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一起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在一起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08 19: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一起经典读后感有感

  《在一起》是一本由石康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页数:3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在一起》精选点评

  ●这是我过的第一本石康的小说,那年,18岁,在一个人去往西藏的火车上,于是,我便记住了,无论如何也要:Being Together...

  ●一本使人想去恋的书

  ●电子版看来很荡气回肠

  ●欣赏不来,很俗,感觉

  ●寻找细腰女人历程 对周文有点好奇期待,嘻嘻

  ●前一百页还行,后面越来越傻逼,阅后即焚

  ●即使天昏地暗四季轮转,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依旧要在一起,在一起

  ●好看

  ●ENSEMBLE,c'est tout

  ●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看完的- - 这就是一个男人对“细腰”的无限怨念咯! 看的时候,只想默默的吐槽“你丫是琼瑶上身了嘛” 好吧,我就是不能接受这种风格....

  《在一起》读后感(一):在一起

  说实话,其实不是很喜欢这本书,开始句子晦涩难懂,到后来的情诗不断,我有点不能理解这部书真正的目的是在什么地方,里面有些话还是挺搞笑的,让人看得很想笑吗,中间其实一直还可以,但是结尾我就受不了了,我甚至不能把这部书跟《奋斗联系起来,有点无病呻吟的感觉。

  结尾,陶兰的死,以及周文的痛不欲生显得不真实,也有点矫揉造作,难道爱情故事非要写成这样吗?不理解,不喜欢

  《在一起》读后感(二):《在一起》读后小感

  这本小说风格很独特。前三分之一有种混乱的感觉(后面稍微整齐点),时而叙事、时而议论主人公“我”叫周文,是个作家个人认为这也是石康自己的写照),他的许多观点我很同意。看得出周文是个对文学生活艺术偏执的人,这体现在他对文学、艺术的一些观点上:艺术家知识分子应该永久保持独立性。抵制一切世俗东西蔑视名利。真正喜欢《在一起》本书大概便是因为这些贯穿全书的对文学、艺术、哲学爱情等的议论。而周文与陶兰的爱情更是深深震憾我,对是震撼。从小的教育以及读过的书里的爱情都是卿卿我我理智的、世俗的(周文眼中的世俗爱情)。周与陶的爱情如此激烈、如此痛苦、如此快乐、如此激奋人心。 周文说,他可以为爱而死,只要那是真的爱。死并不意味失去,如果一个人在爱要他死时,拒绝了,那么这个人的爱不够坚定真诚

  《在一起》读后感(三):把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爱情中去

  为爱而苦恼吧,爱会因你的苦恼而更加深沉..

  原本以为这本充满了对爱的闲言碎语的书会让我花很长的时间才会看完,可实际情况是这本书让我无法停止阅读,总想着能一口气看完.

  通篇看来,周文都在努力寻找细腰的女子,着力描写了三个让他印象深刻的细腰.

  荣容,总是让他和嗑药一样产生盲目的兴奋,导致疯疯癫癫,如痴如狂,无法睡去总要醒来,莫名其妙的激动转瞬间坠入郁闷...最终,这个被他称为水里的小蘑菇,他的梦中情人的细腰,化作一串轻盈的气泡飘走,消失在水里...原来一切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周文有个原则,绝对不会找外地细腰.可是这次,这个上海的17岁的细腰小萝莉,又一次将他带入疯狂的状态.他后悔对她的口出狂言,后悔自己坚持只寻找北京细腰,等到这个上海细腰消失后,他才感到了撕裂肺的后悔...

  陶兰,这个和周文一样神经质的双鱼座B型的美好的细腰,被第一次的爱情伤害成精神分裂患者.正常情况下和周文热烈的爱着,和周文斗嘴瞎唠嗑,只听肖邦,是个画却再也画不出画;发病时却谁也不认识,自残,颓废,瘦弱,厌食,总是想到死亡...在父母短时间内双双病逝,只剩下个脾气暴躁的哥哥这样双重打击之下,精神世界瞬间崩塌,自杀成了她最好的归宿....

  后记里作者提到本书只写给能坚持读到后记并且认同他观点的为数不多的读者...很荣幸我几乎是一气呵成的读到了最后并且为之而感动..趁着还能爱,热烈的坚持爱下去吧~~~

  《在一起》读后感(四):“周文五部曲”之五——《在一起》

  终于,要为你写书评了,我的朋友。

  2008年的夏天,一个19岁少年在一家专卖辅导考试资料的学习书店里挑选英文单词速记手册,但那时的他,并无心学习,却更爱读小说,因此,在书店搜寻小说的能力也远超常人,在一排并不显眼的书架上,大多数人都不会留意的那个书架,他发现了一套现代名家名作,跳过沈从文和余华,对着巴金,三毛摇了摇头,迷惑的略过矛盾,莫言,最后,停在了一本叫做石康精品集的书上,共三篇小说,《支离破碎》,《晃晃悠悠》,《一塌糊涂》,他翻开第一页:我三十一岁,我读书,我睡眠,我写作,我厌倦,我坐立不安,我四下走动,我探头探脑,我漫不经心,我无聊至极,我孤独寂寞,我单调乏味,我不值一提,我的生活支离破碎。

  少年花掉10块钱买了这本书。

  直到今天,我仍然留着这本书,那是一切的开始。

  时至今日,我已经集齐了除《那些不值钱的经验》和《奋斗乌托邦》外所有的已出版作品,这两本书我当然都读过,《那些不值钱的经验》并没有被任何石康全集收录,但在网上目前已经卖到了200+,《奋斗乌托邦》是让我非常失望的一本书,我买过,又送人,我认为,那是他本人也不愿再提的作品。

  《在一起》读后感(五):“周文五部曲”之五——《在一起》

  2008年的夏天,一个19岁少年在一家专卖辅导考试资料的学习书店里挑选英文单词速记手册,但那时的他,并无心学习,却更爱读小说,因此,在书店搜寻小说的能力也远超常人,在一排并不显眼的书架上,大多数人都不会留意的那个书架,他发现了一套现代名家名作,跳过沈从文和余华,对着巴金,三毛摇了摇头,迷惑的略过矛盾,莫言,最后,停在了一本叫做石康精品集的书上,共三篇小说,《支离破碎》,《晃晃悠悠》,《一塌糊涂》,他翻开第一页:我三十一岁,我读书,我睡眠,我写作,我厌倦,我坐立不安,我四下走动,我探头探脑,我漫不经心,我无聊至极,我孤独寂寞,我单调乏味,我不值一提,我的生活支离破碎。

  少年花掉10块钱买了这本书。

  直到今天,我仍然留着这本书,那是一切的开始。

  时至今日,我已经集齐了除《那些不值钱的经验》和《奋斗乌托邦》外所有的已出版作品,这两本书我当然都读过,《那些不值钱的经验》并没有被任何石康全集收录,但在网上目前已经卖到了200+,《奋斗乌托邦》是让我非常失望的一本书,我买过,又送人,我认为,那是他本人也不愿再提的作品。

  石康共有5部小说是以“周文”的第一人称写的,按时间顺序和女一号排列分别为:

  《晃晃悠悠》,1987-1995的8年,阿莱,那时的周文27岁,

  《支离破碎》,1999年以后,陈小露,周文31岁,

  《一塌糊涂》,1999年8月以后,嗡嗡,周文31岁,但是从34岁开始回述的,

  《心碎你好》,2000年后,袁晓晨,周文32岁,,从35岁开始回述,

  《在一起》,2000年后,陶兰,周文32岁。

  这是一个周文寻找一尺七以下细腰的故事,所谓细腰,不过是一个幌子,周文寻找的从来只有爱情而非欲望,爱情可以打败虚无,而爱情也不过是一个幌子,周文想说的从来都是他对人生的思考:生而为人,即使原因不明,结果不定,即使必须毁灭,也要抗争不息,绝不屈服,永不屈服。

  可以看出,周文在最后的告别里,无心大谈恋爱了,嗑药和思考几乎占据了前半部小说,荣容和17岁的上海女孩儿几乎两次被认为是女一号儿出场,直到那位红裙舞者,或者诗歌少女,或者风中碎片陶兰出现,周文的激情戏出现,我终于如释重负。

  现实中,石康和老狼是大学同班同学,最近一期的《朗读者》,老狼朗读的是《晃晃悠悠》里周文写给阿莱的最后情话,老狼笑称那些现在看来十分幼稚的东西正是那时的青春,很多年前,有一句话是:老康唱的比王胖子好,只是王胖子先火了,于是老康扔掉了吉他开始写书。老狼,正是那个王胖子。不为人知的是,《晃晃悠悠》里石康非常明显的黑了高晓松一次,很合理不是吗。但这次我想说的,是《在一起》里面的前辈作家,我认为写的就是王朔,以下是周文对前辈作家的描写:

  一般来说,我对毫无才华的作家兴趣不大,但这位先辈却让我感到十分好奇,一方面,由于他擅长争强斗狠的性格,另一方面,就是他的语言天赋,那是北京口语精心培育出的有趣之花。

  我注意到,他的脸上有一种深刻的孩子气,在他酒后争强好胜,豪情万丈时,那种孩子气以一种近乎顽劣的神态表现出来。

  实际上我一直对他很感兴趣,甚至想为他写下一本传记。

  初见此人,我急于想他打听的不是别的,而是在文学创作成功之后,是否有艳福上身,我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此外,我还向他征询了一下我的文学能力,以此来决定我是否朝着文学的人生方向努力。

  事实上,那天晚上,文学前辈一直致力于嗑药,嗨的十分高兴,根本没功夫搭理我。

  我曾经在2014年春天买到过一本有石康专访的《人物》杂志,那似乎是他最后一次面对媒体,我只记住了两句话;

  像我这种人,活着就活一痛快劲儿。

  王朔曾经告诉我:那钱是会有的,姑娘也是会有的。

  这只是我的猜想,就像《晃晃悠悠》里面的刘欣暗指高晓松一样,都只是猜想。

  32岁的周文,追求奇迹般的一见钟情,开始写诗,他获得了爱情,又很快沉入谷底,无心出轨,不愿意再嬉笑怒骂,仍然不想给任何人带来麻烦,他开始哭泣,开始泄气,思考的最多的,是爱情和死亡,面对爱人的逝去,松软的像一个撞在墙上的气泡,但终于,如他所愿,他已经和她在一起了,这是谁也分不开的,也因为这一点,我认为,周文的爱情似乎也该终结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石康9年以来一直想说的。上大学没多久,我把石康的小说推荐给了我的朋友15,从此,陈小露,阿莱,嗡嗡,大庆,老黑,建成,成了我们共同的心照不宣的暗号。尽管很多人一直称石康的作品传达的都是偏激消极,悲观绝望的东西,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毒害性。我并不以为然,当年绝大多数文人学者公知大师们也如此评价韩寒的作品,有趣的是,韩寒曾经夺走过石康“文坛第一台球手”的名号。

  我想,周文最后终于实现了死于心碎的愿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