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野孩子 | 我们不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野孩子 | 我们不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2018-06-23 21:17:37 作者:知道你喜欢我 阅读:载入中…

野孩子 | 我们不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1999年的冬天,英国伦敦现代艺术学院举办了一场“北京在伦敦”当代中国艺术节。当时,成立了四年的野孩子参加了这场艺术节,当时获得了当地电视台和英国国际电台的大量报道。时年,他们还在伦敦国家大戏院和维多利亚火车站等地演出

  这也就是这一年,张佺写出了作品大桥下面》的框架和雏形。2002年,野队(乐迷们对野孩子亲切昵称)曾录制了一张专辑,其中有这首《大桥下面》。但专辑后来并没完成,也没面世。八首未完成的分轨文件被搁置多年。

  若干年后,这张以《大桥下面》为同名主打曲的专辑终于和乐迷们见面了。野队还是那个执著不倦探索民歌的新形式的野队,但作品的风格创作形式以及所使用乐器组合早已发生数次的变化

  /

  我一直说野队的音乐是长在土地上,从土地里生出根须,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西北到云南,地域变了,那种质朴无华的根植于土地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创作没变,来自黄河边的一群音乐的赤子,没有被工业化的城市快餐化的消费时代影响

  二十多年来,野孩子那些不断探索、变化的作品里,始终唱着朴素真实事物,就如大西北脚下的黄土一样夯实、质朴

  承传、涌动了几百上千年的民族音乐、地域文化,在他们的作品里散发新的魅力音符传递父老乡亲故土、黄河、宁夏山川气息味道。就像野队在《长出来》里唱的那样:我们埋在土里的愿望,谁能把它像流水一样地遗忘……

  我们藏在心里的种子,谁不说那是年青的血在流淌。

  野孩子在自己音乐的土地上,洒下民歌的种子,浇灌现代音乐的雨露阳光,它们在土地下面生根、交错,发生奇妙化学反应,生成盘根错节的植株,繁盛枝叶冲破天空。如果没有现代音乐形式巧妙手法的融入,技巧感情融合,那么呈现出的东西也许是粗粝原始、没法为更多听众喜爱接受的。

  民间音乐,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

  野队的音乐之所以焕发持续不断的新生和魅力,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质朴却也明快富有民间色彩节奏、独具风格的演唱,民间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形式的有机结合——才得以诞生出《大桥下面》这样优秀的作品。如果仅仅是简单照搬、模仿传统民间音乐,或者生硬改编,那么作品的可听度将会大大下降。

  所以,在一次采访中,野队的成员之一张玮玮就说:我们乐队的成员都热爱民族民间音乐,并从中获取养分,但我们肯定不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我认为这二者的区别很大,有自觉和不自觉的区别。

  他还说这几十年来民间音乐的变化,可能比过去几百年都要剧烈。野孩子用的还是现代音乐的手法,从民间音乐里收集有共鸣素材,用来描述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

  /

  成立的这些年里,野孩子的作品一直在变化和突破着。

  小索所在那个时期的作品,粗粝而充满张力,比如《In the loft》这张专辑,一些演奏曲充满张扬、缓慢爆发力量。那一时期的野孩子,作品记叙着中国民间音乐的历史同时也从世界音乐里汲取灵感

  那个时期的作品有种苍茫、沧桑感觉,他们歌唱离开故土的乡愁以及在城市中面目、语意不明身份丢失等等这些在那个时代,离开家奋斗在城市里人们所面临的境况

  而后来的野孩子,变得越来越井然、内敛。音乐作品本身是充满一种内在张力的。正如某位哲人所言: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的。

  十几年前就走出国门的野孩子,后来无须在世界范围证明他们作品的影响力和魅力。他们把心思放在了纯粹的创作上,住在大理,生活就是与音乐为伴。老周也曾常驻大理,似乎这片净土带给音乐人们很纯粹的创作环境和更开放交流氛围

  今天的野孩子的作品,可以用不插电的风格演奏,也可以用更为华丽舞台视听音效来展现,更为契合作品调性本身的配器以及玮玮、郭龙、张佺、武锐这群配合默契老友们,也在音乐中完全融为一体

  《大桥下面》某些作品对人声的摒弃,将乐曲更纯粹呈现,直抵人心

  从成立之初手鼓与双吉他的形式,到河酒吧时期手风琴和贝斯的加入,再到后来2010年以后,冬不拉与手风琴、手鼓的编制,以及之后根据作品适时变化的乐器配合,野孩子一直在音乐的道路上,不断探求、创新,呈现出新的内核

  这点在《大桥下面》也体现得相当淋漓尽致,最喜欢重新编排过的《敕勒川》和《黄河谣》。还有,我喜欢诗人尹丽川作词的作品《石头房子》也是单曲循环到停不下来。

  /

  这张专辑以更为精致、凝练的形式,还原了质朴的地域民谣,简单、干净,带给耳朵一种贴耳的感动愉悦

  云南民歌、哈萨克小调、西北号子、图瓦民歌……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在大桥下面的音乐沧浪里流动

  野队成立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发行录音室专辑。《大桥下面》作为首张录音室专辑,对于乐队和歌迷们来讲,都意义重大

  中国民歌当代民谣化运动之路亟待走出一条新的广阔大道来。中国民歌的朝圣之旅走得艰难且缓慢,但,还好,还有野孩子这样一批音乐的赤字自怀担当的在做这些事。

  时光流转,野孩子依旧是京兰腔的黄河谣传唱者、是城市动荡变迁下带来安全感和共鸣的一种真实、是大桥下面生生不息、涌动不止的纯粹音乐世界。

  /

  #你是否听过野孩子?#

  ~~晚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