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媳妇的一段对话,结尾亮了!
我的日记—第1730天
最近和媳妇因为看孩子的问题又闹了点矛盾,冷战了好几天,星期六,我决定给自己放个假,陪陪她们娘俩。
带巴金去推拿,路上和媳妇闲聊起来。
她说,我昨晚把《何以为家》看完了。
我说,英文名叫《迦百农》。
我说,一个孩子从刚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其实就已经决定了。
她说,真的是这样,有些事不是孩子,或者说这个社会的某些人所能改变的,现实就摆在那里。
我说,我再推荐你看一部电影,《恐怖分子的孩子》,就是之前我和你说的那个。这个电影是个很牛B纪录片,导演出生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他回到家乡,在取得了一个恐怖分子家庭的信任后,连续跟拍了2年这个家庭,第一视角。
她说,一定很残酷吧。
我说,恐怖分子的孩子从小面对的就是武器和杀戮,纪录片中有个片段,一只鸟被其中的一个恐怖分子给弄死了,孩子们在旁边兴奋的对着摄像机喊道,鸟的头被砍下来了,就像当时爸爸把那个人的头给砍下来一样。孩子们说到这时,脸上丝毫没有露出恐惧之情,取而代之的是开心的笑脸。
她说,他们从小就是耳濡目染了。
我说,孩子们目睹了他们的父亲被地雷炸断腿后,面对镜头,哭的不知所措,而炸断腿的那个男人大喊着“女人全都滚出这个屋子”。
我说,是的,这个纪录片的结局就是这样,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被恐怖组织选中,拉去基地开始了残酷的训练,而另一个孩子,因为没被选中,则继续读书,他们两个在分别时拥抱了一下,从那一刻起,他们就是天各一方的人了,也许这辈子都不会再相遇。
她说,生在战乱国家的孩子,什么也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说白了都不是自己的。
她说,可是我们的孩子和出生在北上广的孩子比,又是“不幸”的。
我说,这种差距你无法改变。
她说,我知道,那一阵我因为这事特焦虑,尤其是加了上海的妈妈群,后来我想明白了,我们既然改变不了地域差距,那我就尽量在教育上让巴金和他们缩小差距。
我说,你教育的一直很好。
她说,毫不夸张的和你讲,我现在在教育上对巴金的精力投入程度,不亚于上海的那些妈妈,他们在群里讨论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我都跟的上,而且他们的孩子会的东西,巴金几乎都没有落下。
她说,对,既然巴金很喜欢,尤其是在数字和英文这块,所以我们就更应该给他提供出这样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我说,什么样的环境熏陶出什么样的孩子,你看看那些父母是教授和老师的孩子,大部分都很优秀。
她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觉得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因为这是关系到他一辈子的事。
我说,还是那句话,想让自己的孩子什么样,父母就先变成什么样,至少给他做一个榜样。如果我天天抽烟喝酒朝三暮四,那他的人生显而易见。
她说,希望我们两个能做一个合格的父母,给他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我说,对,我们好好培养他,等他上了大学,我们就再要一个,那个时候我们就有经验了,培养起来也就容易很多了。
她说,滚。
上文:中午吃饭,我目睹了让我如鲠在喉的一幕...
推荐:用心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一定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