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卖菜的阿姨,上辈子都是有故事的女同学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北京,连菜市场都开始被规范装修成了一种叫做“生鲜超市”的东西。集市类型的菜场,只能顺着鸽哨的声音,走到胡同或老街的深处才能找到。
在北京,现在很少能听见鸽哨了吧。
我老家的菜市场,是真的菜市场。
布满烂菜叶的路散发着让人不太愉悦的味道,空气中弥漫着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你在这样的地方走着,其实很容易分辨,哪些人是真正属于这座城市安逸生活的人,哪些人是像我一样,在“超市经济”冲击下八百年都不来一次菜场的人。
看走路的姿势就可以了。那些步履轻快,疯狂抢菜的,和我们这些,走路跟扫雷一样避开鱼鳞烂菜叶的,总归还是不一样。
写东西的人贴近生活的方法,其实就是设身处地体验生活本身。其实,不仅仅是写东西的人,想要活下去的人,都应该是这样。
当然,不同人的生活总是有不同的活法。你不能说天天买菜做饭的是生活,那些天天点外卖的人过的就不是生活了。但后者,在充满噪点的生活中,似乎更容易忽略它的本质。
我收集了三位“卖菜家”的故事。
在菜市场的谈话,大概是我做了这么多次“人间观察”最不愉快的一次了,空气中的鱼腥味让我有点恶心。明明是同样的呼吸系统,隔壁卖调味料的阿姨正和着这种鱼腥味,津津有味地吃着麻辣烫。
01.
我是少数晚上光临菜市场的顾客,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早上的菜比较新鲜”,所以菜市场的“晚班”透漏着清闲的味道,他们在收摊前,有大把的时间和我闲聊。
我也禁不住去想,没有人和他们闲聊的平时,他们都在做着什么样的事。
我拿起一棵萝卜像买西瓜一样拍了拍,一边问价格一边问卖菜的阿姨,平时你们在这种没什么人的时候,都做点什么事情呀。
阿姨揣着一口浓重的东北话,一边给我装萝卜称重,一边和我说,就玩玩手机,找点事情做。
“你们不发呆吗”,我接着问,然后拿起来一捆芹菜开始端详——想要阿姨和你聊天,你就一定要持续性地消费才可以。
“不发呆啊,发什么呆。发呆特别容易想到不好的事情。”阿姨一边说一边麻利地把我买的菜装进了一个巨大的黑色塑料袋。
图片来自网络
我借着拿菜的机会蹭到阿姨身边,“阿姨你平时玩手机都做什么啊,刷微博吗?”
“微博是啥?”阿姨问我,一边问一边从身边桌子上的零钱堆里摸出一个华为的旧手机,熟练地解锁,然后点开了桌面上除了固定应用之外唯一的App,开心消消乐。
“就玩这个。”我发现阿姨过的关卡,是我的两倍还多。
问她玩了多久,她说不记得时间了,大概是从她上次见到她儿子帮她下载这个应用到现在吧。
我没再问下去,拎着菜说了声谢谢后就走了。身后响起了开心消消乐里小动物相互碰撞的可爱声音。
后来一路逛下去,发现所有的店主,在没有顾客的时候都衍生出了第二种身份。
有的是手游达人,有的是飞针引线的十字绣高手,有的是巧手的木匠,叮叮咣咣之间就给自己的小孙子做出了一个小板凳。这些第二种身份,让菜市场多了一点诗情画意。
可能对于他们而言,生活的组成也不仅仅是为了“活”下去,也有“生生不息”的对于小确幸的渴望吧。
02.
我外公是他那里的常客,家长里短,是这些被岁月剥夺了工作权利的老年人,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
我外公比普通的八卦老人稍微高雅一点,他是老年大学的班长,精通摄影,学汉语拼音比我学英文快多了。
我一直觉得我外公听这种市井故事都是左耳听右耳出,但是卖猪肉大爷的故事他讲给了我妈,然后还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
大概就是大爷的儿子在外面赌博欠了高利贷,成天躲在家里不出门。卖猪肉的大爷老伴走得早,自己每天守着猪肉摊子,一边卖猪肉,一边骂自己儿子,但是一边骂完了,还一边帮着他口中“不是东西”的男人还着债。
这个故事更多的细枝末节我是不知道的,也没有办法知道。好几次路过大爷的猪肉摊都想去问问他,或多买一点猪肉。但后来觉得,去揭人家的伤疤,总归还是不太好。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为只会在电视剧中出现的桥段,没想到就在自己身边真实地发生了。当然,这件事情和我的关联是,我妈在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教育了在外地上学的我,不能赌博,不能去夜店,不能纹身,不能抽烟喝酒。
所以,我大学四年过得很乖。因为很害怕自己欠外债,我父母要一边骂我一边替我还债。当然,花呗除外。
我一直很想知道,那个不孝的儿子欠了多少钱,而卖猪肉的大爷要再卖多少年的猪肉,才能还上自己儿子所有的债,或者说,彻底原谅自己的儿子。
生活再难,尽管你再混蛋,很多父母都还是会一边恨铁不成钢,一边想要把坠入深渊的你拉起来。
03.
你卖菜要卖到多少岁?奶奶说,不知道啊,卖到不能下床吧
和其他摊位动作麻利的年轻阿姨不一样,她的动作总是慢慢的,像是《疯狂动物城》里面的树懒。
所以在卖菜高峰期的时候,她的摊位前面也只有几个熟客而已。
可能是年龄比较大的原因,奶奶大概是整个菜市场最健谈的商家,她毫不排斥别人和她聊天,就算你什么都不买。
我本来以为,这位奶奶的故事应该会和那位卖猪肉的大爷一样,有一个苦涩的背景,但后来发现奶奶的晚年和家庭,其实异常幸福。
她来卖菜,就是为了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坐在一堆绿油油的蔬菜面前,看着那些为了生活奔波劳苦的人,在她这里拿上一把青菜,和她说说话,抱怨或讨论下自己的丈夫孩子,是她所渴求的生活状态。
这种生活状态中的细碎和忙碌,代替了岁月淘洗后的平淡和皱纹。让生命本身,变得格外热闹和充实。
我问奶奶:“您卖菜要卖到多少岁啊。”
奶奶一边帮我擦掉黄瓜上的水,一边笑吟吟的说:“大概卖到我下不了床吧。”
我们经常会看到时尚杂志报道着那些超龄的名模,他们拥抱着皱纹、眼袋和银发,却从来不会拥抱老龄化的生活方式,并迷失生活的意义。
这位卖菜的奶奶,和她们相比可能太过普通了,但其实她们是一样的。
无论年龄多少,对生活保持灿烂的热忱,对自我价值保持永恒的肯定,是最好的抗氧化剂。
你想听故事吗,其实一个菜市场就够了。
不像超市中无人售卖的冷冻柜和货架,这里充斥的是鲜活的普通人。
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过往与未来汇聚在此,为了生活的残酷或好梦,每日奔波。
他们可能非常辛苦,但同时,生活带给他们的痛与真诚,给予了他们对于世界和人生非常真实的感悟。
生活教会了我们拭目以待,我们教会了自己,不论何时,好好生活永远是最好的选择。
吴阿赞,东七门撰稿人,我会做菜吗?我当然会做菜,我不去做菜我干嘛去买菜。最近在努力实现自己从艺考到现在八年的梦想,快要成功了,祝我好运。
『生活教会了我们拭目以待,我们教会了自己,不论何时,好好生活永远是最好的选择。』
你最会做的一道菜是什么?
你上一次做菜给别人吃又是什么时候?
留言告诉我们吧~
如果你喜欢,别忘了点赞和转发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