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太平洋探戈》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太平洋探戈》读后感锦集

2020-10-08 20: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太平洋探戈》读后感锦集

  《太平探戈》是一本由嚴歌苓著作,臺北市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2006图书,本书定价:238,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太平洋探戈》精选点评

  ●不知道为何,读这本书,让我理解了很多。

  ●以为的惊喜始终也没有出现

  ●读到末尾耳机里正好响起雅尼的if i could tell U,真漂亮

  ●人活着意义,就是与自己较劲。自由意识,一旦觉醒,要么实现,要么等待肉体毁灭不然,就是无尽的纠结与痛苦

  ●这场探戈真是精彩

  ●要追寻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三年前流泪了,现在看,又因为同样的情节流泪。

  ●其实从心底真的是挺喜欢这部作品的,严歌苓独特笔风显露无遗,十分的接地气,哈哈。有温暖的亲情,也有五彩斑斓想,更加动人的是那份坚韧不拔

  ●每个人想要的生活都那么不一样。阿翠罗杰,把身体甩开了那样爱,但她不懂罗杰,她的爱像疾风骤雨一样,把自己能给的都想给予他。罗杰爱着对训兽女匆匆一瞥留下的那种东方人内敛柔善却极果敢力量。毛丫执拗得自己过活,不屈服与一切迫使她屈服的力量,坚守着她那水滴石穿的功夫,一直带到遥远的西方去,也不要回到抛弃她的父母温暖舒适公寓里。甩不开的民族性,但也在极力反抗单一民族标签。这个民族有动人的韧劲善良温柔,也有滑稽丑陋欲望狡黠势力,喧哗。

  ●时空交替写的很牛逼,但是力度没有金陵那么强烈,我更喜欢金陵那种冲击力

  《太平洋探戈》读后感(一):无悔的探戈

  太平洋探戈 刚开始标题封面吸引 最后被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的情节打动

  同一片天空下 两个人经历着彼此的相同不同悲欢 五味杂陈 亲情 友情 爱情 起起伏伏 人生不那么顺畅 跌跌撞撞 相遇的很晚 相见恨晚 只为追求纯粹本真的两个人 最初在不同的国度跳着舞步交错的探戈 经历着自己的人生 失去亲人 婚姻失败 人生转折 朋友出事这些平常的情节都是我们人生中也会经历的点滴 感触太深

  没有狗血皆大欢喜 人生的所有快乐 都会掺杂着悲伤烦恼

  结局也算尽人意 终于啊 在同一个地方 他们相遇了 成为彼此的灵魂伴侣 成为彼此多年来内心深处需要爱人 然后 继续完成他们未完的无悔的探戈 这一次 他们会牵着舞蹈

  《太平洋探戈》读后感(二):暖流袭遍身

  错过是这世上最具缺憾美的编结形式。你交错过来,我交错过去,你进,我退,你前扑,我后仰。完美舞伴以最巧妙的错过编结他们的队形

  罗杰毛丫,澳洲中国,跨南北半球隔太平洋相望的两个人,随性自由的两个人,视金钱如粪土的两个人,当他看到她的时候,用他那原野的目光,那种看惯远距离的目光看到她的时候,他已经明白,再也逃不出他与她之间的宿命归属。她也已明白,她已经从一个浑顽女孩瞬间变成了女人,就在面前的这个男人眼前完成了最后的成长。

  就像遍遍的踢碗,就为这一点偶然,这一点凶吉未卜。这生涯唯一的乐趣就是你穿越无数失败去完成一个眨眼即逝的耀眼动作。你玩着生命、玩着致残的可能性玩出一个闪电一般的极致和精彩。

  就像他绘画时那些鬼使神差的笔触,一遍一遍的练习,是为了缩小那偶然,从而消减它,还是因为它是重复中惟一不可重复的,所以得经验他、玩味它。这不也是神赐般的偶然?

  你有愿望吗?你爱什么?你愿意怎样开销掉你的一生?两条平行线终于相交,好久没有读过这样温馨的结局,竟然有些失措了。

  《太平洋探戈》读后感(三):我留给你设法保全的自我的核——一篇无用的自我剖析

  社会化这一年留给我的一项痼疾就是小心翼翼的脾性。做记者的后遗症,跟采访对象搞好关系,提供情感支撑,才能交换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也算得是一种变相的讨好。到后来就演变成看身边每个人都有故事,都想把那种不咸不淡招之即来的关系维持下去。但我本质不是这种人。我偏爱自由、专注、自持的天性,和每个人都有来有往只是为难和伪装。

  感谢《太平洋探戈》让我意识到这一类人总是少数。但多数人无法接受他们只能被归为寡淡无味的多数,在你标榜少数时,也构成了对他们的优越和侵犯。社交是一件顶公平的事情,人人都是自己叙事的英雄。无论你多么正确,接近真理,他人都有充足的权利讨厌你。当你厌弃物质、庸俗、一眼望得到头的人生,洞穿攀比、虚荣和外强中干的假面,你就疏远了绝大多数人。除了掏出假意,你没有什么可供用于友情的交换。友情也是一桩早已破灭的神话。

  我意识到上述种种还要归功于看了一项对自恋型人格的解析,在此之前,我对自己本性的攻击旷日持久。这项人格的优点被解释为自身强大的人格魅力和对他人长处不遗余力的褒奖。但缺点在于,对亲近的人有控制倾向,在他们无法达到自身要求时便会焦躁、贬低、强求。我意识到连有着这样优点的人都会被构陷。如果一个人接近“自恋型人格”后感到受钳制、被驱策,那么只能说明他是一个热爱平静生活的人,两人注定无法同行。除开真正心理学意义上的病态自恋人格,有这类人格倾向的人被污名化怎么看都像是一场闹剧。

  气场在人与人之间架构起神秘的链接,就像急性的人无法和慢性的人一起生活,注定不能合拍。他嫌你暴烈急躁,却不知他在你的观念世界里心安理得地浪费着生命。气场相投还要看机缘,看环境,看社交面的大小。在类似罗杰和毛丫的命定的相遇前,设法保全自我坚实的核心也成了一项修行。“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语出博尔赫斯)。

  我逐渐明白,反思有时也是对个人核心的动摇。人还是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太平洋探戈》读后感(四):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相比于《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等被拍成影视剧的严歌苓的作品,《太平洋探戈》似乎关注度少了一些,不过这并不妨碍它的价值。严歌苓笔触细腻,刻画人性、描绘人物入木三分,《太平洋探戈》中的每位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交替叙述了三号街的两位艺人,即两位主人公——毛丫和罗杰的故事,他们二人虽然庭环境、人生经历并不相同,但是二人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却极其相似,两人同是重精神、轻物质的代表,无论身边人怎样表现出对物质的追求,他们依旧不忘初心,坚持走在自己喜欢的道路上,并且越走越远。

  小说女主人公毛丫身世坎坷,在出生仅有二十天的时候,便被当时身为知青的父母用一只鞋盒在火车上抛弃,幸得杂技团的团长毛师傅发现了她,并把她带回家中抚养,视若己出。毛师傅一生忠于并精于杂技事业,他将毛丫带入了“顶碗”这个世界,毛丫经历几次休学、复学之后,终于从心底里爱上了“顶碗”这项杂技项目,毛师傅无私传授技艺,本想着宁静温馨的“父女”生活就此延续下去,可是天不遂人愿,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毛丫的亲生父母回来了,他们打算接走毛丫,毛丫不愿离开毛师傅,毛师傅便向杂技团辞职,专程赶来照料毛丫。毛丫的亲生父母经历一番奋斗,物质生活丰富充裕,住着高档的房子,结识着社会上层的人士,他们想让毛丫也过上和他们一样的生活,不想再让毛丫和毛师傅接触,可是毛丫自小受毛师傅照料、陪伴,怎么也不愿离开毛师傅,亲生父母调虎离山,让毛师傅搬了出去,毛丫参加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回到家里再也找不到毛师傅,自知是亲生父母的计谋,但也无计可施。在这个家里,毛丫和亲生父母宛如陌生人,她不了解他们,他们同样也不理解她,就这样,毛丫搬出了这个家,找到了懂她的人,一起去了美国。

  相较于毛丫的坎坷身世,小说男主人公罗杰的成长环境则要相对简单很多,他与父母、祖父母生活在父亲的农庄里,衣食无忧,父母期盼着他继承农场,可是罗杰并不喜欢农场,他喜欢的是绘画。在罗杰少年时期,镇上来了一个马戏班,马戏班中的其他成员都乏善可陈,唯独驯虎女郎光彩夺目,她身材娇小,却无比自信、坚韧,她让老虎为她伴舞,她做一个又一个惊险的动作,招招式式出神入化,年少的罗杰为之倾倒,只是此时的他还不知何故,他简单地将之归结为种族,并且认为亚洲人都如同这位驯虎女郎一般专注。罗杰在之后的生活里,遇到了一位在首饰店里挑选项链的亚洲女孩,他不顾一切地跟着她,最后他们成婚。在他们成婚之后,罗杰才发现并不是每个亚洲女孩都如那位驯虎女郎那般,自己的妻子阿翠是一个无比狂热地追求物质的女孩,她对于快乐、对于更好的生活的定义在于住更好的房子、买更好的汽车,生活奢靡、挥霍无度,阿翠的挥金如土导致罗杰要同时打两份工才能满足家用,只好暂时搁置自己的画画梦想。暑去寒来,年复一年,罗杰极度痛苦,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梦想,毅然决然地同阿翠离婚,去了美国。

  在美国,有一条“三号街”,这里满载着各种手工艺人,这里的人们似乎都只为自己的快乐而活,并不顾及世俗的三教九流,人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每个人都很快乐。毛丫发现了这个地方,在这里快乐的顶碗;罗杰发现了这个地方,在这里快乐的作画。故事的最后,他们二人肩并肩走进一家餐馆,罗杰拉起了毛丫放在桌面上的手。

  《太平洋探戈》读后感(五):自由從來都是信仰

  讀這個故事是在一年之前。那時迷過嚴歌苓。買的是中國工人出版社的版本,《金陵十三釵》收錄了這個故事。現在《金陵十三釵》被改編成電影了,新書的版本是很絢爛的紫色。不是嚴歌苓的代表作,和她的《一個女人的史詩》、《小姨多鶴》、《第九個寡婦》、《扶桑》、《少女小漁》這些作品比起來,《太》顯得有些孤陋寡聞了。

  但卻深深迷戀這個彼岸的故事有多麼煙火多麼世俗是否也是一種平常的快樂,那快樂是世間平常人的幸福。可以在風裡吹起暖暖的夕陽下的炊煙。我們無可厚非庸俗就是境界不夠高。大俗乃是大雅。一點不假。

  然而這個故事說的仍然和境界有關。我們向來缺少的是信仰,我們迷戀西方的大牌,西方的質感,西方的先進,可是我們卻沒有迷戀內心的信仰。當然這個失去信仰的時代在尼采說完上帝死了之後已經變得情有可原。宗教是一種信仰。信念也是一種信仰。他們追尋的是自由。若為自由顧,二則皆可拋。生命和愛情皆可拋。於是故事中的訓虎女郎是的,羅杰是的,羅杰未婚妻的父親是的,毛丫是的,他們,與其說他們,不如說是那些始終在現實中尋找一片桃花源的自由者們的永恆追逐。於是,穿越整個太平洋,他們還是會遇見。令人欣慰,自由真的是可尋的。那些束縛永遠是我們自己造的囚籠。人,可憐的世人,慾望之下的囚徒。然而慾望才是我們最初仰望幸福的源泉。

  我其實是如此迷戀羅杰幼年時在唐人街里看到的那個中國的訓虎女郎。“訓虎女郎吃的苦頭是人人皆見的,但她的歡樂只有她自己知道”,“雜技生涯的唯一樂趣就是你穿越無數失敗去完成一個眨眼即逝的耀眼動作。你就是玩著生命,玩著致殘的可能性玩出一個閃電一般的極致和精彩”。訓虎女郎穿過火圈,帶領著老虎,那麼瀟灑帥氣,工作結束后,她還一邊餵奶給抱在手裡的嬰孩。那一刻,通過羅杰那雙佩服的雙眼,我亦是看到那種寧靜的祥和與善良的美麗。想起過去農村里,那些婦女白天也要和男人一樣去干粗活,從山上扛毛竹,在田裡割幾畝田的稻子,可是她們閑下來的時候,竟納的嚴密的鞋底繡的精緻的枕巾。這種來自中華民族的祥和寧靜,這樣在時光里成為一種古老的追尋與懷念。如書中所說“寧靜地勞作,勞作過程本身是使它們安寧和安全”。當然訓虎女郎的工作是充滿著危險的,玩命的,但她玩的如此出色。台下三分鐘,台下十年功。小時候,大人們總是念叨這句話,要完成一件出色的事情是要花功夫的。光鮮只是外表的光鮮。然而讓人叫絕的是,雜技這樣的演出並不是為眾人所熟知的,不像一部粗製濫造的電視劇可以有高收視率,不像一次畫展還會贏得高價拍賣,不像一場芭蕾舞演出可以貼上高貴優雅這些明麗的標籤,雜技也不過是個正在被人遺忘的職業而已。

  那種快樂真的是只有自己知道。無人欣賞。但蘭生幽谷,不為無人而不芳。草木自本心,何須美人折?理想可以帶來自由,但自由是需要赴湯蹈火的。如果玩不起就別玩。毛丫是這樣堅持著這樣的踢碗生涯到有一天真正遇見自由。“她並不懂,那是因為她從一個渾頑女孩刹那間變成了個女人,就在這男人眼前完成了最後的成長”。作為一個撿來的女孩,她的養父母亦是反對過的,亦是不被理解的,可是她堅持踢到了最後,并真正感受了這份快樂。

  晚唐時候有個叫韋庒的詞人,在《思帝鄉》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總被無情齊,不能羞”。是,即使被拋棄了,也不能有任何遺憾的,這始終是你自己選擇的。正如葉嘉瑩先生在《唐宋詩詞十七講》中所分析的,什麽是真正地熱愛,就是熱愛研究物理,但並未得到諾貝爾的獎賞也是要繼續熱愛的。蓋棺定論是一輩子都在做一件自己熱愛的事情。想到了一個英文單詞“devote”。

  自由從來都是一種信仰,需要一生去努力完成。很喜歡這個故事,“對於自己所從事的這樁事的深沉的,神秘的忠貞,這些讓她在舞臺上成了世界上最幸福最滿足的人”。你口口聲聲說的熱愛,是否有這般熱愛。如果愛,請深愛,不遊戲,不江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