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鼓岭的石头房子 | 福州行记
鼓
岭
的
石
头
房
子
文 | 马原
初次去台北,在福州有三天停留。经一个朋友推荐上了鼓岭。从福州看鼓岭,山不大,因为先前未做功课,对鼓岭一无所知,所以没把鼓岭当回事,以为不过是座公园类型的景观山丘,有很好的绿化植被和几条幽深的林中步道,如此而已。朋友说鼓岭山上有些老房子,很别致,他知道我喜欢老房子,说也许我会有兴趣。我有兴趣。
我一大早就出发了,叫了辆车先到了山脚。我原本想全程徒步,但又不喜欢独自穿越半个城区。城区绝对不是徒步的好去处,躲避车辆和吞咽尾气都令我畏惧。我把徒步区域只限定在山上,城里就免了。鼓岭比我想象的要大许多,许多倍!站在鼓岭之上,福州城也不显得大了。
先前想象山上的老房子,想当然地认为是中式建筑,诸如寺庙或者青砖大宅。没想到居然不是。当然有寺庙,鼓 山上寺庙不少,著名的有崇福寺和涌泉寺,寺庙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到了杭州,连灵隐寺也没心情进去走一遭。大户人家的宅子比较合我的胃口,却偏偏鼓岭上难得一见。但我运气不错,这里的老房子居然是些石头房子!我的最爱就是石头房子,无论是莫干山或庐山的那些老别墅,无论是云南贵州大山中的石头村寨,无论枫月白露那些堆石小屋,所有石造的建筑群落都让我心动。鼓岭山上小片的房子散落在坡地的平坦处,清一色的石砌小屋,有很好的阳光照,房子的石头本色杂驳而洁净,泛着青褐交织的光斑。格外引起我关注的是房子的线条,一种平直的效果让那些房子有了某种特殊的意味,低平而严整,让人联想到军队,有着纪律的韵致和秩序的延展。从房前屋后的菜畦和庭院,我知道这是农家而非营房驻地。但是石头房子太过干净,几近一尘不染,这些农家组合成的小小村寨又太不像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村落了,倒更像是个神仙的居所。如果有谁告诉我这是竹林七贤的地方,我绝不会以为他在胡诌八扯。石头房子就是这么奇怪的东西,会令我乱想。唯一让我疑惑的是房子的式样,那些并不自然但又透出奇妙效果的平直线条所构成的视觉冲击。我忽然意识到那是什么了,没错,就是它,绝不会错。是南欧常见的朴素至极的基督教堂的线条,连同那些石头。石头是中世纪欧洲最寻常也最理想的建筑材料,结实而且耐久,不易被雨水侵蚀,有建筑物所需要的所有优异的品质,而且在空间上有最理想的线条与姿态。我突然想到,住在这种房子中,心情一定会明朗而乐观,一定很少悲苦仇怨。一定有神仙的心境。奇了怪了,山村中的农家怎么令我联想到遥迢的欧洲南部呢?
一切缘自我的少见多怪。我头一次来,根本不了解鼓岭。原来鼓岭素有小庐山之称。百多年前鼓岭早就被洋人传教士看中,在这里修建避暑别墅,最盛时期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数百座风格各异的别墅布满鼓岭的各处,蔚为壮观,石头别墅群是鼓岭的招牌,是那个时代中国最美的建筑景观。那一整天我都在山上跋涉,经过了硕果仅存的宜夏别墅,也在万国公益社长时间驻足。这两幢老房子都是那个时代的遗留,见证了鼓岭曾经的热闹和辉煌。而且它们同样是石头造的,历经百年却又历久弥新,你根本感觉不到时光的痕迹。
我恍然大悟。原来前面那些石头小村寨的房子,都可能是旧时代的遗存。或者是在旧屋基础上翻建,又或者是依照旧屋样式再造。不止房子如此,连那些山路也是如此,那是一种不同于中式格局的道路样式,与房子相配,又有西式的格局和审美理念在其中。换一种说法,鼓岭很“洋气”,有着与我们所熟悉的一切很不同的情致。
end
马 原
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冈底斯的诱惑》《虚构》《上下都很平坦》《纠缠》等。
2018年第三期目录
实力再现
乌兰一支更 / 阿宁
慌张 / 余一鸣
创作谈/每个人都曾经慌慌张张
折叠术 / 陈崇正
创作谈/在分身与折叠之间
金塘河 / 陈集益
创作谈/金塘河不会枯竭
寄 / 王芸
创作谈/非空悬的“寄物居”
结婚记 / 吴君
新锐出发
告密者 / 钱墨痕
创作谈/和每一个自己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