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成大事的3种迹象,别不信!
现在这个社会上,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大事,做一个成功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成大事呢?
其实一个人能不能成大事,观察其表现是可以知道的。
一个成大事的人,往往会有这几种迹象。
01
身处逆境,固守坚持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能在逆境中坚持下来的人,都会成就一番事业。
在古代的军事家里,孙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孙膑双腿残疾,但是他最后却实现了人生价值,青史留名。
从残疾人到著名军事家,是因为他身处逆境时,从不放弃,始终坚持。
孙膑是鬼谷子的学生,专研兵法,一同修习的还有庞涓。
学成之后,庞涓先行一步,去了魏国当了大将军。
因为嫉妒贤能,庞涓把孙膑骗到了魏国,诬陷孙膑私通齐国,孙膑被挖去了膝盖骨,最后还处在庞涓的严密监视之下。
此刻的孙膑,可谓是陷入了绝境中。
双腿残废,行动不便,随时都有危险,想要脱离十分困难。
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开始装疯卖傻,慢慢消除庞涓的戒心,寻找着逃离的机会。
最后,他在齐使的帮助下,成功抵达齐国。
如果孙膑承受不住打击,那么他至死都会被困在牢笼里。
正是因为孙膑的坚持,才使得他有了一片新的天地。
孙膑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逆境中,只要我们固守坚持,迟早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遭遇各种各样的困境。
有的人选择坚持,有的人选择放弃。
然而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往往是那些坚持下来的人。
他们懂得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逶迤前进,直到水到渠成。
只要咬牙坚持,就没有做不了的事情。
02
身处顺境,居安思危
《左传》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危机意识,是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即使在安定的时候,也不能放松警惕,因为危险时时刻刻都在。
如果一个人身处顺境中,没有危机意识的话,很容易跌倒。
曾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在一个青黄不接的春天,一只在农家仓库里觅食的老鼠意外掉进了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
这飞来的口福使老鼠喜出望外,它先警惕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确定没有危险后,接下来就是一通猛吃,吃完之后倒头就睡。
就这样,老鼠在米缸里吃了睡,睡醒了再吃,日子不知不觉在丰衣足食的悠闲中过去了。
有时,老鼠也曾想跳出米缸,但终究是未能摆脱白花花大米的诱惑。
直到有一天,老鼠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再也跳不出去了。
对于老鼠而言,这一缸米就是一块试金石。
如果它想全部据为己有,不舍得安定的生活,其代价就是自己的生命。
老鼠多留恋一天,多贪吃一寸,就离死亡更近了一步。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要学会居安思危,还握在手里的,不代表就不会流逝。
而成大事者,必须要养成居安思危的习惯,这种习惯必将对自己的人生大有帮助。
李嘉诚曾说:“我90%的时间在考虑失败。”
人生的大舞台上,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永远是鲜花坦途,总会有荆棘坎坷。
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人生一定不能太安逸,要学会居安思危,才能够走得更远,才能成大事。
03
做事靠谱,言而有信
有句话说:聊天找有趣的人,做事找靠谱的人。
因为这样的人,不仅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靠谱,是最难得的人品。
这样的人,往往也容易成大事。
而一个人是否靠谱,最关键的便是看他是否看重承诺,言而有信。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被拥护为霸主,便离不开他重承诺的人格魅力。
在一次出兵征讨鲁国的战争中,节节败退的鲁军提出献邑求和,齐桓公答应了。
但是正当两国在柯地会盟时,鲁将曹沫却突然用匕首挟持齐桓公,要求他退回被侵占的鲁地。
齐桓公情急之下,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后来,齐桓公想想就有点后悔,但是想到背信便会失信于诸侯,最终还是将鲁地还给了鲁国。
诸侯们听到这件事,纷纷赞扬齐桓公言而有信的做法,说他是一个靠谱的人,于是便愿意归附齐国。
有句话说得好:成大事者,不立信,何以立威?不立威,何以服人?不服人,何以得人心?
做到言而有信,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被人信任着、尊敬着、认可着。
然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把遵守约定的人当成了不知变通的蠢人,甚至同时为自己投机取巧的小聪明沾沾自喜。
殊不知,捷径也必须建立在规矩的基础上,不然总有一天,会受到更严厉的反噬。
不信守承诺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怎能成大事呢?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用社会,一个人若是没有诚信,就没有了立身之基。
孔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一个人信守承诺,内心便有了坚定的方向,容易成大事。
总之,一个人要想成大事,这三点缺一不可。
当然成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
只要肯努力,成功之门一定会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