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到底有多可怕
共济失调
是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大脑型共济失调。而一般称呼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
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深感觉的传导是由周田神经经脊神经后根、脊梁后索、内侧丘系、丘脑至大脑顶叶皮质。这一通路上任何部位的病变均可造成深感觉障碍。而出现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引起者特点是行走时步幅较大两腿间距较宽,足道强打地面双眼注视两足睁眼时可部分缓解,闭眼时不稳甚至不能行走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的病因有:周围神经或神经根病;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颅底畸形、脊髓病、肿瘤;脑干血管性疾病如梗塞、出血,多发性硬化、肿瘤;丘脑顶叶通路或顶叶血管性疾病、肿瘤;
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患者的小脑、脑干和脊髓由于病变而产生退行性变性萎缩所致,一般患者多在青少年期、成年期发病,病情逐渐加重。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主要表现喝醉酒的人一样,走路摇摇晃晃,动作平衡失调,讲话含糊不清,进食喝水返呛等。
1、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2、血管性如小脑梗死、小脑出血等;
3、炎症性如急性小脑炎、小脑脓肿等;
5、药物的副作用,如抗癫痫药;
6、脱髓鞘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
8、内分泌紊乱,小脑钙化;
10、外伤;
11、遗传性,如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
是以平衡障碍为主,表现为站立或步行时躯体易向患侧倾斜,摇晃不稳,沿直线走时更为明显,改变头位可使症状加重,四肢共济运动多正常。此外有明显的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多见于Meniere病、桥小脑角综合症等。
大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性共济失调有别于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之间有额桥束和颞枕桥束相联系,故当大脑损害时也可出现共济失调,但大脑性共济失调通常不如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明显,较少伴发眼球震颤。大脑性共济失调分为以下三种:
1.额叶性共济失调 出现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时,表现如同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位性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除有对侧肢体共济失调外,常伴有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以及精神症状、强握反射和强直性跖反射等额叶损害表现。
2.顶叶性共济失调 表现对侧患肢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闭眼时症状明显,深感觉障碍多不重或呈一过性;两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可出现双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及大小便障碍。
3.颞叶性共济失调 较轻,可表现一过性平衡障碍,不易早期发现。
首先是遗传因素
遗传性共济失调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病的发病机理不明,可能与生化功能改变有关。小脑性共济失调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就是指正常人与这类患者婚配,怀孕后生下来的小孩儿有50%的可能性发病,也有一半可能是正常。是否会患病与孩子的性别无关,也就是所生男孩女孩患病的可能性都一样。
被遗传者
往往在青春期前后出现症状,除走路不稳、易跌倒,言语含糊等症状外还可出现心脏肥大,有些患者会并发糖尿病等。接近30岁时,患者几乎不能走路。
其次是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共济失调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因此老龄化的今天,共济失调形式也不容乐观。还有就是环境暴露,已有数据表明药物中毒和外伤可增加共济失调的发生风险头痛头晕是共济失调最常见症状,睡觉后仍持续头痛头晕,清晨睡醒后加剧,运动/咳嗽等亦加剧。
其他症状
除长期头痛头晕外,还常常伴随其他不适。主要临床表现:头昏,走路摇晃不稳、易跌倒,下楼比楼更困难,动作笨拙不协调,讲话含糊不清,吞咽困难等,这些症状会逐渐加重。本病有遗传早现现象,即在同一家系中,下一代的发病年龄比上一代提早,临床症状亦更重。这些症状的出现都源于随着共济失调的发展而累及大脑特定区域相应功能。
因此,如果日常生活中出现这些症状,就很有必要去医院进行针对性检查。如何诊断是否得了共济失调?身体不适指征仅是大小脑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是否得了共济失调还需临床最终确诊。最初医生根据患者口述进行更为专业的判断,以初步评估共济失调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必要,医生会建议患者进一步进行MRI检查,有时还需辅助CT或PET检查,以更进一步判断共济失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