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粮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粮食

2019-06-28 14:45:06 作者:梁惠王的云梦之泽 来源:梁惠王的云梦之泽 阅读:载入中…

粮食

  (说明:本篇是网友投稿网名为岛边天外,对过去生活回忆,对现在乡村描写,都蛮质朴的。)

  童年时上学的记忆忘得差不多了,只有春天时,在长满红花草的田里疯跑的情景历历如画。绿草如毯,细细的茎撑起紫红的圆型花蕊,奔跑着的瘦弱小小的我,因为赶不上小伙伴脚步,和他人保持着恒远的距离

  生于斯也长于斯的地方大部分人最终都会离开故土,然后在记忆中将它无限美化,并且在接近时蹙眉感叹,是这样吗,不是。

  小的时候家乡人民的生活没有那么差。当时政府职员职业远未到为人羡慕程度,虽然吃商品粮仍然是一种身份象征妈妈也这样说,你一出生就是吃商品粮的。可是听说家里的老人反而因为我们在村里没有土地而觉得遗憾,因为别的村民会跟她秀,说自己家又分了什么什么,拿宣传书上的标语跟她描述农村多好,一片金来一片黄,谁让大地锦绣劳动人民手一双,我有点诧异老太太们为什么这么爱掉书袋。

  而其实这是一个多移民的极小村庄,距离最近的县城也有一百多里。或许因为土壤没那么贫瘠,或者水旱灾荒没那么频繁,或许又穷又远,可躲战火纷扰,陆续有一些北方的移民来到此处,就此扎根。交通不便年代土著和移民基本生活在这样一个完全闭塞环境里,接受教育机会少得可怜亲戚中有老人幼时私塾少年时能去县城接受到中学教育,已经是少有高级知识分子。他懂得多,也热爱文化。虽然他多子女家庭,因为经济或者其他原因,并没有一个能接受到更高的教育。

  第一次见到汽车乡邻这样交流对汽车的感受:“不知道哪里来的牛,眼睛那么大,不用吃草也能跑,还叫得好响。”我有点怀疑这是否后代前人的嘲弄,农民和牛的关系那么近,不至于分不清机器和牛的区别。但是,每一件新事物出现,在贫乏的年代,都更加是一次巨大冲击

  对于贫苦乡村来说,能吃饱是最大的问题。一九四九年以前,虽然农民和地主之间也存在矛盾,受惯苦的人说起地主来,态度倒是很平和,或者说是麻木。那时村里有一个中年地主寡妇,和邻村一个中年男地主相好(听起来很有民国风度)。我们家赤贫到只有小小一间屋子,曾外祖父因为借了女地主的粮食,在高利贷之下,只好把自家的耕牛牵给女地主抵贷,男地主知道后大声嗟叹:“你这个堂客真是蠢,怎么不让他多欠些日子,把他家地收过来。”

  虽然这样,曾外祖父有捕鱼的本领,家里似乎也并没有那么悲苦,农民也惯会苦中作乐。他外出放牛回来,会跟家人说,跟着他放牛的小童会无邪地问他:“爷爷爷爷,你说过年晚上我是先吃鱼好呢,还是先吃肉好呢。”

  他好喝一口老酒,家人去买酒时,有时去的早,卖酒的人会说,等等,要加点香,然后把酒里兑点材料,其实就是水。加水似乎也没什么不好,还能保证人们少喝点酒精有益健康

  五十年代以后,人们在先进思想积极鼓励下,迸发出更多的劳动热情,只不过很快迎来了饥饿三年。一批人背井离荒远逃他乡,似乎流浪的路上有某种希望。村里的一个老人,那时还是年轻姑娘,这样跟人说:“现在让我饱饱吃一碗白米饭,立刻枪毙我也愿意啊。”没有白米饭,也没有枪毙,大食堂里的粥越来越稀,人们寻找一切能吃的食物。妈妈说她有饿到浮肿,而爸爸也同样遭遇,并且因为浮肿获得特别补贴豆子和油(或者糖?)我听说这个后立刻很紧张地问他:“当时是不是自己全部吃到这些,祖母有没有要分给他别的兄弟。”似乎对于祖母不甚宠爱他之事我耿耿于怀,到现在都介意。

  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因为我们村鲜有的种植经济作物,村民们明显比其他村的人要富裕。这种富裕最直观体现,是在村男子娶妻的容易程度。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在农村更为直接。田园牧歌般的岁月里,我和曾外祖母在飘着细雨丝的池塘边钓鱼的画面 很让人怀念。那时我总很艳羡地看着亲戚中的少女穿着新潮自信谈吐磊落,在幼小的心中,那样自信而有梦想,似乎就可成为美好生活了。邻村的人在忙的季节,会结伴我们这里打短工。生活富足而美好,遥远共产主义生活似可期待

  直到县城某家工厂打工,少女们疯了似的挤爆招工现场。一个女生说:“哪怕到工厂扫厕所都是愿意的呀。”那时才发觉,人们如此渴望逃离农村。这个愿意去工厂做保洁的女生留在了农村,经营着小生意,过上了比保洁显然好很多的生活,不知是否还记得当年的梦想。

  那个梦想着吃一碗白米饭的老人这时又经历了困境。过年时她在远方打工的儿子回乡时,她说:“我终于又能吃到三餐了。”原来儿媳因为家里要盖房,晚餐只把剩饭和菜加上水热热就当一餐,她无以下咽,只好饿着。人们为了盖一幢房子,把打工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进去,屋宇往往豪华,但建好后还是铁将军把门,举家异地打工为生。建房已经花全部积蓄,也许还加上外债。只为了过年时住上那几天。

  生活似乎只是因为别人是这样,娶妻,生子,建房。过年时短暂的小住,交流在天南海北经验。最多的活动除了年夜饭就是麻将,各种级别的。有人会一晚输掉全年辛苦所得。在各地做着各种性质工作,获得的或多或少的薪酬婚嫁孩子的出生周岁宴会,是乡村冬天的重要活动,日子就是这样,延续而不需要理由。也会督促孩子学习,学习的重要性倒也并非一概强调。有的孩子跟家长一年见一次,也许刚刚熟悉起来又再次分离,老人在家里或看护孩子,或者只是自给自足。那个老人已经算是有福,有人供给三餐。甚至有的老人衰弱到无力自给。为子女奉献一生,并不到十八岁为止,而是到自己无力劳作为止,衰老到像大地一样,却又因为无力再产出嫌弃

  无法解释的生活,就像无法忽视的粮食。那么平凡,却又那么真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粮食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