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王二明的用人之道
老板王二明的用人之道
挨窑村东边就是一条省级公路,村里的王二明第一个在公路边建起一座小型的工厂。大门左边挂着的白茬黑字的木牌上写的是“王二明板材厂”。他女儿的婆家在河北省,这是他在女儿的家乡有女婿陪同考察数月之后,所做出的成果。先从城里的工地上买来废弃的方木,拔去上边的钉子,再用电锯切成长木条,把这木条用胶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薄薄的木板,木板出售之后,钱就赚到手了。
第一年,王二明就赚到了十多万。
建这种工厂反正投资不大,规模大的也就二三十万,规模小的十万八万也行,于是,村里见人发财眼热的,手里有几个余钱的,也纷纷仿效,所以不到二年时间,规模或大或小的就沿公路建起了十多座这样的工厂。工厂建成了,设备有了,原材料也有了,是赚不到钱的,要想赚到钱,最重要的是工人。窑村是一个小村子,劳动力本来就不多,这次就被这些小老板搜了个遍,不够,他们就到附近的村子去寻找。人寻来了,自然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再加上管理跟不上,甭说把活干有多好,有几家连正常的生产都保证不了。生产跟不上,产品出不来,就赚不到钱,最后只得落个“浑水”的诨名。
可是,王二明的工厂一直都很红火。他的工人也和别的工厂的工人完全不一样,别的工厂的工人和老板是两条心,天天和老板工资长工资短地争论不休,他的工人和他却是一条心,也不因为工资的事你怒我怨。常言“和气生财”,他的盈利就节节攀升。大家看在眼里,觉得都是老板,但龙生九种,种种个别,他是摸鱼的,我们成了浑水的,对此别的几家都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他到底用的什么办法?
王二明工厂里其中有两名工人,张尾和俞禄。对两名工人的工资,王二明一个发在前,一个发在后。对于张尾,老板王二明发工资在先,活还没有干,就把工资给他发了,并嘱咐他不要告诉工友俞禄。对于俞禄,不但不先发,往往等他干完活之后,还要迟个一二天才发。后来有一老板知道了,问他原因,他说:张尾是一个讲义气的人,义字在他身上重于泰山。你把工资预支给他,他会认为你对他是莫大的信任,会把活加倍地干好,绝不偷懒。俞禄则不同,他是一个不讲义气、不思回报、只讲利、不讲名的人。你如果把工资预支给他,不但活干不好,弄不好还会卷款潜逃 ,但如果用工资牵住他,他也会把活干好的。
看来,这么一座小小的工厂,也是要讲用人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