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经济变迁过程》读后感摘抄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是一本由道格拉斯·诺思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89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08年1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精选点评:
●: F061.3/3763
●诺斯兼并吸收演绎诸家理论 融会贯通 涉及面很广 有种恢弘大气的感觉. 简单的说 牛逼~
●最近偏爱历史对比的研究方法
●2010-4-6读毕,6个小时浏览一遍,和《个人、制度与市场》结合理解,有利于认识制度。
●当时读的太匆忙……
●不打分是因为没看太明白。
●新制度经济学才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真谛,把纯粹的理性选择理论扩展到囊括所有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分析理论。嵌入,制度环境,制度安排,最优化,认知.
●各种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认知科学以及社会学人类学的再表述…
● 翻译的不给力,也许原文本来就比较拗口吧,讨论文化、制度的
●原來道格拉斯諾思早就將#意識#作為變量納入了經濟學之制度學派的研究範疇了(不由得想起了胡塞尔)+我一直將精神類商品作為PRP之研究對象,其中#情緒需求#是我目前所用的一個概念工具。【近一个月赶案子无意拿起身边书架上的此書!本周看完】20110418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读后感(一):只看了新经济学中归入的心理学部分
因为这个笔记是从看了这本书一半开始的 所以不采用同于以往的摘录形式
主要以引申书中的个人想法为主
前5章小结
本书总结到的论证方法主要是联系的(交互的)、正反面的
其中隐含精英主义
贯穿全书的元素是 不确定性(亦可理解为命运等反理性的词汇)
不确定性是一种穿越微观、宏观的常量
微观表现为人的自我意识和意向性 包括其形成和影响 进而延伸为宏观问题(累积)
本书指出了目前社会科学中难以解决的难点——即人的意识模型
其中包括:来源 、形成、影响、群体与个人因素等等
damasio在论意识的时候提到了基因这个令我在意的点
damasio提到非凡的成就需要意识 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成就直接来自意识 而是神经系统的直接产物
该神经系统能产生意识 即拣选最初的意识 或称为拣选事件中的经验
该种观点隐含着“生而高贵”的意味
另外damasio还阐述了神经系统(基因)的能力 :丰富的记忆、强大的记忆分类能力、以语言形式对整个知识谱系进行编码的能力(抽象概括),以及在头脑中保持知识和聪明地操纵知识的强化能力。
我同意并认为这些基本点应该提到自我质问中进行评估
文化多元和制度多样性(即“百家争鸣”)的来源
这样的时期一般是人类在非各态历经的世界中面临全新的挑战
多元即是分裂 崭新即是荒芜
因为没有正确的生存路径
因而顺从的成本也很高
(没有确实可靠信念支持 便不会互相信任)
geming与gexing存在尺度差别
前者是只有当竞争的组织受到zhidu阻碍无法从交易中获得收益时才会爆发
后者是增量进行的
这里引出一个保守派的概念(戊戌变法
保守派是“路径依赖”的产物
路径依赖是指原有认识积累 并生成了相应zhidu、组织
这些组织依附于原有路径 并阻止威胁它们生存的biange
这是一种“惯性” 过去经验的约束
组织的自身利益 使之在某些情况下 意味着“监守自盗”
书中提到的第三世界
Douglass C.North(2000)“第三世界国家的腐败、贿赂和类似黑手党的掠夺趋于成为日常的秩序,这使得这些国家的zhengzitizhi更难研究。”
Robert Ptnnam(1998)“在这些社会中,压制那些试图从经济上解放自己的人们的规则往往根植于对世界超理性的神奇理解中。在自由发挥奇思妙想的情况下,信念体现把超自然的、神话了的人物纳入进来,人们认为他们能负责供给食物和其他必需品。人类的努力和最终实现的生产看作是不相关的,没有因果关系”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读后感(二):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董事会》2008年05期
□董志强
经济变迁是当代经济学研究中最为迷人的主题,因为其中的故事令人困惑。公元十四世纪,孟加拉还是一个丰产富足的国家,当时的欧洲正在黑死病的魔爪下苦苦挣扎。而今天,孟加拉已是全球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欧洲却出现了持续的增长并成为全球的富庶繁荣之地。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经济变迁结果?
答案是制度!当代的经济学家大多这样认为。但这个答案并不完美,因为我们还会继续追问:不同社会是如何形成其制度性基础的?制度性基础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轨迹?
新古典范式的经济学不能回答上述问题,演化范式的经济学也难以完全回答上述问题。它虽然可以比较好地解释全球制度的多样性,也可以通过随机因素解释不同国家形成不同制度安排的结果,但纯粹演进主义者所主张的无意识演化观点恐怕并不是人类社会的现实。
诺斯(1993年诺贝尔奖得主之一)则站在一个比较中间的立场,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他从演化主义的角度认为,经济变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适应性效率。他又从理性主义的角度,把人类行为的意向性视作关键的分析变量。是的,人类社会的变迁并不适合直接套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考察。生物演化的一个特征是无意识性,自然选择的机制并非由生物关于最终结果的有关信念所决定;人类社会却不一样,人类社会的演化往往由参与者的感知所支配。经济变迁,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中的人们对自身行动结果的感知所塑造的深思熟虑的过程。
上述的观点,来自诺斯的近作《理解经济变迁过程》。在这本书中,他抛弃了交易费用这个曾经倍受推崇却有点似是而非的概念,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制度都旨在对付非各态遍历世界中的不确定性。制度的运行需要支持性框架,人类也会建立起这种支持性框架。人类会通过学习来积累个人以及前人的经验。在社会互动中,学习的积累会体现为文化。语言、神话故事、信念和行为方式等,都是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不仅决定了某一时期的社会绩效,而且通过其支持性框架约束社会成员,从而影响了长期的变迁过程。
文化塑造了人们的观念和制度的支撑框架,而制度架构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支撑框架,并影响着文化的演化。结合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诺斯还揭示了意向性是怎样成为社会学习的结果及其随后是怎样影响经济的制度基础的;其分析框架不仅有助于解释过去的制度变迁,而且也有助于解释当今各经济体之间的不同经济绩效。
阅读此书给人的强烈感受是,制度经济分析也许正在重返凡勃伦的道路。凡勃伦认为制度不过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当代的制度分析学者,也正将制度还原为一种精神现象。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制度就是博弈均衡,但是大群体博弈中均衡常常是多重的,究竟哪一个均衡会成为制度?这取决于博弈参与人的信念,或者说人们的精神观念决定了制度均衡的选择。
无论是持有理性选择观念的肖特(Shotter)、格雷夫(Greif),还是持有演进主义观点的萨金(Sugden)、青木昌彦(Aoki),或者是持有基因和文化共同演进观点的鲍尔斯(Bowles)和本文所评论的诺斯,莫不倡导观念对于制度变迁的重要。而一旦明白观念对于制度变迁的重要,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从改革开放一开始,改革的领导者就不断强调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道格拉斯·诺斯 著 钟正生 邢华 等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读后感(三):信念—行为—制度
【http://blog.sina.com.cn/leiwon】新古典经济学在既有的、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之内通过建立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经济活动,可以比喻为服用抗生素治疗疾病;新经济史理论破除了制度完备的假设条件,通过探讨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来分析超长期经济发展进程,其中制度变迁成为核心议题,可以比喻为外科手术治疗疾病;而进入《理解经济变迁过程》所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最新阶段,制度变迁背后所隐藏的人类意识和意向性等问题浮出水面,可以比喻为西医理论束手无策之后所采取的诸如调理气血等中医疗法。
在本书当中,诺思大量吸取自然科学关于人脑的研究成果,并借鉴哈耶克的学术思想,秉承了马克思的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将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推进到人类自身。依然由于思想太浓缩(笔者认为超越了诺思以往任何著作),在完成摘录笔记之外,我还不得不借助《邹东涛讲诺思》对相关理论框架的梳理来加深理解。按照邹东涛的说法,诺思此次推出的分析框架可以用“环境→信念→行为→制度→结果反馈→修正(或加强)信念→行为→制度……”来表示。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每个人都会抱有不同的目的来学习诺思的著述,或许是想弄清楚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背后的规律性因素;或许是为了掌握新制度经济学的学说史、思想史;或许是对诺思越来越严重的哲学研究倾向产生了兴趣;或许是为了更好地从事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工作……可能还有更多的目的无法在此穷尽。但值得庆幸的是,诺思的思想和理论足够博大精深,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合意的部分。对我来说,第一种情形是适用的。
受各种学术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逐渐认识到,稳定的经济增长需要一系列鼓励生产性活动的制度安排,换而言之,更多的人在做大蛋糕,而不是整天琢磨如何分蛋糕。看似简单,可就是有很多国家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多种多样:搭便车、设租与寻租、独裁统治、行业垄断、法治不彰等等不一而足。那些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制度框架之所以稳定存在,是因为在国家内部形成了具有优势谈判地位的政治/经济组织,它们是既得利益集团,它们抵制任何削弱自身力量和自身利益的制度变革,因为在当前体制之下它们能够最有效率地谋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发展停滞或倒退也是生活在落后经济体的人们集体选择的结果,也是路径依赖的结果——即人们从过去继承而来的信念、制度和人造结构的组合对决策的约束。
发达经济体与落后经济体在初始阶段都面临充满不确定性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们的信念体系会受到不同的环境和经历的影响而分化,而制度就是信念体系的外在表现。有些信念体系催生出适应性效率更高的制度来应对不完美感知下的非各态历经世界,换句话说,面对从未出现的种种新奇事物,社会充分包容创新活动和试错过程,最优制度安排被不断优化,以达成总体社会福利改进的结果,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是幸运的。而那些不幸的人们则各有各的不幸——各种类型的不支持适应性效率的信念体系。归根结底,世界如此之大,环境如此之不同,不确定性永远环绕在人类的周围,只有鼓励竞争和创新,容许不断的试错,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才能形成良性的反馈机制,人类追求幸福的目的和结果才能趋向一致。在此过程中,制度建设是一种手段。但不容忘记的是,不论好的制度还是坏的制度都会反过来强化或修正人们的信念体系。
现在可以环顾周遭,仔细看看中国社会与经济,最后问问自己:我们到底生活在怎样的一个“信念—行为—制度”循环之中呢?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读后感(四):终于理解为什么一些名声显赫的经济学家为什么投身社会学了
这是道格拉斯·诺思的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这本书基于在他之前两部著作中表明的产权和交易成本是经济效益的基本决定因素,升华到制度的层面,阐释不同社会是怎样形成其各具特色的制度性基础,各种制度基础又怎样决定了它们的经济轨迹,也就是它们各自的经济变迁,最后又提出了如何改进经济绩效。
全书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诺思认为经济变迁是a人口的数量和质量b人的知识存量,尤其是控制自然的知识存量,c界定社会激励结构的制度框架这三方面因素变化的结果,人类演进变迁的关键是参与者的意向性,本书的主题即解释人类构建的用来理解人类行为的支持性框架与人类行为不断变化的现实性之间存在的张力。第一部分花了大量笔墨为非各态历经世界,信念体系认知和文化、意向性与人造结构(即各类制度)的概念进行讨论并结合目前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第二部分,言者第一部分的方向面向现实对人类环境的演化,秩序和无序的交替,人格化交换和非人格交换或者说人对环境理解的正确反映和误解,西方世界兴起和苏联兴衰的背景和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两章具体的归纳了提高经济绩效的办法,以及对关于适用性效率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本书的论证都是从对世界的认知开始,形成一定信念体系为基础,影响制度体系和政策的变更,继而改变了可感知的世界产生新的问题再进行新的感知,如此循环往复。这本书虽然是讨论关于制度的话题,但不难看出还是继承经济学的古典思想,认为有适用性效率的激励制度才能增加经济绩效,提高普遍的社会经济水平。而适用性效率只存在于,一个与社会秩序相匹配的可行的并保持允许试错实验发生的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而且要有有效的方法去消除不成功,这种制度在相对较长时间的演化后适应性的效率才能逐渐形成,这其中还不乏需要运气的因素。
作者认为的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决策制定的来源的原因是因为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为了改善人类的未来。人类决策制定的来源主要就是来自与外部环境交互基础上形成并受文化遗产的影响的信念体系和不断累积的知识存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得到一个经济规则与正确的激励恰当的配置在一起的政治制度、灵活的具有适应性效率的制度结构,很大程度上还是靠运气。
看了不知多少这种类型的作品了,翻译的语言已经对于我不再晦涩,但每次我在感叹其细节中的真知灼见的同时,总是感觉到其整体结论的无力,建议指导方向的模糊。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学社会学人也信命吗? 我回答:学社会学的人也是有限生命的个体啊,一不能贯通古今,只能截取历史的某个片段或者关注某一时期的部分地区,二难以超越作为个体的局限,我们费尽心力去获得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蓝图但最终却毕竟成为不了所有人,甚至成为不了身边的人。我们为什采取一些行动不采取一些行动,为什么别人会这么做而不那么做,除了普遍意义上的利益解释和背景分析,个人的认知背后的运作机制我们一直不得而知,更不要说正题了,我们能做的只有关注世人可能疏漏的东西,发现问题,至于解决和能否解决就真的只能靠运气了,也就是托付给这个时代,托付给主宰我们生命的命运了。
即使傲娇的经济学家们也总会发现这个问题,不得不做一些想关的研究了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读后感(五):《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读后感
《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是North2005年所著的新书,距离他上次的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已经有14个年头。当然,这只是说他这段时间没有写书。这段时间,他的paper还是频见佳作的。
第一次知道North的名字,是在考研复习的时候偶然在一论坛上见到的,而且当时比较引入注目的是有人介绍诺斯把“意识形态”纳入了分析的框架:众所周知“意识形态”在中国是个不被人欣赏的词汇,见到有人把它纳入经济学分析的思维框架难免感觉有点奇怪。而恰好有人推荐了诺斯的《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这应该是我最初读的几本经济学书籍之一。读完之后,也理解了意识形态在诺斯的分析框架当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诺斯早期的思想之中,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块:国家理论,产权理论,意识形态理论。而且,当时诺斯的思想还是倾向于新古典。而在90年代出版的《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之中,诺斯的思想已经转向了行为主义,坦白而言,我觉得当时读这本书的感觉是诺斯的言语风格有点过了。行为主义固然也是一种分析思路,但是还不足以取代新古典。在该书中,诺斯把制度区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并强调了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虽然没有看过他的新作的英文版,只是在网上下载到了其中的一部分。不过幸好国内这些年也翻译了国外的一些经济学著作,有些翻译的质量还不错。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诺斯的“自大”的心态有点收敛了,没有花任何笔墨去批驳新古典经济学,而是把精力主要放在严谨的逻辑思路的扩展。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制度变迁分析的明确思路,倒像是通过目前理论的新进展的介绍对未来的学科发展作出一些展望。诺斯在这本书中继续了他的行为主义的分析思路,并尝试把他的思想通过人工智能(AI)以及神经元得以证明。他和哈耶克一样,认为心智是信念的源泉。他认为人们在实际行为决策之中,并没有采取逻辑推理的方法。人们对于各种现象的识别主要是通过“模式识别”。诺斯也在书中对于基因和文化的共生演化作了介绍,从某种程度而言,诺斯的思想也有些“演化”的痕迹。
诺斯在该书中依然是强调了文化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了何种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介绍了文化有时能够使人们的信念对于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也就是一种路径依赖)。从书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人们在无序的状态之下,人们情愿选择一个独裁者作为自己的首领(人们往往是厌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所说的无序的状态的)。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诺斯对于宗教的看法:基督教最为重要的作用并不是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个人主义”的思想,因为天主教的教义当中也存在个人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基督教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大影响在于让人们可以摆脱思想观念的束缚,不断的产生新的思维。这可能和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描述有区别。
该书中除了他把一些人工智能和神经元等相关学科纳入制度经济学的行为主义分析和“路径依赖”之外,可能最为吸引我的就是他在书中所说的“人格化交易”,这主要是和交易双方之间的信任,互惠程度有关的。也许是和我近来阅读的书籍有关。在鲍尔斯的书中,在谈到“契约”的时候,就强调不完全契约是由于人们之间的不完全的信任和互惠程度所决定的,也运用了马格里布的“沉默交易”在小范围内可以实现,而再扩展到该地区之外却无法实现,这与文化,习俗等的约束因素是有关的。也许即使人们可以从对该规范的背叛中获得物质收益,但是却因为在该范围内却使自身的声誉受到损害。而在格雷夫的《制度和通往新经济的路径》中,将马格里布和日内瓦的交易进行了比较(由于读该书在读鲍尔斯的书之后,所以这时才明白马格里布的“沉默交易”与该地区的伊斯兰教信仰有关。
诺斯是一个大器晚成的著名经济学家,他是在50岁之后才充分地显示出自身的才华,不过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学习经济史的,对于诺斯和格雷夫的书籍和论文,都是不可不读的。现在已经读完了他的前四部书籍,不知道还是否还会有第五部,有点期待,当然也关注着如果有,他又会有什么新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