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2020-11-04 08:19:48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被虚妄不实的物象所迷,认物为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被物所转,妄想丛生,在此迷惑中,观大观小,将本无大小的真如自性置于有大小的生灭法中,自己骗自己。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假象)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自己不能做主,有些人终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虽做工夫,也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常在喜怒、哀乐、是非、烦恼中打圈子。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对六尘。没有觉照,随他青黄赤白,老少男女,乱转念头。对合意的,则生欢喜贪爱心;对逆意的,则生烦恼憎恶心,心里常起妄想。其轻妄想,还可以用来办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则有种种不正邪念,乌七八糟,这就不堪言说了。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那么如何转物呢?如金刚经所说:“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讲的是离一切相,将有所住而生其心转为“无所住而生其心”,即相离相,这是转物的大原则。具体转法是:转邪为正、转恶为善、转烦恼为菩提。怎么转?当烦恼忧苦现前时,用般若止观法转之。如此一切事物皆可转,其境界则等同如来,是佛知佛见,自然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道场”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为菩提曼拏罗。如《大唐西域记》卷八称释迦牟尼成道之处为道场,后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如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的道场。也泛指佛教、道教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如水陆道场、慈悲道场、天师道场等。另外,道场也被用作寺院的别称。在寺院里做佛事做法事也叫做道场。简言之,修法行道之处即是道场。将修法行道之功德回向给某人,即是为人做道场。这里的“不动道场”指的是修法行道之处,这个修法行道之处可以是寺院、可以是山林、可以是家里、可以是一切处,这些是外道场;内道场是心地清净,心地清净才是真道场。

  于一切处,身心不动,入首楞严大定,即可于一毛孔中,遍含受纳十方广大国土。十方广大国土可在一毛孔中显现,对所有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能悉知悉见,此即自性遍满遍园,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之真实境界。

  白云端禅师颂曰:“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花处处开。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金刚经》云: “应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教义。儒家尚能如此不被物转,我们佛子怎能不痛念生死、如救头燃呢?应须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炼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工夫就有把握了。

  石门聪和尚示众云:“各各英雄丈夫儿,堂堂物我更何疑?见前历历明如日,展缩当人示疾时。超然不得长空路,独脱禅光得自知。多闻方便谈今古,济物须彰闪电机。”良久,云:“去去西天路,迢迢十万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