打斗的节奏也很快,有很强的临场感。
看他的小说,最好不要带入,否则一方面要被人打死了,一方面又猜着凶手,真的太累了。
第一本就给我吓成这样,为什么我还会继续看他的书,难道裂口真的找虐吗?
不是,是因为读了他的《深泥丘奇谈》,这部倒是完全的怪异故事,而且是偏向东方的怪异故事,有那种惊悚的余韵在,如果《杀人鬼》是用锤子敲击读者的脑仁,《深泥丘奇谈》就是让人感觉背后有阴冷的东西覆上来了。
总体而言还是很惊悚。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讲一下《小丑的追魂曲》。
序章开始就死了一个人。因为看过前几本书了,我已经有心理准备了,就是第一章再发生点什么我也不会奇怪。
然而第一章开始,剧情趋于平和,主角津久见翔二出场,身为大学生,着急赶回家乡的原因,是为了参加哥哥的葬礼。他的哥哥就是序章里死去的伸一。
翔二的家里经营医院,父亲是院长,哥哥没有考上医学院,现在一个人搬出去住了,他也是独自一人死在住所。
因为翔二经常能从家人的态度中解读出,父母认为长子丢人。
哥哥死后,父母为了脸面,甚至希望案子能以意外结案,而不是真的想去调查哥哥的死。
翔二为了抚慰哥哥的亡灵,和结识的占部一同调查哥哥的死亡真相。
然而随着调查的推进,翔二的记忆逐渐复苏了,他想起还是稚童时的一些事。
“地藏菩萨……笑啦。”
“一起玩吧。”
被切成圆形的景色。
还有复古的五十钱硬币。
五个小孩的身影……
寻找真相之旅也是翔二的记忆寻找之旅,翔二发现哥哥的死可能另有隐情。一切的事情都指向十五年前,当事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
小丑、马戏团、后加入的小伙伴……
翔二认为自己马上就要贴近真相了,然而危险也已经逼近……
剧情就介绍到这里,再说下去就会剧透,所以我接着吐槽。
凌辻行人真的是技巧型的选手,简直到了奇技淫巧的程度。
红鲱鱼用的挺溜。第九章开始红鲱鱼*1,红鲱鱼*2,红鲱鱼*3。不停地打破你的固有想法,然后再重塑。
推理小说发展到今天,能想到的招数都已经被人反复引用了,但是他还是能玩出花样来,让你在有点恼怒的过程中佩服他。这可能也是他的有趣之处吧。
虽然也是玩弄技巧,但比《杀人鬼》要好多了。
整本书有一种家族崩坏的趋势,但是慢慢的崩坏,不是一下子就全员恶人了。不过,里面的妈宝男也太多了吧。好像出场的每一个你能叫上名的男角色都有一个一起居住的母亲,并且对他的生活指手画脚,别说交女朋友了,晚上出门见个朋友都要被盘问半天。难道他们就没想过离开家到大城市里看看吗?可能已经看完了,又回去了。
最要命的是小说最后,竟然升华了友情,你一个搞恐怖惊悚爽点套路的人,竟然升华友情?而且翔二和占部也没啥兄弟情……这里的兄弟情没有其它意思,两人有点像搭伙解密,为什么说搭伙解密呢,因为没有侦探助手的感觉,两人的智商只能说是普通,谁也成全不了谁。
可能这也是他的技巧吧。
看推理小说就像打游戏,多享受过程,不要太在意结局。
想要听我讲任何书的都请留言给我,无论是小说、艺术、人文社科、历史还是工具书(工具书仅限项目管理和法考相关)。
本文音频版发表于喜马拉雅,ID裂口小女子,商用禁止转载,非商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丑的追魂曲》读后感(五):【文学评论】《小丑的追魂曲》:地藏菩萨,笑了(绫辻行人)
文/小关平
没想到我看的第一本绫辻行人的书居然是这本,而不是“馆”系列。
本书是绫辻行人“杀人耳语”系列三部曲之一(另两部是《人偶的复活》和《魔女的诅咒》),又叫做“黄昏杀人耳语”。虽然网上整体评价不高,但我看过之后,却被作者的渲染力所震撼。算是带有惊悚性质的推理悬疑小说,和乙一的《夏天、烟火、我的尸体》的风格倒是很像。
结局其实挺吓人的,也是我压根没想到的。杀死自己亲生父亲!?这样的设定已经超出了本格推理的范围,反映出巨大压力下的无情社会。
阅读本书过程中,我突然觉得写出好的小说真不容易。在此排出我最喜欢的中国和日本十大小说家。
❤中国十大小说家:
——
❤日本十大小说家:
(宫崎骏《风之谷》)
开篇反复描述“一首动画片的主题曲”,后来才知道是宫崎骏的《风之谷》,绫辻行人表达的是对童年的怀旧,《风之谷》和故事主题没多大关系。而本文中不断出现的()中的内容(声音),也是作者故作紧张和悬疑氛围的内容,以增加读者的代入感。
也有可能是绫辻行人对自己喜爱的宫崎骏大师的致敬,很多作家、漫画家和导演都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夹带私货,当然我也很喜欢这么做。宫崎骏、娜乌西卡、王虫、风之谷,看到这些名字就感到亲切。虽然《风之谷》并不是我最喜欢的吉卜力动画。
依照惯例,我们知道,主角津久见翔二哥哥的死肯定没那么简单。推理小说怎么可能专门去写简单的非正常死亡事件,这又不是我们平时的出警日志。
推理小说往往是开篇让人一头雾水,出现各种谜题,书中人物逐步展开调查,寻找真相。
虽然我在看书时觉得绫辻行人的文笔比东野圭吾差多了,但看完之后发现,同作为日本推理大师,如果仅说文笔,这两位真没太大区别。最重要的还是说故事的能力。
有时很难区分日本推理小说家的风格,这本书如果隐藏作者信息,你告诉我是乙一写的,我也会相信。
(电影《伴我同行》)
开篇的五个人影(孩子),更让人想到的是斯蒂芬金的《伴我同行》和《它》(《小丑回魂》)。主角都是幼稚的小男孩们,而他们有时又是社会上“恶”的化身。这种现象社会新闻太多了,我小时候也经历过,这里不铺开说了。
(电影《小丑回魂》)
推理小说一定要有人死才好看,进入正题之后,这本书的吸引力也就开始了。
这四个孩子一一离奇惨死的情节,也很像《唐人街探案》网剧中发生在泰国曼谷的“四面佛”案件。
(电视剧《唐人街探案》之《四面佛》)
本书中,这群男孩长大后被杀其实也是咎由自取,虽然后来突然杀出一位杀死自己父亲的女人,但这几个小孩欺负老人的情景历历在目,还是觉得很恐怖。
一开始觉得一直出现的“地藏菩萨,笑了”这些词语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儿童游戏的名字,当年玩这个游戏的五个小孩,其中一个在游戏的时候被卡车撞死。看到这里被吓得一身冷汗,很有身临其境之感,想想就觉得吓人。
我们中国也有这个游戏,叫“红灯绿灯小白灯”,书中的栗须市叫“地藏菩萨,笑了”,作者介绍日本还有地方叫“不倒翁倒了”,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特色的称谓和玩法。《隐秘的角落》里的童谣“小白船”本来也很童真,但在剧中却非常阴间。
“地藏菩萨笑了”这个游戏的规则,“鬼”回头的时候,其他玩家不仅要停在原地一动没动,而且还要保持笑容,这就让这场“意外”变得更加恐怖,因为被撞死的“孩子”不仅要原地不动,还有着静止的笑容!
在微笑中被卡车撞死,还有比这更吓人的画面吗?
细思极恐的是,这场事件并不是意外,而是有人设计谋杀。而被杀死的这个“孩子”其实并不是孩子,而是一个老人,只不过已经退化成孩子的样子。最可怕的是,谋杀这位老人的,居然是他的女儿!!
这层层递进的恐怖气息迎面袭来,越往后看越吓人。书中大量鬼片般的设定,把读者代入到谋杀现场的环境之中。
本以为作者展现的是儿童霸凌问题,是不去尊老爱幼的社会现象,到最后发现本书讲的是社会压力下的丧失亲情,人性扭曲,恶意突如袭来。
谁会去杀死自己的父亲?而且还没有什么仇怨,只不过因为被压力压的透不过气,杀死父亲得以解脱。可见除了变格和惊悚之外,本书更多是反映社会问题。本书也有一些本格推理和细节铺垫,不过这不是主要内容,所以也容易被读者忽略。
当读者看到马戏团时,本来以为案件要解开了,谁知道后面有多层反转。马戏团其实跟这个故事没什么关系,只不过当时马戏团在附近演出,恰好那年马戏团里也有个小表演者被车压死……其实这是作者故弄玄虚,没有马戏团完全不影响故事的走向,算是作者故意给读者设置的迷局障碍。
可能小丑是一种隐喻,因为一直笑着的小丑面具下却是悲泣的。
我一直害怕男主的保姆节子阿姨是凶手,结果发现并非如此。感觉很像陈正道的《秘密访客》,谜底却比《秘密访客》还要狗血。看节子和男主对话的时候,我已经隐然觉得节子不是凶手,后面果然有反转。
当我看到当年被压死的“阿典”居然是一位老爷爷的时候,真觉得脊背发凉。当我知道这不是事故而是谋杀的时候,就更觉得这像恐怖片。
男主一直把咖啡厅的占部当做知己和侦查伙伴,最后没想到凶手居然是她的母亲。所以,当我看到她在15年后杀了当年这四个小孩时,已经觉得见怪不怪了。
我的《胡公孟探案集》之《久之物语》里,九芝也是为了赎自己当年的罪过,在二十年后布局杀死了儿时侵犯自己好友的三名男子。和这个故事很相似。
相比之下,亲生女儿杀死父亲这个设定真是太残忍了。按照作者的描述,占部的母亲是因为无法忍受父亲受到那四个孩子的欺侮,为了让父亲解脱,所以亲手杀死了父亲。也许“久病无孝子”这句俗语更能作为这本书的注脚。
突然觉得占部向男主陈述自己去尼泊尔的那段经历,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妙笔。他说:
本以为这只是一句闲话,是为了调节书中紧张的气氛,但看完本书之后,才猛然想起这个酷似外公的老人,其实就是隐喻被母亲害死的外公鬼魂,在尼泊尔等着外孙的到来。
那么,尼泊尔……是天堂?还是地狱?真是让人细思极恐。
本书就和东野圭吾的《秘密》一样,看完之后意犹未尽。
但不知怎么了,现在一想到地藏菩萨,脑海中出现的就是老人那张被卡车撞死时仍然微笑的脸。
2021/7/1初稿 2021/7/8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