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与人的差距,从这一刻就已注定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人与人的差距,从这一刻就已注定

2017-12-01 20:31:33 作者:李娜 来源:读书有方 阅读:载入中…

人与人的差距,从这一刻就已注定

如果你没有时间看完本文

点击上方音频,轻松听完今日共读

替你翻书,伴你共读。各位亲爱的读书有方共读书友,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在接下来的几天为大家领读路遥先生的《人生》。

《人生》这部中篇小说是路遥先生的成名之作,一经问世即轰动全国,后被翻拍成电影。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被顶替民办教师职位的高加林,在城市和农村来来回回的人生变化过程。

马云曾直言:“十八岁时我是蹬三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也希望这本书能给各位书友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今日共读目标第一章到第三章,即第1页—第33页。

 

今日话题

今年北京文科高考状元接受采访时说,自己生在北京中产之家,获得的教育和资源是很多外地或农村孩子得不到的。言论一出,引发了网友对“寒门难出贵子”的热烈讨论。

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是什么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这是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

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从公社开完教师会后匆匆向家里跑去,刚一头扑进家门,外面就传来低沉的闷响,一场大雷雨就要来了。

高加林的父亲打着赤脚蹲在炕上悠闲地抽旱烟,母亲正颠着小脚往炕上端饭。老两口见儿子回来分外高兴,父亲赶紧去挑灯花,母亲忙着添新菜,烙白面饼。

然而,高加林却明显反常,每次从城里回来都拉着父母说长道短的他,此刻却连鞋都没脱就躺在炕上,对着黑洞洞的窗户幽幽地说:“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事出反常必有妖。

原来,高加林当了三年的民办教师职位,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高三星取代了!

对高加林而言,这不仅意味着失业,还意味着他这个从未参加过繁重体力劳动的读书人,从此不得不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在这个贫瘠的山区,当一个地道的农民。

而对这个家来说,儿子不教书,一时又不习惯劳动,一家人往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这对一家子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打击。

高加林在被子下狠狠地揪着自己的头发,父亲沉默地摸着自己的赤脚,母亲则伏在炕沿儿上无声地啜泣着。

窑里静悄悄的,一片死气沉沉

 

人生而平等。但社会资源,天然配置不公。

 

一句话,是观点。后一句话,是现实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加林的父亲忍不住骂起了高明楼,一边骂一边哭。

加林听见父母亲哭,猛地爬起来,对父母吼叫说:“你们哭什么!我豁出这条命,也要和他高明楼拼个高低!”说罢一纵身跳下炕来。

这一下子慌坏了老两口,赶忙一个捉住儿子的胳膊,一个堵住门,一边拦一边央告说:

“好我的娃娃哩,高明楼心眼子不对,你告他,咱这家人往后就没活路了…”

“咱千万不敢告人家!”

“你听着!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见了明楼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哩!脸不要沉,要笑!人家现在肯定留心咱们的态度哩!”

“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

不亲身经历,你永远不知道人可以卑微到什么程度。

被父母以下跪威胁的高加林,那一刻终于忍不住痛哭出声。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有些差距从一开始就已注定,底层的人缺少的何止是机遇,最悲哀的是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

                                          

遭受打击的高加林几乎是浑浑噩噩的过了一个月,每天睡得早起得迟,整晚整晚在黑暗中大睁着眼睛。

起床后的加林接连抽了两支烟,磨磨蹭蹭下了炕到了院子里,远处一片绿荫后隐约露出的石窑洞,就是他曾工作了三年的学校。在那里他高加林也曾是一个很受尊重的角色。

 

别了,这一切!

高加林刷牙的时候,看见满头白发的母亲正佝偻着身子在自留地里拔草,一种难受和羞愧使得他胸部一阵绞痛,觉得自己这一个月实在不像话!

要知道,穷人是没有资本去闹情绪的。

哪怕一个月的悲春伤秋,也不过是因为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加林痛苦地想,他再不能这样下去了!生活是严酷的,他必须承认自己目前的地位——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有人说,穷人永远在抱怨不公后被迫接受不公,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纠结痛苦的高加林,突然想起要给叔父写一封信,看在部队工作的叔父能不能在新疆给他找个工作。此刻的他迫切的想要逃离,渴望远走高飞

写完信后,心情舒畅的高加林跑到河边游泳,突然他右侧的玉米地里传来一阵女孩子悠扬的歌声,歌声甜美而嘹亮。

是刘立本家的二闺女巧珍在唱歌,而且是专门唱给高加林听的。

如果说加林这次“失业”谁最高兴,非巧珍莫属了。

小姑娘一直暗恋高加林,当初听闻他被高明楼的儿子顶替后,也曾痛心,甚至在姐姐面前骂高明楼不是个人,要知道高明楼可是巧珍姐姐的公公。

但痛心之后,巧珍又忍不住激动兴奋,因为加林又成了农民,回到了村里,不再像以前那样高不可攀了。

当然,此刻的高加林是不知道巧珍这曲折的心思的。

第二天吃过早饭,高加林的母亲蒸了一篮子馒头,让他去城里的集市上卖,换些油盐回来。

再艰难的日子也总要过,再难熬也得熬。

看着人头攒动的集市,高加林显然有点不适应,尽管努力说服自己,但是他还是不甘心自己就此成为和这些赶集卖货人一样的苦力劳动者。

他在集市上躲躲闪闪,生怕遇见熟人。那句“白蒸馍哎——”的叫卖声无论如何都喊不出口。

越害怕什么,越来什么。

刚路过汽车站,高加林就遇到了高中同学张克南和黄亚萍。昔日里一起讨论小说、音乐、绘画、国际问题的同学,今日里都是吃公家饭的干部,而他却成了一个农民。

极度的窘迫使高加林不由自主地编造了个“去亲戚家”的谎言;而身份的落差也让他在老同学面前变得异常敏感而尖锐。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每个年轻人,都曾有冲破现有阶层的宏愿。但真正的现实是,环境和命运总会压倒个人的努力。

也许就是这城乡十里路的距离,人和人的差距,就已经拉开了。

即使不愿意承认,高加林也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亲爱的书友,今天的共读就到这里。高加林的馒头最后卖出去了吗?之后的他在集市上又发生了哪些事?我们明天再来揭晓!

今天的领读就到这里了,亲爱的书友们读完别忘了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打卡签到,让我们每晚八点,不见不散!

 

主播:冰宝,喜马拉雅FM签约主播,喜欢小资,享受播音,最爱喝咖啡,还是个麦霸哟~

今日话题

你认为是什么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我在后台等你们~

【读书有方】往期文章推荐阅读

(点击蓝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

《情绪急救》| 共读第一天

《情绪急救》| 共读第二天

《情绪急救》| 共读第三天

《情绪急救》| 共读第四天

《情绪急救》| 共读第五天

《情绪急救》| 共读第六天

《情绪急救》| 共读第七天

《情绪急救》| 共读第八天

《情绪急救》| 共读第九天

《情绪急救》| 共读第十天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共读签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