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评:《碉楼》
一诗一评:《碉楼》
诗评媒特约评论员 李月边
简介 李月边,广东人,大学美术学历。1995年前,曾有散文、诗歌、短小说和绘画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1995年起供职于纸媒20年。2016年,重新思考诗歌,有作品见于《汕头作家》、《长江诗歌》、《香雪》和《星星诗刊》、香港《流派》诗刊等。
碉楼
作者:朱池德
竖起主人遗留的性格
冷对岁月的戏弄
煮沸了老去了的心愿
隐隐约约递出一道古香
霞雾中你昂头的姿势
而你闭目闲赋着鼻鼾声
把性格交给脊梁骨,充当护卫
你的知觉有点回暖
哄着你抱着一串故事
兴高采烈地开门迎宾
2016年秋写于开平碉楼风景区
在广东省江门五邑地区,朱池德是极具个性的诗人,他的诗作同样极具特色。《鲜血素养的爱情》是朱池德于2014年回归诗歌现场的首本诗集,诗坛前辈郭玉山在序中说:“他(朱池德)的新诗,鲜明的变化是,抒情咏物,呈现出一种成熟的自在,从容和宁静。这种静,不是人生的虚无和现实的逃脱,而是沸腾煅烧后的冷凝,激流历练后的沉淀,是一种自我完成的饱满,是穿越现实迷障而抵达一个豁亮的心灵境地。”这里的“心灵境地”,我理解为诗歌的意蕴。诗歌的意蕴,作为诗人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或“小我”或“大我”,还可以是互相交融,而其最高的境界,则来自关于人类的、民族的、历史的思考。在此诗的意蕴层面,“历史感”应该是朱池德诗歌的有意识追求。
碉楼,是江门五邑侨乡的一种独特建筑,其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于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中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代表。此诗中,朱池德隐藏了“我”,也最大限度地避开了碉楼的功用和外观描述,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的语言直面了“你”这个意象的精神内核,比如前三节的“岁月的戏弄”、“顽固的理由”、“充当护卫”等,以达到现实经验的深层开掘,而“紧闭的房门”、“闲赋着鼻鼾声”、“杂草施舍的苗藤”等意象营造出来的意境,委婉地表达了碉楼历史的沧桑甚至晦暗。在最后一节,此诗的巧妙之处在于,也是朱池德造境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顺势而为,而是话锋一转,当历史“遗忘到空白时”,却又“兴高采烈地开门迎宾”了,历史是如此的不可理喻,却又如此的顺利成章。由此,隐藏着的“我”,在观光旅游中已静悄悄地完成了一次对历史的探索和思考。这种诗意的转折之美,极大地提升了现实穿透力,艺术地呈现了真切的生命的、历史的体验。
对历史感的体认和对自身的省察,并不是对物象的简单复制还原,还应当朝向意义的生产。朱池德此诗,以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和具有跳跃性的诗意语言,以丰富的意象,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历史感的诗歌意蕴。这,就是“豁亮的心灵境地”。
评媒编辑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