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玩家读后感精选
《大玩家》是一本由刘天一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页数:5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好久没有看过这么系统性,这么艰深的书了。书里提到的很多外国学者的作品,我都曾经试图去看,却发现不知道是因为语言的隔阂,还是文化的差异,那些作品总是给我一种雾里看花的模糊感。于是我发现,当我想要选择系统性地了解一个问题时,最好的方法还是选择一个母语是中文的人写出的中文作品,方便更好地理解。 虽然是大部头作品,但绪论就已经深深吸引了我,“我们并非全然无知……就算我实在消费社会的陷阱中,我也是主动跳入的,与那些迷失了自我的同类截然不同”,这就是我本人啊。悲哀的是,“即便看破这一切,却依然难以逃离”。 我曾经很多次思考过《黑客帝国》中经典的红蓝药丸问题,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每一次都会坚定地选择蓝药丸。 这本书剖析了移动互联社会的真实场景,细致地描绘了这个“铁笼”的真实结构,以及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真实地位,可是绪论中已经洞悉了一切,哪怕你了解一切背后的逻辑,知道自己不过是大玩家手中的提线木偶,你有勇气,有能力跳出这个铁笼吗? 我已经说过我属于会选择蓝药丸的人,所以作者对移动互联的肯定让我更有共鸣,当然不能排除这是我用来自我安慰的想法。与此同时,我并没有放弃保持警惕,毕竟已经有太多科幻作品以极端的形式展现过科技的毁灭性。 举一个人们经常探讨的例子,通过手机与人交流有没有削弱我们与人交流的能力,破坏其中包含的情感。 作者认为至少在现阶段,手机改善的只是渠道,降低了交流所需要的成本,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心理建设的成本。而交流本身并没有因此打折扣,也就是说,我们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过程,以及内容本身并没有改变。说到底,是因为人脑并没有发生改变。 可是我不禁开始反思,当渠道和工具越来越先进时,交流与理解的速度是不是同样会加快呢?交流的准备效率在提高,交流和理解本身的效率似乎也在提高。最明显的就是视频网站出现的倍速观看功能,倍数越来越多,甚至优酷已经率先推出了三倍速。而我自己在看所有能听懂的中文作品时,基本上已经全都是1.5倍起了。 另一个例子是表情包的使用越来越泛滥,虽然作者说人们打字的速度没有提高,但人们甚至不再愿意花时间打字,而是选择用一个个表情表达原本复杂的情绪和信息。 这本书里讨论的问题太多,我只是选取了其中的一个小点,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移动网络越来越普及的现在,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打中自己内心的点,对这个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大玩家》读后感(二):《大玩家》解释权交棒的时代,都在争当这个大玩家
作者的视角非常特别,将很多视角归为符号,现代社会种种平台的符号创造、传播代表某种美好的进步的时候,我们是享受的。然而,当他们表现出某种“忤逆”,我们能否保持警惕,能够自主选择逃离与保持距离。
全书的一个关注点就在,人类在移动互联场域中,对于某种“解释权”的争取。在我们不断被移动互联网赋能,进而提升自身对世界的“控制力”的同时,移动互联的种种设计却在渐渐剥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进行解释和批判的能力与权利。
网络平台从不缺少挣钱的机会,相对于传统的产业模式,平台自身的多元化与可变化让这一切变的皆有可能。而平台的盈利方式,老百姓需要知道,这样,才能控制自己进入一些不必要的消费陷阱。作者将平台的盈利方式分为了三个,分别是:“税收、购买、衍生收益。”老百姓可能能清楚的分辨出税收与购买,需要注意的就是衍生。比如一些旅游平台,杀熟的飞机票,永远在奇奇怪怪的上涨,跨平台更是上涨,都很熟悉了,只能说他们的吃相确实太难看了,也不换点新招。
我对短视频的态度也是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他让一些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的老百姓有了发声的机会,虽然很多时候比较尴尬一些,但这个渠道是非常珍贵的与前所未有的,他们让整个世界更加完整,不要话语权全部集中在精英的手上。有点美国的众议院与参议院的意味。
大家现在对于短视频的各种非议超出想象,那问题出在哪里?我感觉还是因为这个短视频所存在的土壤,这个土壤出了问题,就不能要求短视频这个平台能够做出多大的实质性的巨大的改变,它如果能够做到潜移默化,就算很不错了。但怕就怕短视频平台自作聪明,使用大数据推荐,自己又给消费者在围墙之内再建一个蚕房,让消费者只接受单一的信息,让消费者进入一个思维定视空间。
符号的泛滥,反而使我们失去寻找意义的能力和意愿。与现实社会相比,移动互联的社会关系显得更加灵活多变。它的场景是多样的,互动对象也是无穷的、权力关系是隐藏的,这就导致了现实社会中很多对于自由的限制在移动互联场域中并不存在。人们便会发现,萨特等学者不断诉求的消极自由,在移动互联世界力竟是如此简单。
《大玩家》读后感(三):时代被互联网所控制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互联网,又称国际网络,是指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开始于1969年。想想当下,如果让你告别手机,告别互联网,你可能都活不下去吧。
看了本书没几页,就觉得作者水平很高,博览群书。看完此书,更是觉得如此。涉及了好多哲学、历史、政治相关的大家和书著作(弗朗西斯·福山、齐泽克等),还有一些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可以看出此书所包含的内容深度及广度之大。对于我来说,知识水平不足,理论了解不够,读此书就觉得是在读哲学书,没有什么基础,难懂并且有点晦涩。
本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用整体性视角审视移动互联的理论框架,并基于这种整体性认知给出针对当下的反思,即以批判主义的方式审视移动互联,去寻找其潜在的风险,而不将移动互联为我们塑造的一切看做理所当然或者是某种稳定的结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互联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媒体天天在狂欢,我们每天都在被“进步”鼓舞着,被“狂欢”娱乐着,海量的五花八门的资讯不停地轰炸着我们的头脑。如果你享受这一切,那么尽情的享受吧,这是一个为你存在的世界。但如果你在关上电脑、关上手机的一刻感到些许的无聊,一丝空虚掠过你的心头,那么你可以去翻一翻《娱乐至死》,它给了你一个新角度看待媒体,它想告诉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正如作者书中举了张一兵为《景观社会》作序中谈到“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基础已经将自身分离出来,在茫茫的总体性景象中建立起了一个同样虚幻的景观社会。”可以看出狂欢进一步挤压的,是真实和虚幻的世界。当然,狂欢不至于景观,狂欢到了极致,就会有叫魂者。大家可以去看看孔飞力写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让我们知道事实被忽略而立场成了一切的正义。 当下互联网赋予我们这么方便快捷的一切,是不是危机呢?如果我们对其进行否定,好似无病呻吟。现在生活的碎片化不断加深,打碎的不仅仅是这个世界,还有我们看待世界的目光。就算我们知道这是个危机,我们也好像无可奈何,难以逃离。这个互联网世界,就是一整套无法逃离的符号规则系统和定价逻辑。 如果说进步映照着科技、铁笼暗示着秩序、狂欢勾结着内容,那么对于思考本身的思考,便是在探求当下正在发生着的一切,与历史上可能已经发生过无数次的过往,有着怎样的牵连,并且我们应该如何以一种整合性的视角,去看待这全新的历史。正如那些对启蒙心存犹豫的人们,犹豫的不是整个现代社会,而是人们对于披着启蒙外衣的一切事物的不加辨别与不施否定。而这种精神样态所警惕的对象,与当下移动互联社会对于自由的、欢乐的、民权的直白肯定以及纯粹认同何其相似。
同时在极盛现代性下不断演进的网络社会,是一个符号的世界。而随着移动互联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这符号丰裕的社会催生了一个新的大玩家,即移动互联大型平台。作者本书的核心目标就是对于移动互联网场域中大玩家的反思。我们在被移动互联不断赋能,进而提升自身对世界的“控制力”的同时,移动互联的种种设计却也在剥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进行解释和批判的能力与权利。
我们要去唤醒那些本不应如此乐观却在文化工业下满怀信心的人。但其实我们也是很无力的,我们都是符号斗争中的一员,我们早已被控制、被遮蔽。希望我们要有能力撕下这平台所带来的幻想,跳出舞台。要知道,移动互联的世界是一个符号的世界;移动互联的战争是一个符号的战争;而符号的战争,就是人类之为人类的一切意义和价值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