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英博物馆在倒塌》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读后感锦集

2020-11-13 03:35: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读后感锦集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是一本由[英]戴维·洛奇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精选点评:

  ●只讲了一个一天发生的有意思的故事。。。。看的好流畅~~~~~好评(〃 ̄︶ ̄)人( ̄︶ ̄〃)

  ●轻快的好故事。

  ●一边看一边为自己居然能认出那么多梗而感到后怕:我离没钱失业在家酗酒die alone的文科生生活就差那么一点点……最后戏仿尤利西斯有点过火了,真没意思

  ●作者在后记里写全书戏仿了10位著名作家,作者与能真正领会精妙的读者都要膜拜。

  ●冗长,絮絮叨叨,的英国作品。情节简单,还好有趣荒诞。唯一不喜欢的就是作者太过于纵情于大篇幅的描述解构一些很简单的情节。

  ●“英国钱钟书”

  ●四星半 蒙蒂皮东既视感 好梗数不清!我要做David Lodge脑残粉啦!!!能把这种题材处理得这么有趣也就数英国小说家了吧~

  ●没有密卢奇三部曲好看!!但还是喜欢每个冬天带给我快乐的戴维·洛奇~~~

  ●洛奇早期转型之作,可见技巧还有些生涩,戏仿搞笑中不觉会有突然冷静下来的平静叙述两部分稍有脱节,不过从传奇到小说的转变和福柯在<性史>中的提法颇相似虽然解读不同,应该只是英雄所见略同而不是福柯读过这本书吧哈哈

  ●很屎啊!!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读后感(一):英式喜剧?

  戴维·洛奇确实应该写喜剧。随手拈来的喜剧段子和吐槽,让人感觉很欢乐。

  在很多中国人想生第二胎而又无力挑战体制的时候,看到当年的英国天主教徒为如何节育而不节欲痛苦不堪的故事,这算不算喜剧?或者是黑色幽默?

  如果我当年继续读博士,然后在大学任教,是不是会像主人公一样,为忙于日常琐事烦恼,为写不出论文而抓狂呢?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读后感(二):感想随记

  对于宗教对于正常性欲的压抑,以及人性压抑到了极致就是放纵的问题的描写很有趣,字里行间对于男女不平等的暗讽也有意思。然而因为是译作,我又对英国文学没有大量的阅读基础,无法理解那些作者玩的对于英国文学史上名作的模仿致敬的文字游戏,只能略微看出文风的转变而已,有负作者的匠心了。唯一确定的就是最后芭芭拉的呓语使用的意识流方式,这更加确定了我读不来意识流。另外,果然比较习惯中式描写,这是读了多少外国文学都无法改变的。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读后感(三):有多少孩子是我们期待的?

  有多少孩子是我们期待的?

  在看到亚当关于芭芭拉可能怀孕的反复焦灼,不断焦虑,惶惶不可终日的描写时,不禁想起前一阵子看的耶鲁大学Robert Wyman关于《全球人口增长问题》的公开课视频,相比较人类的生育潜能来说,虽然人类几乎从没有出现过在生育上挑战过极限的时代,但是人类却总在为此困扰着!多子多福的概念,并非只是中国的古来有之,世界各地都曾经甚至现在还在延续着对多子的崇拜!

  同样,我们也似乎从没有一个时代摆脱过,如何去养育子女的困扰!只是现代人有了一种方便,也是亚当十分想获得,却因宗教信仰的原因一直没有办法解开束缚的方法!

  在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便利:前一刻还在宣传着如何的医坛圣手,妙手回春,菩萨心肠,送子送福的,下一刻就帮你解决困扰你很久,但在他那儿只用三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

  可是无论,我们现在有着怎么样的便利,我们仍没有办法逃脱对这个问题“如何去教养我们的子女?”就像我们成人后,总在应付着每天的日复一日重复的生活,不知道何时青春从我们身边走过,不知道最初的自己坚持过什么,渴望着一个个侥幸,逃避着一次次冲刺的机会,给自己一个希望,拖着疲惫的身体等着明天的太阳继续升起。在山重水复的时候,以为可以柳暗花明了,却发现原来又是新的一轮山重水复,我们逃不出生命的轮回,因为我们只是如亚当一样的小人物,我们渴望着不敢做的春梦,然而就算命运给了我们机会,却也只能生生错过,我们为了自己的信仰,原则,固步自封却又在心底一次次的呐喊,反抗着自己的坚持,我们总是矛盾的,在前一天的睡梦前告诉自己绝不再过平庸的生活,却在第二天睁眼之际,又踏上了昨日之路!

  亚当,这个患得患失的小人物,任凭着命运的折腾,也许注定是个生活的失败者,也许就这样的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许这样的人生对于他已是最好的了!只是,那三个他没有从内心深处期待过,却降生的孩子呢?他们在年幼时,是否真正体会过父亲的爱?他们在将来面对自己的路时,他们要当丈夫,要当父亲的时候,他们的榜样,他们可以参照的对象,在他们的选择中起了怎样的作用?他们是继续自己父亲的路,还是冲出枷锁走上自己的路?

  我们不得而知,只是这部小说真实的让我们,仿佛看见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卷缩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亚当,让我们不得不痛定思痛,我们是否也曾在什么地方卷缩过,是否将要过上亚当的生活,将会有个不曾期待的孩子!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读后感(四):01/10

  最近突然发现自己对书的记忆力差不多到了鱼的水准,上个假期看的小说恨不得快全忘掉了,于是打算开辟新环境记录一下看过的书。

  前几天刚看过人提问如何积累已经看过的书而不至于忘记,回答是假装给一个人写信介绍一下这本书。办法也许可以一试。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讲的大概是一个天主教的学者纠结痛苦大起大落的一天生活。小说从头到尾其实只是一天之内的故事,和村上春树的《天黑以后》(好像是叫这个?)挺像的。看书的装帧以为是很新的一本书,看了后记才知道原来1965年就完成了。

  书中一开始介绍了主人公夫妇由于信奉天主教而不得不摒弃除计算安全期这种好像不太确定的方法以外的一切避孕措施,由于以往的失败经历两人已经和三个孩子拮据地生活在一起。另主人公亚当担忧的是妻子似乎又有了第二个孩子。

  这种担心令亚当的一天焦躁不安,忧心忡忡。于是他想到要尽快找到一份职位来维持家庭生活, 以面对有可能的新生儿。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希望获得一位已逝作家的未发表手稿以完成自己的学术论文。大费周章得到以后一部分毁于爆炸的小摩托车,另一部分有幸卖给了萍水相逢却好像颇有缘分的美国富商。至此,亚当安心回家,做好了迎接最坏情况的准备。

  这个平和圆满的结局之前,是一系列差强人意的经历。误传了图书馆着火的消息,受到放荡不羁的少女的诱惑以及与教授职位失之交臂。

  故事情节中穿插的是对天主教严格而不近人情的教义的质疑。但这一问题直到小说的末尾也仍然没有任何进展。感情的转变都是出于现实生活的实在的机遇和经历,而造成这一天的忧虑和辗转的源头——宗教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任何进展。

  小说的最后是亚当的妻子,芭芭拉,的一段没有标点的自白。

  还在想这本小说的名字的意义。

  从作者的后记来看,似乎小说的情节融合和映射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可惜我一本也没有看过,完全没有找到这种感觉。

  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了解到了天主教的教义这么严格,甚至匪夷所思。另外就是作者这样随时切换视角的写作方式好像很新潮的样子。

  看了其他书评,好像这个作者有很出名的三部曲作品,打算有空找来看看。

  最后是一点点摘抄。

  第一段是 书尾芭芭拉的自言自语。

  【我们双双躺下他把我拥在怀里我们结婚后还会再来这里吗他问也许吧我说他紧紧抱住我把我压在他身下我们还要在这同一个地点做爱他说我衣衫轻薄所以能感觉到他 硬邦邦地紧贴着我可能吧我们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来我说那我俩就夜里溜出来他说也许我们根本没钱再来这里我说你不太乐观啊他说或许还是别太乐观为好我说我会成名然后赚很多钱他说也许那时你就不爱我了我说我永远爱你他说我会每天晚上证明这一点他亲吻我的喉部也许你只是此刻这么想罢了我说完就再也说不下去了也许我们会幸福的我说我们当然会的他说我们会请个保姆照看孩子也许我们会的我说对了我们打算要几个孩子你想要几个就要几个他说生活准保幸福你等着瞧好了也许会的我说也许会非常幸福也许即使和你想的不一样也许那也没关系也许。】

  第二段出现在后记。

  【这一体系(天主教)的强大恰恰在于它的巨细无遗、无所不包和决不妥协的特征,所以在这一体系中被抚养成人者都认为,质疑其中一点就等于质疑它的全部,而在其道德律令中挑三拣四,公然藐视那些在于己不利的情况下难以执行的条规,就是不折不扣的虚伪。】

  第三。

  【文学大多讲性爱,不怎么讲生孩子的。生活则恰恰相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